高士奇书法

时间:2024-04-01 17:22:26编辑:优化君

高士奇其人

  高士奇(1645~1703.8.12)一作(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谥文恪。 顺治二年(1645
  高士奇,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 “靖康之难” 时,自汴京(开封)南迁而至。顺治十八年(1661)入籍钱塘(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康熙三(1664)随父古生公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遂以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入太学,得以初觐康熙,皇上喜其一手 “ 王字 ” ,好其理学文章,钦赐拨取,旬日中二试皆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进入皇宫大院。官至礼部侍郎。精鉴赏,收藏名迹,与孙退谷(承泽)相埒。所著江郁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工书,尤善钟、王小楷。画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拟徐贲枯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丝纶垂钓图,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
  至康熙三十六年,高士奇的仕途生涯可以说已基本结束,余下的只是与康熙的情谊而已。
常言道: “ 人一走,茶就凉 ” 。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二年( 1693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 “ 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 ”
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 “ 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
  康熙三十七年( 1698 )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一首: “ 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 ”
康熙三十八年( 1699 )三月,康熙赐高士奇 “ 忠孝节义 ” 的御篇一幅。
同年 , 康熙第四次南巡 .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 . 康熙御书 “ 竹窗 ” 相赐 .
康熙四十年八( 1701 )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 “ 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 ”
  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 1703 )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 1704 )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 “ 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 ” 赐谥号文恪。


高士奇是什么样的人

高士奇

〔清〕(一六四五至一七o四)一作(一六四五至一七o三)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浙江平湖人(世) 钱塘。初以国学生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二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郎。谥文恪。精鉴赏,收藏名迹,与孙退谷(承泽)相埒。所著江郁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工,书,尤善锺、王小楷。画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拟徐贲枯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丝纶垂钓图,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 《清史传、山静居画论、名人扇集小传、平湖县志、当湖历代画人传》

补充

高士奇(1645-1704) 清朝大臣、史学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号江村、全祖。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党营私,被劾、解职归里。后复召入京,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能诗、善书法,且精鉴赏,所藏书画颇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天录识余》、《扈从目录》等。



补充:清康熙十九年(1680),授额外翰林院侍讲。二十二年,补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三年,迁右春坊右庶子,不久,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转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后迁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八年春,随康熙南巡至杭州。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弹劾,指责他结党营私、贪赃受贿、私营土木,结果被解职归杭。三十三年,应诏入京到南书房修书。三十六年,以养母请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四十一年,授礼部侍郎,未赴任。四十三年,又迎驾南巡杭州。高士奇学识渊博,康熙曾在左右大臣面前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能诗,善书法,精考证,能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补充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谓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对高士奇的评价,贬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平湖县志》,还是高氏的家谱《渤海高氏家谱》均叙述得不翔实。
但据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于余姚(今慈溪樟树镇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全家北迁。不幸的是,到京后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担无情地压在这个二十岁的文弱书生身上。直到二十六岁入太学时,生活才有所转机。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年青皇帝,在果断巧妙地铲除专权谄佞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后,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为明珠所荐,而是凭他的书法才学。这年五月,康熙钦命高士奇为其抄写经筵讲义,高士奇兢兢业业,每夜书成后,与妻对读,常至半夜。由于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见了这位抄写员,且特赐内缎。而高士奇也不失机会,献《东巡赋》,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显现出自己的才华,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补詹事府录事,高土奇高兴地写下:“禁初开简从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高士奇以录事随康熙行南苑,从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随从。高士奇得意地写下:“自笑功名薄,谁知雨露深”的诗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内阁中书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赐御书“忠孝”二字。后来,康熙又赐救高士奇曰:“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还赐“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现藏平湖市博物馆,篆体,七月初一赐)。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谕吏部曰:高士奇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授为翰林院。吏部议叙后,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康熙称高士奇学问淹通,当然有依据的。在高士奇任内阁中书后,亲试其学问,赐博学鸿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士奇补侍读充日讲起居住官,与康熙的关系更贴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迁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转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了康熙的“老师”。
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归郎后,辄以明日所讲易义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虽寒暑也如此。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读三更,高士奇请曰:“圣躬过劳,宜少节奉。”康熙回答说:“朕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今,乐此不为疲也!”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高士奇又转为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詹事府少詹事。从一个监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这在举科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高士奇在内廷的这段时间,正是康熙大展雄图的时期。康熙二十年,已彻底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二十二年,收复了台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击沙俄侵略者,收复了雅克萨。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而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不难想象,一直在内廷的高士奇,对康熙皇帝的影响和作用。
正当高士奇步步高升的时候,厄运降临。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土奇。康熙谕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问。那么狱辞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谕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说:“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伏乞赐归田里。”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辞恳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又南巡杭州,解甲的士奇仍为随从。在杭州,康熙题西溪山庄诗一首,并以御书“竹窗”两字赐高士奇。士奇即以“竹窗”为赐号。可见,康熙并不因为高士奇涉及张案而冷落,这必然引来更大的攻击。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高士奇成了一个表里为奸,植党营私的主犯,列举高士奇四大可诛之罪,最后又说:“高士奇、王鸿绪、陈允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畏势者既观望而不敢言,趋势者复拥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负圣恩……”这样慷慨激昂之辞言,谁能不信呢?就这样高士奇等人休致回籍,康熙令他们回家。
高士奇因闻平湖风俗敦朴,地僻事简,无外物之扰,得优游林野。10月,奉圣命归田,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高士奇离开康熙,但康熙仍念念不忘,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四月十六日,又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因前岁大病,后赖此药复还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笔者认为,康熙对待高士奇远远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高士奇离康熙三年多,当康熙大病复元,就想到江湖远隔的高士奇,一定没有当年的气相,赐南方所没有的补品,并安慰他“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意思十分明显。七月,又赐高士奇御制扇诗一首:“故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康熙赐物寄情,君臣关系成了“久别的故人”。在封建社会中,又有谁能被皇上称故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命大学士于翰林院官员内荐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前来修书,这实际上为高士奇等复出开了大门,这一点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人很明白,况且张玉书与高士奇在南书房共事过。因此,自然荐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这样高士奇在离京回乡五年后,又官复原职,住进内廷,在封建王朝中,二次能住进内廷的能有几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噶尔丹叛乱,康熙三次亲征。高士奇也随皇上远征,风餐露宿。当噶尔丹叛乱平息后,高士奇就以母老乞还,康熙授高士奇詹事府詹事,为三品官,难其回乡,并赐“清吟堂”御匾一幅。
高士奇回归后,康熙仍然惦记着高士奇,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七月,赐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追忆高士奇当年讲授《左传》、《国语》时的情景,诉说了高士奇心慕江湖,无法挽留的伤情。可见康熙与高士奇之间情感是多么的笃诚。
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三月,康熙又赐高士奇“忠孝节义”匾。这“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实际是对郭琇弹劾的四大可诛之罪的最好答复。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赐高士奇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是一代英主康熙对高士奇的一生评价。
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康熙授高士奇礼部侍郎、二品官,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癸未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士奇特奔淮安接驾。南巡后,士奇又随驾入京,三月十七日至畅春苑,即住进内直。二十一日,康熙对高士奇说:“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康熙一整天陪伴高士奇游览皇宫内园各式景点,正如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写道:“是日所经,即内待少疏远者,亦不能至也!”康熙对高士奇最难能可贵的是四月十七日,他当着左右说:“当日初读书,教我之人止云:熟读四书本经而已……后得高
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得好:“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三百多年来,除了郭琇弹劾高士奇的奏折外,不少野史也把高士奇当作贪得无厌的佞臣这是不足为奇的。笔者认为缺少确实的依据。
对高士奇的评价,笔者认为,康熙是历史上人们肯定的英主,高士奇是他的内臣,并不是外官,郭琇所以弹劾徐、高、王三家,实际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反映。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未对高士奇论罪。高士奇的离京,是康熙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个措施。因此,高士奇解任回乡,康熙还是念念不忘,当高士奇最后一次离京时,康熙说:“见尔感涕,朕亦难忍。”命阖宫首领内监送至苑门外,此时不觉大恸,人人哀伤,这在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有如此激动的场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少有的。
高士奇从北京回来,就为康熙编纂《御制诗》,六月十五月完稿并写了跋。可是,仅过半个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应该说,高士奇带着康熙对他的信任与他对康熙的忠诚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高士奇是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决不是郭琇等人所说的“国之一路蠹,民之贼”。正因为如此,在高士奇病故后,康熙赐谥号文恪,意思是:一个谨慎守规章的文人。


清朝人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

1,董鄂·铁保(1752-1824),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及两江总督,其书源墓颜真卿,专长草书,草法王羲之、怀素与刘墉、翁方纲足。也喜欢喜画梅,著有梅盒诗。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他将旗人诗文编为《白山诗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他谪居吉林时仍勤于临墓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2,刘墉(1719-1803),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擅真行书潜心六朝碑版,书名满天下。著有刘文清诗集等著作。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主要作品有《石庵诗集》。3,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大量金石学著作。4,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主要著作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5,梁同书(1723-1815),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

清代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书画家及其代表作?

郑燮,就是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他是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高士奇和高士其是一个人吗

  不是一人。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 清朝著名学者。今匡堰镇高家村人。是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
  高士其(1905-1988) ,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历任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桂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食品研究所所长,《自然科学》副主编,一级研究员。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去世。


清朝康熙年间有没有一个叫高士奇的人?

当然有啦.
高士奇

〔清〕(一六四五至一七o四)一作(一六四五至一七o三)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浙江平湖人(世) 钱塘。初以国学生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二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郎。谥文恪。精鉴赏,收藏名迹,与孙退谷(承泽)相埒。所著江郁销夏录,亦与庚子销夏记同工。工,书,尤善锺、王小楷。画有仿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拟徐贲枯木竹石图、仿宋克山水轴,又有丝纶垂钓图,均精妙。有清吟堂全集。卒年六十,一作五十九。 《清史传、山静居画论、名人扇集小传、平湖县志、当湖历代画人传》

补充

高士奇(1645-1704) 清朝大臣、史学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号江村、全祖。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党营私,被劾、解职归里。后复召入京,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能诗、善书法,且精鉴赏,所藏书画颇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天录识余》、《扈从目录》等。



补充:清康熙十九年(1680),授额外翰林院侍讲。二十二年,补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三年,迁右春坊右庶子,不久,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转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后迁詹事府少詹事。二十八年春,随康熙南巡至杭州。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弹劾,指责他结党营私、贪赃受贿、私营土木,结果被解职归杭。三十三年,应诏入京到南书房修书。三十六年,以养母请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四十一年,授礼部侍郎,未赴任。四十三年,又迎驾南巡杭州。高士奇学识渊博,康熙曾在左右大臣面前说:“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能诗,善书法,精考证,能鉴赏,所藏书画甚富。

补充
清朝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可谓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不少。对高士奇的评价,贬的多,褒的少。但反映高士奇早期生活的文章,却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平湖县志》,还是高氏的家谱《渤海高氏家谱》均叙述得不翔实。
但据上述史料可知,高士奇出生于余姚(今慈溪樟树镇高家村)。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全家北迁。不幸的是,到京后不久其父故世,一家的生活重担无情地压在这个二十岁的文弱书生身上。直到二十六岁入太学时,生活才有所转机。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年青皇帝,在果断巧妙地铲除专权谄佞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后,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因此,他入仕,不是如《清史稿》所述的为明珠所荐,而是凭他的书法才学。这年五月,康熙钦命高士奇为其抄写经筵讲义,高士奇兢兢业业,每夜书成后,与妻对读,常至半夜。由于高士奇工作出色,翌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懋勤殿破格地接见了这位抄写员,且特赐内缎。而高士奇也不失机会,献《东巡赋》,既表达了对皇上的忠心,又显现出自己的才华,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十四年冬,高土奇被补詹事府录事,高土奇高兴地写下:“禁初开简从臣,多年供奉拜官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高士奇以录事随康熙行南苑,从此高士奇就成了康熙的随从。高士奇得意地写下:“自笑功名薄,谁知雨露深”的诗句。同年冬,高士奇又升任内阁中书舍人,食六品俸。康熙赐御书“忠孝”二字。后来,康熙又赐救高士奇曰:“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还赐“忠孝之家”御印一方(现藏平湖市博物馆,篆体,七月初一赐)。
康熙十九年五月,康熙又谕吏部曰:高士奇学问淹通,居职勤慎,供奉有年,应授为翰林院。吏部议叙后,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康熙称高士奇学问淹通,当然有依据的。在高士奇任内阁中书后,亲试其学问,赐博学鸿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士奇补侍读充日讲起居住官,与康熙的关系更贴近了。
康熙二十三年,高士奇迁右春坊右庶子,二月转左春坊左庶子。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了康熙的“老师”。
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归郎后,辄以明日所讲易义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虽寒暑也如此。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喇、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戊朔,康熙夜读三更,高士奇请曰:“圣躬过劳,宜少节奉。”康熙回答说:“朕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今,乐此不为疲也!”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高士奇又转为侍读学士,充大清一统志副总裁。丁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詹事府少詹事。从一个监生宜人宦官之列,成了四品官。这在举科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高士奇在内廷的这段时间,正是康熙大展雄图的时期。康熙二十年,已彻底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二十二年,收复了台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二十五年,康熙又下令抗击沙俄侵略者,收复了雅克萨。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而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不难想象,一直在内廷的高士奇,对康熙皇帝的影响和作用。
正当高士奇步步高升的时候,厄运降临。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以赉银赴京行贿事发,经审讯,狱辞涉及高土奇。康熙谕令勿滋蔓,高士奇才得置弗问。那么狱辞涉及高士奇,而康熙谕令勿滋蔓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高士奇疏言所说:“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伏乞赐归田里。”康熙心中十分明白,高士奇的疏言辞恳言衷,所以康熙同意高士奇解任。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又南巡杭州,解甲的士奇仍为随从。在杭州,康熙题西溪山庄诗一首,并以御书“竹窗”两字赐高士奇。士奇即以“竹窗”为赐号。可见,康熙并不因为高士奇涉及张案而冷落,这必然引来更大的攻击。九月,左都御史郭琇严辞弹劾高士奇等人,高士奇成了一个表里为奸,植党营私的主犯,列举高士奇四大可诛之罪,最后又说:“高士奇、王鸿绪、陈允龙、何楷、王顼龄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蜮其形,畏势者既观望而不敢言,趋势者复拥戴而不肯言,臣若不言,有负圣恩……”这样慷慨激昂之辞言,谁能不信呢?就这样高士奇等人休致回籍,康熙令他们回家。
高士奇因闻平湖风俗敦朴,地僻事简,无外物之扰,得优游林野。10月,奉圣命归田,入籍平湖,成了平湖人。
高士奇离开康熙,但康熙仍念念不忘,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四月十六日,又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因前岁大病,后赖此药复还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笔者认为,康熙对待高士奇远远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高士奇离康熙三年多,当康熙大病复元,就想到江湖远隔的高士奇,一定没有当年的气相,赐南方所没有的补品,并安慰他“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意思十分明显。七月,又赐高士奇御制扇诗一首:“故人久别已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康熙赐物寄情,君臣关系成了“久别的故人”。在封建社会中,又有谁能被皇上称故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康熙命大学士于翰林院官员内荐长于文章、学问超卓者前来修书,这实际上为高士奇等复出开了大门,这一点大学士王熙、张玉书等人很明白,况且张玉书与高士奇在南书房共事过。因此,自然荐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等人。这样高士奇在离京回乡五年后,又官复原职,住进内廷,在封建王朝中,二次能住进内廷的能有几人?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噶尔丹叛乱,康熙三次亲征。高士奇也随皇上远征,风餐露宿。当噶尔丹叛乱平息后,高士奇就以母老乞还,康熙授高士奇詹事府詹事,为三品官,难其回乡,并赐“清吟堂”御匾一幅。
高士奇回归后,康熙仍然惦记着高士奇,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七月,赐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追忆高士奇当年讲授《左传》、《国语》时的情景,诉说了高士奇心慕江湖,无法挽留的伤情。可见康熙与高士奇之间情感是多么的笃诚。
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三月,康熙又赐高士奇“忠孝节义”匾。这“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实际是对郭琇弹劾的四大可诛之罪的最好答复。四十年八月,康熙又赐高士奇联一对:“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这是一代英主康熙对高士奇的一生评价。
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康熙授高士奇礼部侍郎、二品官,高士奇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癸未春,康熙南巡杭州,高士奇特奔淮安接驾。南巡后,士奇又随驾入京,三月十七日至畅春苑,即住进内直。二十一日,康熙对高士奇说:“尔在内历有年所,与众不同,今日令尔遍观园中诸景。”康熙一整天陪伴高士奇游览皇宫内园各式景点,正如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写道:“是日所经,即内待少疏远者,亦不能至也!”康熙对高士奇最难能可贵的是四月十七日,他当着左右说:“当日初读书,教我之人止云:熟读四书本经而已……后得高
士奇,始引诗文正路,他常向我言,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朕甚疑此言,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诗文亦自觉稍进,皆高士奇之功。”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得好:“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者。
三百多年来,除了郭琇弹劾高士奇的奏折外,不少野史也把高士奇当作贪得无厌的佞臣这是不足为奇的。笔者认为缺少确实的依据。
对高士奇的评价,笔者认为,康熙是历史上人们肯定的英主,高士奇是他的内臣,并不是外官,郭琇所以弹劾徐、高、王三家,实际上是太平盛世中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反映。康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未对高士奇论罪。高士奇的离京,是康熙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个措施。因此,高士奇解任回乡,康熙还是念念不忘,当高士奇最后一次离京时,康熙说:“见尔感涕,朕亦难忍。”命阖宫首领内监送至苑门外,此时不觉大恸,人人哀伤,这在封建王朝“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有如此激动的场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少有的。
高士奇从北京回来,就为康熙编纂《御制诗》,六月十五月完稿并写了跋。可是,仅过半个月,三十日,他就病逝了。应该说,高士奇带着康熙对他的信任与他对康熙的忠诚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高士奇是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决不是郭琇等人所说的“国之一路蠹,民之贼”。正因为如此,在高士奇病故后,康熙赐谥号文恪,意思是:一个谨慎守规章的文人。


高士奇跟的是清朝哪位皇帝

  高士奇跟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清朝著名学者。今匡堰镇高家村人。是一生效忠于康熙帝的官吏,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
  高士奇早年家贫,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 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谥文恪。
  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史学著作《左传纪事本末》53卷,《清吟堂集》等。


清朝康熙皇帝身边的阿四海是谁

  清朝康熙皇帝身边的阿四海是: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
  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中国古今姓范的书法家一共有几位?

今:
范凤城—— 男,1941年生,河南省上蔡县人。字瑞周。中教一级。现为中州书画协会理事,东方书画协会会员,山东荷泽天香画院荣誉教授等。
范如明—— 男,1929年4月生,浙江省遂昌县人。笔名寒月。现为香港世界著名艺术家联合会特聘书法师,《东方潮》杂志社特约记者、编辑,“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江苏高渡弘扬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范金山,出生于1950年12月,吉林省长春市人。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曾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分行。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研修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关东兰亭书画社理事,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理事。
范硕,字妙然,号常山人。1962年生于河北省正定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培训中心教授,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范石甫,字石父,号石田耕夫,室名艺耕堂,江苏金坛人,1943年5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常州市书法协会副主席,金沙书画院院长。

古:
范曾,字子玄,一字颖彦,吴郡钱唐人。生于宋文帝元嘉八年,卒于梁武帝天监八年,享年七十九岁。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善写田园诗,诗风继唐,同情民苦,对后世颇有影响。不仅擅诗,而且善书。书法为诗名所掩。工书翰,精于行草书,师法黄庭坚、米芾,而自变其体,自成一家。其书遒劲可爱,生意郁然,飘逸古雅,用笔流畅自然。
范仲淹( 989-1052 ), 北宋大臣,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明唐锦《龙江梦余录》评范仲淹书极端劲秀丽,无毫鋩纵逸之态。”清高士奇亦云文正书法挺劲秀特,肖其为人。
范晔(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南阳市淅川县),范家自西晋永嘉之乱后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范晔是南朝刘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史学名著《后汉书》的作者。


中国古代有哪些姓范的名人?

咱老范家历史上著名的的人物多着呢``
不过最出名的不外乎`` 那么几个``
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奠定春秋最后一霸地位的——范蠡。 狡兔死,走狗烹``` 称霸之后的勾践开始清算身边的贤良,于是```范蠡退隐西湖`` 转战商界,终成一代富豪陶朱公。 听闻他老人家在西湖还和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 西施`` 发生过一段感情! 至于是不是历史绯闻` 就不得而知了!
秦国能够完成一通中国大业的战略制订者——范雎。范雎没有入主秦国之前,强大的秦国像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东打一下西搞一下``` 征战中原多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范雎任相以后,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上,结合秦国所特有的地理形式,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迷失方向的帝国终于找到了方向,此后秦国的统一之路也在远交近攻的指导下`` 逐步实现!
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至今我也搞不懂,像范增这样一顶一的谋略高手`` 怎么会出现在项羽的身边。 对他老人家不是很了解`` 就不扯了``
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正公可是咱老范家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谓之妇孺皆知并不为过。 文正公一生最牛叉的两件事莫过于著《岳阳楼记》和发动“庆历新政” 咱老范家的骄傲``````
帮助皇太极完成清朝统一大业的谋略家——范文程。 几百年来,历史对他的评价很不公平。汉奸```
强烈要求为我老范家的先祖平反```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大明王朝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气数已尽。 又何必愚忠于它呢```


上一篇: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下一篇: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