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科

时间:2023-05-25 09:18:42编辑:优化君

薯蓣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多,断面干时白色。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无毛。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长3-9(-16)厘米,宽2-7(-1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雌雄异株。

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2-8厘米,近直立,2-8个着生于叶腋,偶而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明显地呈“之”字状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为穗状花序,1-3个着生于叶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厘米,宽1.5-3厘米,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长于海拔150-1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薯蓣是短日照、喜温作物。苗期生长最适温度15-20℃。生长盛期最适温度25-28℃,20℃以下生长缓慢。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土壤中,但扁形种和块状种在土层较浅、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生长。薯蓣比较耐旱,但不耐涝,不宜种在地下水位太浅或过分潮湿的土壤中。砂质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左右为宜。

薯蓣

分布于朝鲜、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河南、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中山牛头山)、贵州、云南北部(贡山、德钦和丽江)、四川、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350-1500米)等地。

食用

块茎富含淀粉,可供蔬食。山药可与红枣搭配熬粥,或用于煲汤,也可与各种食材清炒。

营养成份

薯蓣,人类自古食用,是人类食用最早的植物之一。早在唐朝诗圣杜甫的诗中就有“充肠多薯蓣”的名句。薯蓣块茎肥厚多汁,又甜又绵,且带粘性,生食热食都是美味。根据山东省农科院对薯蓣的化验结果,其块茎中平均含粗蛋白质14.48%,粗纤维3.48%,淀粉43.7%,糖1.14%,钾2.62%,磷0.2%,钙0.2%,镁0.14%,灰分5.51%,铁53.57ppm,锌29.22ppm,铜10.58ppm,锰5.38ppm。人类所需的18种氨基酸中,薯蓣中含有16种。[1]

营养功效

薯蓣肉质洁白,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淀粉、钙磷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薯蓣最大的特点是含大量的粘蛋白,这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

烹饪技巧

去皮:宜去皮食用,以免产生麻、刺等异常口感。薯蓣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里含的植物碱,处理薯蓣时应避免直接接触。削完薯蓣的手不要乱碰,马上多洗几遍手,要不然就会抓哪儿哪儿痒。

怎样让薯蓣不脱手:薯蓣在剥皮之后,表面的粘液使其变的很滑,难以抓牢或稳稳的放在且板上,切成想要的形状,这时候,可以在双手上涂些盐和醋,再拿薯蓣的时候就不会手滑了,也不会影响薯蓣的正常味道。

浸泡:薯蓣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

选购窍门

在选购的时候,大小一样的薯蓣,较重的较好,同一品种的须毛越多的越好,须毛越多的薯蓣口感更面,含薯蓣多糖更多。营养也更好,最后再看横切面,薯蓣的横切面肉质应呈雪白色,这说明是新鲜的,若呈黄色似铁锈的切勿购买。

如果表面有异常斑点的薯蓣绝对不能买,因为这可能已经感染过病害,还要注意薯蓣断面应带有黏液,外皮无损伤。薯蓣怕冻、怕热,冬季买薯蓣时,可用手将其握10分钟左右,如薯蓣出汗就是受过冻了,掰开来看,冻过的薯蓣横断面黏液会化成水,有硬心且肉色发红,质量差。

薯蓣食谱

⒈薯蓣萝卜粥

原料:糯米、大米、薯蓣、萝卜、香菇、姜片二片。

做法:糯米和大米洗净浸泡10分钟。薯蓣去皮切段水浸泡,萝卜去皮切小块,香菇洗净切小粒。锅中水烧开放萝卜和香菇焯烫,大米、萝卜、香菇放内胆。放薯蓣,热水,内胆放入电压锅中。加盖按下营养饭-煮粥健。加盐调味,滴几滴香油拌匀,盛碗中撒上葱花即可。

薯蓣

⒉玫瑰薯蓣泥

原料:薯蓣500克,玫瑰花茶1小把,奶粉2大勺,细砂糖2大勺。

做法:薯蓣入锅蒸熟,蒸熟的薯蓣放入盆中。趁热放入干玫瑰花,放入适量奶粉。放入适量细砂糖调味,把薯蓣碾成泥,搅拌均匀,用模具造型即可。

⒊薯蓣大枣粥

薯蓣30克,大枣10枚,薏苡仁20克,糯米30克,干姜3片,红糖15克。按常规煮作粥服食。

⒋薯蓣莲实糕

薯蓣、莲子肉、芡实、茯苓各120克,大米粉、糯米粉、白糖各250克,花生油少许。将上药烤干,研细粉,加入米粉及白糖,加水拌和均匀,揉为粉团成糕,上笼蒸熟。

薯蓣繁殖一般采用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

芦头繁殖法: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称为芦头。在头年冬季挖采薯蓣时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块根能在地下越冬。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要枯萎,喜欢稍湿润的环境。薯蓣要求地势向阳、背风的沙质土壤和壤土,土壤反应为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粘重、过沙或碱性强的土壤不宜栽种。

零余子育种繁殖法:霜降前后,薯蓣地上茎叶将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落地的零余子,晾2-3天后,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贮藏期内应注意鼠害,并需通气。用零余子繁殖需须经1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

整地

薯蓣应实行2-3年轮作。整地除施肥后耕翻外,主要是开挖供块茎向下伸长的疏松沟,一般沟深1米以上,沟宽20-25厘米,沟间距80-100厘米。人工开沟比较费时,一般在冬前进行,开沟后回填土时,注意不要打乱土层顺序。用专门的开沟机功效高,可在播前一个月进行。

栽植

一般要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9-10℃后,即可定植。在中国蜀南及两广地区可在3月定植,四川在3月下旬至4月,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定植,东北5月上旬定植。定植方法是用锄头开沟8-10厘米,将种薯纵向平放在沟中,以芽嘴为准,均匀铺开,播种密度一般3.75-4.5万株/公顷,株距25-30厘米,行距就是沟间距。播前,在已开沟的正上方,挖深度10厘米左右的播种沟,按株距将种块顺垄平放沟中,种块上端朝同一方向,排好种后,覆土,拍平。

管理

整枝搭架:薯蓣是攀缘植物,苗高30厘米前,必须搭架,架高1.5-1.7米,架材入土深20-30厘米。常搭成人字架或四角架。种块发芽时,一般可伸出1条主茎,但有时也可伸出2条以上,相应会产生2-3个块茎,相互争夺养分,使每个块茎又细又小,影响优质生产,应在出苗后,立即拔除多余的茎蔓,只留1个粗壮的主茎。有的品种侧枝过多,中后期要适当摘去下部侧枝,以及主茎与侧枝的顶头。零余子大量形成,影响块茎生长,一般可控制在1500-2250千克/公顷。

施肥:薯蓣需肥量大,每生产1000千克块茎,约需吸收纯氮4.32千克、五氧化二磷1.07千克、氧化钾5.38千克。薯蓣忌氯,不宜用氯化钾,强调重施有机肥。一般高产田基肥每公顷需施45-75立方米腐熟的有机肥、磷酸二铵350-400千克、尿素250-300千克、硫酸钾150千克左右,于整地前,撒施田间,耕翻于25厘米左右的土层中。进入茎叶和块茎的旺盛生长期,要重追1次肥。每公顷施氮、磷、钾复合肥400千克左右,并浇水。

灌水:前期只要表土5厘米以下湿润就不必浇水。一般在苗1米左右浇头水;相隔20天左右,进入枝叶生长盛期,再浇二水,前2次水要浅浇,切忌大水漫灌。二水后1个月左右,进入块茎迅速膨大期,若土壤干旱要大水浇透。秋季,注意排水防涝。

采收

10月下旬至11月,茎叶全部枯萎时,开始收获块茎。块茎贮藏主要是保温防冻,适宜温度为2-4℃,相对湿度80-85%。可堆藏、埋藏或窖藏等。在温暖的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可随收随上市。零余子必须成熟收获。

金针虫

蝼蛄

蛴螬

金针虫、蝼蛄、蛴螬,把薯蓣地下块茎钻很多洞,有时还藏在块茎内休眠。金针虫本身有一层膜质,药剂不易渗透其体内触杀,以胃毒药剂较好。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其方法如下:

(1)深翻土地冬前深翻土地25-30厘米深,把越冬的成、幼虫翻至地表,使其冻死、晒死或被天敌捕食。

(2)施肥腐熟的有机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能改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虫性。轮作换茬也是防病、防虫的有力措施,一般3-4年轮作一次较好。

(3)毒谷用0.15公斤90%敌百虫30倍液,拌秕谷制成,每667平方米施1.5-2.5公斤。撒到土表面,再用锄头把表土松一松,这样有些药在土内,有些在土表。

(4)毒铒0.15公斤90%敌百虫30倍液,拌炒香的麦麸或豆饼(或棉籽饼)5公斤制成毒铒,在无风闷热的傍晚施用效果好,拌时应加铒料重量1-1.5倍的水。或用40%-50%乐果乳油100克兑水5公斤拌50公斤炒至糊香的铒料(麦麸、豆饼、玉米碎粒等),每隔2米左右刨一趟,每3-4米刨一个碗口大的坑,放一撮毒铒后再覆土,每667平方米用毒铒1.5-2.0公斤。此法防治蝼蛄、蛴螬很好。

(5)灌根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0倍液,每株灌药液0.15-0.2公斤。或用2%甲基异柳磷粉剂,每667立方米3-4公斤,撒于近株表土,再用锄头把土和药粉掺匀。此法对于防治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或用90%敌百虫800倍液,每株灌药液0.15-0.2公斤。

红蜘蛛

红蜘蛛成螨常群集于叶背吮吸汁液,使叶片由绿变黄,最后脱落,造成植株早期萎缩。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5%中科美铃1500-2000倍液喷杀,5d后再喷35%杀螨特1200倍液1次,既可杀卵又可杀成螨。

线虫病

线虫病是薯蓣块茎的一大病害。防治方法除了推广打洞栽培外,应提倡3年以上轮作,播种前将杀虫药剂均匀地撒在10厘米深的种植沟内,一般每667米使用5%灭克磷颗粒剂6kg,或5%的敌线灵乳油8kg。

主要危害

薯蓣病害有炭疽病、线虫病、枯萎病、白涩病、根腐病等,虫害有蛴螬、斜纹夜盗蛾、薯蓣叶蜂等。江淮流域以炭疽病及线虫病较多。

病害

炭疽病

薯蓣炭疽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散布小黑点,后期部分病斑穿孔。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6-8月发病严重,植株常枯黄、落叶。防治方法:冬季收获时,清除病株残叶,平时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前可喷1:1:100波尔多液保护,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

褐斑病

薯蓣褐斑病又叫“枯叶病”,是薯蓣的重要病害。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上产生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有时破裂穿孔。病斑数量多时可使整片叶变褐枯死。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附于被害部越冬,次年开春后形成孢子,随风雨传播。一般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为害严重,在潮湿、多雨情况下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后立即剪除病叶,再喷65%代森锌,每隔7d喷1次,连喷2-3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普通薯蓣

普通薯蓣,又名家山药。叶对生、茎圆、无棱翼,叶脉7-9条突出。这类中按块茎形状又可分为3类。扁块种:块茎扁形、似脚掌,如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的脚板薯,浙江瑞安的红薯。圆筒种:块茎短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如黄岩薯药、台湾圆薯。长柱种:块茎长30-100厘米,直径3-10厘米,如江西南城的淮山药,江苏宿迁、郊县、沛县的线山药、牛腿山药、鸡腿山药等。

田薯

田薯,又名大薯,茎具棱翼,叶柄短、叶脉多为7条,块茎甚大,有的重达40kg以上。按块茎形状也分3类。扁块种:如广东葵薯、福建银杏薯。圆筒种:如台湾白薯、广州早白薯。长柱种:如台湾长白薯、江西广丰的千金薯和牛腿薯等。

上一篇:石羊河

下一篇:郭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