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2 07:58:52编辑:优化君

盗、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盗1
  1.偷窃;劫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 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牀头盗酒饮之。”《新唐书·郭知运传》:“ 吐蕃 将 坌达延 、 乞力徐 寇 渭源 ,盗牧马。”
  2.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庄子·胠箧》:“﹝ 田成子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後汉书·黄琼传》:“处士纯盗虚声。” 宋 司马光 《论夏令公谥第二状》:“若有不令之臣,生则盗其禄位,死则盗其荣名。”《明史·崔景荣传》:“ 魏忠贤 盗国柄。”
  3.侵犯。《史记·酷吏列传》:“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参见“ 盗边 ”。
  4.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淮南子·人间训》:“ 秦牛缺 径於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 晋 陶潜 《搜神後记》卷三:“ 蔡裔 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 裔 拊牀一呼,二盗俱陨。” 清 袁枚 《赠编修蒋公适园传》:“遇盗 许昌 ,两骑截路中,五人行劫。” 胡小石 《夜闻捕盗》诗:“大盗脍万肝,窃钩复何数。”
  5.谗佞的人。《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郑玄 笺:“盗,谓小人也。” 孔颖达 疏:“盗窃者必小人,谗者亦小人,因以盗名之。”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 息夫 、 董贤 ,主以为忠,天以为盗。”
  6.指欺世惑众的人。 宋 苏洵 《苏氏族谱亭记》:“其舆马赫弈、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脩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
  7.对反叛者的贬称。《後汉书·光武帝纪赞》:“炎正中微,大盗移国。” 李贤 注:“大盗,谓 王莽 篡位也。”《旧唐书·代宗纪论》:“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人不聊生。”三盗,指 安禄山 、 史思明 、 仆固怀恩 。《宋史·徽宗纪四》:“ 淮南 盗 宋江 等犯 淮阳军 。” 清 汤右曾 《澄海楼》诗:“大盗移国 明 社墟,澒洞烟尘昏六幕。”
  8.指外来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危事》:“臣愚不习边事,窃谓 甘州 宜便加兵,内得营农,外得防盗。”
  9.杀人者;刺客。《尉缭子·武议》:“杀人之父兄,盗也。”《旧唐书·代宗纪》:“丁卯夜,盗杀 李辅国 於其第,窃首而去。” 宋 洪迈 《容斋五笔·白居易出位》:“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於通衢中。” 元 姚燧 《唐州知州杨君墓志铭》:“自盗杀 阿合马 後, 桑葛 使总制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窃人著述》:“ 宋之问 从 刘希夷 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不得,遂使人以计杀之,则窃书贼而并为盗矣。”
  10.私通。《汉书·陈平传》:“闻 平 居家时盗其嫂。” 颜师古 注:“盗,犹私也。”《新唐书·刘武周传》:“久之,盗 仁恭 侍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韦公子》:“盗婢私娼,其流弊殆不可问。” 章炳麟 《訄书·别录乙》:“又好色,尝盗良家子。”参见“ 盗嫂 ”。
  11.逃避。参见“ 盗税 ”。
  12.簒夺。《新唐书·祖君彦传》:“﹝ 王世充 ﹞已自欲盗 隋 。”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序》:“ 司马 盗 魏 , 嵇绍 忠。” 章炳麟 《客帝匡谬》:“ 梅福 之讼 王章 也,见 新 室盗 汉 之朕而塞之也。”
  13.窃据。《新唐书·薛举传》:“ 举 父子盗 陇西 五年灭。”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地险》:“ 刘表 居 荆州 , 吕布 盗 徐 。” 宋 陆游 《出塞》诗之四:“小丑盗中原,异事古未有。” 章炳麟 《客帝匡谬》:“盗沃土於中夏而食其赋税。”参见“ 盗据 ”。
  14.私下;暗中;非法。《史记·佞幸列传》:“ 邓通 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 邓通 盗出徼外铸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夜,伺其寝後,盗照视之。”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前节度使殁,掌印吏盗授人职百数。”《新唐书·食货志三》:“ 汴宋 节度使春夏遣官监 汴水 ,察盗灌溉者。”
  15.浅色或杂色。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凡言窃、言盗,皆借色、浅色、间色也。”参见“ 盗骊 ”。

  窃:
  1.盗贼。《庄子·天道》:“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成玄英 疏:“窃,贼也。”参见“ 草窃 ”。
  2.偷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淮南子·览冥训》:“ 羿 请不死之药於 西王母 , 姮娥 窃以奔月。”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好学,贫不能得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参见“ 攘窃 ”。
  3.谓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庄子·山木》:“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虚叨爵禄,无异盗窃。”《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无益而厚受禄,窃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虽有窃 秦 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刘孝标 注:“以诈获爵,故曰窃也。”
  4.见“ 窃辔 ”。
  5.侵害;危害。《亢仓子·用道》:“今夫惰农信地实生百谷,不力於其道,地窃其菓稼而荒翳之。”《吕氏春秋·辩土》:“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
  6.抄袭。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叙》:“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郑渔仲 ( 郑樵 )诮 班孟坚 ( 班固 ), 汉武 以前尽窃, 司马迁 书,不以为惭。”
  7.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汉书·韩信传》:“臣愚,窃以为亦过矣。”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今请易名,窃恐非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海石》:“久失闻问,窃疑近况未必佳也。”
  8.男女私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相如 窃妻而受金, 扬雄 嗜酒而少算。” 唐 沈亚之 《冯燕传》:“且无令不辜死者。吾窃其妻,而又煞之,当系我。”
  9.切近。 唐 张怀瓘 《书断·评》:“其触类生变,万物为象,庶乎《周易》之体也;其一字褒贬,微言劝戒,窃乎《春秋》之意也。”
  10.副词。偷偷地;暗地里。《左传·庄公十年》:“ 公子偃 曰:‘ 宋 师不整,可败也, 宋 败, 齐 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 雩门 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韩非子·说难》:“ 卫国 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 使者如 梁 , 孙膑 以刑徒阴见,说 齐 使。 齐 使以为奇,窃载与之 齐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陈元方 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
  11.通“ 浅 ”。淡。《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 晋 杜预 注:“夏扈,窃玄;秋扈,窃蓝。” 孔颖达 疏:“窃,即古之浅字。”按,《尔雅·释兽》:“虎窃毛谓之虦猫。” 郭璞 注:“窃,浅也。” 邢昺 疏:“虎之浅毛者别名虦猫。”参见“ 窃黄 ”。
  12.通“ 浅 ”。稍微。参见“ 窃尝 ”。
  13.通“ 践 ”。《晏子春秋·杂下三十》:“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 于省吾 新证:“窃,应读作‘践’……此言国不可穷,穷则不可践也。”
  14.用同“ 察 ”。考察;观察。《荀子·哀公》:“窃其有益与其无益,君其知之矣。” 杨倞 注:“窃,宜为‘察’。”《孔子家语·好生》:“窃乎其有益与无益,君子所以知。” 王肃 注:“窃,宜为‘察’。”


“窃”有几种读音?都怎么组词?

窃的读音只有一种,读[qiè]1、窃窃私语[ qiè qiè sī yǔ]2、窃笑 3、窃取1、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是qiè qiè sī yǔ,意思是指两人亲密地靠在一起小声说话造句:开会的时候,小李和小丁坐在后排窃窃私语。2、窃笑指偷偷地笑。造句:在路上看到情敌摔跤了,她在一旁窃笑.3、窃取指偷取;以不正当手段取得造句:你窃取了别人的劳动成果,不觉得羞愧吗?扩展资料:《窃读记》的“窃”是:“偷偷地”、“暗中”之意;“窃读”的含义: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窃与偷在意思上的区别

窃与偷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窃:偷;用阴谋手段夺取。
2、偷:暗中拿别人财物。
二、出处不同
1、窃:《说文》:窃,盗自中出曰窃。从穴,从米。(窃,从穴中偷盗出来叫“窃”。字形采用“穴、米”会义。)
2、偷:《尔雅》:媮,巧黠也。从女,俞声。(媮,机巧狡猾。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俞”作声旁。)
三、侧重点不同
1、窃:侧重于在正式文体中使用。
2、偷:侧重于在日常口语中使用。


窃字在字典上有几种解释

释义1.偷盗:偷~。~取。 2.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夺。 3.私自,暗中:~笑。~听。 4.谦辞,指自己:~谓。~以为可行。详细释义〈动〉(会意。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本义:偷)同本义窃,盗自中出曰窃。——《说文》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公输》凡窃木者有刑罚。——《周礼·山虞》小臣窃。——《礼记·礼运》相窃妻妾。——《诗·桑中序》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牲用。——《书·微子》奸臣窃命。——陆机《辩亡论上》又如:窃窥(偷看);失窃(财物被人偷走);偷窃(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窃宝;窃铁(偷取斧钺);窃药(偷药);窃食(偷吃)篡夺。指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虽赏之不窃,其窃位者与。——《论语·卫灵公》窃比于我老彭。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又如:窃誉(窃取声名);窃政(窃取政权);窃食(窃取俸禄);窃柄(窃夺权柄);剽窃(抄袭窃取)侵害;危害。如:窃肆(侵犯骚扰,横行无忌);窃犯(侵犯);窃攘(侵犯)〈代〉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窃爱怜之。——《触詟说赵太后》又如:窃以为〈副〉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窃自恕。——《战国策·赵策》窃爱怜之。窃以为媪。窃以为与君实游。——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又如:窃念(私下想念。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窃比(谦词。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偷偷地窃骂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名〉盗贼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三国演义》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庄子》。成玄英疏:“窃,贼也。”又如:窃乞(盗贼和乞丐)组词:1、失窃 造句:而当他们无法支付损失时,国民银行向征信所举报他们的个人银行账号欠债不还,还在失窃半后,威胁要将他们的房子赎回。解释:财物被人偷走。2、盗窃 造句:他指出,电子图书不仅因为不会被磨损、撕毁或者盗窃而廉价,而且它们更是给那些腿脚不便利的老年读者带来了福音。解释: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3、窃贼 造句:现在我开始跳过一些具体情况的细节,立即有一丝光线从我的门缝中照进来,我知道那正是我的老朋友窃贼,但我并没有进一步的受到梦魇的影响。解释:小偷儿。4、窃案 造句:据东京警方对去年1050名入店行窃案嫌犯所作的调查分析,大多数老年犯都表示他们经济困难或是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单身并且没有朋友。解释:偷窃的案件。5、窃取 造句:他们无法窃取你的计划及其产生的收入: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打破他们最简单的形式和广告收入模式及以此为基础的收费的东西。解释:偷窃(多做比喻用):~职位|~胜利果实。6、剽窃 造句:显而易见,道德上的权利在与剽窃的斗争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作者的版权,如果他或是她持有版权的话,而且也侵犯了其精神权利。解释:(piāoqiè)抄袭窃取(别人的著作)。7、偷窃 造句:我认为这才是主要的援助,你腐败了??从历史观点上来说,统治者偷窃钱财而不受惩罚??你有了依赖,却丧失了能力。解释:盗窃。8、窃窃 造句:不知是不是真的,一件传闻是他通过自己的职权让安全卫队的人员对在人们在爱巢中缠绵的场景进行录影,人们对此事总是窃窃私语。解释:形容声音细小:~私语。9、窃国 造句:它的经济虽然比十年前强大了很多,却更加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这一产业现在被一小群窃国弄臣和前任间谍所控制。解释:篡夺国家政权。10、窃窃私语 造句:两人的政敌窃窃私语两人的“亲密友情”,而田纳西州的参议员AaronVenableBrown更是公开称两人为“Buchanan和他老婆”。典故:背地里小声说话。

什么是剽窃? 新华字典里的解释。

剽窃
piāoqiè
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 而不说出其来源。
他的一本学术著作曾被厚颜无耻地剽窃,并以缩写形式发行。




关于文学创作方面剽窃给出的定义:

“按照国外学术研究最重要的规范指导书之一《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的定义,“剽窃”指的是一种欺骗形式,它被界定为“虚假声称拥有著作权:即取用他人思想之产品,将其作为自己的产品拿出来的错误行为。”……在你自己的文章中使用他人的思想见解或语言表述,而没有申明其来源的,就是剽窃。(第30页)

报告中举出的例子包括:
1、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对见解、资料、用语的来源出处“没有给予相应的承认”的行为:“复述他人行文或特别贴切的词语”、“变换措词使用他人的论点和论证”、“呈示他人的思路”等;

2、总体的剽窃:整体立论、构思、框架等方面抄袭;

3、直接抄袭:直接的从他人论著中寻章摘句,整段、整页地抄袭;为了隐蔽,同时照搬原著中的引文和注释。

4、在通篇照搬他人文字的情况下,只将极少数的文字做注,这对读者有严重的误导作用;

5、为改而改,略更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或换一种句型;

6、错误理解综述的概念:“综述”的意义或许在于,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出自不同的论者,因而有必要将其归纳整合,形成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视角。抄袭是将部分综述对象照单全收。

7、跳跃颠转式抄袭:从同一源文本中寻章摘句,并不完全遵循源文本的行文次第和论述逻辑;

8、拼贴组合式抄袭:将来自不同源文本的语句拼凑起来,完全不顾这些语句在源文本中的文脉走向。

注意:抄多少的百分比虽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抄袭的严重程度,但多抄几个字、少抄几个字同样不能改变问题的性质。


参考资料: http://www.zhujian.net/archiver/?tid-1415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