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关于地理的成语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地质作用使海洋抬生成陆地,岩石风化成土壤
风调雨顺 (夏季风强弱进退正常,降水量适中,无水旱灾害)
日久天长 (太阳寿命还剩46亿年,日地距离为1.5亿KM)
海市蜃楼 (在沙漠和海洋的晴天出现的大气折射现象)
一泻千里 (从河流的源头到入海口的距离落差和距离很大)
百川归海 (所有外流河最终注入海洋)
一衣带水 (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指隔海向望的国家,如日本等)
源远流长 (河水从很远的源头流来)
因地制宜 (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被如树林,草原,荒漠等)
泾渭分明(黄河支流泾河和渭河,因含沙量不同,导致河水一个清澈一个浑浊,差别很大)
唐朝的上州,中州,下州分别指哪些州
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间3万户者为上州;开元十八年规定4万户以上为上州,2.5万户为中州,不满2万户为下州。唐初政区实行州县二级制,由于州的数量太多,达300多个,唐太宗苦于记各州长官们的名字记不住,只好将它们写在屏风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便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由于这一次区划的数目实在太少,南方各区大多过于广袤,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将道的数目增加到15个。唐代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扩展资料:唐朝的疆域在极盛时期版图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带,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 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并占领河陇及湟水地区,而河套地区则仍由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辖。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部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州
唐代武则天时期唐朝共有多少个州,分别在现在的那个地方?
唐朝有10道统领府、358个州,具体如下: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与河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州东北部的地区。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岭南: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扩展资料:唐代高祖在隋后期将郡县制改为州制,唐玄宗将州制改为郡县制,到其子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所以唐朝总体是以州为主。然而,北宋欧阳修等版本的《新唐书》也描写了唐玄宗时期的县城,而《旧唐书》则以州制。然而,国家的概念与汉魏晋有着根本的不同。与东汉末年国家辖100多个县的情况相比,唐代国家的范围已大大缩小到几个或多个县。此外,汉晋时期原郡所辖的许多县都沿袭了国家的原名,但其原名逐渐不为人所知,如彭城成为徐州、新都成为冀州、昌邑成为兖州、江陵成为荆州等。同时,自秦汉以来,乃至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地名、地名已不再在历史上使用,如郎游、洪农、上党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朝行政区划
古代唐朝有哪些地方名称?
唐朝行政区划(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京畿道关内道
▪ 京兆府 ▪ 华州 ▪ 同州 ▪ 坊州 ▪ 丹州 ▪ 岐州
▪ 邠州 ▪ 泾州 ▪ 陇州 ▪ 宁州 ▪ 原州 ▪ 庆州
▪ 鄜州 ▪ 延州 ▪ 绥州 ▪ 银州 ▪ 夏州 ▪ 灵州
▪ 盐州 ▪ 丰州 ▪ 会州 ▪ 宥州 ▪ 胜州 ▪ 安北大都护府
都畿道河南道
▪ 河南府 ▪ 郑州 ▪ 陕州 ▪ 汝州 ▪ 怀州 ▪ 许州
▪ 汴州 ▪ 豫州 ▪ 陈州 ▪ 亳州 ▪ 颍州 ▪ 宋州
▪ 曹州 ▪ 濮州 ▪ 郓州 ▪ 泗州 ▪ 海州 ▪ 兖州
▪ 徐州 ▪ 沂州 ▪ 密州 ▪ 齐州 ▪ 青州 ▪ 淄州
▪ 莱州 ▪ 登州 ▪ 济州 ▪ 滑州
河东道
▪ 蒲州 ▪ 虢州 ▪ 绛州 ▪ 晋州 ▪ 汾州 ▪ 慈州
▪ 潞州 ▪ 泽州 ▪ 沁州 ▪ 仪州 ▪ 太原府 ▪ 代州
▪ 蔚州 ▪ 忻州 ▪ 岚州 ▪ 石州 ▪ 朔州 ▪ 云州
▪ 隰州 ▪ 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
▪ 卫州 ▪ 相州 ▪ 魏州 ▪ 洺州 ▪ 邢州 ▪ 贝州
▪ 博州 ▪ 德州 ▪ 棣州 ▪ 沧州 ▪ 冀州 ▪ 赵州
▪ 深州 ▪ 恒州 ▪ 定州 ▪ 瀛州 ▪ 莫州 ▪ 易州
▪ 幽州 ▪ 燕州 ▪ 顺州 ▪ 归顺州 ▪ 蓟州 ▪ 檀州
▪ 妫州 ▪ 平州 ▪ 营州 ▪ 安东都护府
山南西道
▪ 梁州 ▪ 凤州 ▪ 兴州 ▪ 利州 ▪ 通州 ▪ 洋州
▪ 合州 ▪ 集州 ▪ 巴州 ▪ 蓬州 ▪ 壁州 ▪ 开州
▪ 渠州 ▪ 渝州 ▪ 阆州 ▪ 涪州 ▪ 果州
山南东道
▪ 邓州 ▪ 商州 ▪ 金州 ▪ 唐州 ▪ 均州 ▪ 房州
▪ 襄州 ▪ 隋州 ▪ 郢州 ▪ 复州 ▪ 荆州 ▪ 硖州
▪ 归州 ▪ 夔州 ▪ 万州 ▪ 忠州
淮南道
▪ 扬州 ▪ 楚州 ▪ 滁州 ▪ 和州 ▪ 濠州 ▪ 寿州
▪ 光州 ▪ 蕲州 ▪ 申州 ▪ 黄州 ▪ 安州 ▪ 舒州
▪ 庐州 ▪ 沔州
江南东道
▪ 苏州 ▪ 常州 ▪ 润州 ▪ 湖州 ▪ 杭州 ▪ 越州
▪ 明州 ▪ 台州 ▪ 婺州 ▪ 衢州 ▪ 睦州 ▪ 歙州
▪ 括州 ▪ 温州
江南西道
▪ 洪州 ▪ 江州 ▪ 宣州 ▪ 饶州 ▪ 鄂州 ▪ 抚州
▪ 袁州 ▪ 吉州 ▪ 虔州 ▪ 岳州 ▪ 澧州 ▪ 潭州
▪ 衡州 ▪ 永州 ▪ 道州 ▪ 郴州 ▪ 连州 ▪ 邵州
▪ 朗州
陇右道
▪ 秦州 ▪ 成州 ▪ 武州 ▪ 渭州 ▪ 岷州 ▪ 宕州
▪ 叠州 ▪ 洮州 ▪ 兰州 ▪ 河州 ▪ 鄯州 ▪ 廓州
河西道
▪ 凉州 ▪ 甘州 ▪ 肃州 ▪ 瓜州 ▪ 沙州 ▪ 伊州
▪ 西州 ▪ 庭州 ▪ 安西大都护府 ▪ 北庭大都护府
剑南道
▪ 扶州 ▪ 文州 ▪ 松州 ▪ 龙州 ▪ 剑州 ▪ 绵州
▪ 茂州 ▪ 翼州 ▪ 悉州 ▪ 当州 ▪ 静州 ▪ 柘州
▪ 恭州 ▪ 奉州 ▪ 维州 ▪ 彭州 ▪ 汉州 ▪ 益州
▪ 蜀州 ▪ 简州 ▪ 梓州 ▪ 遂州 ▪ 普州 ▪ 资州
▪ 荣州 ▪ 陵州 ▪ 眉州 ▪ 邛州 ▪ 雅州 ▪ 黎州
▪ 嘉州 ▪ 戎州 ▪ 泸州 ▪ 巂州 ▪ 南宁州 ▪ 姚州
黔中道
▪ 黔州 ▪ 施州 ▪ 思州 ▪ 溪州 ▪ 辰州 ▪ 锦州
▪ 巫州 ▪ 业州 ▪ 充州 ▪ 费州 ▪ 夷州 ▪ 珍州
▪ 溱州 ▪ 南州 ▪ 播州 ▪ 应州 ▪ 矩州
岭南道
▪ 福州 ▪ 建州 ▪ 泉州 ▪ 漳州 ▪ 汀州 ▪ 广州
▪ 潮州 ▪ 循州 ▪ 韶州 ▪ 端州 ▪ 冈州 ▪ 新州
▪ 恩州 ▪ 春州 ▪ 勤州 ▪ 泷州 ▪ 康州 ▪ 封州
▪ 高州 ▪ 窦州 ▪ 辩州 ▪ 潘州 ▪ 罗州 ▪ 雷州
▪ 崖州 ▪ 儋州 ▪ 万安州 ▪ 振州 ▪ 白州 ▪ 山州
▪ 廉州 ▪ 钦州 ▪ 陆州 ▪ 桂州 ▪ 蒙州 ▪ 昭州
▪ 富州 ▪ 梧州 ▪ 贺州 ▪ 藤州 ▪ 义州 ▪ 容州
▪ 禺州 ▪ 牢州 ▪ 党州 ▪ 平琴州 ▪ 郁林州 ▪ 贵州
▪ 绣州 ▪ 龚州 ▪ 浔州 ▪ 象州 ▪ 柳州 ▪ 融州
▪ 环州 ▪ 宜州 ▪ 芝州 ▪ 澄州 ▪ 严州 ▪ 宾州
▪ 横州 ▪ 淳州 ▪ 邕州 ▪ 田州 ▪ 笼州 ▪ 瀼州
▪ 汤州 ▪ 武峨州 ▪ 武安州 ▪ 长州 ▪ 峰州 ▪ 福禄州
▪ 交州 ▪ 爱州 ▪ 驩州 ▪ 安南都护府
求唐朝各个时期的地图要有地名的。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后在州县上增加道这一监察机构。同时唐朝内外战争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在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建立都护府及下辖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由节度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