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汉

时间:2024-04-03 10:53:07编辑:优化君

浙江慈溪有哪些名人?

  详细介绍http://zxip.com/cixi/yzl.htm

  东汉隐士严子陵

  初唐书家虞世南

  南宋名儒黄东发

  辛亥先烈马宗汉

  爱国侨商吴锦堂

  教育前驱杨贤江

  申江巨子虞洽卿

  一代画师陈之佛

  铁骨丹心林汉达

  园艺巨擘吴耕民

  丝绸专家陈时若

  神经生理学家陈宜张

  经济学家蒋学模

  袁 可 嘉

  张 芷 芬

  余 白 墅

  戚 文 彬

  沈 之 良

  叶 望 云

  徐 进

  童 玉 民

  宓 汝 成

  洪 荒

  韩 公 羽

  =============

  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横河镇陈山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慈溪名人有哪些?

东汉隐士严子陵
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横河镇陈山(原属余姚)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颖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初唐书家虞世南
鸣鹤虞氏世家,自三国至唐代,贵盛500余年。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虞世南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时曾受学于吴郡文学家顾野王,在长达10余年的寒窗苦读中,精思不倦,废寝忘食。陈文帝知其博学多才,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兄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隋大业中,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但炀帝嫌其刚直,10年不予徙升。而虞世基因善于媚言取宠,被炀帝视为心腹,结果与炀帝同被宇文化及杀死。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任命虞世南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后,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继转秘书监。
虞世南年轻时曾向绍兴智永法师学习书法。智永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藏有王羲之传世真迹,虞世南因此尽得王书真髓,成为一代大家。他晚年自撰自书的《孔子庙堂碑》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以致黄庭坚有“千两黄金哪购得”之叹。据传,唐太宗向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感到“戈”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戬”字,便将右边空着,请虞世南补上,然后叫魏征品评。魏征说:“皇上所写的字,惟有‘戈’旁与世南最为逼似!”太宗听后,叹服不已。
虞世南虽然外形文弱,但志性刚烈。他议论持正,敢于进谏,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李世民初即位时,虞已年近七十。当时他就请求告老,未获允准。直到贞观十二年(638)才同意他退下来,当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终年81岁。太宗为他的死“哭之甚恸”,让他陪葬昭陵,赠他礼部尚书,赐他谥号文懿,还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虞世南真可说是“备受哀荣”的了。
现在鸣鹤镇解家村有定水寺遗址,相传早先本是虞世南的故居,那里东临里杜湖,西北两面紧靠着青龙、白虎两山,翠竹清泉,景物幽深,是个令人流连的地方。有人建议在此设立一个慈溪市书法艺术中心,既以纪念虞世南,亦以繁荣当代书法艺术,这不失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南宋名儒黄东发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学者黄震。黄震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是我们慈溪人,现在的掌起镇黄家村有座古卧床桥,相传就是黄震幼年读书之处。
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岁才进士及第。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虽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例如咸淳三年(1267),他因在担任地方官时很有政声,被擢升史馆检阅,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翌年七月轮对时,就因为直言不讳指出当时大弊为民穷、兵弱、财匮及士大夫无耻,还不顾宫中正在建内道场,建议停卖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触怒了度宗皇帝,被贬官三级,并下放到广德军做了一个通判。
他到广德军后,办事仍旧十分认真。那里有座祠山庙,每年有数十万人来此祷神,滥杀耕牛作为祭品,并时常发生争斗,影响农业生产与村族之间的团结。在祭祀活动中,还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灵保佑的陋俗。黄震见此情景,责令其中一个坦白自己的罪状。那人说:“我没犯罪。”黄震厉声斥道:“你肯定有许多罪孽,因为不敢对别人说,想以此来求得神灵的宽恕!”即下令当众罚打,直到对方大喊“饶命”方才罢休。自此一来,淫祀恶俗顿时消除。不久,黄震因指责郡守贾蕃世的不法行为,被贾告到他的叔叔、当时权相贾似道那里,结果得了个“挠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职。
咸淳七年(1271),黄震任抚州知州。当时抚州正值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米商富家却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大发其财。黄震单车疾驰,先不入州署,就在驿舍里处理起公务来,四处张贴“闭粜者籍,强籴者斩”的告示,当即把米价压了下来。接着,又亲自煮粥赈济灾民,并奖励有功于赈济的人员,很快稳定了局面。在抚州,黄震还办了二件大事:一是有一批因结关拒捕而入狱已28年的囚犯,活着的已仅半数,因此事关系到尚书省,一直无人敢作主结案。黄震经过调查,指出结关并非作乱,况且已经过多次大赦,就果敢地将他们全部释放了。二是抚州原设有“慈幼局”,当初是为收养弃婴而设的,久而久之,名存实亡。黄震提出与其弃后收养,不如保于末弃。于是改进旧法,凡将分娩而实在贫穷的家庭,可以申请官养;被遗弃的婴儿,允许他人收养,官方给予补助。这样一来,救活了许多婴儿。
德�元年(1275)三月,黄震从江西提点刑狱,调任浙东提举。当时,鸣鹤、石堰一带盐民因不堪官吏盘剥而举行大规模暴动,遭到镇压后大批逃亡。黄震受命处置,他深入盐场,反复调查,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便一方面如实向朝廷反映情况,一方面着手多方招集逃难的盐民,并如数发还官府历年所欠的晒盐本钱61.3万余贯,由此而把一场“千里震惊”的风波平息了下来。
《宋史.黄震传》称其“决滞狱,清民讼,赫然如神明”;“居官恒未明视事,事至立决。自奉俭薄,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应该说这些记述和评论都是十分确凿、十分公允的。
南宋王朝覆灭后,黄震隐居于泽山,在今田央乡,榜其门曰:“泽山行馆”、其室为“归来之庐”,专心整理自己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虽以朱熹为宗,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自有创见,并有系统论述,形成“东发学派”。他主张理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则”;释“道”为日用之常行之理,斥道家高谈“人心”、“道心”之玄虚。其子黄梦干、黄儒雅(一作叔雅)、黄儒英(一作叔英)及学侣陈著,均重经史考辨,将东发学派思想传播至闽浙一带。黄震的《东发日钞》(一作《黄氏日钞》)是一部满含睿语哲理的读书笔记,对古书辨伪致力至深,为东发学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纪要》、《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多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69岁的黄震在故里去世(《宋元学案》称饿死在鄞县宝幢山),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并建湖山书院来纪念他。
卧床桥原为泥桥,后人已将它改为石桥,横跨在快船江上。东西桥栏分别有“古卧床桥”、“护龙桥”的题额。东西桥门分别镌有:“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堤连上闸沔古浦青流”、“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的对联,成为三山古迹之一。田央乡湖山村也还有湖山书院的遗址。特别是1975年在今鸣鹤镇西埠头村出土了黄震的墓志,那上面详细记述了黄震的生平事迹,可补充正史记载之不足,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现由市文管会收藏着。
辛亥先烈马宗汉
马宗汉原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汉镇宗汉村人。其祖父和父亲均任侠好义,在当地颇有声望。马宗汉幼年受家庭熏陶,爱憎分明,见义勇为。15岁那年,马宗汉入达善学堂读书,随着知识面的开阔,对当时政府腐败、列强侮国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岳飞的《满江红》,以抒发报国壮志。为推翻满清,他除坚持学习外,还每日锻炼身体,兼习英语,从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寻常的抱负。
1902年,马宗汉考入浙江高等学堂,结识了不少热血青年。1904年,他勉强遵从祖父和父亲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革命的决心促使他对仕途一无兴趣。归来后在三山学堂任教二年,其间,他多次购买革命书刊,在学校和家乡散发。当时反清救国的革命风潮已逐渐形成,秋瑾、徐锡麟等人的革命行动使马宗汉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听说徐锡麟在绍兴创办了大通学堂,就前去拜会,并由徐介绍参加了光复会。1906年1月,他又与徐锡麟、陈伯平一起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后因清政府驻日使馆的阻挠未成,于5月份回国。
回国以后,马宗汉本想与徐锡麟、陈伯平一起去德留学,适逢其祖父病故,无法成行。马宗汉身在故里,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谈论时局作政治宣传。
1907年初,马宗汉得知徐锡麟已按计划捐得安徽道员,打入了清政府内部,极为振奋。曾连复两信,表示“准于阴历正月赴皖。”后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陈伯平一起从上海溯江而上。两人到达安庆,徐锡麟已升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并与秋瑾约定于7月8日皖、浙两地同时起义。马宗汉到皖,使徐锡麟如虎添翼,大家马上分头去做起义的准备工作。6月22日,马、陈奉徐之命,赴上海与秋瑾作最后磋商并采购武器。马宗汉和陈伯平于7月5日回到安庆,徐锡麟告知他俩,起义时间提前,就在明天。马宗汉知道其中的变故肯定突然,也没多问原由,只是将起义的一切准备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1907年7月6日上午8时许,安徽巡抚恩铭应徐锡麟之邀前来参加巡警毕业典礼,随行的有藩台冯熙和臬台毓贤等一批地方官员。待一批官员坐定、学生列队入场后,徐锡麟即向恩铭说:“回大帅,今天有革命党起事。”未待恩铭反应过来,徐即向恩铭连开数枪。这时,马宗汉和陈伯平也冲入会场,拔出手枪打了起来。然而,恩铭因10天之前就接到密报,说有革命党人造反,所以这几天特别的小心,在来巡警学堂前,都有周密部署,枪声一响,大批清兵便迅速关上了城门,一部分前来学堂围捕。徐、马、陈三人见势危急,便奔出学堂,在一小孩指引下,翻墙抄近路来到了军械库。徐锡麟要陈伯平守前门,马宗汉守后门,自己与三十几名学生去取库内枪炮,准备与清兵决一死战。怎奈这些枪炮都没有装子弹的机铁,所以不能使用。从中午12时一直坚持下午4时,陈伯平战死,学生也死伤多人,但清兵却因有重赏而继续猛攻,形势万分危急。马宗汉建议放火烧掉军械库,与清兵同归于尽。徐锡麟考虑到弹药军火会发生爆炸,殃及居民,于心不忍,所以没有同意。不多时,军械库门被攻破,徐锡麟当场被捕。这时,马宗汉已经从后门突围,在群众的掩护下躲在附近的一口枯井内。清兵搜捕甚急,马宗汉不忍连累无辜百姓,从井内跃出,亦被清兵抓去。马宗汉被捕以后,受尽酷刑,于1907年8月24日在狱中被杀,年仅24岁。
马宗汉牺牲后,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斗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国以后,烈士的家乡柯东乡改名为宗汉乡,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如今,烈士旧居已被列为文保单位,每逢节日,都有人前去凭吊,以缅怀烈士的功绩。
爱国侨商吴锦堂
吴锦堂是近代著名的爱国侨商。1855年11月14日生于今观城镇西房村。世代躬耕务农,家境贫寒。幼年进私塾两年,后在耕稼之余跟随做塾师的叔父读书,得以略通文字。1882年,到上海虹庙萃丰油烛店帮佣,并自学算术,兼习经营之方,深得店主赏识。三年以后,在友人的资助下东渡日本,落脚长崎,经过四年的稳步发展,在日本激烈的商界竞争中站住了脚跟。最后选择了著名商港神户为其经商中心。同时,在上海也设立义生洋行和裕生洋行,生意越做越兴隆,短短几年内,积资数十万,在商务关系、经营经验和资本实力诸方面,均已游刃有余,遂开始兴办实业并从事金融活动。他在日本组织了东亚水泥株式会社、小野田会社、大阪针织会社等,成了神户、大阪有名巨商,关西财界的大人物。以致新闻媒介关于他的行踪的报导往往影响股票行情的涨落。
吴锦堂虽在日本经商,但心系梓桑。在日本神户,他为华侨兴办的慈善机构、商务机构、教育机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华侨受益之丰厚,在当地华侨史上是空前的。据陈德仁先生回忆,吴锦堂先生在神户兴办的各类社会事业达数10亿日元之巨。在家乡,他也同样关心。1909年5月,三北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溪水暴涨,河水泛滥,无情的大水肆意横行,使数十万民众面临严重威胁。吴锦堂先生目睹此状,决心出资兴修水利。整个工程规模宏大,重建西界洋塘,加固杜白两湖大堤,增设两湖减水坝,疏浚4条通海大浦,增设10多处大小桥闸,完善排灌系统。
当年秋季整个工程的测绘工作刚结束,一场可怕的洪水暴发了。三天三夜的暴雨,使三北大地陷入一片汪洋。还未完全加固的杜白两湖减水坝受到严重威胁,万一大堤决口,塘外的几十个村庄、几万亩农田和所有水利设施均将毁于一旦。于是,吴锦堂出高额赏金组织抢险队,还亲自赤脚撑伞,不顾汹涌洪水,深入险要地段督工。他这一举动,不仅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全体民工,连日本测绘师也发出惊叹:“世所罕见!”还特地为他拍了一帧照片,以作永久性纪念。
吴锦堂根据自己在日本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认为“日本富强,全靠教育”。1905年,他出资兴建锦堂学校。该校选址于锦堂先生的故居附近,主建筑为一幢二层的口字形洋房,朱窗红墙,白灰嵌缝,巍然屹立于旷野上,分外夺目。北面楼房与小山之间,开凿人工水池一口,东、西、南三面也新辟小河一条,在一大片土地上,高楼桑田交相映辉,操场小河流带左右,显得葱郁而妍丽。学校在1908年落成,1909年元月正式招生。为保证学校经常教育经费,吴锦堂又买田1200亩,并将汉冶萍公司和浙江铁路局的股票4万元一并献给学校,还规定学校的一切财产永远归学校所有,吴氏子孙后代谁也不得借故干预。
1909年四月初八日,学校举行成立大会,吴锦堂亲临大会讲话,到会代表一千多人。当时学生定额360人,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吴锦堂、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我国的“办学三贤”。为创办学校,吴锦堂先后共出资20多万银元,是水利投资的总额的三倍。他还从社会实业需要着眼,注重培养农业方面的人才。1911年,锦堂学校改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开设农本科和蚕本科专业。还聘请了学有专长的学者担任教师,阵容整齐,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农科专业人才。
吴锦堂虽然是一个商人,但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不久神户也出现了同盟会活动。吴锦堂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多次将私邸借给同盟会办公,并出资帮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1913年3月14日,吴锦堂以中国国民党神户支部长的身份在别庄热情欢迎孙中山,并与孙中山、宋嘉树(宋庆龄之父)等合影留念。张勋复辟后,吴锦堂首先在会上发表反对封建帝制的主张,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拥护。在辛亥革命期间,吴锦堂更先后向上海、宁波军政府捐银2.1万余两,银元5000圆。在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时刻,吴锦堂又多次出巨资赈济难民,北至京津,南至闽广,甘霖所及,被广大群众称为“福星”和“生佛”。
1910年,吴锦堂派人在白洋湖畔选择了墓地,并由张謇题了碑,章太炎撰墓表。他为表达自己的重农爱国之心,自撰对联一副:“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因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逝,终年72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嘱咐把遗体运回祖国,葬于家乡,还特别关照后辈子孙切莫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任何时候都不要做出有损于祖国的事情。1929年旧历四月初十,他的灵枢由儿子启藩等护送,经上海、宁波从水道辗转运至慈溪,在金仙寺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营葬仪式。这一天,出席追悼会的国内外各界代表多达数千人。慈北地区的广大群众也自动扶老携幼,前来凭吊致哀,多达数万。十里长堤,万头攒动。金仙寺内,挂着一幅幅挽联,灵堂前排放着无数的花圈。家乡人民敬献的挽联上写道:“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乡亲们为表达思念之情,在淹浦崇寿宫内立了一座铜像,吴锦堂以他慈祥的目光,注视着家乡的兴旺和发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22527.html?wtp=tt#9


辛亥革命的将领有谁(事迹)

  孙中山、黄兴、黎元洪、谭人凤、宋教仁、汤化龙、吴禄贞、蒋翊武、刘公、孙武、胡汉民...

  1、孙中山:创建兴中会任会长、创建同盟会任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兼北伐军总司令。
  2、黄兴:创建兴中会任会长、创建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协理)、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缺席推为起义领导人(邀请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来主持起义);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共和联合会大会选为大元帅、副元帅代理大元帅,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称为不设总理的总理)兼北伐陆军参谋长,同盟会协理,临时政府南京留守;“孙黄并称”。
  3、黎元洪: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大都督兼司令部总长兼战地总司令;共和联合会大会选为副元帅、大元帅,临时政府副总统兼湖北军政府都督,被民社推为领袖、同盟会协理;“民国第一伟人”、“功比孙黄”。
  4、谭人凤:参与创建华兴会,参与创建中部同盟会总会任总务会议长、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缺席推为起义领导人(邀请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来主持起义);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即战时总司令)苦战保住武昌、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选为中华民国临时议长;
  5、宋教仁:创建华兴会任副会长、参与创建武昌科学补习所,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代理庶务,创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且为实际责任人,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缺席推为起义领导人(邀请黄兴、宋教仁和谭人凤来主持起义)且预任军政府外交部长;镇江都督府政务厅长、临时政府提名内务总长未获准改为法制局局长,同盟会干事兼政事部主任。
  6、汤化龙:湖北谘议局议长、各省谘议局议员联合会主席、宪友会湖北分会长;武昌都督府总参议、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政事部长总揽行政大权、编制部长;临时政府任命为法制局副总裁、北迁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副议长;
  7、吴禄贞:参加自立军起义、武昌早期领袖、加入兴中会、发起组织励志会、奉天同盟会辽东支部主要负责人、拟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起义截留南运武昌军需、组织燕晋联军任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
  8、蒋翊武:曾先后加入华兴会、同盟会、振武学社改为文学社任社长、文学社共进会联席会议任军事总指挥(革命军临时总司令)、预任军政府军务部长;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军务部副部长且以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北伐军驻汉招抚使;
  9、刘公:加入同盟会、巨资资助民报、共进会第三任会长、共进会文学社联席会议预任军政府总理;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总监部总监且以总监名义督军守武昌城、北伐军左翼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
  10、孙武:曾参加唐才常汉口自立军任岳州司令、加入日知会、共进会军务部长后任湖北主盟、加入同盟会、共进会文学社联席会议临时主席兼起义总指挥部参谋长;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军务部长、北伐军中央军总司令;
  11、胡汉民:同盟会秘书、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广东都督;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长被称“第二总统”;

  朋友,先略十一位辛亥革命时期将领的事迹,如需要再多,请告诉邮箱地址,我可以发到您~~


辛亥爱国英雄有哪些,并简述其事迹,谢谢啦

  田氏双烈——田淑扬、田激扬,是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人。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为救国救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

  田淑扬生于1884年,字亚豪,在家排行老三。1905年,在长兄田仲扬的影响下,考入南京南洋将弁传习所。1906年,为了响应湘赣边界的萍浏醴起义,东京同盟会总部派部分会员回国,策动长江一带革命。孙毓筠、柏文蔚等策划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举行起义,田淑扬为联络此事而积极奔走。12月,因计划泄露,田淑扬辗转来到安庆。不久,田淑扬加入安庆新军,担任步营弁目。1908年11月,田淑扬参加了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田淑扬避走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各省纷纷响应。田淑扬奉同盟会之命返回凤阳组织江淮义军,11月,与进攻凤阳的淮上军里应外合,占领了凤阳。此后,田淑扬担任淮上军营长。

  凤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两江总督张勋闻凤阳被占领以后,深恐后路被切断,于11月14日进犯凤阳临淮关。田淑扬问讯后,率部迎战,与援军一起鏖战了两昼夜,全歼来犯之敌,保住了临淮关。12月,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张勋率残部沿津浦路北窜。田淑扬率淮上义军在临淮关南岗阻击清军,经过奋战,义军弹尽粮绝,田淑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田激扬生于1890年,字昂甫,排行老四。1906年,田激扬应其长兄田仲扬之召,前往安庆,并考入安徽省陆军测绘学堂。在田仲扬的引荐下,先后加入岳王会和同盟会。9月,田激扬被选入马队弁目训练所学习。1907年初,田激扬从南京来到安庆,不久任新军步营弁目,同年4月,田激扬因毕业考试成绩优秀,被选派充任新军马营弁目。他到任后,与同在马营、炮营活动的革命党人熊成基、范传甲等人经常聚会,商讨反清大事,先后联络了数百人加入了岳王会。1907年6月,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田激扬愤而立誓:“杀身成仁,以敬伯荪之志!”1908年11月,田激扬参与领导了被誉为“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安庆马炮营起义。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熊成基、范传甲、田激扬等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11月19日下午,熊成基等10余人在安庆叶氏会馆举行秘密会议,最后拟订了十三条作战密令。当晚九时许,田激扬布置好起义事宜,十点整,马营与炮营的官兵以点火为号,1000多人杀向安庆城。然而,由于清军早有防备,城内的起义军无法接应,城外的起义军苦战一昼夜,攻城不下,遭清军围困。起义军只得向庐州方向撤退。田激扬突围以后,辗转返回凤阳。清军获悉后,赴凤阳缉拿。11月27日,田激扬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18岁。

  为了表彰田氏兄弟,1912年,安徽都督柏文蔚呈请孙中山大总统批准,追授田激扬为陆军上将,田淑扬为陆军中将,并在凤阳城内建立了田氏双烈祠和大汉忠烈祠。墓志铭曰:“神州魂,义士血,淮山淮水增光烈,朊匕平原奠汝血”。1984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田氏双烈士墓迁入凤阳革命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使得幼年的李四光就萌怀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来到省城武汉,顺利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尚未毕业的他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抵达东京,入宏文书院学习日语。

  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中山先生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更加坚定了李四光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1910年7月,李四光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他参加清政府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1913年7月,李四光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他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此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在事变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在庐山先后邀请了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举行谈话会,名曰交换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见。李四光作为首批邀请对象到了庐山。李四光也想了解一下国民政府对抗战的态度,所以,上山后他先是拜访了曾经与其在日本、南京有过交往的汪精卫。一见面,李四光就提出“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的观点,而汪精卫却大谈不能打的道理,使得李四光非常失望。当蒋介石、汪精卫正式举行谈话会时,李四光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由于李四光不买蒋介石的账,加上他一贯反蒋,当传来蒋介石要抓他的消息后,为了家人的安全,李四光全家搬到了农村。农村幽静的环境,更让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煤油灯下,他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科学研究。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地质研究所也迁回南京。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使得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抵达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李四光却不下船,直接去了上海。1948年2月,李四光应邀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后,没有立即回国,而暂时移居海外。随着解放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要员开始纷纷南逃,地处南京的地质研究所也被通知搬到广州中山大学。在国外的李四光得知消息后,连续写信给地质研究所的同事,希望同事们设法阻止地质研究所南迁。由于李四光的强烈反对和研究所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研究所最终留在南京,解放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一定要同仍在国外的李四光联系上,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郭沫若遵嘱,给李四光写了请他回国的信。南京解放后没几天,陈毅司令员到地质研究所视察时,询问李四光的有关情况后,明确告诉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欢迎李四光回国。

  正当李四光在焦急中等待起程的时候,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策划了阻挠李四光回国的阴谋。他们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如果不办,就要扣留他。李四光当机立断离开了英国。当国民党驻英国大使馆派员来找李四光时,他已经到了法国。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安全回到国内。他接受周恩来的安排,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提出挑战

  旧中国有三个全国性的地质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产测勘处。通过调查和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新中国政务院批准建立“一会、二所、一局”的方案:一会,即地质工作计划调配委员会,后改为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所,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一局,即财政经济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局。

  全国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后,我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建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又决定成立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李四光出任地质部部长之前,国外的所谓地质权威们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曾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总之,中国是一个贫油国。这个结论当时为整个中国地质界所相信,唯独李四光对此持有异议。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1935年他再次提出中国可能找到石油。但是,要推翻权威的定论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生产已经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严重瓶颈。毛泽东主席曾亲自把李四光叫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主席此话的分量,他要为领袖分忧,而领袖的信任,更成为他努力向前的不懈动力。李四光一直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一次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缅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李四光的报告给人们以鼓舞。他在详细地分析这三大含油远景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1956年3月,他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在他的指导下,全国石油普查工作开始了。通过普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含油远景区。

  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石油大军开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大庆油田会战却取得了重大胜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大量能源的时候,由于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人民代表,李四光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正在练太极拳的李四光还真的以为毛泽东问他打太极拳的事,就连忙解释说:“前几年动手术,身体不太好,在杭州学过一阵太极拳,但打得不好。”其实,毛泽东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到这里,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里,李四光青春焕发,扬眉吐气,感到腰板硬了,信心足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他说:“就一个世纪来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

  1958年12月,党组织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四光就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了。那一刻,这位身经两个时代和坎坷旅程的老科学家陶醉了,他感觉有莫大的幸福拥抱着他。当时已临近古稀之年的李四光,竟说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他似乎浑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提起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能说出一串科学家的名字,但里面如果没有李四光,这份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曾派学生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因战乱暂时提不到实际利用日程而中断。

  1953年夏天,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朱德、李富春等也在那里。李四光平时走路有观察地质的习惯。有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散步时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夜,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调查,这等于延续了他20年前想做而未能展开的工作。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毛主席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李四光拿出随身带来的铀矿石标本,答道:“有。但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李四光他们当着中央领导人的面对矿石标本进行了一次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矿石,就产生了信号。

  毛主席见状非常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此后,李四光一直身居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的核心位置,曾任1956年成立的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云)、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主任。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亲自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进行讲解和部署。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四光的贡献有多大,是不难推想的。

  晚年潜心地震研究

  李四光回国后,曾落脚在香山附近的象鼻子沟。20世纪60年代,有关方面曾请他去看过李济深在城内东单的一处住宅,他感到那处房子过于豪华,与自己一贯的生活志趣相左,便放弃了。此后,他亲自选址、设计,并由国家建造了在紫竹院北面的小楼。这是一幢两层小楼,总建筑面积989.1平方米,有院墙环绕,院门朝北,楼门朝西。院内曲径通幽,有假山、喷泉、果木点缀。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择地而居,必然捎带关及“水土”,选象鼻子沟是如此,选此地也是如此。从周围的一些历史遗迹看,这里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门前有一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有人测量过,这棵树干周长9.8米,树高约27米,树冠荫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传说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曾在这棵树上拴过马。李宅正南是紫竹院,西面是万寿寺,北面是法华寺,还有几座历代名人的墓安在附近,如清朝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甘文、明朝大太监刘瑾等。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这块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李四光对于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周总理几次召开会议讨论有关事情,李四光都参加了。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李四光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受总理两次到邢台视察的强烈感召,李四光也到了邢台地区考察,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李四光提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为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当他赶到会议厅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周总理请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这次会议是研究国务院接到的有关方面的报告,说当天清晨七时北京将发生七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居住。事关重大,总理把李四光请来,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

  李四光仔细听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又给北京地区的一些观测站打电话询问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各地都回答尚无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才对总理说,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察,有大震,一般都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观察的结果,今天晚上不一定要发出警报,当然要密切注意。

  周总理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发出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主席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你写的书,能不能送几本书给我。他请李四光帮助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问:“您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

  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的资料。”

  李四光非常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因此,李四光亲自选编了七项科学资料送给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院士(原称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他是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1920年,他在巴黎曾用随身携带的一张8开12行五线谱纸,谱写小提琴曲《行路难》,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低沉的主调中带着高亢的强音。在近80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晚会上,这首小提琴曲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

  李四光待人和蔼、慈祥,不摆架子,无论对下属,对身边工作人员,对保姆,都一视同仁。因而,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也都愿意当面向他提出来,无所顾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任大家,只不过不用训人的方式而已。这也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所具有的胸襟和涵养。

  李四光晚年仍在密切关注着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后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追悼会上含泪读了他的这封遗嘱,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追悼会结束时,周总理指示李四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一定要把李四光的遗著整理出来,一定要继承李四光的科学精神。


要辛亥革命时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徐锡麟: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6日,光复会领导的首次安庆起义爆发。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本年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   因内部同志叛变,安徽巡抚恩铭已掌握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会场哗然,其余文武官员慌忙逃走。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及巡警学生百余人很快占领了军械所,后被前来镇压的清军包围,激战四小时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   审讯中,徐锡麟抗对不屈。毓朗令徐跪,徐说:“你还在洋洋得意,若慢走一步,即被余毙!”继而徐锡麟问:“恩铭如何?”联裕等骗以仅受微伤,徐气泄,低头不语。联裕接着说:“尔知罪否?明日当剖尔心肝矣!”徐锡麟闻语忽然领悟,大笑说:“然则恩铭死矣!恩铭死,我志偿!我志既偿,即碎我身为千万片,亦所不惜。区区心肝,何屑顾及!”他手指联裕道:“尔幸不死!”联裕震惊,几乎倒地。于是徐锡麟执笔自书供词:“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落款“光汉子徐锡麟。”并声言:“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也不配使我行刺。”   当晚,徐锡麟被杀。临刑前,先拍小影,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徐锡麟终年34岁。 在安徽省安庆市(当时的安徽省会)最为繁华的人民路旁,现存徐锡麟纪念雕像,传为徐某当年就义之处,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

秋瑾:安庆起义失败后,谢绝王金发等人要其暂时离开绍兴的劝告。六月初四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仅写了“秋雨秋风愁煞人”7个大字以对。初六(7月15日)凌晨,秋瑾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遗骸几经迁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桥侧

首义第一枪——程正瀛
程正瀛,字定国,湖北武昌(今鄂州市泽林镇大山村下庄屋)人,清末在湖北新军工程兵八营当兵。因受当时革命思潮影响,他参加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反清革命组织并积极参与活动,系工程营革命大队部参议。
  “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晚八时,工程营同志正准备发难,排长陶启胜上楼见金兆龙装束有异,呼人将金拿下,一面自己上前摘金所持枪,金与陶扭打,他(程正瀛)闻声赶到,本想开枪,怕误伤金,乃用枪托猛击陶头部,陶负伤逃走。其他官长赶来,多被(程)当场击毙。当同熊秉坤等率队到楚望台集合。各部会攻清督署时,他赶杀零星敌人不已。
  第五协成立,熊秉坤要他担任队官,他不就职。敢死队成立,他任第一排长。汉口三道桥之战,徐兆斌阵亡,程递升副队长。汉阳战争,奉命守汤家山,五昼夜不下火线。汉阳失守,护卫黄(兴)总司令回武昌。黎元洪奔葛店,他也是护从的一个。后任工程第四营管带。”(引自中华书局出版贺觉非著《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程正瀛》上册261页)在程传附记中,著者还写了这样的说明:“本传据熊秉坤《工程营革命事略》及访问所得”。)这段文字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首义第一枪是程正瀛打响的;二是程除了打伤陶启胜(旋因伤死去)外,还击毙了几名“其他官长”。
  《辛亥武昌首义史》一书更具体地写道:发动时间既定,金兆龙整装实弹以待。二排长陶启胜带护兵二人查铺至该棚,见金兆龙荷枪实弹,大惊,直前欲夺金兆龙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时!’中一会员程定国(即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工八营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各持手枪,前往弹压。‘程定国一枪中右队官及司务长。营主(阮荣发)见枪毙两人,正跑走时,忽又一枪毙之。于是全营振动’。”著者亦有附注说明引文均据熊秉坤文章和谈话记录。以上文字足以证明程正瀛打响了首义第一枪,且击毙了陶、阮、黄、张四人。


慈溪宗汉职业介绍所在哪?

宁波市海曙区海通职业介绍所 / 鄞奉路172号 / 66116807 宁波市江东新天地职业介绍所 / 曙光二村5幢109室 / 87339514 宁波江东乐业职业介绍所 / 中山东路833号 / 87804961 明楼李林劳务服务社 / 明楼林家83号 / 66007191 宁波江东兴宁职业介绍所 / 兴宁路89-1 / 87845897 宁波市经贸人才市场(宁波市江北区人才市场) / 槐树巷9号 / 87678954 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职业介绍所 / 大庆北路18号 / 87622372 宁波市北仑区大矸邦达职业介绍所 / 大矸镇福利路 / 86109570 宁波市北仑区新矸镇龙翔职业中介服务部 / 新矸镇华山路161号 / 86879445 宁波市北仑区大矸银屏职业介绍所 / 大矸人民北路人民苑3幢8号 / 86109319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振兴职业介绍所 / 小港镇红联振港路25号 / 86158731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利民职业介绍所 / 小港蔚斗新村利民巷38号 / 86228423 宁波市北仑区新矸街道明霞职业介绍所 / 新矸街道进港路393号 / 86877929 宁波市北仑区新矸碧天职业介绍所 / 新矸街道横河路759号 / 86862257 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诚信职业介绍所 / 大矸街道华盛公寓12幢8号 / 86108822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贤成职业介绍所 / 柴桥新街北路359号 / 86065002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灵信职业介绍所 / 柴桥环镇北路31号 / 86069034 宁波市北仑大矸鑫信职业介绍所 / 大矸福利路6号 / 86103297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丰盛职业介绍所 / 柴桥环镇北路33号 / 86065466 宁波市北仑小港蔚斗职业介绍所 / 小港浃江路8号蔚斗社区居委会内 / 86222137 宁波市北仑区新矸镇梦圆职业介绍所 / 新矸镇横河路272号 / 86897181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红联小灵通职业介绍所 / 小港红联渡口路84号 / 86157125 宁波市北仑区新矸路路通职业介绍所 / 新矸中河路151号恒中小区5幢017室 / 86886543 宁波市北仑区新矸新飞跃职业介绍所 / 新矸横河路661号 / 86827670 宁波市北仑区大矸广力职业介绍所 / 大矸镇兴路41号 / 86105565 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星光职业介绍所 / 庄市街道劳动力市场新街路401号 / 86696001 宁波市鄞州古林吉佳职业介绍所 / 古林镇薛家村 / 88056145 慈溪市观海卫镇职业介绍所 / 观海卫镇庙桥村 / 63600180 慈溪市宗汉街道诚信职业介绍所 / 宗汉街道宗汉大道48号 / 63203488


刘宗汉的个人介绍

刘宗汉(1949.1—)天津宁河人,擅长中国画。1986年毕业于大连海军政治学院,1993年后任威海画院院长,威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作品《高山观通站》入选全军美展,〈江山长青图〉入选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恒岳雄千古〉入选跨世纪全国山水画打颤没〈请山遮不住〉获迎澳门回归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高原将醒〉获纪念毛泽东讲话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另有17件在全国年展,单项展中入选获奖。出国18次。
刘宗汉作品先后入展中国美协、中国书协、文化部等国家级权威性学术机构主办的展览44项,获奖12项;出国办展交流21次,作品获国际银、铜奖3次;入展省级展览68项,获奖26项。多幅作品被韩国总统、首尔市政府、富川市政府,日本东京都国立美术馆、宇部市议会,意大利侨领,德国汉堡、慕尼黑市市长,法国布列斯特省议会以及大英博物馆等收藏。


慈溪有什么传说,文化之类的?

1.慈溪得名的传说 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 董孝子名黯,字叔达,一字孝治,后汉时,句章县石台乡人(今大隐镇),为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董黯终年打柴换钱,侍奉母亲。母疾,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频监姚江,古时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涩,不适于饮用),他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以供母饮用。然故里之水离家甚远,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病得以好转。董黯家的东邻王寄,虽家道殷富但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拉家常,各自谈及儿子孝与不孝之言,恰好被王寄听到。王寄嫉恨董母,待董黯离家外出时,王寄去董家辱骂殴打董母。董母由此卧病不起,不久而逝。董黯愤极,思及王母年老,便枕戈不言。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毕葬事,董黯乃斩王寄之首,以报母仇,祭奠母亲亡灵,然后自缚向官府自首。汉和帝闻其孝心,特赦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其坟墓建造在外森林老鼠窝山麓。 慈母孝子的故事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后来人们就把大隐溪叫作慈溪,后来又用慈溪来命名县名,这就是慈溪的来由。2.慈溪达蓬山佛迹洞 在达蓬山巅的悬崖绝壁处,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山洞。洞门口有两块峭立的巨石对垒,游人伛偻而入,洞内豁然开朗。抬头仰望,四围峭壁高丈余,天顶洞开,古树遮阴。低头寻觅,石壁上有一天然足印,脚趾分明,相传这就是佛迹,山洞也由此得名。关于这佛迹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是徐福所留。据说当年秦始皇遣徐福东渡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上山后,见这个洞浓荫蔽日,洞口又对着浩瀚东海,就将此洞作为修炼之处。数月之后,他奉命出海,临行前对秦始皇说,我在洞内留有一个脚印,待这个脚印涨平之日,就是我徐福归来之期。说完,返身入洞,单腿一蹬,飞身来到船上。秦始皇入洞一看,果然有一深深的足迹,于是就派人驻守洞中,期待着这脚印的平复。两千多年过去了, 脚印仍清晰可见,徐福当然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说是观音大士所留。观音道场原在印度,中国的佛教徒把她请到了达蓬山。但观音一到洞内,就发现这里原是徐福修道之地,她不愿鸠占鹊巢,驾祥云环视四周,觉得普陀山这地方不错,于是单脚一蹬,就跳到了普陀山。因为是左脚用力,所以在达蓬山留下的只是左脚印,而在普陀山留下的是右脚印,但不管是左脚印还是右脚印,都称作“观音跳”。 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僧人达慧至此,发现石洞内的大脚印,以为佛迹,便四处化缘,筹款建造了佛迹寺。宋初,佛迹寺方丈请人在佛迹洞凿制长眉罗汉石像一座,惜毁于“文革”时期。如今洞内石崖上还留有三方保存完好的石刻,两方为南宋、一方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刻,足见佛迹洞当年名声远播。3.七月三十夜插地香 专管人间万物的地藏王,见人刀耕火种,生活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对牛魔王讲:“你这么大力气在这里吃吃睡睡没意思,下凡帮人耕田去吧。”牛魔王摇头讲:“耕田我倒不怕,怕就怕老了没力气给人一刀杀了当菜。”地藏王讲:“不会,我敢担保。”牛魔王推三阻四,横竖不答应。地藏王急红了脸讲:“耕田原是你的本职,咋好怕死不去。若是人真的杀了你,算我没长眼睛,你就来挖掉我的眼珠。”说着,双手一推,牛魔王未防,从天上跌下来一头栽倒地上,上爿牙齿都敲光了,只好老老实实替人耕田。过了十多年,老牛耕不动田了,果然被人杀掉。牛魔王满肚皮怨恨,赶到天上找地藏王算帐,一把挖出地藏王眼珠,顺手抛出南天门。地藏王的眼珠滴溜溜落到江南水田里,变成田螺。玉皇大帝见地藏王瞎了眼,不管能事,对牛魔王大发雷霆,把牛魔王痛骂一顿,罚其下凡做牛耕田,永远不准再回天廷。地藏王仍旧很关心人间疾苦,看不见就用耳朵贴在地上听人们说啥话、做啥事。观世音见他可怜,发了慈悲,每年七月三十送地藏王甘露一瓶洗眼,让他开眼一天。人们为了报答地藏王,每到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要插地香纪念他。4.慈溪特产——杨梅的传说 杨梅是慈溪引以为豪的传统特产。慈溪杨梅以名闻遐迩的"荸荠种"和"早大种"杨梅为主。每年6月28日为慈溪杨梅节。 杨梅在慈溪有许多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在《杨梅仙子》的民间故事中说,有一叫杨梅珠的姑娘生前常替人治病,死后化为杨梅树,所以别的水果多吃了会坏肚子,独有杨梅能帮助消化,开胃生津。 关于杨梅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天上有位美丽的百果仙子,在巡游天下时,被恶魔劫持,幸而为住在余姚杨家岙的一位青年猎人所搭救,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因附近有个梅湖,仙子就取名梅珠。后来,恶魔设计用魔术把仙子从高山上掀了下来。仙子临死前,要猎人把她埋在一颗大树下,猎人含泪埋葬仙子后,除了恶魔,为仙子报了仇。第二年,在埋葬仙子的那棵大树上,结出了一颗颗紫红色的果子,人们摘来一尝,又甜又清口,略带点酸味。人们说,这果子是梅珠所化,她把甜蜜留给乡亲,也让乡亲记住她与猎人分离的辛酸,后人就把这种果子称作杨梅。 这是来自彝族的杨梅节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诚实的姑娘爱上了一个朴实的小伙子,由于小伙子家境贫寒,姑娘家嫫嫌贫爱富,百般阻拦姑娘不让她与小伙子来往,并强迫姑娘,要她嫁给当地一个无恶不作。欺压百姓的土司头人的儿子做老婆。可这个姑娘一心爱着那朴实的小伙子,誓死不从母命,父母无奈,就把姑娘锁在家里,不让出门。姑娘终日恋着心爱的小伙,无论父母用什么方法也改变不了她的意志。姑娘坚贞不屈,暗中相约,在立秋这天逃出家门,跑到二十四丫口的杨梅山上与她心爱的年轻小伙子相会,在杨梅山上,他们以鲜红的杨梅为媒,定下了终身,结成美好的夫妻。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年轻人的忠贞爱情,每到这天,杨梅山周围几十里的彝族人民,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带上各自早准备好的食物,不约而同地到二十四丫口梁子杨梅山欢聚。老人们在撒有松毛的席地周围而坐,拿出各自带来的食物饱吃海喝,摆家常,谈年景。青年们吹芦笙,弹口弦、对歌,跳舞,互相约会或挑选自己的终身伴侣。  因为这天时值立秋,满山遍野苦涩味酸的杨梅已成熟,散发出了沁人心扉的清香味,加之以是在杨梅山上欢度纪念日,人们就将这个节取名为“杨梅节”。望采纳,谢谢!


慈溪市横河镇民间故事

  横河镇民间故事数不胜数,每个景点都有一串故事。‍如 一个关于民间术法的故事《横河诡事》等等
   下面节选《燧之光》引子以飨读者: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十月。
   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横河乡孙家境宗祠。
   灵幡飘摇,素帷低垂,纸灯高悬,秋菊怒放。
   祠堂内接连不断地传出哀乐、哭泣和和尚的诵经之声。
   一声震天动地的鞭炮爆响,“噼里啪啦”声随之响成一片。
   孙安:“孝子孙堪、孙墀、孙升奉迎右副都御使、江西巡抚孙燧老爷灵柩归孙家境宗祠。”
   全身披麻戴孝、脚穿草鞋的三孝子滚鞍下马,急急奔到祠堂门口跪迎。
   夫人杨文丽从祠堂大厅奔出跪下,众人随出跪下。
   满头银丝的老夫人在蕙兰的搀扶下,颤微微地走到祠堂门口。她手握白色绸绢,不时地擦着红肿的双眼。
   孙安掀开马车帘子。马车上载一口厚实闪亮的红木棺材。
   孙安:“恭迎孙燧老爷入孙家境宗祠!”
   八名强壮的青年男子为马车铺上木板,上车抬起棺材,缓缓下车,一步步走进祠堂大厅,将棺材轻轻放入怒放的菊花丛中。
   众人跟进,在棺材前齐齐跪下。
   嚎啕声、抽泣声、哽咽声响成一片。
   众人脸上挂满泪珠。
   蕙兰扶着老夫人一步步走到棺材旁,端了把椅子让老夫人坐下。
   老夫人双手反复地抚摸着棺盖,眼泪不停地顺着满是皱纹的两颊流下,雨水般地滴到棺盖之上。
   孙安:“钦差大臣王守仁到!诰命夫人杨文丽接旨!”
   杨文丽率众人奔出大厅,到祠堂门前的路口跪下:“孙燧贱妻杨文丽领阖府大小恭迎钦差大人!”
   在威武整肃的钦差仪仗簇拥下,一顶八乘大轿合着开道锣鼓的节奏一步步抬到祠堂门前。
   旗牌官:“压轿!钦差大臣落轿!”
   八名轿夫一齐缓缓放下大轿,旗牌官上前掀开绿呢轿帘。
   王守仁手捧金黄色的绣龙绸卷神态凝重地走出大轿。
   旗牌官:“钦差大臣王守仁宣读圣旨!诰命夫人杨文丽接旨!”
   王守仁展开绸卷,清清嗓子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右副都御使、江西巡抚孙燧,不附逆臣朱宸濠,拼死以争,身殉职守。其忠勇刚烈,殊堪褒扬。且舍生取义之际,孙燧部署周到缜密。逆臣贼子无隙以乘,终至覆亡。审平逆一役,孙燧居其首功。朕厚忠贤,重良弼,特准汀赣巡抚王守仁、吉安知府伍文定所奏,追赠孙燧以礼部尚书,谥忠烈,与江西按察副使许逵并祀南昌“旌忠祠”。敕封孙燧嫡妻孙杨氏以一品诰命夫人,嫡长子堪荫锦衣卫正千户。钦此。”
   杨文丽叩头着地:“孙杨氏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孙堪叩头着地:“孙堪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旗牌官:“礼毕,平身!”
   杨文丽起身,众人随起。
   王守仁将圣旨交与杨文丽:“请夫人准下官祭奠前辈孙大人。”
   杨文丽:“大人请。”
   王守仁进入祠堂,到孙燧灵柩前上香,跪拜。起身读祭文:
   “呜呼!桑梓泰斗,孙境德成;千秋楷模,忠烈燧公。亦悲亦壮,惟敬惟仰!
   大明正德,十年有四,逆臣宁王,祸乱江西。威逼利诱,不择手段。吾公忠烈,拼死以争。慷慨赴难之时,晴天炸响霹雳;舍生取义之际,城垣顿起阴风。天地为惊,鬼神为泣。呜呼哀哉,举国同悲。
   为官一生,公清正廉明。牧州县,执刑狱,掌督察,有拳拳爱民之心,无丝缕贪恋之私。天地为鉴,民心作镜。
  奉旨赴赣,公巡抚江西。明知凶险,生死以之。晓之以大义,动之以利害,苦口婆心,仁至义尽。逆臣贼子,冥顽不灵,设宴鸿门,残害忠烈。哀哉吾公,江河呜咽;壮哉吾公,山岳肃穆!
   直面累卵,公处之若素。谋划惟缜密,部署尽无瑕。除匪盗,收甲兵,强根本,固要害。举措非扬汤止沸,动作乃釜底抽薪。贼匮利器,白梃以刃;攻无所以,守乏可负;进退维谷,山穷水绝。转瞬之时,兵燹灰飞烟灭;弹指之间,逆臣引颈受戮。审宸濠之乱,其兴也汹汹,其亡也忽忽,皆拜吾公之所赐。呜呼!平逆首功,舍公其谁?
   赫赫功绩,暠暠德行,齐天地同寿,与日月共辉。耀公先人,照吾后辈。呜呼,忠烈吾公,浩瀚汗青烁君辉!呜呼,吾公忠烈,万世春秋褒公义!
   沧海漭漭,哀思无尽;青山巍巍,敬仰弥重。
   守仁聊以拙文,哭祭忠烈先贤。惟愿步公足迹,余生奋进不辍。他日若能丹心留取,亦不枉此生也哉。
   后人王守仁叩首,一拜,再拜,三拜。”
   王守仁读毕,深深三鞠躬,转身对杨文丽:“夫人节哀。下官尚有公务在身,不便久留,告辞。”
   杨文丽:“拙夫丧后诸事冗杂,钦差大人见谅,恕小老妪不远送。”
   王守仁朝杨文丽深深一鞠躬,缓缓转身走出大厅。
   杨文丽领孙堪、孙墀、孙升至祠堂门口跪下,齐声:“恭送钦差大人。”
   杨文丽转回大厅:“孙安。”
   孙安:“老奴在,夫人有何吩咐?”
   杨文丽:“开棺,我要再看看老爷。”
   孙安:“夫人,老爷为国尽忠已经有三个多月了……”
   杨文丽:“老爷在昨夜三更梦中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他与睡着时没什么两样,开吧。”语气异常自信。
   老夫人:“开吧,孙安,老身也想再看看我的大头燧儿。”
   孙安:“老夫人,这……”,犹豫片刻,转身对孙福,“开棺。”
   棺盖打开,众人涌上,将棺材团团围住。
   孙燧静静地躺在棺中,面容安详,栩栩如生。
   杨文丽泪如雨下,泪花中幻化出她与孙燧钱塘分别的画面。

   横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既有湖光郁林之美,又有人文景观之韵。横河镇位于阳城县西南,东以析城山与驾岭乡、河北镇相比邻;西部以云蒙山与垣曲县,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南部以鳌背山与河南的邵源镇相接壤;北部以小尖山与董封乡相携,恰置全县有名的析城山、小尖山、云蒙山、鳌背山四山环抱之坳。东西直线距离15公里,南北直线距离23公里,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居全县各乡镇之首。现辖20个行政村,285个自然庄,镇政府驻地横河村,距县城48公里。
   横河西有“严光故里客星山”,据说这里曾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严光的故居地;南有“远古遗址童家岙”,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相毗邻,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三层文化;镇中心有“神工巧筑七星桥”横穿东横河,形如马鞍,历经百年仍巍然屹立。镇中心附近偏南的孙家境村,是当地望族,一直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该村的孙氏宗族,显宦名士,人才辈出,单收入《中国名人大字典》的就有十多名。建于明初的孙氏祠堂,至今保存完好,1986年慈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景观
  横河镇自三黄五帝时代即有人生活。今析城山上仍留有当时动人传说及碑文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曾为军事家孙膑出师之处的云蒙山也有人居住。据现有石刻碑文中得知,千峰寺曾为北魏建筑,圣王坪汤帝庙曾在北宋时就已存在。
  据史载情况分析,早 在公元前4500年,已有先民定居生活在这优美的地方。横河镇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晋、韩、魏之属地。到明、清时代,全县设置都、里、户。横河镇当时属上义都,析城里。明国6年即1918年,山西实行区村制,归属于阳城第四区公所下寺坪村。
  童岙遗址   童岙遗址在横河镇童岙村东北2公里的南江两岸,面积约4000平方米,方化层厚约25厘米。出土文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锛、斧之类;陶器以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黑陶为主,全系手工,器形有釜、罐、钵等等,据考证属河姆渡第三文化层。现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梅山岗古墓群   杨梅山岗在横河镇陈山村,是座略呈带状的小山坡,南北走向,是慈溪市古墓群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1986年12月省文物局组织考古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和发掘,出土了百余件器物,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据[86]慈陈M16、17、18、19记载,墓室上部均的大小不异、高度不一的封土堆,封土上铺设护土石。基室为长方型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其他还铜器、铁器、石器及小装饰件。
  陶器有壶、罐、瓿、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做工精巧,质地坚硬,表面都饰有花纹。铜器有四乳四虮、五铢钱、镜、洗、印等。铁器有刀、剑釜等。石器有黛板、研磨器等等。   年代考证,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类型、纹饰,杨梅山岗古墓群视为汉朝。
  孙境宗祠    孙境宗祠,坐落在横河孙家境村之洞桥头。建于明历二十三年(1595),清时扩建。祠坐北朝南,共3进。硬石造砖木结构占地1550平方米。布局呈长方形,南北长61米,东西宽75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台门、前厅、后厅,各进间均以墙垣连接。前厅天井两侧1幢三开间两层楼厢房。后厅明正中现存戏台一座,上悬"燕翼堂"横匾1方。大门两旁1对扁圆形石鼓。大门外有1对旗杆石座。厅内有多处楹联、匾额,廊檐间有精致的雕刻。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桥   七星桥,坐落在横河街闹市中心。横跨在东横河之上。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道光年间(1821)重修,三孔拱形石桥长245米,宽227米,西边各有石栏板11块,方形望柱10个。桥上东西两侧桥栏外扇形额均题名为"七星桥"。中孔两侧桥门柱顶额栏下面各有一对石刻龙头。桥两面各有联,东曰:"明镜高悬辉腾两夹,彩虹钭锁气吐三环"。西曰:七曜拱波南境北镇,三台锁浪左川右泉。"七星桥"今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下古樟      在寺下村南山脚下有一棵巨樟。相传将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古樟树根虬结纵横,延伸四周,暴露地面部分,也有50多平方米。高近十丈。主杆只乘小半圈,多半空心,向内凹进,余下的弯月形树身,支撑着整个树冠。向四周伸出的粗壮的枝干,荫覆地面在900平方米左右。推则实际身围应在10米以上。   历尽沧桑的古樟,如今已得到应有的保护,今后必将更加繁茂,显示其特有的价值。
  客星山   客星山在横河石堰境内,原称陈山,系汉严光隐居之地。《后汉书》严光传中有"客星犯御座"之记,更名"客星山"。山卓峭陡立,孤峰突起,清郑性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山上有严光墓,并有"汉徵士严光墓"碑石一方(尚存)旁立民国元年崇明支裔孙师愈恭无锡邓楫教书的“客星山谒墓记”碑文一方,另镌有“何处是汉家高士,此间有天子故人”联语之石柱一对。墓右边建有“严子陵祠”,山顶建有“高节书院”。旁有古井一口。山下严陵坞相传为严光故里。旁有余姚县公署禁碑一块(尚存)。山脚下,建有“客星桥”,“客星庙”。   清咸丰二年(1852)出土之“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即为严光同时期物,系国家珍贵文物。
  客星山东南侧有汉古墓群。


上一篇:刘氏女

下一篇: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