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葵的登陆详情
2012年8月8日凌晨3时20分,台风海葵在象山县鹤浦镇登陆 ,登陆时中心气压965百帕,近中心风力14级。截止到8月10日,在“海葵”影响期间,宁波市内陆地区普遍出现10级至12级大风,沿海12级至14级大风;10级大风持续42小时,12级以上已经持续27小时,象山石浦镇实测极大风速50.9m/s,舟山海上浮标站测得最大实测波高12.7米。 2012年8月8日—2012年8月10日,宁波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截至8日下午2时,全市平均雨量230毫米,其中宁海301.3毫米,象山283.3毫米,有117个乡镇超过100毫米,66个乡镇超过200毫米,32个乡镇超过300毫米,13个乡镇超过400毫米,最大为宁海胡陈540毫米。6小时最大雨量象山新桥214毫米,12小时最大雨量宁海胡陈366毫米,24小时最大雨量宁海深圳镇418毫米。市内主要河流,姚江流域降水260毫米,水量2.62亿立方米,奉化江及甬江干流流域267毫米,水量7.01亿立方米,甬江流域221毫米,水量9.63亿立方米,降水导致河网水位迅速上涨,泄洪压力巨大。 气象部门统计显示,“海葵”是1956年12号台风“八一大台风”(5612 温黛wanda)后,在宁波登陆时强度最强的台风,带来的平均降雨量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台风海葵的发展过程
2012年7月31日,热带扰动99W在22N145.2E处生成,2012年8月1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给予LOW的评级。2012年8月1日,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发出烈风警报。2012年8月1日,JTWC发布TCFA(热带气旋生成警报)。2012年8月3日08时在日本冲绳县东偏南方约136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海葵。 2012年8月5日17时进入中国东海东部海面,加强为强热带风暴。23时,风速:28米/秒,移速:10公里/小时,东经:126.6度,北纬:27.3度,气压:98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0级。2012年8月6日17时在浙江省台州市东南约420公里处升级为台风。 2012年8月7日14时在浙江省台州市东南约240公里处升级为强台风。 2012年8月8日3时20分在浙江省象山县鹤浦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 百帕,近中心风力14级。 2012年8月8日16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2012年8月8日21时,减弱为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安徽省宣城宁国市境内。最大风力9级。 2012年8月9日10时,中心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随后在安徽南部回旋,强度逐渐减弱。中午12时,中央气象台降格为热带低气压。下午11时,中央气象台对海葵停止编号。 2012年8月9日12时,减弱为热带低压,最大风力7级(16米/秒),992百帕。
为什么台风要叫天鸽呢?
2011年12月中旬,当年的第21号台风天鹰吹袭菲律宾棉兰老岛地区,其引发的洪涝灾害共在当地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菲律宾气象部门在2012年初台风委员会的第44届年度会议上提出将“天鹰”这个名字永久除名,[1]翌年的会议上台风委员会决定把由日本提供的“天鸽”一名作为天鹰的替补名,名字意义即天鸽座,[1]是一种星座,位于天兔座以南,这也延续了日本用星座名给台风命名的习惯。“天鸽”特点:1、路径变化大。全球各主要预报机构2017年8月21日14时预报路径均指向粤东汕尾,22日14时全部调整为指向珠江口以西,路径变化对于防御准备特别是移动速度慢的海上船只避险极其不利。2、强度变化大。全球各主要预报机构20日14时预报登陆强度均为热带风暴级,21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或台风,22日14时加强为台风,23日6时调整为强台风。 实际上,“天鸽”22日上午以热带风暴强度进入南海后,24小时内风力连跳5级,风力从9级猛增到14级。且进入南海后移速加快,一直在25公里/小时以上,部分时段超过30公里/小时,从进入南海到登陆仅有29小时,布防时间紧迫。3、风暴潮增水历史罕见。风暴潮刚好与天文大潮和高潮“碰头”。8月23日,6个站点出现了超历史最高、超百年一遇高潮位。4、行进路径与登陆点极其不利。行进路径与海岸线夹角较小,导致珠三角城市群均位于破坏力更强。5、台风后续降雨强大。台风影响:2017年8月22日~25日,受其影响,华南、西南东部、江南西部南部将有中到大雨,其中广东东部沿海和北部、福建南部沿海、广西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西部南部、四川中部南部等地将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广东北江及东部沿海河流、福建南部沿海河流、广西柳江桂江上游、湖南湘江沅江上游、江西赣江上游、贵州乌江、四川岷沱江及嘉陵江等河流将出现明显涨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台风天鸽/554963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