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4 15:24:57编辑:优化君

忽律是什么?

一、“忽律”当作凶猛的鳄鱼来解释:

  梁山笑面虎朱富的兄弟朱贵,绰号“旱地忽律”作步军头领,在陆地上活动,由于此人生性凶横狡诈(不是贬义啊),所以被称为旱地的鳄鱼——也就是“旱地忽律”。其实梁山里开酒店饭馆的,没什么正经人,他哥俩一个笑面虎,一个旱地忽律,还有十字坡卖人肉馒头的张青和孙二娘等,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儿!

  二、“忽律”就是一种凶猛的巨型蜥蜴,类似于鳄鱼:

  梁山朱贵是步军头领是老资格人物,却没见他卖弄过刀枪,那么怎么起了这么一个神勇的绰号?忽律就是鳄鱼,可谓凶猛。大嘴一张令人心惊胆战,可是有了旱地两字,意义就出来了,鳄鱼在水中称王称霸,但到了陆地上就简单多了,在陆地上想神勇都难,所以旱地忽律就是很厉害很神勇,但是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永远也没有用武之地。这个绰号,一方面在追忆永远也没有人知道的辉煌,一方面在憧憬永远之后的将来,至于永远有多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三、“忽律”被当作道家的咒语来解释:

  旱地忽律朱贵,“忽律急急如令”是佛家用语,有迅速的意思,朱贵是专管消息探报的。

  四、旱地忽律是“忽雷”异体写法,形容猛兽。

  我上网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忽律”当作“忽略”来使用,如果这样来讲,那鳄鱼在陆地上的凶猛被人忽略,到也说的通顺。上面的四种解释,三和四不足取,从水浒的写作背景和人物来看,不会出现道家的咒语,或者异体字的习惯用法,这里我赞同“一”和“二”条的解释。朱贵生性粗狂,如“忽律”,似凶猛的动物,这大概跟鳄鱼能贴上谱。

  所以“旱地忽律”就是——陆地上的鳄鱼!遗憾的是看似凶猛,但还是无用武之地。


何为法?何为律?

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只要是法律界人士都清楚这一点,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区别在哪。很多法学专业的教科书往往是这样论述它们的区别的:
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的奴隶制时代,一般称法律为刑。 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这样,法就不仅仅是刑杀惩罚的意思,而有刑罚的标准与常行的规范的内涵。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从此以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他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 因此,由刑到法的演变,是由单纯强调刑杀惩罚,到公平、正直地用刑罚罪的转化,由法到律的演变,则又进一步上升为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它既强调法律的调节与调整作用,又要求法律作为一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普遍适用及贯彻执行。从这种意义上说,由刑到法再到律的演变,并不只是一个名称或文字上的简单变化,而是法律概念与法律制度方面的一大发展。在我国古代,法一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 去。”意思是说,法就是刑罚,要象水一样公平,所以法字是三点水旁(从水);因为廌(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兽,可以判断是非善恶)能够用角去触有罪的人,所以法字的另一边是廌和去(从 去)。律,《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就是“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因此,法和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后来发展为同义词,合称为法律。可见,最早法和律是有一定区别的。到了秦汉,法和律二字已同义,《尔雅》将法和律都解释为“常也”。《唐律疏义》中记载,战国李悝收集各国的刑法,编纂了《法经》,“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在这时,也出现了将法、律合用的“法律”一词。西汉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唐律疏义》更明确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律。”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上述论述也不能说是错误,但却未提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仅从名称的演变考查问题只能看到其表面现象,无法深入其表象背后发现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探讨“法”和“律”的区别,不是单纯的玩文字游戏,在国家的法制建设方面仍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学界两位著名的法学家英国的哈特和美国的富勒曾因为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纳粹战犯问题进行过长期的争论,争论的起因就是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应适用何种法律问题,因为纳粹战犯之一的戈林曾辩解,他作为德国公民只遵守德国法律,而他并没有违反任何德国的法律,因此不构成犯罪,这样就牵扯到纳粹德国的法律是有效的问题,要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必须要否定纳粹德国法律的效力,可又作凭什么来否定呢?制定一部新的法律作为审判纳粹战犯的依据,因违反了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也不可取,检察官最后采纳了美国法学家富勒的建议,以纳粹德国的法律违反自然法不符合道德为由,主张纳粹德国的法律无效,因此也在法学界产生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命题——“恶法非法”。很多人刚接触这个命题时,第一反应便是,该命题犯了一个与“白马非马”相同的逻辑错误,当然,这是对该命题的一种误解。实际上,“恶法非法”命题中前一个“法”与后一个“法”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一个“法”指是国家的制定法,而后一个“法”则是指自然法。自然法意义上的“法”,其含义与汉字“灋”词源的意思基本一致,是指公正公平与理性之意,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种观念,也可理解为是一种道德观。而制定法意义上的“法”则是指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必须整齐划一,称之为“律”则更为精确。由此可见,“法”是“律”的指导思想,而“律”则是“法”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如果“律”违反了“法”,这种“律”则必须成为“恶法”。我们现在将“法”和“律”合称为“法律”,这就表明,立法者制定的“律”必须符合公正公平与理性的原则,必须先经受道德法庭的审判,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法治,关键不在于这个国家制定的“律”是否足够多是否足够全,关键在于,这些“律”是否能在道德法庭上经得起审判,多与全只是实现法治的一个基础条件而已,但却不是法治的核心条件。


律怎么读 汉字律怎么读

1、律:lǜ ㄌㄩˋ。《说文解字》:“律,均布也。从彳、聿声”。小步行走的样子是彳之范式。所书之牍是聿之范式。彳、聿两范式叠加。均布所书之牍让人遵从是律之范式。

2、本义:法则,规章。如: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3、衍义:引申指“约束”。如:律己。

4、衍义:引申指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如: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律”字的读音是什么?

读音:lǜ1.释义1.法则,规章:纪~。法~。定~。规~。清规戒~。~师。 2.约束:~己。 3.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4.旧诗的一种体裁:~诗。 5.姓。2.详细释义〈名〉(形声。从彳(chì),聿(yù)声。本义:法律;法令)同本义(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律,均布也。——《说文》出以律。——《易师》律,法也。——《尔雅·释诂》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汉书·高帝纪》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商君书·战法》以律非故杀。——清·方苞《狱中杂记》又如:律则(律条);律贯(法律系统);律科(法令条文);律度(规矩,法度);律纪(纪律);律贯(指法律系统);律斩(依法斩决)律管,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截竹为管谓之律。——蔡邕《月令章句》又如:律本(指黄钟。黄钟为十二律的开始,其他各律均由此推衍而相生,所以称为律本);律管(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音律,乐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五声六律十二管。——《礼记·礼运》又如: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律吕(乐律的通称);律均(古乐的十二律与五韵);律历(指乐律和历法)律诗的简称。如:律切(切合格律);律手(掌握格律的能手)佛教的戒律。如: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律爷(小道士对师父的敬称)古代爵位的等第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礼记·王制》指季节和气候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陆游《春望》

律的拼音和组词 律的意思

1、律的拼音:lǜ ㄌㄩˋ。

2、律的组词有:法律、规律、纪律、律动、自律、律诗、七律、戒律、定律、音律、一律、律宗、五律、忽律、律吕等。

3、律的意思如下:

本义:法则,规章。如: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衍义:引申指“约束”。如:律己。

衍义:引申指“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如: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衍义:引申指“旧诗的一种体裁”。如:律诗。

衍义:又用作姓。


“律诗”中的“律”是什么意思?

“律诗”中的“律”的意思是:没有具体意思,只是旧诗中的一种体裁。律诗简介: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律诗特点: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律字拼音怎么打

“律”字的拼音为lǜ,用输入法输入“lv”就可以打出来。
解释
1.法律;规则:定~|规~|纪~。
2.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3.旧诗的一种体裁:五~|七~|排~。参看〖律诗〗。
4.约束:~己|~人|自~。
5.姓。
笔画
组词
纪律
律师
法律
律动
规律
旋律
扩展资料
千篇一律
[
qiān
piān


]
【解释】: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宋·苏轼《答王庠书》:“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
【示例】:她又开始说起~的恳求的话语来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千古一律
[
qiān



]
【解释】:指从来如此。
【出自】:明·李贽《史纲评要·周记·敬王》:“杀子产,谤仲尼,千古一律,何足怪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