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的历史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隋朝衰落,各地大乱,金城一带饥民和盗贼起事,金城令郝瑗受命募兵镇压。薛举(?—618年)诈称“收捕反者”抢劫郝瑗的队伍,以势胁迫与其子薛仁杲一起将地方官逮捕,开仓救齐灾民而获得支持。薛举同其子薛仁杲起兵,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封长子薛仁杲为齐公,少子薛仁越为晋公。不久攻下鄯州、廓州,据陇西之地,扼丝路交通。秋七月,薛举在兰州称秦帝,建立西秦。其后欲进攻关中,为李世民所败,薛举因此有降唐之心。但郝瑗反对,于是欲联合突厥莫贺咄设合攻长安,但为莫贺咄设为李世民所怀柔而失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同年六月,薛举入泾州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纵兵虏掠,直至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唐秦王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和刘文静、殷开山等率八总管兵前往抗击,时世民患疟疾,殷开山等人轻敌出战,唐军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十五六,李安远、刘弘基、慕容罗睺等人被俘。八月,薛举去世,薛仁杲继位。十一月,李世民率军坚守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北),相持六十余日,薛军粮尽,其将梁胡郎降唐,后大败薛仁杲于浅水源(今陕西长武东北),薛仁杲投降,史称浅水原之战。薛仁杲被斩于市,西秦政权也因此灭亡。
秦腔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西秦戏”、“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秦腔开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西秦戏的历史渊源
西秦戏源自秦腔(秦腔、甘肃腔)传入汕尾市海陆丰,长期演变形成“西秦戏”。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西秦戏;又有一说,是明崇祯年间,李自成的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留传下来的。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等。武戏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封神、隋唐、水浒等演义小说。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回窑》、《斩郑恩》等。武打艺术宗南派武功,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脚色和场面分为“五行十柱”,即打面行(分红面、乌面、丑);打头行(分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网辫行(分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旗军行(分乌军、红军);音乐行(分文畔、武畔)。著名演员有曾月初、罗振标等。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一路从湖南、湖北传入,一路从江西、福建传入,故西秦戏有上、下路之分。清乾隆元年(1736)以前,西秦戏已在广东广为流传,其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也叫二番)、平板、梆子三种,以二方为基本曲调,与陕西的汉调二簧近似;平板接近皮簧戏的四平调(平板二簧);梆子与吹腔相近。故有人认为西秦戏与秦腔、汉调二簧、徽剧均有渊源关系。除正线外,西秦戏的西皮与粤剧梆子(即西皮)相同;二簧接近广东汉剧二簧。伴奏乐器有头弦(俗称“硬子”)、二弦、三弦、月琴、大小唢呐、号头等。武戏常用大锣大鼓。西秦戏植根汕尾市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如正字戏的三国剧目、昆曲牌子和民间的南派武功等),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结构解体,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广州、汕头一跃而成为对外贸易城市,人口集中,商业发达,新兴的粤剧、潮剧分别纷纷进入省港和汕头,并且各自以为中心,承值官商酬神演出。因此原来流行于潮汕的西秦戏,由于唱、白仍操中州音韵,既古老又拘谨,无能与用方言唱、白的潮剧竞争,便逐渐南退汕尾市海陆丰,这是一面;另一面,粤剧也锐意改良,唱、白由官话改为方言,有效地占据了粤语地区,又使西秦戏不得西进而止于惠阳东部(今惠东县)的闽南语系地带。当时,由于海陆丰的封建势力仍很稳固,又有足以维持自给的优越自然条件,故西秦戏东、西受阻,集中海陆丰之后,得以偏安一隅,“自耕自食”,少与外界剧种交流,一直保持着固有的古朴风貌。然而,此时正在急剧变化竞新的粤剧、潮剧和外江戏(广东汉剧),又不断流入海陆丰,刺激了西秦戏;当地群众也不满足于它那种固步自封的状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加上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三个剧种的几十个班子,都挤在海陆丰这块狭长的沿海地带,于是互相竞存,促进了西秦戏的变化。西秦戏在变化中,大大发展与丰富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由于提纲戏是用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等击乐伴奏,气派雄壮,既适应了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了群众酬神喜庆崇尚热闹的要求,因此给西秦戏开辟了一条从发展走向繁荣的道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而地处沿海偏僻地带的海陆丰,由于陈炯明得势,又使西秦戏得以安生和发展。这期间,有一些班子,又冲出海陆丰,闯到潮汕、闽南和广州、香港去,其中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和庆台春班,还远涉重洋赴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外埠演出,播下了种子,如吉生、戊生、福婆等,落籍海外,继续从事侨胞业余西秦戏演唱活动,并培养了亚玉、亚苏、亚三、贵金等一批女旦回国,开创了西秦戏由女人扮女角的历史功绩,其中周生、俸旦等还娶了外籍妻子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