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玠的介绍
刘玠(1943~),安徽舒城人,我国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1998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开发。在“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中研制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模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热轧计算机控制新系统”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刘玠的职业经历
1964 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为武汉科技大学)机械专业1967 年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机械研究生毕业,曾在北京语言学院外语系日语班和日本东芝电气社府中工场、新日铁大分制铁所学习同年加入武汉钢铁公司,历任轧板厂技术员,热轧厂自控车间副主任、热轧厂厂长助理1984年武钢热轧厂厂长1985 年起先后任武钢副总经理、 第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94 年12月起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3月25日,刘玠荣获第二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07年底对鞍钢主要领导调整作出决定:因年龄原因,免去刘玠鞍钢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2006.5.25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1.5.30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先生曾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钢铁生产和经营及技术管理方面积有三十年经验, 能熟练掌握日语、英语。还曾担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美国钢铁工程师协会会员等职。1994年12月以来,作为鞍钢“九五”、“十五”技术改造的总负责人,追踪世界钢铁前沿技术,以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创新思维,使鞍钢走出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技术改造新路子,先后完成了平炉改转炉、模铸改连铸、轧机更新换代等一系列工艺装备上的革命,主要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致力于重大冶金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创新与实践,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作为鞍钢1700工程总负责人,他积极从事工程总体技术方案的决策、关键技术的开发、大型装备的国产化研制等工作。建成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并已成套对外输出,不仅经济效益可观,同时也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项目先后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建成我国第一条自主集成的1780酸洗冷连轧联合机组,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工程院院士简介
第一章 院 士
第三条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由选举产生。
第四条 院士的义务和权利
积极促进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努力创新,不断作出成绩;提倡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起表率作用;积极培养人才,推动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参加工程院及学部的活动,承担工程院及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国家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决策有建议权;对院士候选人和外籍院士候选人有提名权;在院士会议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
第五条 对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继续享有咨询、评议和促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权利和义务;不担任院及学部的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享受资深院士津贴。
第六条 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七条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后进行。每次的增选院士名额,由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讨论决定。
第八条 院士候选人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提名:
一本院院士可直接提名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提名候选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得不少于三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为有效。
二各有关工程科学技术研究、设计、建造、运行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企业等,可按规定程序并经过民主推荐和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后,提名候选人。
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提名,按本条第一种途径进行。
不受理本人申请院士候选人。
第九条 对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 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进行。选举时,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有效;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本学部应选名额依次当选,满额为止。不选举已故专家、学者为院士。
选举结果经院主席团审议批准,书面向全体院士通报并正式公布。
第十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三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其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的规定,院士加入外国国籍后,即为自动放弃院士称号。
第十一条 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可依据以下程序撤销其院士称号,即:有不少于五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经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调查核实,进行审议后,由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参加投票表决人数达到或超过本学部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赞同撤销其院士称号的票数达到或超过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时,可作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此项决定,经院主席团审查批准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第十二条 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院主席团会议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北京科技大学出过什么名人或杰出人士?
魏寿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毕住?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返回顶部
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生于1934年8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系统设计,后来移交给军方)。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兼职首席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教学方面: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958~1980),并行算法(1973年起),自然语言及其处理(1980年起),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1980年起),网络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作设计,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10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专为两弹一星研制的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在109丙机上)总体设计负责人。研究并指导过两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汇 300多万美元。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个(集体一项是理论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另一项是体系设计负责人之一);科学院特等奖一个(集体);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四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应用;2、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3、自然语言及其处理;4、人类智能及其模拟与应用。专著有3部:《向量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84)、《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选编》(新华出版社,1985)、《智能系统基础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过《一个带有可变结构的总线的常数排序处理机阵列》、《无冲突存取系统的一类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如《通用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等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
返回顶部
周国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国治,男,汉族,广东潮阳人, 生于1937年3月。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方面:周国治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计算”、“冶金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方面 :周国治的科研领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学”方面。其主要贡献可概况为如下三个方面:1. 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近期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几何模型已发展成统一化模型,并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进一步扩展到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2. 氧离子迁移的理论和应用。周国治及其科研小组系统的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并将这一理论成果应用到各种工艺过程中,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并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项专利。3. 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已成功地被应用于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国治的许多科研成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编入多部高校教科书和专著中用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周国治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二项,获得美国专利三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返回顶部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难先,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生于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2~1980年间任助教、讲师;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1981年CDC公司技术发明奖;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教学方面:主 讲“电动力学”、“振动波动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等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固体界面声子谱与应用物理中逆问题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层化合物和应用物理逆问题的研究。第一个从第一原理出发算出石墨与锂石墨的各种光学性质及色散关系,并分析了等离子散发的起源。在国际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由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和国际先进软件平台接轨,建立了面向国家目标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创性内容的科技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对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结构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问题研究包括黑体辐射逆问题、由声子比热反溃声子能谱逆问题、晶体总热反溃原子部二体相互作用问题、费米体系能谱问题、单电子周期势反溃等效离子-电子相互作用问题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开创的),如第一个运用富氏卷积和数论中莫比乌斯变换得到问题的两种严格形式解,并分析了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及稳定性。所建立的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曾发表各种论文几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和《变型莫比乌斯定理的物理应用》;译著有《付里叶变换及其物理应用》、《振动波动物理学》等。
返回顶部
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男,汉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物理冶金专业。1952~1984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 月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在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获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定“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特种材料与制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陶瓷科学院层状和梯度材料学会主席;世界陶瓷科学院自蔓延高温合成学会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业”等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
教学方面:到2002年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1960~1984 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过验收。“以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陶瓷”获得发明专利(87101293.6 )。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主要发表论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eramics.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ISTP收录11篇,被 CSCD收录8篇,被EI收录19篇。专著一部。
返回顶部
陈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
李来柱的主要活动
1987年12月7日至1988年1月,带着北京军区党委、首长和机关对在老山地区作战的27军全体将士的关怀,李来柱副司令员率工作组,来战区看望部队,视察工作。李副司令到达战区后,先听取了钱国梁军长关于27军作战、战场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作战保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后又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到集团军所属各师各团看望了部队并视察工作。李副司令员不顾疲劳,连续工作,冒着越军炮火的威胁,先后到达过64个一线阵地、274个哨位,与19000多名官兵见了面。他每到一个哨位都与官兵一一握手,亲切交谈,并带来了香烟等慰问品。12月27日,李副司令员在集团军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高度赞扬了27军全体官兵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对越作战方针和总部、云南前指命令,叫打就打,叫停就停的高度组织纪律观念;结合战场实际,灵活打击敌人的战略战术;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工作扎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团结协助、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他要求27军全体官兵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对越作战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不断巩固和发展“两师一队”的成果,做到顾全大局,全面锻炼,加强团结,扎实稳妥,善始善终,圆满完成参战后期的各项任务。 李来柱珍爱和平,情铸和平,先后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几百次参与接待外宾活动。为表彰他为发展和巩固斯中友好关系所作的贡献,斯洛伐克总统鲁道夫舒斯特授予其“斯洛伐克总统勋章”。2006年11月23日,四十余位世侨会人士聚集人民大会堂宾馆,聆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军区原司令员、世侨 会名誉会长李来柱上将,访问欧洲圆满归来的深刻感受和丰富见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应邀于2006年10月7日开始,连续对俄罗斯、奥地利以及德、荷、比、法、意、瑞等12国的考察访问,受到了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和各国华侨华人社团的热情欢迎。李来柱将军在20多天的欧洲访问中,穿越了东欧、西欧、北欧和西亚等国,所到之处一片热情。10月8日,李来柱将军一行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后,中国驻当地总领事馆与当地侨团热情迎接并交流座谈。在圣彼得堡总领馆官员的陪同下,将军游览了古老的圣彼得堡风光和文物古迹,之后访问了莫斯科。结束俄罗斯访问到达奥地利后,中国驻奥地利使馆武官与奥地利奥中国际经济贸易促进会会长倪铁平等当地侨领,分别到机场热情迎接并设宴招待。李将军在奥地利先后参观了维也纳、林茨等城市,并一一与当地侨团热情交流,表达问候。李来柱将军在紧张的旅程中先后访问了这些国家的工厂、企业、农村、居民,与近百位热情招待他们的华侨华人负责人进行交流座谈,认真了解感受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了解当地社会发展和普通民众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就业、福利、医疗等,与农民交谈当地生产和农业、农村建设等。在访问中,李来柱将军还与各地侨团认真了解社团的生存发展问题,侨团的团结问题,华人融入当地关系问题。听取侨胞们对祖国改革开放和投资合作的建议反映,介绍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对外方针政策。热心鼓励各地侨胞奋发,自强,团结拼搏,努力创造财富,为国争光,为居住国做出贡献。来自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同胞、侨胞们聆听了将军的访问介绍后倍受教育和鼓舞。大家对李来柱将军此次出访欧洲各国取得的丰厚收获非常高兴,对将军高度的爱国情怀和关心海外华人的深厚情谊非常敬佩。大家表示,一定积极投入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加快共同发展献才献智。 2007年4月17日,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上将来平邑县参观考察。市委常委、临沂军分区政委高绪林,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平邑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陈金怀,平邑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张明安等陪同。在地方镇九间棚村,李来柱听取了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关于九间棚村创业发展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详细询问了九间棚村的工农业生产情况,并参观考察了龙顶山天池及九间棚旧址。当得知该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通过架电、治山、治水、修路,一举改变了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温饱之后,抓住机遇,下山创办企业,在北京建立农业科技园区,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多元,并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时,他十分高兴,对九间棚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村庄面貌,带领群众走向文明富裕的做法大加赞赏。随后,李来柱兴致勃勃地参观考察了蒙山、天宇自然博物馆。李来柱对平邑县经济社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对平邑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省双拥模范城“四个争创”为总抓手,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平邑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九间棚精神”,再接再厉,扎实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3月20日下午,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来柱上将一行在副州长李球,吉首军分区参谋长刘长生,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向顺荣、党委副书记陈文君陪同下视察了吉凤经济开发区。李来柱座谈会上,副州长李球首先代表州委州政府对李将军来到湘西视察表示热烈地欢迎,接着他还就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及基本建设情况向李将军作了简要的介绍。随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向顺荣和入区企业湘西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龙分别向李将军汇报了管委会和金丰公司的基本情况。 在听完各方的介绍与汇报后,李来柱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湘西和吉凤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五十八年后,再次回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湘西,最大的感受就是湘西作为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前沿阵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还呈现出迅猛发展的上升势头,这令人无比欣慰。他希望湘西要好好把握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座谈结束后,李来柱将军还为开发区挥墨题词:建设吉凤开发区,推进湘西工业化。李将军一行还来到开发区工地实地了解了开发区的建设情况。 2008年9月4日,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来乌海市考察,乌海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傅振坤,乌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凤珠,乌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雍炳炜陪同。李来柱先后实地考察了海南区人武部、神华集团乌海煤焦化有限公司、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坝址、海勃湾高效农业园区、滨河新区等地。在海南区人武部,李来柱与官兵们--握手,并实地查看了营院、国防教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与官兵们座谈中,李来柱认真听取了海南区人武部工作情况汇报,当了解到当地党委、政府克服困难,支持人武部硬件建设,妥善安置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后,李来柱对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军队建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神华集团乌海煤焦化有限公司,李来柱认真听取了企业规划、建设、发展情况介绍,对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转换和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做法给予好评。
北京科技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北京科技大学走出过罗干、刘淇、黄孟复、徐匡迪、范长龙等许多名人。罗干: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书记。 刘淇:十六届、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市委书记,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黄孟复: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 。徐匡迪: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范长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扩展资料学科建设: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师资力量: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职工总数336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50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814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科技大学
湖北有什么好玩的?
湖北十大旅游景点依次是:黄鹤楼、长江大桥、恩施大峡谷、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十堰武当山、三峡大坝、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武汉户部巷。
1.湖北武汉黄鹤楼景区
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它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唐代诗人崔豪写下了《黄鹤楼》,李白在去黄鹤楼的途中写下了《送别孟浩然》,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2.湖北省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也很受网友欢迎,尤其是武大的樱花,非常有名。每年3月中旬进入花期,游人如织,人气爆棚。学校坐拥珞珈山,被东湖环绕,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
3.湖北武汉户部巷
户部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标志性品牌,已经在武汉家喻户晓。它是一条长达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誉为“中华小吃第一巷”,是老武汉形象的缩影。
湖湘韩伟风情街位于武昌入口处,由户部巷老巷、自由路中段、朱敏路西端和杜甫堤南段组成。这是一个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韩伟风情街区,有上千种特色美食。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59b033b5bb5c9ea2303250bdb39b6003bf3b36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湖北有多少个市
湖北有17个地级市。到2021年12月,湖北省共有17个市,分别是:武汉、黄石、襄阳、十堰、荆州、宜昌、荆门、鄂州、孝感、黄冈、咸宁、随州、恩施、仙桃、潜江、天门、神农架林区。1.副省级城市:武汉;2.地级市:襄阳、宜昌、荆州、孝感、黄石、十堰、黄冈、荆门、鄂州、随州、咸宁;3.地级州:恩施;4.省直林区:神农架;5.省辖市:天门、潜江、仙桃;6.县级市:大冶、丹江口、宜都、当阳、枝江、老河口、枣阳、宜城、钟祥、应城市、安陆、汉川、石首、洪湖、松滋、麻城、武穴、赤壁、广水、恩施、利川。湖北省人口: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常住人口5927万人,其中城镇3615.47万人,农村2311.53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1%。全年出生人口67.21万人,出生率11.35‰。死亡41.93万人,死亡率7.08‰,人口自然增长率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