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

时间:2024-04-05 11:24:08编辑:优化君

后有王溥者 文言文翻译

王溥是桂林人 洪武末年是广东省的参政(官名)同时因为清廉而闻名 他的弟弟来探望他 他的下属与其弟同船 用布袍相赠 王溥命令其弟把布袍还给他 说 一件衣服 虽然不值钱 不能不小心 这种不好的行为是让我耻辱的苗头 从海路运送的粮食 大多漂走或沉没 王溥来到庾岭 观察形势 命令有司(官职)开凿石头 填平沟壑 修建大桥 使车辆容易运送 人们感到很方便 做了多年的官 家里没有值钱的衣服 厨房里没有多余的食物 因为被诬告而 被下诏投入监狱 同事与下属送给他饭食和财物都不接受 说 我怎么能因为遭受苦难而改变我的思想呢 事情被澄清后回到家中 死了


后有王溥者 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叫王溥的桂林人。 洪武末年是广东省的参政(官名),同时因为清廉而闻名。 他的弟弟从老家来探望他, 他的下属正好与他弟弟同在一条船上, 并且送了布袍给他。 王溥命令他弟弟把布袍还给人家。并且还说:“ 一件衣服 虽然不值钱,但 也不能小视, 这种不好的行为是让我耻辱的开始。” 从海路运送的粮食, 大多漂走或沉没, 王溥来到庾岭, 观察形势, 命令有司(官职)开凿石头填平沟壑 ,修建大桥, 使车辆容易运送 。人们感到很方便, 做了多年的官, 家里没有值钱的衣服 ,厨房里没有多余的食物 。 因为被诬告而被下诏投入监狱,同僚与下属送给他饭食和财物都不接受 ,说 :“我怎么能因为遭受苦难而改变我的思想呢 ”事情被澄清后回到家中 ,便死了。


求这段的翻译

办生日会是一个好的方法让一家人在一起共度愉快时光。一个生日聚会不需要太昂贵,简单的生日聚会也可以让每个人都很开心。
上周天是我儿子的八岁生日,他父亲和我决定为他办一场简单快乐的生日聚会。我们让他邀请一些他的同学。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他了解一些他的同学,他将会在这个聚会上更了解他们。同时,他同学的父母也会来,我们可以一起聊聊家庭生活。
我们决定让这个聚会简洁,为了能照顾到20个孩子 。聚会是在周日上午十点开始的。所有的孩子都准时到达了我们家。首先他们祝福我儿子生日快乐,然后他们互相聊了一会天。在十一点时,我们一起用午饭,包括很多 和许多水果。在十一点半,我们一起吃了生日蛋糕。午餐结束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这个聚会下午两点就结束了,每个人都很愉快,我们要完成了比较轻松的工作。


急求这段翻译!

翻译】: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苗族(舜) 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难啦。(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萧纲的家庭成员

父亲:梁武帝萧衍母亲:贵嫔丁令光,后追崇为穆太后 皇后王灵宾,皇太子妃,萧纲登基前逝世,后追封范淑妃,生溧阳公主褚修华,生建平王萧大球陈淑容,生浔阳王萧大心包昭华,生西阳王萧大钧左夫人,生南海王萧大临、安陆王萧大春谢夫人,生浏阳公萧大雅张夫人,生新兴王萧大庄范夫人,生武宁王萧大威陈夫人,生义安王萧大昕朱夫人,生绥建王萧大挚 儿子长子 哀太子 萧大器二子 浔阳王 萧大心三子 临川王 萧大款四子 南海王 萧大临五子 南郡王 萧大连六子 安陆王 萧大春八子 桂阳王 萧大成九子 汝南王 萧大封十二子 浏阳公 萧大雅十三子 新兴王 萧大庄十四子 西阳王 萧大钧十五子 武宁王 萧大威十六子 皇子 萧大训十七子 建平王 萧大球十八子 义安王 萧大昕十九子 绥建王 萧大挚二十子 乐良王 萧大圜女儿长山公主,名萧妙纮溧阳公主,母范淑妃,侯景妃南沙公主,下嫁袁宪余姚公主,下嫁王溥海盐公主,第九女,下嫁张希安阳公主,第十一女,下嫁张交,又称定阳公主

高分悬赏:天津市武清区汉沟太平庄,王姓家族,背景,起源,家谱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

  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据统计,在一百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涌现出的名人总数,居于各姓氏之首。早在西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为琅琊王氏的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到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太原王氏也是特别显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镂王家”之称。由于太原王氏名声显赫,历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后代,也将自己的家世归系于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说。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王霸长子名殷,后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是为祁县王氏。殷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任司徒、守尚书令。王允兄子王凌,显贵于三国曹魏之时。王玄谟在南朝宋孝武帝时,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在北朝,祁县王氏有历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庆父子,王庆父王因,魏州刺史。王庆,隋上柱国,封平昌郡公。隋代还有著名儒学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学有王绩、王勃等。太原王氏晋阳支,在东汉灵帝时,王柔、王泽兄弟,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晋阳王氏显贵的基业。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晋时,王柔之孙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浑,官至司徒。王浑子王济,被晋武帝招为附马,官至骠骑将军。西晋时期是太原王氏晋阳支的黄金时代。东晋时,晋阳王氏依然是名门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王坦之,官至中书令;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王恭,官至中书令,领太子詹事,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等等。在唐代,太宗时,有宰相王珪;玄宗时,有宰相王晙;代宗时,有宰相王缙;宪宗时,有宰相王涯;文宗时,有宰相王播;僖宗时,有宰相王铎;昭宗时,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军副都指挥王信,秘书监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书王琼,等等。开闽王氏,是闽粤、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东南巨族。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王审知当权期间,为开发闽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认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不论王氏宗祠还是私人宅第,所悬门灯,都写“开闽第一”。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先祖。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佑(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时,王佑任监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处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后升任宰相。王佑经过认真调查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佑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佑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义乌南陵王氏字辈: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安徽绩溪王氏字辈:“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润州王氏字辈:“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字辈:“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楚伪王氏善庆堂字辈:“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傅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王氏太原堂字辈:“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宁乡鸟石王氏字辈:“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王氏太原堂字辈:“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旧序:“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辈:“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续序:“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王氏文德堂字辈:二房车礁旧序:“宗派始均千卽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二房鸭头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德万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兴家国盛思昭四第联”;二房西陂滩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纲政用世万兴天单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联”;三房马鞍山旧序:“钧千万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国宗先仕荣华家思昭甲第联”;四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联”;五房旧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贞万单湖广尚兴继承焉念宗祖显达思昭甲第联”;六房旧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万世崇兴绍先显继宗行永全昭早第联”;七~八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文九廷常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统继天茂元公伯万允本盛兴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九房七星台旧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师金彦太古子兴胜崇绵孔孟儒风大思昭甲第联”。

  湖南浏阳王氏字辈:凿石支派序:“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湖南长沙王氏字辈:“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湖南常德王氏字辈:东阳十甲序:“成龙致世时永大钦朝思言事道心立”;东阳二甲序:“成龙致世时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东阳三四甲序:“成龙致世时一大□□应言事道心立”;东阳九甲序:“成龙致世时廷时一齐国言事道心立”;慈利县城序:“成龙玉本□之守国仕□锡朝万邦永”;王家湾序:“芳成祖乐□永本廷然良国事道惠大”;坪潭等处序:“成龙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硕旧王氏字辈:“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湖南益阳王氏字辈:“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为楚宝儒作国珍典型克绍动业能宏承恩锡命显新扬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湖南湘乡牢田王氏字辈:原序:“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湖南安化王氏字辈:旧序:“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新序:“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江西萍乡王氏字辈:“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太原郡王氏字辈: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孔孟师廼远须知立志求”,旧字序:“孙子振大明朝廷公侯聊奕世异端非我愿胜域喜同游”;新名序:“冠丹腾霄汉瑶池通贵声玉树共春茂金枝业向荣永传凌云志沦海存赤心宏图必如愿世祖积德成”,新字序:“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争先子孙□君赐礼义织前贤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恩泽垂青简一统盛相延”。

  开闽忠懿王氏字辈:“君家蔼吉周召甫申英贤济美中孝垂芳圣世衣冠文章礼乐德业绍先渊源启后”。

  王氏宗谱字辈:旧名序:“清山士光延子继振维守志应怀良佐正学斯克传”,旧字序:“大任荣旭世元汉承乃朝瑞景宜有庆国家毓英贤”;新名序:“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聊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良曜照上乾”。

  王氏宗谱字辈:新名序:“青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明曜照上乾树灿培钩泽枝荣增锦江学乃家中宾书为品上珠”。

  王氏槐堂字辈:旧序:“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新序:“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辈:“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名序:“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王氏绍槐字辈: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旧字序:“子孙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新字序:“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宽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太原王氏字辈:“延有国□斯显奕世伯仲希仁□季守义民彦思忠元良允治太平万年臣子素志”。资料有待补充。
  天津市静海县王氏(王振林)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是谁

孟(伯)、仲、叔、季,

在先秦,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呢。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被孔子赞誉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找到。
根据《国语辞典》:孔颖达.正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
伯仲叔季,兄弟长幼的次序。我手边的一本辞典解释:“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这是要情况的,一般来说这个爵位不会被收回的。01、嫡长子已有爵位,爵位会由嫡次子继承。嫡长子是从周朝开始的,当时为了周朝的统治,所以就搞了个嫡长子继承制。从此之后这个制度就一直盛行,甚至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影响。咱们言归正传,这个问题的这种情况,其实也分很多“小情况”的。首先长子立功封爵,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长子立功是在父亲在世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一家子是两个爵位的,至于爵位到底怎么分配,我们后续详细说。第二种情况,如果这位长子是在其父亲去世了立功的,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家族也只有一个爵位,因为这个时候皇帝只会将其爵位提高作为奖励。我们再详细的说说第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也可以分为多种情况。一种:如果这个家庭内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那么在其父亲去世后,其父亲的爵位就会被收走。但是这样的情况太少了,古代都是一妻多妾制的,一般人都不会只有一个儿子。而且有时候皇帝也会念及这个家族的劳苦功高,可能会将爵位转给其妻子,这也是一种方式。二种:如果其有多位儿子,那么这个爵位就顺承下去,嫡长子凭自己的本事拿到了爵位,其父亲的爵位就会顺承给嫡次子,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说这家族一门多爵位,了不得。三种:古代有些人比较点背,可能只有一个嫡子,毕竟嫡子只能是正妻所生,所以多少也看运气的,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就会让庶长子来继承爵位。但如果这个时候庶长子没有从家族分开出去,那么这位庶长子可能还是会听嫡长子的话,因为嫡长子除了爵位外,通常也是一个家族未来的话事人。02、也看天子的“脸色”。除了这些情况外,在我个人看来其实也是看在那个朝代或者那个天子的。因为爵位这个东西决定人始终都是在天子手中,如果天子针对某个人,那么上面的所有情况都是白说。爵位最早是为了封赏功臣而建立的,一般会有封地和钱财各种赏赐,当然这个时候是为了收买拉拢人心的,让人觉得这皇帝看起来像是个明君。但是一般在朝代后期这些有爵位的人就是皇帝的心腹大患。这些封爵的人虽然是听天子的命令,但在他们的封地上,他们就是“皇帝”,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他们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势力,这样的人君王怎么会不忌惮,最好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哪些诸侯本身就有大汉的爵位,但这些人最后却在为自己争夺天下。所以在这之后,皇帝在封赏爵位时,也会非常谨慎,甚至有时候皇帝会削爵,比如这一代人没什么作为,那么爵位就降级。因此这个问题其实也是看在什么年代,或者看在什么皇帝所处的时代。

《新唐书》的原文和翻译

唐·欧阳修《新唐书》原文: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 辟为府僚佐。 璘 起兵,逃还彭泽; 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白话释义: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第九代孙。他的祖先于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颋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并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于徂来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馀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被称为“酒八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在夜色之间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古矶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李璘起兵,他即逃回彭泽了;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仪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仪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寻阳,又因为一件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路经寻阳,把李白释放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死了,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好离家游玩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等到他死了,先葬在青山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她们就伤心地说:“先祖是想埋在青山的呀,临时葬在东麓,这不是他原来的想法啊。”于是范传正把他移葬在青山,并在那里立了两通石碑。他还告诉李白的两位孙女,要将他们改嫁给士族作妻;二孙女说:孤独穷苦而委身于平民,怕是命该注定的,不想再改嫁了。范传正嘉奖并赞叹她们,并免除她们丈夫的徭役。唐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斐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大中祥符三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翻译选自《新唐书·刘文静传》

刘文静字肇仁,洒脱而有器度才略。大业末,做晋阳县令,和晋阳宫监裴寂友善。裴寂夜里看到烽火台上烽火不断,叹到:“天下正处在战乱中,我将何处安身呢?” 刘文静笑着说:“像你所说的那样,这正是豪杰英雄们的凭借啊。”

高祖做唐国公时,镇守太原,刘文静观察他胸有大志,与他结下很深的交情。见到李世民后,对裴寂说:“唐国公的公子不是一般的人呀!大概老天开眼了。” 不久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有亲戚关系而下狱,李世民偷偷去看望他。刘文静说:“皇上正在南方游历,果真能够投合天意利用这个机会,那么天下就不难平定了。”秦王笑着说:“你的话正跟我的心意一致。”于是暗中安排门客做准备。

秦王让刘文静伪造了一份诏书“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一带20至50岁的全部男子当兵,一年内全部集中到涿郡征讨辽国。”于是人心忧愁扰动,更想叛乱。秦王就委派刘文静、长孙顺德等人招募士兵,声讨刘武周。刘文静与裴寂制作符命诏书,发放宫监仓库物资帮助军队建设。正逢王威、高君雅有猜疑、背叛之意,刘文静等到李渊与王威、高君雅一起办公时,上前说:“我收到一份说有人谋反的密报。” 李渊示意王威查看密报,刘文静不肯给,说:“信中所告发的是副留守史,只能给唐公一人看。” 李渊惊奇道:“难道有这样的事情吗?”读完后,对王威说:“有人告发你们,是真的吗?” 高君雅骂道:“反贼想杀我罢了。” 刘文静喝令左右的人抓住他们,从此起兵反叛。

李渊于是设立大将军府,任命刘文静做司马。刘文静劝说李渊改变旗帜,彰显不同一般的兴起。又请求与突厥修好,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派刘文静出使始毕可汗,对始毕可汗说:“希望跟突厥共同平定京师,金银财物、小孩女人全都归可汗所有。” 始毕可汗很高兴,立即派遣两千骑兵跟随刘文静回来,又献给李渊一千匹马。李渊高兴地说:“没有你,我凭什么得到这些东西?”

李渊登基后,刘文静自认为才能胜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取得军功,但裴寂只因为故旧的身份而受到的恩遇在自己上面,心中忿忿不平。每当辩论政事常与裴寂意见相悖,于是两人间有了矛盾。曾经跟他的弟弟散骑常侍文起喝酒到兴头上时,产生怨言,抽刀砍柱说:“我应当杀了裴寂!”正好家中多次发生怪事,文起心中忧惧,找了巫师夜里披散头发口衔长刀做驱鬼仪式。刘文静的小妾失宠,就告发他的哥哥的上述变故是谋反,于是刘文静被抓下狱。皇帝派裴寂、萧瑀负责审讯案情,最终杀了他,终年52岁。刘文起也被杀了,他的全家被充做官奴。刘文静临刑时,拍着胸口说:“天上的飞鸟射光了,良弓就被藏起了,这句话果真不假啊。” 贞观三年,被追认恢复官位爵号,让他的儿子刘树义袭用鲁国公爵位。


三国志秦宓传原文翻译

秦宓,字子敕,广汉郡绵竹人。秦宓年轻时就很有才学,州郡征召他,他总是称有病而不去。秦宓上书益州牧刘焉,举荐儒士任定祖说:“古代百里奚、蹇叔以垂暮之年为秦国制定国策,甘罗、子奇在童稚之年立有卓著功勋,所以《尚书》赞美年高之人,《易经》称颂颜渊,可知选拔人才录用贤能,不必拘于年龄的大小,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很久以来,国家察举人才,大多注重年轻英隽之士而遗漏年高德重之人,舆论对此评价不一,肯定、否定各有一半,这是太平之世的漫步,并非战乱时代的急需。要想救济危困平定祸乱,修己以安人,就应当卓绝超群,一反流俗所为,震骇邻国,惊动四方,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天道人际合而不悖,自己问心无愧,即使遭遇凶祸,又有什么可忧可怕的呢!过去楚国叶公好龙,神龙从天降下。喜爱假龙都能感动上天,何况喜爱真的呢?如今处士任安,仁义正直,声名远扬,如果对他察举录用,则全州之人都会心服。古代商汤选拔伊尹,使不仁不义之人远远逃避,何武荐举二龚,双双扬名史册,故此贪恋寻常高度而忽视万仞之山岳,满足眼前粉饰而忘却天下之美誉,这确是古往今来都要慎重的事。你想凿石取玉,剖蚌得珠,如今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光彩炳然,有如明亮的太阳,还有什么值得您犹豫怀疑呢?我深知白天不必秉烛,因为太阳自可光明,但还是将自己的区区愚见冒昧地倾吐出来。”刘璋任益州牧时,秦宓同郡人王商为州治中从事,他写信给秦宓说:“贫贱困苦,何时可以度完这样的人生!卞和抱玉向世人炫耀,你应该来一趟,与州牧见见面。”秦宓回信说:“古代尧厚待许由,恩遇不能说不宏大,然而许由却洗耳颍水;楚王聘请庄周,礼数不能说不周到,然而庄周却垂钓不顾。《易经》有言:‘坚强啊,其意志不可移。’有什么值得炫耀?况且以国君的贤明,你作为贤良的辅臣,不在此时献出萧何、张良的计策,实在不为‘智’。我得以顶着烈日在田野耕作,诵记颜渊的箪食瓢饮,歌咏原宪的蓬门陋巷,时时漫步山水之间,与长沮、桀溺为伍,听玄猿悲声于山林,看仙鹤鸣啼于深泽,以安身存命为乐,无忧无虑为福,抛弃虚名,绝意龟兆,知道我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我引以为宝的地方。眼下正是我得志的日子,何来困苦贫贱的哀叹!”后来王商为严君平、李弘建立祠庙,秦宓写信对他说:“我因疾病隐避世外,得悉你为严、李二君立祠,可谓是对同道之人的厚爱和勉励。 观严君文章,冠绝天下,许由、伯夷的超俗操行,有如高山一样不可动摇,即使扬雄不加赞叹,同样名扬人间。如果李仲元不遇上《法言》,他的名声必然湮没无闻,这是因为他的文章缺乏斑斓的文采,可以说他是一个攀龙附凤靠他人而得名的人。而扬子云潜心著书立说,有益于世,出污泥而不染,行动以圣人为师,今日天下之人,仍在诵读他的文章。国家有这样的人,足以向四方夸耀,奇怪的是您颠倒本末,反不为他建造祠堂。蜀地本来就缺少学士文人,文翁遣派司马相如前往东方学习七经,回蜀教化官民,于是蜀地的文化学术才比肩齐、鲁。故此《地里志》:‘文翁倡行教化,司马相如为其师。 ’汉室得才士,那时最为繁盛;董仲舒之类,不明封禅之礼,司马相如制宁了封禅的礼仪。能制礼作乐,移风易俗,难道不是以礼仪节度人们行为规范而补益社会吗?虽说他有卓王孙一事拖累,但就像孔子推崇齐桓公的霸业,公羊高赞美叔术的谦让,我亦为司马相如的教化叫好,应当为他建祠,并赶快撰定铭文。”起先,李权曾向秦宓借《战国策》,秦宓说:“战国合纵连横攻战不已,读它有何用?”李权说:“孔子、严君平,汇聚众书,写成《春秋》、《老子指归》,故此海以汇合百川为阔大,君子以广博闻见为宏大。”秦宓答复说:“书籍除正史和周朝文献外,仲尼一概不采收;道法除崇尚虚无自然外,君平一律不推演。大海因接受泥沙而淤积,每年都要荡涤清除;君子固然要广博见闻,但不符礼仪则不以观看。 这《战国策》反复记载阐明张仪、苏秦的谋略权术,杀人而自生,害人以保己,这是圣贤经典所憎恶的东西。故此孔子发愤作《春秋》,以堂堂正正地阐述圣贤大道,又制定《孝经》,广泛地宣扬仁义道德。防微杜渐,抑恶于萌,故而老子主张要在祸患发生之前就把它消除于萌动状态之中,的确如此啊!商汤是位大圣人,因看到郊野之鱼就发生了沉溺打猎的过失;鲁定公本是一位贤君,因观看美女歌舞就荒废了朝政,诸如此类的人和事,数不胜数。道家道法有言:‘不可见那你想得到的东西,免得你的思想受到惑乱。’因此天地纯正守一,日月正而光明,其光正直有如箭矢,这正是君子所应效仿的。《洪范》记载灾异,往往由人的言行声貌引发,与《战国策》中奸诈权谋有何相干之处?”有人对秦宓说:“你想自比巢父、许由、商山四皓,为什么又有意地宣扬自己的辞藻文采、表露自己的奇瑰才能呢?”秦宓回答说:“我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有什么文采辞藻可宣扬呢?往昔孔子三次拜谒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这是由于对有些事他不能保持沉默。接舆边走边唱歌,评论家认为这是文采光灿的诗篇;渔父咏叹奔流的汉水,贤士们认为这是文字闪光的辞章。老虎生来就有斑斓的花纹,凤凰天生就有五彩的羽毛,岂是它们以色彩来粉饰装扮自己?都是自然天生的啊!《河图》、《洛书》因其文采而盛传于世,圣贤六经因其文采而传诵历代,君子以礼乐教化为美德,辞藻文采又有什么妨害!以我之愚笨,犹以革子成反对文采之过失为耻,何况那些比我贤能的人呢!”刘备平定益州后,广汉太守夏侯纂请秦宓出任师友祭酒,兼为佐吏之长,尊为仲父。 秦宓假托有病,躺在家中,夏侯纂领着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带着酒食前往秦宓家宴饮交谈,秦宓依然躺在床上。夏侯纂问古朴说:“讲到你们益州养生的酒肴食具,实在远远胜过其他州郡,不知文人才士比其他州郡如何?”古朴回答说:“自西汉以来,益州人士的官职爵位或许没有其他地方的人士那么高,但谈到著书立说为世人师法,决不比其他地方差。严君平读黄、老而写下《老子指归》,扬雄读《易经》而著述《太玄》、读《论语》而著述《法言》。司马相如为汉武帝制作封禅的文告,这是今日天下人人皆知之事。”夏侯纂说:“仲父如何?”秦宓以笏板拍打着自己的面颊,说:“请您不要认为仲父我说话不够谦虚,让我为您讲一讲本州的源流始末。蜀有山名汶阜,长江源出此山之中,天帝使它得到昌大,神灵使它取得福祉,因此蜀地沃野千里。江、河、淮、济四大河流,长江居于首位,这是其一。大禹出生于石纽,即在现在的汶山郡。当年尧遭受水患,鲧治水无功,禹疏长江决黄河,使它们东流入海,为民消除祸患,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谁的功劳能超过他,这是其二。 天帝通过房、心、参、伐的星象,来决断推行政令,参、伐二宿为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就是现在的斜谷。这就是本州的始末纵横,请您平心而论,它比天下其他地方如何?”夏侯纂迟疑半晌无言以对。益州征召秦宓为从事祭酒。刘备即位称帝后,准备征讨东吴,秦宓说天时不当,必难取胜,因此获罪下狱囚禁,后被赦释放。 建兴二年(224),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选拔秦宓迎请他为州别驾,不久又提升他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东吴派使者张温前来修好,文武百官都前往为他饯行。众人到齐后,惟独秦宓未到,诸葛亮几次派人催他,张温问:“他是什么人?”诸葛亮说:“益州的学者文士。”秦宓到后,张温问他:“你学习吗?”秦宓说:“五尺高的孩子都学习,你何必小看人!”张温又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头。”张温问:“头在何方?”秦宓说:“在西方。《诗经》有言,‘于是眷恋西望’。由此推论,头在西方。”张温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有言,‘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如果上天无耳,用什么来听?”张温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有言,‘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没有脚,凭什么行走?”张温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姓。”张温问:“姓什么?”秦宓说:“姓刘。”张温问:“你怎么知道?”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而知道天姓刘。”张温问:“太阳诞生在东方吧?”秦宓说:“虽然它诞生在东方,而最终归宿在西方。”一问一答如山中回音,应声随出,张温于是对秦宓十分敬服。秦宓的文才口辩,大都如此。 后来他被升任为大司农,建兴四年(226)去世。起初秦宓看到记叙帝王世系的文献,五帝都出自同一部族,秦宓从根本上考辨出这种记载的错误。他还论证了皇帝王霸养龙的传说,都很有道理。谯周年轻时曾拜访求教秦宓,将秦宓的言论记录在《春秋然否论》之中,因文字太多故不作转载。


三国志,魏,王昶传翻译

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少年时与同郡的王陵在当地很有名气。王陵年纪大点,王昶把他当兄长看待。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前,王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曹丕即位以后,王昶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当时洛阳树木成林,王昶以他的勤劳为百姓做了表率,开垦了很多荒地。后任兖州刺史。魏明帝曹睿即位,加封扬烈将军,赐关内侯爵。王昶虽然在外地作官,可一心关心朝廷政治。他认为曹魏很多弊端承秦汉而来,法制苛刻而又琐碎,很少修改国家大典以正先王的风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强盛,是不可能的。于是撰著《治论》,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可供今天借鉴的有关条项,写了二十多篇。又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奏朝廷。
他为兄弟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取名字,都依据谦虚和诚实,用以显示他的志趣。所以他兄弟的孩子,王默字处静,王沈字处道,自己的孩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他又写信劝戒他们说:作为晚辈,最重要的是有实际本领,有高尚情操,让父母脸上有光。实际本领、高尚情操、父母荣光这三件事谁都能明白其中的价值,可还是有人身败名裂,殃及家庭,致使全家覆灭,这是因为他们家的传统不是正道。讲究孝敬仁义,这是诸事中最重要的。依照它来立身行事,这是一生的根本所在。讲究孝敬,宗族内部才相安无事,讲究仁义,邻里之间才会相互尊重。这样做,修身养性就是不错了,名声自然会传到外边去。人如果不注意品行修养,舍本求末,崇尚虚浮奢华,以至结党营私,那么就会让人觉得虚伪,甚至酿成隐患。不要崇尚浮华,不要结党营私,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但是仍有很多人重蹈复辙,追求浮华,这都是因为名利观念在作祟。当然,富贵声名,谁不愿意拥有呢?但是君子却可以得到而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厌恶不由正道求取名利。人生最大的祸患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追求情欲,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常言道:“如果不知足,得到的也会失去。”所以人要知足,就会满足。纵览古今成败吉凶,那些追名逐利,欲壑难填的人,没有谁能保持家世不衰,自己不毁灭的。我希望你们做人要严谨,遵从儒家的教义,信奉道家的言论,所以给你们起名叫玄默冲虚,要让你们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刻不忘它们的含义,不要违背。古代时,盘子上有铭文,几杖上有诫文,为的是低头抬头都能看见它们,用来节制自己。更何况是自己的名字,难道不该随时劝诫自己吗?一般来说,事物成长的快,其消亡的也快;其生长的慢,就会有好的结果。清晨开花的草,到晚上就该零落了;而松柏青翠,严冬不衰枯。因此真正的君子不愿自己速成,而望大器晚成。像范睺看不起秦客而武子用杖击范,折断他的委鮹,那是因为武子厌恶范睺看不起人。人有点善意,很少有不自讠夸的,有点能耐的很少有不自傲的。自讠夸就会看不起人,自傲就会盛气凌人。看不起人的人,人们也看不起他;盛气凌人的人,人们也不把他放在眼里。所以晋国杀死三郤而百姓毫不同情;王叔与人争权夺利,为周朝罪人。这不正是他们以为自己比别人强,自讠夸自傲,苦果自尝吗?所以君子不自夸,不是为了谦让,而是讨厌处处显示胜过别人。能屈才能伸,能让才叫德,示弱才是真强,如果这样,才会万事遂心。毁坏别人声誉,是坏事的根源,是招致灾难的开端,因此圣人特别谨慎。孔子说过:“我对于别人,很少赞誉也很少诋毁。如果有所褒誉也一定要有根据。”又说:“子贡多言爱讥评别人。难道他就够好了吗?我却没有这闲工夫。”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如此谨慎,更何况像我们这些平凡之人怎么能肆意毁誉别人呢?
从前,伏波将军马援告诫他的侄子说:“听见关于别人的不好的传闻,只当这人是自己的父母,虽然听到了,却不能传出去。”这个告诫真是细心到极点了。别人如果诋毁自己,应当躬身自省。如果自己确有值得别人诋毁的言行,别人的诋毁就是恰当的;如果自己没有什么过错,那么别人的诋毁就纯属乌有。如果人家批评得对,就不要埋怨别人,如果别人批评得不对,又不会危害你自己,何必反唇相讥呢?而且,听见别人诋毁自己就发怒,把恶名再推到别人身上,那么人家就会越发诋毁你;还不如沉默寡言,退而修养自己为好。谚语说:“救人于严寒,不如多加些皮裘;阻止别人的诽谤,不如自己修养道德。”这话是很对的。如果和那些搬弄是非的人,特别是凶狠险毒的人打交道,距离近都危险,更何况和他们当面辨明是非,那就更危险了。那些虚伪的人,言论没有任何根基,不依据道义,行为不遵守自己的言论,其浮浅是很容易识别的。可惜世人多被他们所迷惑,不愿意认真鉴别一下他们的言行。近世的人如济阴魏讽、山阳曹伟都因为倾听邪恶、道德败坏而被处死,他们迷惑世人,扶持奸窃叛逆之人,煽动年轻人作乱。虽然他们被杀,但是他们的恶劣作风,污染世风,影响深远,要谨慎呵!至于那些甘心于山林隐逸的人,像伯夷、叔齐等宁可饿死首阳山;还有像介子推等,宁可烧死在绵山也不愿出仕。虽然他们的言行可以对那贪欲之徒有所警诫,可以导向好的社会风尚,但是真正的圣人是不会像他们这样去做的,我也不愿意你们去效法。你们的先辈,世代作官,崇尚仁义,为人谨慎,讲究孝悌之道,广泛向友人学习。我和同事交往,虽各有不同,但都会从不同的人那儿学到一些东西。颍川郭奕,为人通达、聪敏,有知识。可是他的为人稍微逊色些,轻视富贵,固然可嘉,但也有些过分,如果他得到自以为不错的人,就十分敬重,犹如高山一般敬仰着;如果他不认为是能人的,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把他们视为小草。我因为和他相知,所以和他来往密切,但不希望你们像他这样做。
北海徐干,不求名誉,不求财富,淡泊处世,追求道德修养。即使他有所褒贬,也都假托古人之口说出,而对当世则从不评论是非。我很敬重他,希望你们能向他学习。东平的刘祯,有出众的才能,真诚有节度且有大志,然而他的性情和行为不太相等,很少有约束和顾忌,得和失足可以正负抵消。我很喜欢他,看重他。但不愿你们追慕他。乐安任嘏,完全遵循古道,内心敏锐,而外表宽厚,谦逊恭让,居处不避开污浊的凹地,平时好像胆怯,却能见义勇为,在朝做官则可以公忘私。我把他视为好友而推重他,愿你们以他为榜样。如果你们能引而伸之,触类而推,你们就可以从我所推举的人物中得到启发了。至于用钱应以家族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施舍一定要注意周济那些急需的人,出入乡里朝廷一定要慰问老人,议论时不要贬低别人,作官时要尽忠尽节,用人交友一定要诚实,处世一定不要骄傲贪淫。贫贱时万不可自暴自弃,进与退要想到是否合适,凡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这样做了,我就没有什么忧虑了。
青龙四年(236),皇帝下诏说:“现在准备召纳人才,凡是才智双全,能深谋远虑,料远若近,视昧而察,运筹帷幄,办事谨慎,清正修养,周密、冷静,孜孜不倦,一心为公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出身贵贱,卿校以上各选举一人。”太尉司马懿推举王昶应选。正始年中,王昶在徐州任职,被封为武观亭侯,迁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王昶认为,国家总会有人,但是战争未必总是胜利,地势险峻是不变的,但是守备之势头不能长久不变。而今屯兵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营分散驻屯,船在宣池,有紧急情况,都来不及调动。于是上表请求把当地政府所在地迁到新野,在二州内练习水兵,开垦农田,积蓄粮食。
嘉平初年(249),太傅司马懿杀死曹爽之后,向大臣询问政治得失。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第一,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浮华,修建学校让学生们入学。第二,设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个标准。没有一定标准而想衡量曲直是不可能的,没有考试制度而或降或升某人,空论是否有才能,也是没有根基的。第三,让官吏任职的时间长一些,有政绩的升官赐爵。第四,省减官员的实际收入,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不要和老百姓争利。第五,杜绝奢侈,倡导节俭,使各个官员服饰有别,上下有序。储备粮棉,让人们返朴归真。皇帝下诏褒扬王昶,让王昶修撰百官考试的程序。王昶认为,唐尧、虞舜时代虽然有升、降官吏的公文,但是如何考核官吏的方法未流传下来。周朝的制度虽有冢宰的职位,根据各位官吏的政绩给予赏罚,但是没有如何比较确定的标准。因此,圣主实应明白如何任用贤人,略举任贤黜劣的办法,把这个工作委托给贤达之人,让他统管此事。任用某人,是否贤能,可以知其大概。他的议论,大体就这些。
嘉平二年(250),王昶又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民众与新城郡多有接触,可以袭取此地。”于是朝廷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取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在两岸用竹索作桥,渡水袭击敌军。敌人逃到南岸,又开凿七条道路来进攻。王昶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大将施绩在夜里逃进江陵城。王昶派兵追杀数百人。他想把敌人引到平旷的地段,与之交战。于是派五军列队沿大道撤军,以假象蒙骗敌人,同时又派人骑马挑着缴获的战利品在城的四周向敌人显示,以激怒敌人。埋设伏兵,等待袭击敌人。施绩果然派兵追杀大军,王昶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施绩逃跑,他手下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缴获敌人的铠甲、旗、鼓、珍宝、武器无数,班师而还。王基、州泰都立下了战功。于是王昶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毋丘俭、文钦反叛,王昶率兵抵抗有功,赐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和关内侯。他被晋升为骠骑将军。诸葛诞反叛,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诸葛诞被杀后,皇帝下诏说:“从前孙膑辅佐赵国,直逼大梁。西部兵力大举前进,也形成了东征的趋势。”为王昶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又升至司空,照旧持符节,都督诸军。
王昶最终死于甘露四年(259),谥号穆侯。他的儿子王浑继承爵位,咸熙年中任越骑校尉。
原文及裴注: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angzz/sgzz_027.htm


上一篇:绺窃

下一篇:焕然一新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