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吴文化概述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原留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在周代,宁镇、太湖两区域的先民组合一体——即春秋时代赫赫有名的吴国。它在传承良清文化的基础上,交融进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与南面的越文化,创造出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国文化,即吴文化中极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限于篇幅,仅举其两个突出方面:一是军事领域,居当时中国的最前列。吴国不仅有几万精良的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吴国兵器之精锐,在当时首屈一指。更具旷世意义的是,它孕育了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及其名著《孙子兵法>,至今还具有极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姑苏城,乃“中国历史第一古城”, 2 5 0 0年来原貌仍存,这不仅在中国即使于全世界也难觅其偶! 由于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乡泽国,域内的地区性特别强,多元性明显。由于这种自然环境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差异,进而导致居民的气质、习俗、风情,意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吴人从上古时期起,就显得秀慧、那腻、柔和、智巧与素雅。以后随着历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战乱,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吴地,他们的生活习气,加深了吴地吴人的上述特性。到唐与两宋时代,吴地城市经济、城市火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在明清期间,吴地中心的苏州,在人口、财富、工农业生产、国内外贸易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等主要领域都跃居全国“第一大都会”,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 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中国历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长近四十里,与当时首都洛阳相仿。水陆双棋盘格局,独一无二。城内宫室、花园、寺庙、茶室、酒楼、河道、桥梁之多之美之丽之巧,无他城可伦比。距今2500年左右吴人言僵(子游)求学手孔子,返回吴地后大力传播孔儒之学,被誉为“南方夫子”。汉代吴地郡学林立,诵读之声不绝于途。隋唐时创建科举制度,分科学校应运而生。至宋朝,府学县学,里、村的社学、义塾以及寺院经办的经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学者主持的书院也以吴地为盛。明代,苏州地区有社学七、八百所,清代更见发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学就读。吴人好读书,已成为传统风气。正由于这种深广的教育基础,故明清两代苏州一府的进土、状元人数遥居全国之冠。 杰出的文学家代有辈出:陆机、陆云、昭明太子萧统、韦应物、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启、文征明、冯梦龙、金圣叹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的《三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居很高位置,冯氏对《吴歌>的搜集整理与创作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吴歌乃吴人尤其下层劳动者所创作的民歌,其形式、内容与感染力远较著名的刘三姐山歌优美动人。它源远流长,战国时的屈原就称羡吴歌的优美动听,而且历史、社会影响大。明清两代,全国主要城市都有专以演唱吴歌为专长的艺伎传唱,如著名的王翠翘、陈圆圆、童小宛等。崇祯皇帝的宠妃田妃、袁妃也均以这一技艺来取悦皇帝。当时普通百姓亦以会唱吴歌为时髦。笑语为我国一支最古老的语种,迄今稳定少变。唐代语音学家陆德明常以吴音去注释古代经传。吴语自先秦时起,就享有“糯软甜脆”的赞誉,精场帝也以效说吴语为荣。到明清时期,大凡上层人士,尤以妇女如妃嫔、名妓,下至戏曲演员、江湖艺人,均以操吴语为时髦。 戏剧曲艺,独树新帜。著名的昆剧孕育于明代的吴地,自此苏州就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重要的发祥地与大本营。剧作家、剧本、演员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全国居前列,至今依然为海内外所注目。评弹将评话与弹词合为一体,操吴语,博采小说、戏曲、诗歌、音乐、相声等表现手法之长,熔说、噱、弹、唱、演于一炉的综合艺术,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中华民族的轻音乐“江南丝竹”,于音乐天地里独树一帜。 吴中古典园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变化有致,在构思、布局、造型上深蕴诗情画意,艺术与自然之美和谐地统一。城市建筑与居民的风尚、习性都讲究艺术化、典雅化,这是吴人的一大特征。 吴门的书画艺术为举世公认。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等在世时,就为国内外人士所钦佩。那时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书画为一生中之殊荣。 手工工艺精巧优良,不仅在历史上曾独步全国,至今在丝绸、刺绣、木石雕刻、灯彩、制扇等方面仍为海内外人士所叹服。丝绸、刺绣之精美绝伦,红木家具及雕刻技艺世无其匹。苏州灯彩与苏扇之华美精巧曾在历史上享第一之誉很长时间,兹仅举两小例以一斑窥全豹。①担相。用泥捏成各种人物面相,肢体以香樟木做成,手脚都能活动,再配上四季农饰,组成各种艺术场景摆设,它将中国雕塑大师唐代杨惠之的技艺实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其社会意义很大。仿照顾客的相貌,哪怕额上一块小疤都能维肖维妙地捏出来。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一种制作场店,能以一根发条作动力,制出像“童子拜观音”、“搅娥奔月”等高级玩具,不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动作,就连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捣药。“工巧绝伦,举国无双”,确是历史的真买写照。 吴中的饮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鲜享誉全国。吴地不仅有自成体系的“苏帮菜”以及一大批高档菜馆酒楼,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讲究日常肴菜而名闻遐尔。历史上“船菜”特具水乡地方特色,苏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及糕点糖果,其品种之多,门类之全,质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来一直令海内外人士赞不绝口。 人文景观“聚宝盆”的吴地民俗是吴文化的又一代表。在历史上它就以博厚丰繁饶有兴致而称绝全国,而且无论其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爱情婚姻、人生礼仪、生老病死、节令玩耍等等无一不多姿多采,别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还品位高级。比如,明清时代的八月中秋节除通常的赏月吃月饼食菱藕外,还在虎丘山上举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戏曲演唱竞赛;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节至山塘街“看出会”,好比西方许多国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欢节”,其内容奇特丰富,传统色彩鲜明浓烈,传唱至今的古代中国民歌〈大九连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足以为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吴文化是一种具有鱼米水乡特色的“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它有五个本质性属性:水文化十鱼文化十稻文化十蚕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于“重群体、答道德、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华文化母胎之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凝炼出了它的“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 正由于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导致了吴地吴人千百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荣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较诸其他地方文化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的特点。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种经济型的文化。优秀的吴文化必将对祖国的四化和统一大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人文层面上的“吴地”是指什么地方?地理范围?出现过哪些极负盛名的文人骚客?
吴地的概念首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太湖流域、浙北地区和皖东地区。浙北的嘉兴地区则是吴越之争的主战场。 但在当代吴地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明确吴地的范围需要区分两个有关“吴”的概念范围,一为“吴语区”或“吴方言区”,二为“吴文化区”。又称吴语,虽然在所使用的地区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承袭了许多基本的语音要素、共享了许多基本语汇。古时吴方言分布区域主要为安徽、江苏两省的江淮、江南地区以及浙江省。当今的吴方言区范围基本为:江苏境内自西以镇江的丹阳和常州的金坛和溧阳为界,往东至上海地区;安徽境内东南部的芜湖、宣城一带、皖南地区;浙江境内自湖州、嘉兴往南至杭州,杭州往东至宁波、台州。这一范围包括了江苏的丹阳、溧阳,苏锡常及所辖县市区,上海地区,安徽的芜湖、铜陵、宣城一带以及皖南各市县,浙江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三门除外)及所辖地区。
无锡的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前11世纪末,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商末,周灭商,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秦始皇派王翦驻守无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王莽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今常州)。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今常州)。唐代,无锡属江南道之江南东道。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署,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1987年起,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市(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2015年10月,撤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设立梁溪区;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扩展资料:无锡市位于北纬31°07′—32°02′,东经119°33′—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的东南部。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千米;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靖江市隔江相望。无锡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吴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江南古文明,当时由吴泰伯所开创的基业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历经了740年,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比不了的。吴地区域文化简称为吴文化,通常来说为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随着考古的发展、历史遗迹的发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无锡的古文化甚至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现在所说的吴国。无锡最著名的神话无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欢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温顺驯服的猛兽,朝着人们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可爱。提起大阿福,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有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人们谈兽色变。但是,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里,不知何时开始,住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各种猛兽长虫。只要见到它们微微一笑,就会俯首贴耳地投入它们的怀抱,任其吞食。自从出现了"沙孩儿"之后,附近的百姓从此都安居乐业了。有一年冬天来临,上山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树下玩耍。这时,这棵大树突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寻踪到此,见此惨状,伤心不已。为了殉情,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它们,便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这一对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在此之外,在传说中,赶走从锡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锡人 ,运天河水洒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来等也和阿福阿喜有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锡
历史系考古专业
只要考的好,不看出身~
我们年级今年就有考上北大考古的~(PS:我学美术史的,人家可是跨校跨专业=
=,PF~)
当然,北大分很高,首先要专业好,其次英语政治一定要极强,怎么也得拼过他们本系的(因为专业可能会有劣势,得公共课补上)。
建议去旁听一些他们平时的课,然后就是恶补专业课了。
得把大百科考古卷看到熟悉至少,还得了解些新东西。
我觉得有难度,但也不是不可能~
姓氏"吴"的由来
1、源于姜姓第一个源头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候,虞和吴同音,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后人便以吴为姓。2、源于姬姓黄帝后裔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姬昌),大伯为给姬昌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后来周武王灭商分封,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扩展资料:吴姓分布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吴姓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全球吴姓总人口在7000多万左右,是中国第十大姓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姓
吴的字典解释
【动词】(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同本义〖peal〗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形容词】[方言]∶大〖big〗。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名词】吴国〖Wustate〗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歈(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吴承恩〖WuChengen〗(约1500—约1582)。明朝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家庭贫寒。自幼喜爱野言稗史。博览群书。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写成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吴音〖dialectofWudistrict〗指吴语,吴方言醉里吴音相媚好。——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①][wú][《广韵》五乎切,平模,疑母,ngo/ngu]“吴1”的新字形。亦作“呉1”。(1)大声说话;喧哗。(2)大。(3)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4)古国名。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5)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6)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7)姓。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南宋·郑樵《通志·氏族四》。[②][yú][《集韵》元俱切,平虞,疑。]“吴2”的新字形。通“虞1”。地名用字。参见“吴2坂”、“吴2泉”。 【丑集上】【口字部】 吴; 康熙笔画:7;俗吴字。【吴志·薛综传】无口为天,有口为吴。【正字通】此借字形为谐语,非吴字本义。【正韵】吴字注亦作吴,非。(吴)[古文]【唐韵】午胡切【集韵】【韵会】【正韵】讹胡切,$音吾。国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注】宋衷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 亦县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吴县。 又【说文】郡也。【後汉·郡国志】吴郡,顺帝分会稽置。【韵会】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正字通】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常、湖为三吴,其说不同。又【齐语】西服㳅沙西吴。【注】雍州之地。 又天吴,水神也。【郭璞·山海经赞】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据两川,威无不震。 又【说文】姓也。【广韵】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说文】大言也。【诗·周颂】不吴不敖。【传】吴,哗也。又【鲁颂】不吴不扬。【说文注】大言故夨大口以出声。今写诗者,攺吴作㳅,又音乎化切,其谬甚矣。【释文】吴,旧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鱼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惊俗也。按《说文》《释文》俱云吴作㕦读,非。而《玉篇》《广韵》《集韵》《类篇》《韵会》诸书,吴字亦皆无去声一音,惟正韵收吴入禡韵,诗朱注亦作去声读。未知孰是,存以备考。 又【集韵】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吴。注详虍部七画。【释名】吴,虞也。太伯让位而不就,归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与娱通。【诗·周颂】不吴不敖。【疏】正义曰:人自娱乐,必讙哗为声。故以娱为哗也。定本娱作吴。 词语·阿吴 ·北吴 ·陈吴 ·楚宫吴苑 ·楚弄吴吹 ·楚水吴山 ·楚柁吴樯 ·楚尾吴头 ·楚舞吴歌 ·喘月吴牛 ·吹箫吴市 ·东门吴 ·东吴 ·东吴招亲, ·枫落吴江 ·富吴体 ·勾吴 ·荆吴成语·楚水吴山 ·楚尾吴头 ·楚舞吴歌 ·喘月吴牛 ·抉目吴门 ·蜀锦吴绫 ·宋画吴冶 ·天低吴楚, ·吴带当风 ·吴牛喘月 ·吴市吹箫 ·吴市之箫 ·吴头楚尾 ·吴下阿蒙 ·吴越同舟 ·悬首吴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