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6 06:29:28编辑:优化君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学习

一、朗读,让词语教学“有情”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词语教学片段:师:这个词谁会念?生:滋润。(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生:三点水。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生:滋润。(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二、表演,让词语教学“有趣”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三、演示,让词语教学“有味”词语理解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学二年级的《从现在开始》的“轮流”时,教师出示词语卡片:“现在,请这一竖行的同学,开炮念这个词?”学生念完后,教师启发说:“刚才,你们一个接一个,怎么读了这个词?”教师指着词语卡片,学生心领神会地答道:“轮流。”四、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有景”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又如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五、游戏,让词语教学“有思”“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教学方法:1.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3.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生


《鲞》字意思读音、组词解释及笔画数

拼音:xiǎng,声母是x,音节是iang,声调是三声。部首:鱼,笔画:14,五行:水,繁体:鲞,五笔:UDQG。释义:剖开后晾干的鱼:鳗鲞,白鲞。出处:凤姐儿听说,依言夹些茄鲞,送入 刘姥姥口中。——《红楼梦》扩展资料鲞的笔画鲞组词1、白鲞:[bái xiǎng] 剖开晾干的黄鱼。2、鲞鱼:[xiǎng yú] 鲞。3、鲞鹤:[xiǎng hè] 鳓鱼鲞。4、脯鲞:[fǔ xiǎng] 淡干的乌贼。5、鲞鳔:[xiǎng biào] 腌制的鱼肚。6、乌狼鲞:[wū láng xiǎng] “乌狼鲞”是浙江宁波一带对河豚鱼干的俗称。

学习语文词性有什么用?

  作用:
  可以深刻彻底的学好汉语,以后遇到汉语问题,可以简单地解决。
  词性:
  词性指以词的特点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类14种词性。

  词类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一种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是以语法特征(包括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
  从组合和聚合关系来说,一个词类是指:在一个语言中,众多具有相同句法功能、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范畴。词类是最普遍的语法的聚合。词类划分具有层次性。如汉语中,词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实词中又包括体词、谓词等,体词中又可以分出名词和代词等。


“鲞”的读音是什么?

拼音:xiǎng鲞(xiǎng)部首:鱼,部外笔画:6,总笔画:14 ; 繁体部首:鱼,部外笔画:6,总笔画:17五笔86:UDQG 五笔98:UGQG 仓颉:FQNWM笔顺编号:431 四角号码:901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C9E基本字义xiǎngㄒㄧㄤˇ◎ 剖开晾干的鱼:~鱼。白~。鳗~◎ 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茄~。笋~。牛肉~。详细字义〈名〉(1) 干鱼;腊鱼 [dried fish]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晋· 王羲之《杂帖五》(2) 又如:鲞鹤(即勒鱼做成的鱼干);鲞铺(卖干鱼、腌腊食品的店铺)(3) 腌腊食品 [preserved and cured food]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 刘姥姥口中。——《 红楼梦》(4) 又如:鲞腊(干腊鱼肉)2 延伸介绍 不仅如此,人们之所以对鲞鱼青睐有加、又习惯称鳓鱼为鲞鱼,相传是在2500多年前(即公元前505年)的 吴王阖闾时期,当时的东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占,是年夷兵进犯吴境,吴王阖闾亲自点兵出征,夷人闻之丧胆而收兵逃窜,吴王乘胜追击至东海,与夷兵各据沙洲一隅彼此对峙,相持近月而不得胜,此时忽起风暴,海上粮草无法补充,相峙两军均受风沙断粮之苦。吴王于是焚香祈天,祈祷方罢,便见东风大起、海上粼粼银波滚滚而来、环绕 吴军四周,令人诧异。吴王命士兵捞起,却是银色鲜鱼即鳓鱼,于是三军饥 劳顿解:而夷兵则片鳞无获,因而大败。吴军得胜回朝,阖闾与群臣相见,叙述败夷之奇遇、回想海鱼之美味,即问手下“东海所余之鱼何在?”回禀:“余者曝干载归”。吴王再尝,方知干鱼之美犹胜鲜鱼。故称为“鲞”,即美味之鱼。后俗写为“鲞”,亦泛指为曝晒之干鱼。宋 范成大《吴郡志*杂志》载“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正字通》中亦称“鲞,本鲞,鲞为俗写”。现《辞海》、〈现代汉语典〉等书中亦都有所叙述。鲁迅《复仇(一)》中鲞头,指剖开晾干的鱼,即干鱼(主要在江浙地区)。关于"虾子鲞鱼"这是苏州百年老字号 采芝斋的招牌特产,常年都可以购买到.

"鲞"怎么拼读?




拼音:xiǎng
部首:鱼,部外笔画:6,总笔画:14 ; 繁体部首:鱼,部外笔画:6,总笔画:17

五笔86:UDQG 五笔98:UGQG 仓颉:FQNWM
笔顺编号:43113435251211 四角号码:901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C9E

基本字义
xiǎngㄒㄧㄤˇ
◎ 剖开晾干的鱼:~鱼。白~。鳗~。
◎ 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茄~。笋~。牛肉~。

详细字义
〈名〉
(1) 干鱼;腊鱼 [dried fish]
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晋· 王羲之《杂帖五》
(2) 又如:鲞鹤(即勒鱼做成的鱼干);鲞铺(卖干鱼、腌腊食品的店铺)
(3) 腌腊食品 [preserved and cured food]
凤姐儿听说,依言夹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红楼梦》
(4) 又如:鲞腊(干腊鱼肉)

鲞鱼即鳓鱼,主产于我国沿海,如黄海、东海等,属近海中上层鱼类。我国北方习惯称之为“脍鱼”、“白鳞鱼”。鱼身一般长约40厘米左右,银白色、体侧扁,以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主。春季至初夏由外海游至近海产卵后的鲞鱼,正如产卵前的鲥鱼一样,其肉质正是最为鲜美之时,两者堪以媲美。故民间素有“来时鲥、去时鲥”之说。
不仅如此,人们之所以对鲞鱼青睐有加、又习惯称鳓鱼为鲞鱼,相传是在2500多年前(即公元前505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当时的东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占,是年夷兵进犯吴境,吴王阖闾亲自点兵出征,夷人闻之丧胆而收兵逃窜,吴王乘胜追击至东海,与夷兵各据沙洲一隅彼此对峙,相持近月而不得胜,此时忽起风暴,海上粮草无法补充,相峙两军均受风沙断粮之苦。吴王于是焚香祈天,祈祷方罢,便见东风大起、海上粼粼银波滚滚而来、环绕吴军四周,令人诧异。吴王命士兵捞起,却是银色鲜鱼即鳓鱼,于是三军饥劳顿解:而夷兵则片鳞无获,因而大败。吴军得胜回朝,阖闾与群臣相见,叙述败夷之奇遇、回想海鱼之美味,即问手下“东海所余之鱼何在?”回禀:“余者曝干载归”。吴王再尝,方知干鱼之美犹胜鲜鱼。故称为“鲞”,即美味之鱼。后俗写为“鲞”,亦泛指为曝晒之干鱼。宋范成大《吴郡志*杂志》载“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正字通》中亦称“鲞,本鲞,鲞为俗写”。现《辞海》、〈现代汉语典〉等书中亦都有所叙述。


上一篇:

下一篇:辨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