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军、赤眉军、舂陵军、王莽 几个的关系
新朝末年,天灾不断,人心思乱。新莽天凤年间,荆州一带的饥荒尤为严重,许多饥民相率到野泽中掘草根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境)人王匡、王凤替大家排难解纷,调节纠纷,被推为首领。他们人数越聚越多,形成一支武装力量,不时攻击附近的乡聚。他们隐蔽在绿林山中(今湖北京山境内),因此被称作绿林军。几月后,绿林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的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出山迎击获胜,部众增至数万人,战斗意志高涨起来。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中疾疫流行,绿林军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南阳的刘演、刘秀兄弟为西汉宗室,见天下大乱,他们亦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并且把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起兵反莽,称为舂陵军。不久,为了壮大各自的势力,绿林军与舂陵军进行了联合,实力大增。联军于沘水和育阳大败莽军,进围宛城,不久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刘秀和绿林军的将领们大败新莽四十二万大军于昆阳。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
“绿”字有几个读音?分别可以怎么组词?
绿有两个读音,拼音分别是 lǜ和lù,组词分别如下:一、绿lǜ1、绿化[lǜ huà] 种植花草树木,防止风沙灾害和水土流失,使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城市。2、绿灯[lǜ dēng] 安装在交叉路口,指示可以通行的绿色信号灯。开~。3、翠绿[cuì lǜ] 像翡翠那样的绿色:满山~。~的松林。4、碧绿[bì lǜ] 状态词。青绿色:~的荷叶。田野一片~。5、油绿[yóu lǜ] 状态词。有光泽的深绿色:雨后的麦苗~~的。二、 绿lù1、绿林[lù lín] 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西汉末年绿林起义的根据地。后来用“绿林”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集团:~好汉。称雄~。2、绿营[lù yíng] 清代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3、绿营兵[lù yíng bīng] 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汉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4、鸭绿江[yā lù jiāng] 中朝两国界河。发源于长白山,向西南流,在辽宁省丹东市附近注入黄海。5、绿林豪客[lù lín háo kè] 绿林:西汉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
赤眉军和绿林军是一起的吗?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演(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就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演,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演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演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演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演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绿林军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绿林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豪杰起义军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新市(今京山县境内)绿林山一代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因其驻扎在绿林山,故称这支义军为“绿林军”。新莽地皇四年,绿林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史称更始政权。更始元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更始三年,绿林军受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最终更始帝投降赤眉军,余众亦被[1] 所剿杀,绿林军宣告覆灭。轰轰烈烈的绿林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绿林”二字却成为了后世那些“聚众山林、反抗朝廷”的英雄豪杰的代名词。
历史上绿林军和赤眉军怎么会起义?
天凤四年(17年),荆州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新市人王匡、王风聚众起义,他们隐蔽在绿林山中,因而被称为“绿林军”。经过几个月的发展,绿林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七八千人。后来,在人心思汉的情况下,绿林军在宛城南面的淯水上拥立刘玄为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更始三年(25年),刘秀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东汉开始。绿林起义的第二年(18年),琅琊人樊崇率众在莒县起义,樊崇英勇善战,青、徐各地的起义部队都归顺他。参加这支起义军的都是农民,他们都是为饥饿所迫。为了在作战时与敌人相区别,他们就在眉毛上涂上红色,所以称作“赤眉军”。赤眉军多方转战,后来西攻长安,起义在建武三年(27年)春宣告失败。这两次农民起义都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推翻了王莽政权,但最终还是充当了改朝换代的铺路石。
绿林赤眉军为什么要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说:“我们如今这样的惨状,都是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的罪恶,大家何不联合起来,与他们打呢?”这话启发了大家,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数百人,还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结果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人。第二年,正当起义军迅速发展的时候,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起义军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这次起义历史上称吕母起义。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他们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樊崇的起义军保持着穷苦农民的淳朴作风,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的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反对王莽。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纟寅、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逐渐强大起来了。绿林军的几支队伍缺乏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纟寅,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纟寅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纟寅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纟寅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纟寅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从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王莽见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他在忐忑不安中准备和汉军决一死战。
谁能说说绿林军赤眉军起义和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公元17年,南方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在今山东诸城)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海曲(今山东省日照市)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义军一直打到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在青州(今山东中部)和徐州(今江苏北部)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在西汉末年,赤眉军与绿林军相比之下谁厉害一些?
绿林军与赤眉军是新莽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军。绿林军倾覆了王莽新朝,赤眉军推翻了绿林军拥立的刘玄更始政权;故从两支起义军的结局来看,赤眉军更厉害。公元八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托古改制,造成社会经济及社会秩序极大混乱。加之连年灾荒,饥馑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社会危机极度加深,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绿林军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荆州地区连年灾荒,新市(今湖北京山县东北)人王匡、王凤被饥民推为首领,率数百饥民起义。王匡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说今湖北当阳市东北)为基地,故称绿林军;数月间部队发展至七八千人。21年,新莽发兵二万攻讨绿林军,王匡率军大破之,尽获辎重,还入绿林山,百姓达五万余口。22年,由于疾疫流行,死者近半,绿林军遂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由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县),称“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率领,北向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州市),平林人陈牧等数千人起义响应,号称平林兵。西汉宗室刘玄投奔绿林军,先为安集掾,后号更始将军。宗室刘縯、刘秀(汉高祖九世孙)兄弟率领宾客子弟七八千人起兵舂陵(今湖北枣阳市南)反莽,与新市、平林合兵。绿林军大破新莽军,部队发展至十余万。23年二月,新市、平林兵共立军中的更始将军刘玄为皇帝,建元更始,都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后移都洛阳。更始帝拜族弟刘縯为大司徒,封汉信侯。不久刘秀等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大破新莽四十余万之众,消灭其主力。更始君臣忌惮强势的大司徒刘縯威望日隆,遂谋杀之;刘秀韬光养晦躲过毒手。更始军兵分两路,一路北攻洛阳,一路西向长安。九月初一,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更始军顺利攻入京师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灭亡。24年二月,更始帝迁都长安。六月,假借更始旗号招抚河北势力的刘秀做大做强,于鄗县(今河北高邑县)即皇帝位,建立东汉政权。已经分裂的更始政权又发生内讧,更始帝杀申屠建、陈牧、成丹等重臣,倚靠赵萌、李松,与王匡、张卬等冲突,连战月余。王匡等败,投降赤眉军。九月,赤眉军兵入长安,更始帝出奔,部下多降赤眉军。旋即更始帝归降赤眉军,封畏威侯,后改封长沙王,不久被杀。绿林军及更始政权归于覆没。***赤眉军天凤五年(18),琅琊人樊崇率领百余人起兵于莒(今山东莒县),转入太行山。各股造反军因樊崇骁猛,皆归附之,一年间部众增至万余人。樊崇大同乡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率部加入,众至数万,转战于青、徐二州间。22年夏,新莽军前来讨伐。战前,为区别敌我以免误伤,樊崇遂命部众将眉毛涂成朱红色,故此有“赤眉军”之号。赤眉军击溃莽军,活动范围扩大至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之处,从战略上策应了绿林军,使得绿林军得以顺利攻入长安。23年十月,新莽败亡后,樊崇接受更始帝招抚,率领二十余骨干西赴洛阳归降更始政权。因对更始政权失望,没多久,樊崇等便脱离更始逃回驻地。24年冬,樊崇率军入颖川。赤眉军虽屡战获胜,但士兵疲惫厌战,皆思乡而欲东归。樊崇等担心部众东归必将解体散伙,遂决策西攻长安。于是赤眉军兵分两路,分别自武关、陆浑关西向并进。更始帝派遣王匡、成丹与抗威将军刘均等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25年正月,赤眉军于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大破更始军。樊崇将赤眉军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三月,赤眉军大破更始丞相李松军,进至湖(今灵宝市西)。夏季,赤眉军挺进至华阴。六月,樊崇等于郑县立宗室、十五岁的军中牧童刘盆子为帝,建元“建世”,建立政权。九月,樊崇挥师西进,兵入长安,更始政权灭亡。刘盆子建世政权的实际领导人樊崇等勇而无大略,无治国之术;赤眉军兵雄势盛,战斗力强悍,但游击习气重,且毫无军纪,掳掠成性,搞得“三辅苦赤眉暴虐”。由于关中豪强地主的抵抗,加之长安城中粮食匮乏,赤眉军遂于26年正月弃离长安西进。九月,赤眉军西进至陇(今甘肃张家川,此指陇阪,即六盘山南段),为割据天水的西州上将军隗嚣所败。赤眉军遂东返,途中遭遇大风雪,士兵多冻死。由于连遭刘秀军挫败,加之寒雪,赤眉军损失三十万,实力大损。赤眉军击败刘秀大将邓禹,二次进占长安。十二月,关中大饥馑,人相食,城郭皆空。赤眉军无粮,樊崇遂引军二十余万东归,部众随行随散。转年闰正月,刘秀大将冯异破赤眉军于渑池(今渑池县西)。赤眉军余部东向宜阳(今宜阳县西),为光武帝刘秀所阻。十余万赤眉军饥寒交迫无力再战,刘盆子与樊崇等被迫投降,赤眉军告灭。绿林军、赤眉军皆为新莽末年重要的武装力量,是推翻新莽政权、恢复汉室中坚。但由于自身原因,绿林军灭于赤眉军,赤眉军灭于光武帝刘秀,最终天下归于东汉一统。
绿林军是如何反对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
绿林军反对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北方边郡地区。王莽为了出击匈奴而进行的征发,在边郡比在内地更为严重。边境数十万驻军,不但仰给边民供应,而且还大肆骚扰,边民不堪其苦,铤而走险,聚众反抗。始建国三年(11),边民弃城郭流亡,随处暴动,并州、平州一带更为猛烈。天凤二年(15),五原、代郡民举行暴动,数千人为群,转入旁郡。
绿字来历的故事?
绿,帛青黄色也。——《说文》
绿林
lùlín
〖Lulin〗原为山名,位于湖北当阳东北。西汉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领导过绿林山起义。后以此称聚众抗官或劫富济贫的行为
绿林好汉
绿林起义
LùlínQǐyì
〖theLulinUprising〗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组织饥民起义,称绿林军,反对王莽政权。公元23年,起义军建立更始政权。同年在昆阳大败王莽军,乘胜西进,攻占长安,推翻了王莽的政权
碑廓的地名由来
碑廓虽资格很老,但却名出不一,其名称之源,史书无记,碑刻无传,《中国古今地名大辟典》“碑廓”条下,只记:在山东省日照市西南绣针河东岸,接江苏赣榆县界。至于名于何处、含意如何,未再只言片语。但据民间相传和地下陶罐、陶碗为证,其说有二:按其一:武则天称帝后,为显示“千古一帝”的风范,独创了一个字“瞾”(同“照”)为“寡人”之名。因日月同照,天下为之一“空”,碑廓一带连闹三年饥荒,头一年发大水,第二年过蚂蚱,第三年遭大旱,三年颗粒不收,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这时家住蓬莱仙岛的张果老和何仙姑得知后,扮成父女前来救灾,杀了张果老的小毛驴,支锅煮肉,七天七夜,正好煮了一百锅,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大块吃肉、大碗喝汤。在因沾了“仙气”而得救后,他们想方设法挽留这俩位“大救星”。张果老见无法脱身,便朝驴骨吹了一口仙气,小毛驴“嗤”地一声腾空而起,张果老倒骑毛驴,何仙姑手持莲花,驾祥云而去。为让这方百姓一个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同时因这三年饥荒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张果老、何仙姑下决心向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要个说法,约定黄昏开工,到鸡叫头遍,搭梯架桥率老百姓“越级集访”。而且分工明确,张果老垒一座上天梯,何仙姑架一座下海桥。张果老相中高乡城(今莒南县十字路),垛了一匙子千丈高的泥。何仙姑在东海边安了一块花岗岩,一下就伸到海里九丈九尺九寸。玉皇大帝深知“集访”的滋味,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下令张果老、何仙姑要以大局为重,做好说服工作,并表示只要能维护天庭的权威,可以严惩下界始作蛹者。谁知张果老、何仙姑一条路跑到黑,死活不买账。于是,玉皇大帝急令:天鸡、天鸡,快快叫!“天鸡”伸展双翅,瞬间莅临工地,“喔”的一声——“一唱雄鸡天下白”。“天机”已泄,张果老的上天梯、何仙姑的下海桥也就成了半拉子工程。天地之间有杆秤,大秤砣是那老百姓,为使子子孙孙不忘救命之恩,当地群众就把两位神仙支锅煮肉的地方起名“百锅”,张果老垛的那一匙子泥叫做“匙泥山”,何仙姑安的那块石头呼之“丈九石”。一直千年万年,这里的老百姓还在唱着:匙泥山,伸手捞着天,不是老天怕百姓,百姓定能上九天。由此可见,民心不可违,民意不可欺,古今亦然。后来,“百锅”演变成“碑廓”,“匙泥山”成了“赤眉山”。按其二:碑廓始于汉代,源于古冢,因于碑亭。首先,根据来头比较大的说法,小小碑廓竟与一篡位逆臣、一开国功勋和一中兴圣君有纠葛。西汉初始一年(9),安汉公王莽当了两年多“摄皇帝”后,终觉不如真皇帝过瘾,便一脚踢开两岁时亲手扶上皇座的外甥刘婴,自披龙袍,改国号“新”,西汉遂亡,此年即为新朝建国元年。如从此风调雨顺,王莽会以一代开国之君而名垂青史,但人算不如天算,新朝建立后连年天灾人祸,烽烟此起彼伏。天凤4年(17)吕母聚众起义于琅琊海曲(今奎山街道崮河崖村),成丹、王凤、马武的绿林军揭竿于湖北绿林山(大洪山)。天凤9年(22),绿林山大疫,成丹引部西行,号下江兵;王凤、马武北行,号新市兵。同年,大汉龙子龙孙之一南阳刘秀举兵舂陵。据民间传说,一日刘秀军一部过今碑廓地域时,遇一彪人马,为首大将姓马名武。当马武得知对方乃大汉宗室刘秀之军时,遂诚心归服,后在讨庞萌、击隗嚣、破匈奴诸役中屡建奇功。虽马武平时“好喝几口”,而且动不动醉后在光武帝刘秀面前时而“豪言壮语”,时而“胡言乱语”。但因其很有自知之明——如不逢乱世、遇明君,自己一生充其量不过因“武勇”,可以守尉督盗贼”,相当今天的乡镇派出所所长。而光武帝则为其升了一格,评估任“亭长,斯可矣”,即乡镇长一级。但或因马武心急口快,或因其拍马有“术”,刘秀中兴汉室后,按功行赏,委马武为侍中、骑都尉、捕虏将军,先封山都侯,定封杨虚侯。永平4年(61),马武去世,光武帝刘秀之子、明帝刘庄念马武开国有功、辅佐尽力,遂赐人臣中最高规格的葬礼——金顶御葬,并送回“归汉地”安葬,以示皇恩浩荡。据传墓内棺套椁,墓前有石门、石人、石狮、石羊,并立龙头石碑,再覆以碑亭,亦称碑阁,以此相沿为地名,尔后演化为碑廓。不过,这一说法有“产权纠纷”,据民间另一种传言,马家古墓乃一马姓状元的阴宅。光绪《日照县志·艺文》宋佩玉诗《古墓行》:此地相传状元墓,来游不见一抔土。惟余翁仲两片石,东西直立如官府。又见古籍载:昆山西有王墓岭,传为汉王葬处;卫西分水岭北古墓,咸称齐王墓;碑廓镇后有翁仲石兽,传为马状元墓……但据现存资料,日照史上尚无马姓状元之说,如该墓为马姓状元阴宅,则其人来自何方?碑廓古墓产权属谁,是马武还是见尾不见首的马状元,今已很难明晰。但“碑廓”之称由此而来,却大致可言。
汉光武帝曾是农门起义领袖的谁?
你问的是不是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农民,起义领袖是谁?
这个问题查看百度百科:
地皇三年(22年),农民起义军蜂起,与其长兄刘演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地皇四年(23年),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是年刘演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更始帝在害死刘秀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想让河北势力杀了刘秀,可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它割据势力,赤眉军(建立建世政权),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铜马军,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大成,成,”),渔阳的彭宠(称燕王),南郡的秦丰(称楚黎王),梁地的刘永(称帝),齐地的张步(齐王),卢江的李宪,东海的董宪,汉中的延岑(称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陇西的隗嚣(西伯王,西州上将军),安定的卢芳(西平王),王郎(称帝),刘秀都与之有过较量。
而另一方面,那个时候最早起义的是绿林军。
西汉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聚集在绿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凤四年起事,号下江兵。
随后农民起义如同星火燎原,蜂拥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