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刘襄起义打到了哪里?
刘襄(?—前179年),汉高祖刘邦长孙,齐悼惠王刘肥长子,西汉宗室、诸侯王。前189年,刘肥去世,刘襄即齐王位。前188年,汉惠帝刘盈驾崩,年仅23岁,吕后临朝称制。次年,吕台封王,割齐济南郡为吕王奉邑。前186年,其弟刘章入宿卫长安,封朱虚侯,前180年,吕后驾崩,吕产、吕禄准备举行政变,刘章知其谋,阴告他发兵入关诛诸吕,以乘机夺取帝位,刘襄遂举兵西进。吕产闻迅派灌婴率兵迎击,灌婴至荥阳屯兵,使人与齐连和。后来刘章与周勃诛灭诸吕,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他只得罢兵归国,次年病死,谥号哀王。死后其子齐文王刘则即位。
汉朝灭诸吕明明是齐王刘襄第一个起兵,为何最后立代王刘恒为帝?
齐哀王刘襄没当上皇帝,而代王刘恒当上皇帝,主要是因为:
1、汉代实行的是以孝治天下,刘恒很孝顺,在后来的二十四孝中列名。刘襄也可能能孝顺,但这点比不上刘恒。
2、刘恒的母亲家没有什么势力,老婆窦氏一家更是不行,在刘恒没当皇帝之前,根本就是穷老百姓;而刘襄这边就不行了,他的舅舅家族势力很强大,而德行更是比小心谨慎规规矩矩的薄、窦两家差的太远了。
3、当时发动政变的大臣多是刘邦的功臣,他们鉴于孝惠帝的文弱,所以希望立一个年龄较大、品行较好的人当皇帝,而淮南王刘长虽然也是皇子,但是性格太凶悍,所以根本就不在大臣们的考虑之中是理所当然的是了。
4、还有大臣们认为齐王的势力太大,而且掌控着的又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齐地,所以齐王当皇帝会立刻把他们这帮功臣挤到一边;而代王所在的代地别说是古代,就是在现代也不是好地方,代王当皇帝仍然有求于他们这些故旧大臣,有利于他们保助自己的地位。
所以当上皇帝的是刘恒,而不是齐哀王刘襄。
不过,刘恒这个人基本上还算厚道,但也不是什么好鸟。比如,他当上皇帝之后,立即对在倒吕政变中居功至伟的两个侄子动手:刘章本来是大臣位在发动政变前允封为赵王的,但是汉文帝没有这么做,开始只是加封,后来鉴于其功劳太大,才从齐国划出一个城,封为城阳王,但打压并没停止,所以刘章仅仅做了两年的城阳王就郁郁而终;而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之后很快就因谋反被杀掉;至于齐哀王刘襄,死得更早,在汉文帝元年就死了,没等到汉文帝去动手。
齐哀王之子齐文王刘则没有后代,齐国被废,不久,又封齐悼惠王刘肥的几个儿子同时为王,把原来的齐国一分为七。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除了齐国、济北国和城阳国,全部被灭。
至于刘恒的仅剩的一个弟弟,也不久就在被废迁蜀的途中服毒自杀。
这样刘恒帝位的潜在竞争者全部完蛋。
有资格也有实力继承皇位的刘襄,为什么最终白忙活了一场?
汉高祖的庶长孙刘襄曾经一举清除了吕布的后人,他之所以出兵,一方面是为了为刘氏夺回皇权,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有私心的,他是想通过这件事来表现自己,希望最终可以帮助自己顺利得到皇位。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发展,最后继承皇位的,竟然是代王刘恒。至于为什么有资格也有实力的刘襄没能顺利继承皇位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身问题。刘襄出身显赫,舅舅更是他最得力的帮手。他老家山东富甲一方,经济实力雄厚,所以一旦刘襄当上皇帝,必然是后盾实力很强大,没有谁能够影响他的权利和地位。而刘恒就不一样了,刘恒出身卑微,老家偏僻穷困,身边的人 更是没有什么权贵者可以给他帮得上忙的,所以这些大臣就更愿意让刘恒继位,因为刘襄继位,一点不会太亲信现在的王官大臣,凭借他的实力,把得力干将都换成自己人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刘恒继位更能够保证现在这些官臣的官位和地位。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襄的兵并没有到达长安,虽然两个弟弟在长安,但是在朝廷上根本说不上话,所以刘襄想要继承皇位的先是条件还没有达到。就算刘襄想要发兵长安,他的兵的实力也远远不如中央军灌婴,硬是要发兵长安肯定是没有什么胜算的。所以,刘襄未能继承 皇位从多方面考虑的话还是情理之中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刘襄都最有资格继承皇位,为何没成功?
有两个原因,第一刘襄得罪了宗室,第二刘襄得罪了大臣。一个国家政权能撑起它的无非就是宗室和大臣,如果他们都不愿意支持他,那么这个皇帝有什么好当的!第一,刘襄得罪了宗室。其实刘襄一造反就显得他的动机不纯,而他本来是准备反吕的,支持他的人也有,也有人替他带军队“诛吕”,所以说刘襄只要装装样子就好了。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借机想要和皇室的其他人联合。本来他的想法也没有错,可他借此机会夺取了琅琊王刘泽的土地,这当然让刘泽很不高兴,刘泽也是很记仇的,就暗地里让大臣们不要选刘襄当皇帝。事实上,刘襄不仅得罪了一个刘泽,还得罪了整个皇族。从他和刘泽这件事可以明显看出,一旦刘襄成为皇帝,他将很快接管其他人的领土,那么谁会支持他呢?第二,刘襄得罪了大臣刘襄没什么政治头脑,他丝毫没有察觉这次的“诛吕”关键还是朝中大臣们的态度,他们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他并没有采取任何行为拉拢大臣们,这些人当然不支持他。刘襄也没有意识到大臣们和他的立场是一样的,大臣们一定也想早日确定继承人。如果他做得好就是这次行动的英雄,做得不好自然就成了造反。无论结果如何都是看大臣们怎么表率的。但是刘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做了一些让大臣们惶恐的事情,自然就和皇位无缘了。
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孙,并率先起兵平定诸吕,为何没能继承皇位?
因为刘襄在起兵平定诸吕的时候,他得罪了一个很有威望的人,他就是刘哲。刘哲在朝廷说要推举谁当皇上的时候刘泽首先就否定了刘襄。更重要的是刘襄的母亲没有很好的名声,大臣们害怕这种混乱会再次出现,同时也因为那些大臣想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想要选一个软弱一点的皇帝,所以综合以上三方面都是没有去拥护刘襄做皇帝的。刘襄有那个决心去起兵平定诸吕因为刘襄的一家跟吕后是有过节的,虽然说齐王是刘邦的庶长子,但是呢,吕后齐王的关系却不是很好,因为齐王在封为齐王之后差一点死在了吕后的手上。齐王也遭到了很多的折磨。所以等到吕后死了之后,刘襄就起兵去平底动乱然后有一些臣子在下定决心去拥护刘氏,但是呢,刘襄得罪了刘邦的堂弟刘泽。所以刘泽在选举新皇帝的时候,就觉得不应该去选刘襄。汉朝之所以出现诸吕之乱,是因为吕后太强势了,而刘襄的母亲也不是一个善类,如果拥护刘襄为皇帝,那么这一种动乱可能还会上演。所以他更愿意拥护刘恒去当皇上。那么这样的一个事情其实就是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因为如果刘襄当了天子的话,就不会轻易的放过自己,因为刘襄自己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如果这样的话是作为臣子的一个厄运,所以他们想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且更可能去掌控他,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比较弱势一点的人而不拥护刘襄。
诛杀诸吕后,为何说齐王刘襄因为舅舅与皇位失之交臂?
刘襄与皇位失交臂,其中纵然有他舅舅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因为刘襄曾经得罪了琅琊王刘泽,所以不能仅仅归咎于他的舅舅。刘襄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刘肥的儿子。刘肥被封为齐悼惠王,他死后,刘襄就继位成为了齐王。他刚继位,汉惠帝就去世了,吕后临朝称制,天下大事事无巨细都由吕后做主,而吕氏家族的势力,也达到了极盛,盖过了刘氏家族。吕后去世之后,吕禄和吕产想要作乱,而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因为娶了吕禄的女儿为妻,就知道了他们的计谋,于是就私下里派人告知了刘襄,于是刘姓诸王就联合起来,灭掉了吕氏家族。这个时候,就该选出一位新皇帝了,而此时刘襄的风头也是最盛的,大臣们就商议要立刘襄为帝。但是就在这时,琅琊王刘泽站出来反对了,他的理由是:齐王的舅舅驷钧,是个性格狠厉,充满恶行的人,人们以猛虎来评价他。吕氏家族的祸乱刚刚平息,如果这个时候再有这样一个强悍的外戚,怕是还会重蹈覆辙。于是大臣们商议过后还是改立母家没有什么背景的代王刘恒为帝了。而刘泽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则是因为刘襄曾经狠狠地得罪了刘泽。刘襄打算起兵时,先派遣使臣去找了刘泽,意思大概就是我家齐王想要讨伐诸吕,但是苦于年少没有经验,不敢贸然离开,但是大王您就不一样了,您跟着高祖皇帝南征北战,有带兵经验,所以请您到临淄共商大计云云。刘泽相信了这套说辞,就去了临淄,结果刘襄就把刘泽扣留了,然后还掌控了琅琊国的军队。你说,刘泽能不恨吗?能让他当皇帝吗?所以我们说做人要厚道一点。
掰倒吕氏集团后,淮南厉王刘长 没当上皇帝的原因都有哪些?
在诛吕安刘后,新帝登基前,有多少人是具备继位资格呢? 从血统上来看,至少有三类四个人: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高祖刘邦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惠帝刘盈的兄弟,当时还在世的有,皇四子代王刘恒和皇七子淮南厉王刘长;另外刘邦的孙子,特别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大儿子,长孙齐王刘襄。而这四个人中,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楚元王刘交和齐王刘襄都曾出兵有功。
但在诛灭诸吕后,功臣派成员主要有太尉周勃、右宰相陈平、灌婴、张苍,和刘氏家族成员代表有刘邦的大嫂阴安侯、二嫂顷王后以及远房堂弟琅琊王刘泽等人在商议新皇帝过程中,对以上四位具备资格的继任人选,进入讨论。
第一个候选人为刘交,是高祖皇帝的四弟,不但身份尊贵辈份崇高,更是成熟老练,根本就不会受功臣们控制;既然明知楚王刘交不易驾驭控制,为何还要将其列为候选人呢?应该是楚王刘交很可能挟其灭吕发兵有功,试图立其子刘辟非为皇帝,所以故意将其列为继任人选,巧妙地将其排除在有商议权力的刘氏家族成员之外。
第二个候选人为刘襄,他平定诸吕立下大功,有能又有资历,应是称帝的不二人选,但是刘襄却被否决,表面的理由有二:首先,大臣们否定他以“推本言之,高帝嫡长孙”宣称具有继承合法性的说法。大臣们都知道,刘襄的祖母曹夫人为刘邦早期的情妇,无婚姻关系。吕雉与刘邦明媒正娶,确实是正妻,吕雉和刘邦合葬,昭告着吕雉的正室地位不可动摇;因此,刘襄提议的这个“嫡长孙之说”未被大臣们所认可。告诉刘襄“嫡长孙之说”的,正是极力反对刘襄继位的刘泽,他在诛吕政变前被刘襄诈骗而绑架,所以他利用“嫡长孙之说”诈骗刘襄,说要脱身到长安拥立刘襄为皇帝,事实上是去告诫大臣们勿拥立刘襄。其次,功臣列侯不愿拥立擅自造反的诸侯王为皇帝,而且大臣们对刘襄杀掉中央派出辅佐与监视他的齐丞相邵平,擅自起兵,极不以为然。刘襄自认诛吕政变中首难之勋,在事后被大臣们认为是起兵造反的大过。其实真正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刘襄太有能力,恐难以制约,再者担心其舅驷钧势力太大,日后恐出现第二个外戚当政。
第三个候选人为刘长,其人脾气火爆,性格凶悍,刘长的母亲赵姬被“贯高谋刺事件”连累下狱时,吕雉嫉妒,不愿意出手相救,赵姬的说客审食其也不敢尽力向吕雉争取,赵姬忧愤无言,最后在狱中自害身亡,刘长难忘此仇,起兵的意愿甚为强烈,但可能在淮南丞相北平侯张苍的劝阻下没有起兵。刘长和刘恒均为刘邦庶子,刘长被否决的原因除了比刘恒小五岁外,主要为他的个性刚毅跋扈,大臣担心难以辅佐,另由于刘长乃由吕后养大,恐对吕后仍有感情。极力反对拥立刘长的人,很可能就是张苍。
第四位候选人为刘恒,他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刘恒为刘邦第四子,是刘邦当时还在人世的二子中年龄最长,继承皇位的正当性较高。刘恒在诛吕政变时没有起兵,一方面符合陈平等人反对擅自起兵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在诛吕政变中无功正可突出陈平等人拥立的功劳。刘恒向来听命中央,而且为人仁爱孝顺,个性宽容谦厚,易为大臣辅佐。刘恒的母亲薄夫人为人谨慎善良,可以避免外戚跋扈事件重演。此外,刘恒长期深处边陲,对匈奴的威胁有深刻认识。刘恒因为政治上的可接受度最高而被功臣列侯选为皇帝人选。
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刘襄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呢?
齐哀王刘襄,乃齐悼惠王刘肥嫡子,也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汉高后八年,汉高祖刘邦的正后吕雉薨逝,为期八年的太后称制宣告结束,主少国疑,齐哀王刘襄以“吕氏作乱”为由发兵,意欲夺取帝位,由此引发西汉初年著名的诛诸吕行动,但最终,取少主而代之的是代王刘恒,而非齐哀王刘襄,原因有三。首先,刘襄觊觎帝位多时,准备充分,为功臣所忌惮。吕雉薨逝,西汉帝国的未来将走向何处?是由吕雉生前所提拔的吕氏一族继续掌握权柄静待汉孝惠帝刘盈的幼子长大成人?还是在汉高祖刘邦的昆弟、子侄乃至孙辈中另择贤者而立?还没等大家细细思量,变故已生。手握权柄的吕氏一族和远在齐国的刘襄兄弟都各有心思。据说,吕氏一族不满足于手握权柄,而是计划着让大汉江山变色,将国姓由刘氏改为吕氏,当时正在长安“卧底”的朱虚侯刘章将吕氏的计划带出京城,传递给远在齐国的兄长刘襄。刘章是刘襄的二弟,在吕后称制时和三弟刘兴居一起到长安,吕后把孙辈的刘章当亲儿子一样看待,并把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吕禄是吕后的亲侄子,刘章的妻子便是吕后的亲侄孙女,刘章身上虽没流有吕后的血,但从伦理的角度讲,吕后为刘邦正后,就是刘章的嫡亲祖母,如此亲上加亲的操作,并未使刘章倒向吕家,反让刘章有机会窃取到吕家的秘密,通过妻子,刘章得到了吕家意图作乱的计划,而后又在由刘襄发动的诛诸吕行动中亲自带队,向吕产、吕禄等吕家人开刀。显然,刘襄、刘章兄弟早就谋划诛诸吕这步棋了,史书上也记载得很明确,刘襄曾以赵王之位许刘章,所以刘章才不顾夫妻之义,主动带兵诛杀吕产、吕禄等吕氏族人,也正因为刘襄早有准备,使周勃、陈平等为代表的功臣甚为忌惮。其次,若是刘襄为帝,西汉高层必将面临大洗牌,这是功臣们不愿看到的。前边已经讲过了,刘襄、刘章兄弟准备充足,使周勃、陈平等为代表的功臣甚为忌惮。周勃、陈平等功臣先后辅佐过汉高祖、汉惠帝、汉高后三任君主,这三任君主中,仅汉高祖英明神武、才智过人,汉高祖在帝位上仅七年,便以铁血手腕诛杀了意图谋反作乱的藏荼、韩王信、韩信、陈豨、彭越、英布、卢绾等诸侯王和大功臣,周、陈等功臣在刘邦面前,根本就不够看的,刘邦去世后的十六年,汉惠帝、汉高后不得不越发依仗周、陈等功臣,周、陈大权独揽,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倘若再出现一个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物,周、陈还能有好日子过吗?不仅不会有好日子过,而且还要面对西汉高层的大洗牌,中国人总结中国政局时曾说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那些本就有班底的皇位继任者来说,上位之后把朝中重要位置替换为自己的亲信,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刘襄早就计划好了夺权,他做齐王时候的班底也必因从龙之功而成为新贵,而周、陈等老臣则必然会退居二线,不但会退居二线,还有可能在失去权力后被刘襄清算,清算的理由都是现成的,二人在吕后称制时公开违背汉高祖的白马之盟,支持吕后大封诸吕。一是可能失去权力,二是可能被清算,以周、陈为代表的功臣必将竭力避免这种对自己极不利的局面发生,所以他们一定打心眼里不愿拥立刘襄为新君。再次,刘襄起兵时得罪了琅琊王刘泽,刘泽主动跳出来反对拥立新君。刘泽,是刘邦的远堂兄弟,于汉高后时被封王,封地在琅琊,而琅琊本是齐国的一部分。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笑几家愁,你刘泽由侯到王,倒是痛快了,可你称王的土地与臣民本是刘襄的啊,刘襄心里能痛快吗?所以,刘襄早就想着算计刘泽了。刘襄准备发兵时,以自己年少无知、不习兵事为由,请琅琊王来做联军主帅,刘泽信以为真,带兵到了临淄,随后被刘襄软禁,刘泽的兵马也被刘襄夺了去。刘泽那个气啊,思来想去,刘泽决定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跟刘襄讲了一统刘襄理所应当成为新君的话,并向刘襄保证,他是刘氏家族中的长辈,他愿意只身赴长安,游说诸臣,拥立刘襄为新君。刘襄信以为真,放刘泽西去。刘泽抵达长安,待局势稳定,功臣议立新君时,直接捅了刘襄一刀,刘泽说刘襄的母家跟吕氏一样可恶,如果立刘泽为新君,就会出现第二个吕氏之乱,接着,刘泽又说,高祖尚有子嗣在世,怎么能立孙子呢?刘泽虽是因私愤而反对刘襄,但他提出的两个理由足够冠冕,本就抗拒刘襄的功臣们当然举双手赞成刘泽的意见,刘襄也就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有资格有功劳有实力继承皇位的刘襄,为何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刘襄的势力过大,二是因为刘襄的舅舅是个残暴之人,朝廷中的文武大臣都认为刘襄继位后,会和他的舅舅一样残暴,三是因为代王刘恒更为年长,而且他对待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所以最后他们把代王拥立为君王,刘恒没有继承皇位。01、刘襄的权势过大刘襄的父亲是刘肥,他是刘肥的第一个儿子,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根据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刘襄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他的势力太大了,这正是刘邦最忌讳的。02、刘襄的舅舅残暴不仁一开始的时候刘襄与琅琊王刘泽都在平定吕后的叛乱,但是刘襄欺骗了琅琊王刘泽,所以琅琊王刘泽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当他得知刘襄会继承皇位时,他坚决反对刘襄成为新一任君王,他对满朝大臣都说了刘襄舅舅的事情,同时他还表示,如果刘襄继承皇位的话,他会和自己的舅舅一样,满朝大臣都觉得琅琊王刘泽的话很有道理。03、代王刘恒更胜一筹当时刘襄与代王刘恒都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由于琅琊王刘泽的挑唆,朝廷中的大臣都站在了刘恒的阵营中,这主要是因为代王刘恒更年长,而且他对自己的母亲也十分孝顺,很多人觉得代王刘恒继承皇位的话,他一定是个仁慈的君王,最后他们把代王刘恒拥立为新一任君王,刘襄只能灰溜溜地回到了齐国。可怜的刘襄,他原本可以继承皇位,最后却被自己的舅舅拖了后腿,有句话说得好,“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