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处死了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安庆公主?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朱元璋算是这类人的代表之一。因为他杀了自己的乘龙快婿,谁来求情都没用。这和他早年深受民间疾苦,深知百姓艰辛,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对于欺压百姓贪赃枉法之徒非常憎恨。朱元璋有许多个儿女,其中一个女儿名叫“安庆公主”。这个女儿的生母也就是马皇后,对于这个嫡出的女儿,老朱一家人也都视为掌上明珠。这个女儿却便宜了欧阳伦这小子,欧阳伦进士出身,洪武十四年(1380年)娶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嫡出的安庆公主为妻,官至都尉。虽然朱元璋下令外戚不可干政,但是欧阳伦既然能攀龙附凤,就说明他有一定的才能。能攀龙附凤,哪怕你身世不显贵也都会谋一份差事。洪武三十年年,1397年。又发生了一桩案子,这件案子说它大也非常大,说它不大可是涉及的范围和影响非常的广泛。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伦驸马案”。这段案子的背后隐情就是明朝当初为了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屁,把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这样对国家是有非常多的好处的。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纵容手下走私茶叶。他手下这些人在地方上动用官府车辆,擅自闯关入内,不交税不服管。甚至随意殴打地方官员,后来这件事捅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愤怒至极直接把欧阳伦赐死。可是他是驸马,这个时候女儿安庆公主就来求情。安庆公主希望可怜她的丈夫,哪怕不唯官贬为庶人,她也接受,只要不让她变成孤儿寡母,保住欧阳伦一条性命就心满意足!朱元璋还是依然铁面无私,公主心急,问朱元璋:“天下贪墨之吏甚多,尽杀乎?”朱元璋回答5个字:“焉知杀不尽?”公主顿时无言以对。有人说公主因夫定罪而被依法斩首,后朱元璋发觉真相才杀了欧阳伦。这是说法不对的。“保等皆伏诛”,这个保指的是欧阳伦的家奴。所以说安庆公主只是守了寡,没有被处死。
安庆公主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女儿之一,为什么朱元璋要杀了她的丈夫?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农民阶级出身。他自己是贫苦出身,可是他的儿女们都想尽了荣华富贵。其中有一个女儿叫安庆公主,此女甚是讨得朱元璋欢心,对她是宠爱有加。待到女儿年方二八时,朱元璋也想天下父母那般为女儿婚配,千挑万选为女儿选了一个如意郎君,当朝进士名叫“欧阳伦”。洪武十四年,欧阳伦这小子就娶了安庆公主为妻。攀上了皇亲自然也是身份显赫,官至都尉。小两口过的还挺恩爱,相敬如宾!洪武三十年发生了一件案件,朱元璋非要砍了自己的女婿。谁来说情都不管用,就连自己宠爱的女儿安庆公主当面求情朱元璋也无动于衷。朱元璋一定要斩了爱婿,甚至恨不得亲自手刃了他!原来,这驸马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纵容仆人进行倒买倒卖。走私不说了,还目无法纪动,私自动用地方官府的车辆进行运输。擅作威褔,不纳税,不听管,甚至动手打了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实在不堪忍受欧阳伦的欺辱,于是把此事禀报给朱元璋。当朱元璋知道此事的时候气得不行,大怒!扬言一定要处决了欧阳伦。自然也是,朱元璋作为农民阶级,对于贪官污吏深通恶绝,对于擅作威褔的皇亲国戚更是深加痛恶!哪怕是自己的女婿,他一定要杀了他。就连安庆公主亲自求情,也没有阻挡住朱元璋杀自己的丈夫。朱元璋为了建立他的清官秩序,为了整治吏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统治,不惜灭亲!欧阳伦是必死无疑,因为他触犯了朱元璋最不能碰得的底线。
驸马走私茶叶,朱元璋为何直接赐死,宁愿女儿守寡,也不徇私枉法?
因为朱元璋很看重走私这种事情,走私茶叶可以赚很多钱,对走私的事情也严惩不贷,即使是自己的驸马。他这么做也有点杀鸡儆猴的意思,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连自己的驸马都下得了去手,更不用说是别人。再者言之,自己的女儿不愁嫁,将来再给自己的女儿找个驸马便是,自己的女儿不会守寡的,他这是从多方面考虑到了,所以说朱元璋是个顶级聪明和有手段的人。在那个时候,走私的事情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事态,走私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利益,所以很多人即使冒着很大的风险也要去赚这份钱。由于茶叶在市场上泛滥,导致供大于求的事态,这样一来就导致茶叶的价格大幅度下跌,朝廷的利益损失惨重。朱元璋很痛恨这件事,所以就下令只要抓到走私的人,必定会严惩不贷。这就给朱元璋杀死女儿的驸马提供了背景。另外这个驸马也真的是不太聪明,明明朱元璋在查办这件事情,自己还要往枪口上撞,这不是找死吗,仅仅凭借着驸马之位,不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当朱元璋发现就连自己的亲信都在背叛自己,嫉恶如仇的他肯定不会放过他,所以一气之下就杀死了驸马。在朱元璋严重,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阻碍得了自己实现霸业的道路,一个小小的驸马又算得了 什么。再而言之,自己的女儿根本就不愁嫁,自己会为她再次觅得良缘。
历史上的欧阳伦是个什么样的人
洪武三十年(1398年),又发生一桩大案,这个案子我们说它大,不是因为他涉及的金额,或者范围广泛,而是在这个案子当中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坚决。什么案子呢?欧阳伦驸马案。明朝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把这个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因为你控制了茶叶,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它对你有需要,而且你把这个茶叶送给它以后,还可以得到马匹。这样对国家是几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就规定——禁止茶叶私自出关。驸马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让他的手下走私茶叶,这此人在地方上动用官府车辆,擅自闯关,不纳税,不服管,而且是任意捶楚把关的官员。地方守关的人不堪忍受向朱元璋来报告,朱元璋得到这个情况以后,非常气愤,把欧阳伦抓来杀掉,坚决处死。欧阳伦是什么人呢?刚才我们说过他是驸马,这个驸马他的尚的公主是谁呢?是安庆公主。这个公主不是一般的公主,她的母亲就是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最早的结发夫妻。马皇后一生就生过这么两个孩子——两个女儿,安庆公主是其一,至亲至爱,谁求情也不成,坚决把欧阳伦杀掉,所以朱元璋为了建立他的官僚队伍秩序,为了澄清吏治,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不惜灭亲。 (在朱元璋,经历三起大案之后,在全国上下,刀光血影的恐怖气氛中,朱元璋却躲进书房,专心致志地开始编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是什么呢?朱元璋怎么偏偏会在这样特别的时刻,还要专心地写这本书呢?) 刚才我们说过朱元璋把很多他所处理的贪污、为非作歹,这一些案件的案例编成了一部书叫《大诰》。这个《大诰》他要求各家各户都有一本,如果你家里藏了《大诰》,那么在审刑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就在《大诰》发布的当年,就有十几万的学生,进京来讲演《大诰》,说我们都学了《大诰》,皇帝给了赏赐,大家回去了,就是他搞了一次普遍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个《大诰》减刑的这种措施,成为明朝的一个刑法上的一个制度。以后凡是在审刑的时候,说有《大诰》就减刑一等。可以看出朱元璋所实行的严刑峻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是为了澄清整治。《大诰》公布了以后,又有《大诰续编》、《大诰三编》还有《大诰武臣》,就是专门针对武将、武官犯法编的案例。关于朱元璋编《大诰》,他是什么意图?学士刘三吾给《大诰》有一个后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日者,中外臣庶,罔体圣心,大肆贪墨,缘弊所由,起于六曹(说现在就是不久以前,好多官员不体会朱元璋的意图,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究其根源,起于六曹,从六部开始的,从中央开始的,不要老怨下面。)为罪之魁,郭桓为首(谁是头呀,就是那个财政部的副部长,农业部、财政部就是它的副部长)。说六曹本来就是一个澄源之地乃贪赃不法、效能所属,危害百姓,朱元璋不忍心生人之无辜也,不能够让这些百姓遭人害,不得以施之五刑,对他们施这各种刑法。下面两句话,虽罪之,实以生之,(虽然对他们治罪了,但是(实质上)是要保他们的脑袋,让他们不要再犯罪了),皇上图治,不遑暇食,犹乃营缮是书,以为世戒,其爱民之意深矣。皇上要忙治理天下,连吃饭都忙的没有时间了,他还编这个书,他爱百姓的心那是很深的。这是刘三吾给他写的一条后序。朱元璋是基层的,他在基层出身,他受过苦,他知道这个苦是什么滋味,他还有一段话,他说:“这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我这般直直地说,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这书与管军的造福,不是害他的文书。”我这个话,我这个书,不是秀才文,也不是官员写的,吏员写的,就是实话,我这个文章不是害人的。所以他编《大诰》,虽然每个案例都伴随着严刑酷法,但是他也伴随着,一个爱民之心。 (在明朝初年的几十年里,朱元璋用他打出贪官污吏的坚强决心,用他让人心惊胆战的严酷刑法,屡次清理官僚队伍,那么在那一次次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之后,在一群群贪官污吏被送上刑场之后,朱元璋的重型治国究竟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呢?明朝初年的官场是否就能够从此焕然一新了?) 当时很多人,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非常不满意,实际上是人人自危。早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县学有一个训导,叫做叶伯巨给朱元璋上书,提出了几件朱元璋做的事情不妥的地方,就有一条叫“用刑太繁”,说你朱元璋用刑太繁了,太多了。他怎么样具体说呢?“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重,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人不自励,而善者怠也,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令下面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什么意思呢?说你天天处罚人,早上刚任命他当官,下午就把他给废了,这下面人怎么办啊?无所适从,这官员队伍是人人自危,每天过不好踏实的日子,洪武二十一年,一个学士叫做谢缙的,给朱元璋上书,也提出了他用刑太繁的问题。他说从国初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说没有哪一天这个法律不改变的,没有哪一天没有人犯错误的),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什么意思呢?说我经常听到你处罚这个处罚那个,没有听你表扬谁,很严厉。当时的官员们惴惴不安,经常是上班的时候,早上起来上班,要跟家里头妻子道别,说今天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侥幸晚上回到家里,见到妻子的面儿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不知道怎么样?如此这般,虽然记贪官污吏们心惊胆战,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的吏治,得到了澄清。清朝张廷玉所编的《明史》,里头有一个叫《循吏传》循吏就是专门记载清官的这样的传,《循吏传》所写到明朝的清官洪武年间三十多年,占所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个《循吏传》还有这么一段话:“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这一时间啊,这些地方官员,全都是畏惧刑法,洁身自好来实现达到朱元璋的要求,吏治换了一个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