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墓地在那里?
在南京市钟山南麓。
孙权墓是中国著名历史古迹,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也称孙陵岗,在南京市钟山南麓,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孙权,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东吴的建立者,在位三十一年。神凤元年大帝崩,时年七十岁,葬于钟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孙陵岗,即今之梅花山)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还葬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和后妻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内。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三国孙权母亲墓地在那儿?
孙权母亲的葬墓位于今苏州盘门外青旸地。建安七年(202年),吴太夫人去世。临终前,召见张昭、董袭等人,嘱托后事。吴太夫人去世后,与夫君孙坚合葬,两人的合葬墓位于今苏州盘门外青旸地,俗称“孙王坟”。黄武八年夏四月十三丙申日(公元229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后改孙坚“墓”为“陵”,号“高陵”。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同时追尊母亲吴太夫人为武烈皇后。武烈皇后(?-202年),吴氏,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孙坚之妻,是孙策、孙权生母,孙权称帝后追尊吴夫人为武烈皇后。《三国志》中称之为孙破虏吴夫人。
历史上,孙权盗了那些人的墓?
盗的是“长沙王”吴芮的墓。还有赵佗墓。孙权盗的是哪个人的墓?这个人的祖上算起来与孙家祖上的关系还不一般呢,他就是历史上第一任“长沙王”吴芮。既然要盗墓材,长沙附近的古冢名墓很多,为什么要选吴芮的?这是因为吴芮的墓材多,而且好。
秦汉时期曾流行一种特高等级的下葬礼制,叫“黄肠题凑”。这种葬式有利于尸体保护,本是春秋时期周天子所葬专用,后来诸侯王、功臣,经特许也可使用了。
“黄肠题凑”全部用上等木料做成,墓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料。扬州广陵王博物馆内便保存了两套全国仅见的“黄肠题凑”,此是1980年在江苏高邮天山一号墓、二号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分别是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和王后。整个墓内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1.2米, 高4.10-4.50米,四周全部由上等方木围成,题凑木共计857根,每根方木一般长0.94米,宽厚0.40米,层层垒砌。
孙权盗取吴芮墓材的事情,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从这些史料上看,孙权盗掘吴芮墓和修孙坚庙时,征用了当地不少民工。这么多的木材要运到地面上,也是要费不少人工和时间的。
据《水经注》的记载,赵佗墓在番禺城北,墓后有座山岗,名为马鞍岗(可能是今越秀山),因山为坟,坟墓甚大,建筑华丽,有很多珍宝陪葬。所以孙权派人来挖赵佗墓。此官到了番禺,四处查找,掘山凿石,耗费很多人力,经过很长时间,一无所获。另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孙权派交州从事(即交州刺史的僚属)吴瑜来番禺挖赵佗墓,不知墓在何处,却挖到南越国明王赵婴齐的墓,墓中有玉玺金印36枚、精美的铜剑3柄,以及珠襦、玉匣、黄金饰品等。
除了曹操墓,三国时其它人的墓有没有找到?
三国朱然墓博物馆
地处长江南岸的钢铁基地马鞍山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现代工业的文化名城。早在三国时期,它就是东吴国都金陵的西部防藩重镇。市郊采石镇,当时名叫牛渚圻,是孙吴抗击曹魏的军事要地。因地处险要,历代迭有兵事发生,遗存有众多的古战场、古军戍、古建筑、古墓葬等。其中,1984年6月在采石镇 东北5里发现的三国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更是一次惊人的发现。此墓以其墓室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珍贵文物最多、墓主品佚最高而成为三国时代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并被评为198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朱然墓位于马鞍山市南郊雨山乡安民村的一个微微隆起的小土岗上,北距拔地突兀的雨山1公里,西距宁芜铁路2公里。南临采石至向山公路1里多,西与向山相望。墓地上原有安民 术林场,场部房屋水泥地面即铺在墓的封土上。1984年6月,当沪皖纺织联合公司在此扩建仓库时,发现水泥地面下有一座土坑砖室结构的古墓,基建民工将后室的左券顶毁。马鞍山市文化局闻讯后,遂通知工地停工,并上报省文物主管部门。省、市文物考古人员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和资料。
经发掘得知,该墓在历史上曾被盗掘,后室正顶有一个圆形盗洞。墓室中有许多淤泥,随葬品也有扰乱破坏。该墓是一座有前后两室的大型东吴墓,基结构由封土、墓道、墓坑、砖砌墓室4部分组成。墓上原筑有高大的封土堆。继承两汉大墓的传统做法。封土经过夯实,从残存的夯层观察,每层厚约15厘米,该墓方向正南墓道在墓坑南边,总长9.1米,为阶梯式,有26级,坡度19度。道 上口宽2.15米,下口宽1.8米,最深3.3米,墓道填土经过夯打。墓坑略呈长方形,南北长9.5米,东西宽3.6米,深3.6米,坑壁稍斜。在坑内用砖砌墓室,砖室与坑壁间用土填实、夯打。
墓室位于墓坑中间,外侧总长8.7米,宽3.54米。自南而北分别为甬道、前室、过道、生室。地下有两屋“人字纹”铺地砖,墓壁采用“三顺一丁”的砌法。甬道上有半圆形的拱顶和挡土墙,下砌封门砖。前室平面近方形,2.76×2.78平方米,高2.94米,有“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北部两侧各砌祭台。此室置放一具黑漆木棺,棺长2.92米,宽0.66米,高0.96米。后室平面长方表,内长4.08米,宽2.3米,高2.25米,顶为双层拱形技压群芳顶,顶上两侧各有4个支撑砖垛,北部建有挡土墙,后室也出土黑漆木棺一具,形制较大,编为一号棺。出土时向左翻倒,是过去盗墓人所为。棺长2.93米,宽0.92米,高0.73米,棺、盖之间有凸榫凹槽。棺内外贴麻布,涂漆腻,上漆。外用黑漆,里用朱漆,保存完整,显示出三国时高超的木作技术。
朱然墓中出土140多件随葬器物,包括漆木器、瓷器、陶器、铜器等,其中漆木器约占57%,是一次罕见的发现。此外,墓中还出土了6000多枚汉代与三国铜钱,模印有文字的墓砖等遗物,有些都是最新的发现,对历史研究及许多专门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漆木器遗物,计约80件。品种较多,有案、盘、羽觞、槅、盒、樽、奁、匕、勺、凭几、矶、虎子、屐、扇、梳、刺、谒。多数为木胎,有的漆器上彩绘有人物故事和动植纹图案,殿堂精美。在漆案上绘出宫闱宴乐图,有55个人物,形态不拘,刻画传神,生动活跃。画面中有百戏、杂技场面,四周饰以云气与菱形、草叶纹样。漆盘上绘有季札挂剑图,取材于春秋时期吴国季札挂剑徐君冢的历史故事。有的漆盘上绘百里奚故妻,伯榆悲亲、童子对棍、贵族生活等故事和生活场面,绘画线条流畅、纹样如行云流水,匀称富于变化,是三国时期美术史实物的重要发现,弥补了这一时期的绘画方面的空白。漆木器中,还有两件极其珍贵的犀皮黄口羽觞(耳环),为云斑犀皮胎,椭圆口,在杯耳及口沿处镶鎏金铜扣。表面绘有云气花纹,旋转成涡形,用红、黑、黄三色彩绘,工艺精湛。它的出土,比最早记载犀皮漆器的唐代文献早了600多年,比我国现知最早的犀皮实物早了1300多年!另外,像漆砂砚、漆尺、木刺、木谒等,也都是极其珍贵的发现。木刺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名片,它对人们了解、研究墓主提供了重要证据。
朱然墓出土的瓷器、铜钱、墓砖也很有特色。瓷器有33件,均为青瓷。有碗、盘、盏、罐、熏、灯、匀、等。卣形壶制作典雅、形体规整,通体印饰联珠、菱形回纹、釉色蟹青,结体牢固。是越窑系青瓷中的精品。还有一些盘、壶、�,为豆青釉,施体不牢,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习见之物,证明为当地的产品。墓中出土的历代钱币6000多枚,绝大多数为东汉五铢,占97.5%。还有西汉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东汉晚期及三国的“平”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大泉当千、大泉五百等。这些遗物为研究东吴与蜀汉的货币经济、判断一些钱币的始铸年代,纠正传统的错误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另外,朱然墓 的墓砖也具有较高的建筑与艺术价值。建筑墓室的80%墓砖是一种文字砖,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5.5厘米,砖一侧模印工整圆润的篆书吉语“富且贵,至万世”或“富且贵”文字。这种文字砖在已发掘的东吴墓中较少见,是个奇特现象。砖青灰色,质坚硬,抗压性强。
据墓中出土名刺所记“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木谒记“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可知,墓主名朱然,字义封,经研究得知此墓主就是《三国志》中列传记载的那个功勋卓著,擒关羽、败刘备的东吴大将朱然。他是目前所知三国墓葬考古中唯一可与《三国志》史书相印证的重要历史人物。朱然出自江东名门朱氏之后,辅佐孙权,屡建奇功。历任余姚长、山阴令、折冲校尉、临川郡太守、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拎关羽,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后代吕蒙镇江陵,抗御刘备;彝陵大捷,任征北大将军、封永安侯。吴黄武二年抗击曹兵,坚守江陵六月。因功封当阳侯,后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吴赤乌九年出征相中,凯旋时拜左大司马右军师。后于赤乌十二年春三月(249年)卒,孙权为之素服举哀。纵观朱然一生,可见其官职、爵禄平步青云,长盛不衰,是东汉末及三国孙吴政权中极有影响、权柄显赫的人物。由于文献记载他的卒年清楚,所以朱然墓及其墓葬形制、规格、随葬品等,为研究东吴最高统治集团成员的葬制、葬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断代标尺。
现在的朱然墓得到妥善保护,又在墓葬原址新建了仿汉建筑的“朱然墓陈列馆”。该馆建成开放以来,已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友人和专家、学者、旅行家,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朱元璋修建陵墓看到了孙权墓,为何不移开它?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明孝陵正南300米前有座土丘,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葬地,史称蒋陵,又名吴王坟,也称孙陵岗,孙权是葬于南京的第一位帝王,同时也是葬于钟山的第一位帝王,他开启了此后历代定都南京的帝王或政治家倾情钟山作为陵址的先河。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想庆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这样在建孝陵时,孙权墓没有被破坏,仅将孙权墓前的一对石麒麟迁移,迁往何处无考。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古代帝王都非常迷信风水,在登基不久就会命风水师为自已选择墓地,建造陵寝,比如武则天百年之后的吉地就是著名的星象学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共同选取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脱俗,他不敢贸然移动孙权墓,也是怕风水会影响朱家千秋大业。
朱元璋修建陵墓为何不移开孙权墓?
南京钟山向来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赞誉,被诸葛亮誉为帝王之宅的宝地,所以从孙权割据江南,建立吴国开始,变以钟山为死后埋骨之地。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蒋陵就是在钟山上,他生前曾被曹魏封为吴王,过了一千多年,曾经被小明王封为吴王的朱元璋,后来建立明朝,死后也葬身钟山,名为孝陵,前后隔了将近1200,两位吴王、后来都称帝的人一起埋骨此地。这两位吴王相似性非常多,生前掌权时间都长,两人寄予厚望,册立的太子都在盛年先死,死后引发诛杀大臣的活动,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两位吴王是否也会讨论这么有趣的故事。不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朱元璋在选址钟山的时候,并没有对埋葬在这里的其他人清理,反而把蒋陵包围在自己孝陵的范围之内。这样表示,要是孙权的后裔想去给先人扫墓,必须得先进入明朝皇陵才可以。当然,一千多年之后,孙权的后裔早不知道自己先祖是谁了。朱元璋给人独断专行、大权独揽,皇权在他跟前不断的加强,活得时候是绝对不容许他人挑战他的权威的,俗话说,事死如事生,朱元璋这么在意活着时候的权利和威严,但是为何不注重死后和别人共葬一处,甚至大度到把孙权墓包围起来保护?歪史以为朱元璋有三点考虑,第一古人的传统,人死账销,纵观历史,只有极少的情况下会拿死人泄气,当然,满清例外,开棺戮尸是经常的事情,而汉人会对死人极大的包容,往往一笑泯恩仇。不管朱元璋多独断专行,自然没必要对一个死了以前多年的人搞迁坟的工作,一起共葬一处也未尝不是好事。其次,中国自古对于皇帝都有谜一样的崇拜心理,对于先朝皇帝、往往都会礼敬有加,作为皇帝也不例外,朱元璋自然会对孙权尊敬敬重,没有给他迁坟的道理,如果为了自己陵墓,把另外一个皇帝的陵墓毁了,不仅招来非议,还要担心遭到这个墓主人的可能诅咒。再次何况,挖死人坟那不是人干的事情,你挖别人的,别人也会挖你的,长久以来,活人的房、死人的坟都是不能动的,一旦动了,谁死了会没有坟?谁没有房,所以所以这是一种无言的公约,尊重别人,也换来别人尊重。综合这三点,不管朱元璋愿不愿意都不能动孙权的墓,都是皇帝,也是人家先到,如果说先入为主,也是孙权先占得这里,你好意思挖人家坟?或许,两人在一起,讨论一下立太子的得失,做吴王的感悟,治理天下的感受,其乐融融,为啥非要赶跑人家?
孙权是盗墓出身,在他死后他的墓被盗掘了吗,被谁盗了?
在三国乱世中,群雄纷争的年代,他18岁临危受命,维护和壮大父兄基业,终成一方霸主,谱写了一典英雄赞歌,他的名字叫孙权。孙权,字仲谋。出生于今天的杭州富阳区。孙权有三个特点,一是聪颖过人,二是行侠仗义,三是善于交际。他的父亲孙策战死后,他一直跟随哥哥孙策征战。孙权十五岁时谋了第一份职业——县令。小小年纪的他把县内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建安五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孙策临终前把帅印交给了孙权。孙权继位后,励精图治,南征北战,很快在江东之地建立并做稳了霸主的位置。孙权虽然相对曹操来说算是后起之秀,但曹操并不敢小视坐领江东的孙权,甚至还发出这样的感叹,7个字: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就是说生儿子就要象孙权一样。这显然是是对孙权最高的赞誉了!孙权当然不是被吹棒出来的,就在他接手江东八年以后,曹操挟官渡之战胜利的余威,号称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孙权并没有被曹操的淫威所吓倒,他联合刘备和曹操在赤壁展开了激励对垒。最终孙权靠周瑜的火攻计打败了曹操。此战不仅杀得曹操丢盔弃甲,让其一时间很难南征,孙权趁机发展生产,解决山越人的后方危害,使得江东稳定。而孙权跟刘备之间亦友亦敌,为了政治需要,孙权甚至还牺牲不惜舍割爱,把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后来他们围绕兵家要地荆州进行了大争斗。再后来,孙权主动向镇守荆州的关羽“示好”,提出跟他结儿女亲家。结果关羽不但拒绝了孙权美意,而且还说了一句令孙权颜面扫地话,7个字:虎女岂能嫁犬子。就这样,孙权下决心夺荆州。他利用关羽围攻曹军,把兵力都集中在襄樊之际,派吕蒙为大都督,趁虚而入,攻下荆州。关羽因此而败走麦城,途中被擒。后来孙权听从部将之意,斩杀了关羽。而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自带兵来讨吴。孙权又派陆逊为大都督,一计火烧连营让刘备元气大伤。这一战还杀死了刘军老将军黄忠。孙权不但雄才大略,而且寿命也长,活到了71岁,他也成了三国时期寿命最长的君主。死后,葬于早就安排好的蒋陵。据史《三国志》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孙权对于自己的陵墓修建的也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关于他的陵墓后人也只知道一个大概的位置。具体蒋陵在什么位置后人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找出来,可见孙权对自己陵墓的防盗工作还是十分到位的!其实孙权墓地位置就是今天的钟山下梅花山,但要真正找他的墓却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孙权和曹操一样因为“军需”都曾盗过墓。据悉,孙权最早盗的墓,是西汉第一任长沙王吴芮的墓,取其棺材板盖祖庙。再后来,孙权建业(今南京)建都以后,派人去广州盗南越王赵佗的墓,这回的目的是盗宝,结果收获颇收。再后来,孙权又成功盗掘了第三代南越王——明王婴齐墓。通过盗墓筹军饷、军需,最终为自己在江东建立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孙权为了“防盗”,他做了两个很“专业”的举动。一是传说他和曹操一样,也上演“迷惑术”——整了72个座假墓,如此多的假墓也让盗墓贼望而却步。很难找到其真墓所在。二是孙权对自己所葬之地做一奇怪的举动。孙权的棺钵不是用土直接回填的,而是用十二中不同的沙子炒干,然后回填到几百平米的墓室中。一层层的用沙子铺上之后,在用土盖上,这样细腻的沙子经过炒干之后,无论是什么样的盗墓贼都无法打出盗洞,如果有盗墓者想要挖盗洞来盗墓的话,这些流沙就会回填,就算侥幸挖出一个盗洞,稍有不慎就会被流沙掩埋。为了不成为殉葬者,盗墓贼只能望而却步。也正是因为这样,直到明朝时,孙权的墓还没有被盗过。据说,当年朱元璋修孝陵时,下令将附近的墓地全面迁移,只有权孙的墓,朱元璋给予特例,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于是孝陵神道绕开了梅花山,蒋陵原地保存了下来。解放后,考古专家整个梅花山都找遍了就是没有找到孙权陵墓的地宫在哪?这令人匪夷所思。后来,考古专家对梅花山进行地质勘测,终于有发现——在梅山找到6个小的陵墓。因为太“小”,和一代君主的身份显然不符,因此很快排除是孙权的陵墓。2004年,考古专家使用先进的磁测仪器再次对梅花山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测,他们又大有收获——在梅山西侧发现一个15平大小的石室,石室的地宫呈“甲”字状,墓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要知道梅花山质地十分坚硬,能在这里挖掘一个15平的石室,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力。因此,专家们初步断定这是孙权的墓。孙权盗是否被人盗掘了?考家给出初步推断答案,5个字:没有被盗过。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孙权墓还没有发掘,因此,地宫里究竟埋藏了哪些宝藏,还是个待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