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始建,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又称“新城”、“满城”、“驻防八旗城”,曾驻防八旗兵3000多人和随军家属1万多人。
城垣周长1960丈,通称“九里十三步”(以一步五尺计)。城为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面的中央各开一门,门的上面建城楼一座,系二重三楹式样;每个门的正对面,又都各建有“箭楼”一座,系二重式。在四个城角墙上又筑一组二重七楹式的高楼,这就是简称的“角楼”,它陪衬着四面的正城门楼为一个整体。四个城门名称,都是由朝廷命名:东城门名“迎旭”,北城门名“镇宁”,西城门名“阜安”,南城门名“承熏”。在各城门对面的箭楼左右,到各城门的左右两侧(包括便门),建成一个月牙式的半圆城墙,来环卫每面的城门,这就是“瓮城”。
四面的城墙各高二丈九尺五寸,顶宽二丈五尺,底宽三丈五尺
每面城墙上都有突出的四处加宽垛墙,通称为“城墙垛口”,也称“堆拔”、“瞭望台”。台上各建有“堆房”三间(值哨房)。城墙上共有“堆拔”16处。既有“哨台”、“哨房”,又是安放炮位的地方。城墙内靠近城门处,建有上墙的梯道,俗称“城墙马道”。车马人员、军械运输都经此“马道”上下城墙。墙上面可并列同行三辆马车。城墙都是一色巨型大青砖砌成,内里为三合灰泥压碾,城基为花岗岩石条砌筑,为明三暗二式。南城墙的两边各建有墙下“水闸”,用以雨天排水使水归入护城河内。在护城河与城门正对处,各建有吊桥一座。这座新建的绥远城,虽不比金汤之固,也称得起是难攻的堡垒。
城内的中央处,建有比四门还高的一座大“钟鼓楼”。它是二重五楹式。鼓楼的第一层正面的左右台阶上,左面悬钟一座。右面挂鼓一面。第二层楼檐下正面中央悬挂有木质巨匾一块。上雕刻汉文“帝城云裹”,为绥远守军定安手书。在北面有朝中兵部颁刻的木质“玉宇澄清”巨匾一块。最上层为“玉皇阁”匾。清制:城内每天晚上初更(晚九、十点钟)、五更(晨五点左右)有专人擂鼓敲钟(擂鼓三通,鸣钟108响),以为城中兵丁及眷属的作息号令。钟鼓楼的下面,每面都开有高大的城门洞,形成鼓楼下的十字形楼洞。以此通向东、南、西、北四大街。各街走向的尽头正是各方的城门。四条街上建有铺面商号房屋计1530间。
将军衙署是绥远城的最高权力机关。将军府筑于城内鼓楼稍西的毗邻处。绥远城将军为武职一品封疆大吏。
城内西南角建有“小教场”,是为旗军武士、马、步兵考试地方。考试合格者由将军亲自批准为正式马、步或养育兵称号。
城西门外建有“演武厅”、“大教场”。这是绥远城将军平时检阅和操练八旗劲旅的大操场;战时则是将军出征点将和选拔军队的出发场地。
南门外,三里处建有接官厅,俗称“南关”,是接待朝廷各级官员进城的地方。东西门外均建有娘娘庙。城内建有各种庙宇,如旗纛庙、财神庙、家庙、山神庙、马神庙万寿宫、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菩萨庙等。其中菩萨庙是先城而建的。
1将军衙署
将军衙署设于城内中心鼓楼西侧。按一品封疆大吏规格建造,砖木构制,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共有一百三十二间房屋。清代曾有七十八位将军在此任职,是管辖绥远城驻防八旗、归化城土默特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节制宣化和大同绿旗兵事务的机构。衙署内有绥远城将军办公复原陈列展览及绥远城八旗驻防历史概览。
2内蒙古博物馆
坐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内蒙古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