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坟

时间:2024-04-08 13:27:15编辑:优化君

三苏墓的相关介绍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 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300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嵋山之颠塑有一尊高达4.2米的苏轼布衣雕像。如今,郏县人民政府又筹巨资对三苏坟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每天来这里拜谒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注:同[左加丝旁] 重点保护范围:自苏坟及寺院围墙起,向东、西、南、北各100米。 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界线向外扩200米。

三苏坟景区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坟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现在整个坟院内有588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 三苏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又是宋朝命官,走南闯北,作古后为何安葬于河南郏县?追溯其中缘由,归于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专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 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300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如今,郏县人民政府又筹巨资对三苏坟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每天来这里拜谒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注:同[左加丝旁] 重点保护范围:自苏坟及寺院围墙起,向东、西、南、北各100米。 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界线向外扩200米。 参考文献: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到底好在哪儿?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扩展资料北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原文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苏东坡有哪些是纪念亡妻的诗?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2、苏东坡文学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三苏墓的介绍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北宋著名散文家、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1037-1101)卒于常州,次年葬此。苏辙(1039-1112)卒于许昌,亦葬此。祠、墓院内外现存祭文、诗词碑刻49通。其中,金苑中《题二苏坟》、元曹师可“三苏祠记”及明清王尚纲、毕沅的“祭文”碑最具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苏东坡为什么葬于三苏坟

 “三苏”指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三人。

三苏坟由来: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墓葬究竟在哪??对此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因为他 生前有“葬于嵩山”的遗愿,所以“河南郏县”成为人们较为信服的苏轼安眠地。然 而,记者日前从安徽省霍山县档案局获悉,苏东坡墓不在河南,有“苏氏宗谱” 证明,苏东坡墓就在霍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正如苏轼自己所写的这阕《西江月》 ,他的 一生如梦似幻,际遇起伏。眉州、开封、杭州、南京、海南、常州……他的足迹 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刻画了一幅空前绝后的人生地图。 “宋徽宗即位后,66 岁的苏东坡本来有机会重回朝廷任职,却无奈病逝于北 返途中的常州。 根据档案局收藏的?苏氏宗谱?, 我们发现, 苏轼死后就葬在霍山。 ” 霍山县档案局的局长苏昌清介绍道。记者随后看到了苏昌清所言的“苏氏宗谱”, 这套宗谱一共 8 本,其中第六本《文忠公年谱》中明确写着:“(苏轼)次年六 月葬于庐州府霍山钓台乡上瑞里葬处张家湾双山苏家岩甲山庚向。”“庐州”当时 是指安徽的部分地区,“甲山庚向”是风水术语,罗盘划分二十四个方位,正北方 为 0 度,顺时针到东方 75 度就是甲,255 度为庚。 苏昌清进一步解释说, 苏东坡墓就在霍山县西高桥湾,地名叫张家湾双山苏 家岩。“苏氏宗谱”距今已经有 172 年的历史,为清道光十九年(1840)所制。虽 然道光前的宗谱多已失落,但有关“东坡年谱”部分仍旧留存,其真实性可以被证 明。 实地探访:墓碑文革中被挖掉了 根据“苏氏宗谱”的记载,记者来到了高桥湾的苏家岩。这是一个三面环山, 一面环河的地方。当地百姓说,这里本来的土名叫“双山庙”,苏东坡墓就坐落在 东面山的一个山包上, 其地有上百亩的开阔地带,现在已经变成了霍山县高桥湾 开发区。苏东坡墓占地 400 多平方米,在墓园的左边能看到一条沛河的河段。经 霍山县文物部门勘察, 苏东坡墓由鹅暖石和糯米汁浆砌成的, 层层叠叠十分坚固。 据当地人讲,此处原有墓碑,但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被挖掉放进池塘里了, 至今下落不明,1988 年苏轼后代重新刻了一个墓碑,上写“苏文公墓”,“文忠公 甲山庚向”等字样。据 85 岁的当地守墓人万德明回忆,“后面的山头都是苏家的 墓园,其中有一个名人是苏辙第九代传人苏昶,墓在东坡墓左上方 60 米开外, 因为根据?苏氏宗谱?记载,他是东坡的后代,才葬于此”。 守墓人口述:这里确实是苏东坡的真坟 万德明告诉记者, 苏家岩历史上是钓台乡的一个村级单位,包括双山湾和灊 台寺。当年河宽水深,可以通航,灊台寺、双山,都在大河中间,将淠水分成三 流,至苏家岩合流为一。这双山上植桃树千万株,桃花盛开之时,花瓣随风飘落 水面,随微波荡漾,很是壮观,故有“双山桃浪”之美称。 万老还说他年轻的时候见过东坡墓前的碑呈半月形,“东坡墓有万家代代守 坟,称为守坟庄户。万家每年会接待清明节前来祭奠的苏家后人。”万老说。这 一约定被万家代代相传直到解放后土改时期。万老先生还告诉我们,这古坟确实 是苏东坡的真坟, 历代先祖对后代都是这样交代的, “要保密, 防坏人窃坟挖墓”。 所以直到全国解放,苏家岩上的东坡墓知之者少。 历数渊源: 霍山“小赤壁”为苏东坡所写 据霍山县原宣传部党组书记金昭介 绍, 唐代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苏味道曾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刺”眉州, 是“三苏” (苏 洵、苏轼、苏辙)之祖。苏味道还有另一脉隐于霍山双山湾苏家岩,也就是说, 隐于苏家岩的苏氏这一脉与“三苏”同宗。霍山姓氏中最早也有苏、余、程、张、 熊、刘、何、汪等的历史,档案资料显示,开皇元年霍山定名后,苏氏后人在霍 山居住,并渐成旺族。 此外,霍山的“小赤壁”,是苏东坡亲笔书写。“小赤壁”的传说有很多,一种 说法是东坡来自湖北黄州,游历霍山潜台寺时,有黄川赤壁气象,故兴笔挥毫留 下“小赤壁”三字。第二种说法是,苏东坡调任扬州,为兴修水利视察安徽(当时 安徽属扬州管辖) ,因为觉得这里有黄州赤壁的胜景,苏东坡满怀激情,随手书 写“小赤壁”三字于岩壁上。此外,也有一种说法称苏东坡有一位红颜知己居住霍 山,年代不详,他一次私访民情,走乡串户,到潜台,留下“小赤壁”三字。 县志佐证:文忠公墓与“三苏”祠同属一体 “霍山县在明朝的时候建有三苏祠,后来毁于战火。”霍山县苏氏传人苏启彬 说。霍山为什么会建有三苏祠呢?这是因为它与文忠公墓密不可分,同属一体。 记者在霍山县的县志材料里发现, 三苏祠祠基旧址与苏文忠公墓的界碑范围 都有记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三苏祠基址东至卜家巷街心,西至开运寺东首墙 角根,墙角曲转向南抵大街心,南至王家巷口街心,北至祠后王姓墙角。文忠公 墓,东至苏家岩下首河边,西至坟前山脚,田埂穿过大沟直抵双山大脚,南至大 天河,北至山脚小塔分水节节牵岗上。 专家观点:葬在霍山是有可能的 六安市考古界知名人士、 安徽皖西学院副教授姚治中认为,宋代的苏东坡遗 骸葬在霍山是有可能的。“那个年代,墓葬迁移主要靠水路运输,从常州的运河 到淮河再到沛河,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苏东坡曾经多次到过霍山,并在潜台 寺留有小赤壁三个大字, 三字至今留存, 据史料记载与考证确实是苏东坡的手书。 第三,苏东坡也曾在安徽舒州即现在的舒城工作过。 苏东坡墓目前已申报六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市文物管理局胡局长表 示, 苏东坡墓要保护, 它即使不是苏东坡真墓是衣冠冢, 也有非常大的保护价值。 据悉,霍山县在发现东坡墓之后,成立了三苏文化研究协会筹备组。他们也正在 为弄清苏轼墓的来龙去脉与起源寻找更多、更有力的证据。


苏东坡墓葬在哪里?

——读书杂记(26)张光明苏老泉、苏东坡、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其中全能大家苏东坡,道德文章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他的墓葬在哪里?过去争论不休,有人说葬于河南,有人说葬于海南,也有人说与其父母、发妻葬于眉山。近年来,美国学者唐凯琳(女士)断然否定四川眉之说。指出,素有“嵩山小峨眉”的河南郏县,才是苏东坡的真正墓葬地。此说颇受学术界的赞同。唐凯琳花大量时间,走遍了苏东坡生前去过的所有地方,考察了不少的史实。她说,不了解苏东坡生平的人,会认为他是葬在眉山老家。因为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生前都希望落叶归根,告老还乡。然而,由于当时政治情势,使他们的还乡梦破灭。1101年苏东坡客死江苏常州,他的儿子苏过,根据他生前有“葬于嵩山”的遗愿,将遗体运至河南,与早年亡故的继妻王润之合葬于郏县。11年后,他的弟弟苏辙客死河南许昌,就近与苏东坡葬在了一处。因为他们没有实现落叶归根的梦想,后人就在他们父母的墓地建了衣冠墓。这才有了苏东坡葬于四川之说。郏县墓地也称“三苏坟”,也有苏老泉的墓葬。但只是象征性的“衣冠冢”。是两百年后的郏县县尹杨允,为凑“三苏坟”而搞的。苏东坡逝世近千年,无论是他故居的三苏祠,他父母在眉山的墓地,他侍妾王朝云在惠州的墓地,他和弟弟在郏县的墓地,都受到战争损毁和盗墓贼破坏。由于历代王朝及民间对“三苏”的敬仰,又都得到了修复。如今的“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的小峨嵋。背靠嵩阳,面临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苏东坡、苏辙与其父苏老泉的“衣冠冢”整修如新。相继安葬在这里的还有苏氏后代子孙。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三苏坟”已成为郏县一景。


三苏死后,为何要葬在河南?

“三苏坟”坐落在郏县茨笆乡苏坟村东南隅,距县城23公里。此地宋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轼、苏辙兄弟葬此后就改称苏坟村了。“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三苏坟”东西的两座小山由北向南逶迤而下,宛若两道剑眉。据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形似类其乡”,“美似家乡峨眉山”,就有了终老于此的愿望。公元1101年,苏轼病死于常州,临终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第二年,苏辙和苏轼的幼子苏过一起遵照遗嘱将其从常州移葬于此。苏轼死前,苏辙就已经隐居在今天的许昌,谢绝宾客,闭门著书。苏轼迁葬小峨眉后,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的坟上祭祀。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手足情深,患难与共。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公元1112年,苏辙在许昌去世,其子依嘱将他葬在苏轼身边,从此,这里被称为二苏坟。

到了元代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到二苏坟拜谒。杨允认为苏轼兄弟之学皆出于其父老泉先生,苏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这里数千里,父子往来好不麻烦,于是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并在附近的广庆寺里建起了三苏祠。这就是“三苏坟”的缘起。


请问苏东坡墓在那里,他是在那里死的

苏轼(苏东坡)1101年病死于江苏常州,终年六十六岁。苏东坡墓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扩展资料: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苏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三苏坟墓今何在?

三苏坟墓


三苏坟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中部郏县县城西北二十余公里处,背靠嵩山之阳,身处汝水之滨,卧于小峨眉山麓之下;由“三苏坟”、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她得名于此处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衣冠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坟茔。

到“三苏坟”游览交通非常方便,从郏县县城坐车还用不到三十分钟。我游览时恰逢暖洋洋的春天,田地里的麦苗正好抽穗,金灿灿的油菜花散发着郁郁的清香,雪白的梨花簌簌飘散着,品味着周边绚丽的景色,格外心旷神怡。我还未将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就到了三苏坟风景区。

将至“三苏坟”门口,远远地便看见甬道两侧成双成对屹然肃立的石柱、石马、石羊、石人、石虎、石狗等等。虽然已经遭到人为的破坏,但都是久经风霜的宋代原物。轻蹉微步迈过黄尘踏上台阶进入“三苏坟”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明代学者王尚絅(1478--1531年,字锦夫,号苍谷,郏县李口乡人。“中州六子” 之一)所建的石牌坊。额眉为“青山玉瘗”,楹联为苏轼《狱中寄子由》的诗句:“是处青山埋忠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均由王尚絅题写。其中额眉“青山玉瘗”和眉阴“祭三苏先文”题字为王尚絅临摹苏轼笔法。


苏东坡真正的坟山在哪里??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其中有苏东坡兄弟二人坟墓和其父苏洵衣冠冢。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专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有机会可以看看,虽然没什么山山水水旁边,但文化气息还是很浓的。


上一篇:余味无穷

下一篇:董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