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供

时间:2023-05-25 21:06:12编辑:优化君

面粉、干面、生油、白砂糖、饴糖、蜂蜜、桂花、炸油、苏打、红色素。

将油和温水放入盆中,和匀后,加入面粉搅拌成面团;将白砂糖、饴糖、蜂蜜、桂花,制成浆料待用;将面团摘剂成小块,分别擀成面片,取一面片,表面一半刷上红色色素,另一半折铺在刷有红色色素的面片上擀成一厘米厚的大片,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中间切一小口,从小口处翻个麻花即成生坯;将炸油烧至170℃时,下入生坯炸熟捞出,沥净油,然后挂浆即成。

《清稗类钞》中写:“所谓蜜供者,专以祀神,以油、面做夹,砌作浮图式,中空玲珑,高二三尺,五具为一堂,元日神前必用之。”由长三厘米、宽一厘米的小点心条码砌成,可作塔形。清代北京崇文门外药王庙设“蜜供局”,专供皇室。老舍先生在小说《正红旗下》中曾提到“塔似蜜供”。

老北京过年时,孩童们最喜欢吃的不是那饺子和年菜儿,他们最想吃最爱吃的,是那摆在佛堂里奉神祖的“蜜供”和那色彩鲜艳各种味道的“杂拌儿”。

蜜供是解放前老北京过大年时敬神、佛、祖先上供的供品之一,因它是蘸了蜜糖的一种糕点,故称“蜜供”。

蜜供亦叫“蜜供尖”,是敬奉佛祖的佛堂里,码得似小塔式的、下方上尖祭祀专用的面食品。旧京时的民俗,如过年时没有蜜供来祭神祭佛祭祖先就显得寒酸,是对神佛祖先最大的不敬。即使穷苦的人家的佛龛前,也少不了这种供品,只是蜜供尖大小、多少有不同而已。

蜜供尖即是用蜜供条叠垒成似小塔状的蜜供塔,大小不一,每个高矮不等,不论斤,而是论“堂”卖。大小由买主决定,一般每“堂”是五个,小型的有每堂三个的。这种蜜供尖是四方(中间空)形的宝塔形状,顶端像个小金字塔状,塔尖上插有“福”、“寿”、“禄”、“喜”、“财”带花的字签子。听糕点铺的学徒讲过,制作这宝塔状的蜜供,因垒时工艺较难,还要找手艺高超的瓦匠来指教帮忙,才能将一条条垒粘在一起,鳞次栉比高高耸立而不易塌碎呢!

在每年一进腊月,各糕点铺都会早早写个“本店专门定做蜜供”的招牌,挂在门口,一般人家是现钱订货,穷人家则可以“打供”,即想定制什么样、大小、重量,在年初时就说好,按价每月分期交预付款,即每月交零钱到年底凑成蜜供价的整数,到时候拿回蜜供回家过年。当时用此法,解决了穷人家不能一次性花费很多钱买蜜供的难题。而四合院住户定做的数“堂”蜜供,在腊月的中下旬时,由糕点铺专人挑着四尺来高的两个大圆笼,上面盖着两块黄布,圆笼周围写有糕点铺的店铺名字,负责送到购买者家的佛堂里。这种送蜜供的挑子,解放前老北京时在大街胡同常可看到,成为旧京一景。记得每在过年前,家里都要在花市大街著名老字号糕点铺定做很多“堂”宝塔样的蜜供尖,大的两三尺高,小的一尺左右,每年在佛堂的天地桌神像、佛像、财神爷像、祖先像前,都摆上一堂五个的,灶王爷前摆一堂三个的蜜供宝塔。这些蜜供的下面都要用一个大的月饼做托,蜜供一直要到正月十八“落影日”时,才撤下分给大家吃。此时的蜜供早已蒙上一层烟灰和尘土啦。蜜供每“堂”必是五个或三个,是因有“神三鬼四”烧香上供的规矩,供品绝不能出现四个的。另外,旧时糕点铺还出售一种叫“蜜供坨”的蜜供糕点,这些蜜供坨就是搭垒蜜供塔时剩下的碎蜜供条条粘到一起,很便宜地出售给平民百姓,当时很受少儿和老者的喜爱。

蜜供老北京时是由饽饽铺(糕点铺)或食品作坊来制作出售的,制作蜜供最著名的有德丰斋、正明斋、聚庆斋等好几家。坐落在锣鼓巷的德丰斋王家所制作的蜜供质料优良,香甜酥脆,吃时不粘牙,曾在旧京时享有“蜜供王家”的盛名。各糕点铺的蜜供,是用和了油的半发面、夹上少许红色馅、洒上桂花汁后擀平,切成一寸来长铅笔粗细的小面条,油炸后蘸蜜糖即成。

还有个关于药王庙的蜜供传说,也颇有趣儿。据说老北京的哈德门(崇文门)外曾有个药王庙,庙里有一群道士,不仅道法通天,而且为生计还自办经营了个小型制作糕点的作坊,能做一手好点心。而该庙自制的蜜供尖儿,因用好蜂蜜,好麦芽糖,做出的蜜供塔形状味道都很有名。那蜜供塔大的像浮屠,小的像宝匣,吃起来又甜又香又酥脆,掰开还拉黏儿。那些制作好的蜜供,码起来见棱见角,上下一条线,真够绝啦!传说有一年清道光皇帝知道了,微服私访来到药王庙上香,看见作坊里满屋子的蜜供直夸做得好,道士奉上蜜供,道光帝吃后胃口大开,更赞不绝口,回宫后立即传御旨:“药王庙为御膳房的蜜供局。”从此,药王庙就给皇宫每年制作蜜供尖啦,而且药王庙的香客也更多了。

上一篇:交河镇

下一篇:阮耀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