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骏童年在浙江萧山度过,小学二年级时回上海;
1975年,春在上海虎林中学毕业后赴位于崇明岛的上海跃进农场工作,曾任十八连队副指导员;
1978年,春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先后于1982年春和1984年年底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4年夏,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挪威卑尔根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德国马尔堡大学做客座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在国内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2]
1984年年底起,在华东师大政教系(后哲学系)任教;
1995年-1998年,任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
1997年-2000年,任华东师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其中1998年,以客座教授身份在德国马堡大学工作半年);
2000-2001年,以富布莱特访问研究学者身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担任院党委副书记,后兼任哲学研究所所长(2009-2011);
2011年他被提名担任挪威科学与文学院(DetNorskeVidenskaps-Akademi)外籍院士。他在教学、研究和出版方面获多项荣誉奖项。[2]
2011年7月,回华东师大任职。
2019年12月11日,教育部党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因年龄原因,童世骏不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2020年6月,就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及理事会理事长。[1]
2022年1月22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政协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部分组成人员离任名单,童世骏在名单之中。[3]
曾在澳大利亚、巴西、冰岛、丹麦、德国、法国、韩国、加拿大、捷克、克罗地亚、美国、墨西哥、挪威、日本、希腊、意大利、英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讲学和宣读学术论文。2009年他成为Member of Academy of Latinity(inBrazil),2010年他成为Foreign Member of the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Det Norske Videnskaps-Akademi)。
童世骏图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暨哲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会副会长、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职。学术成就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其中包括个人著作
童世骏
DialecticsofModernization:HabermasandtheChineseDiscourseofModernization(2000)、《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2007)和《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2010)等;合作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与赵修义合著,1994)和《哲学概论》(与张天飞等合著,1997)等;学术小册子《文化软实力》(2008)、《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反思》(2010)和《理性与梦想》(2014)等;主编著作《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与希尔贝克等合编,1999)、《教育哲学简明读本》(2001)、《意识形态新论》(2006)、《科学发展的社会工程》(丛书,共10卷,2007)、《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研究》(2009)、《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2010)等。出版译作近10种,其中包括《理性真理与历史》([美]H.Putnam著,与李光程合译,1997)、《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20世纪》([挪]GunnarSkirbekk等著,与郁振华等合译,2004)《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民主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德]J.Habermas著,2003)等。[5]发表论文[1]童世骏,潘斌.当代中国的哲学教育:如何使我们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能力强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8-9.
[2]童世骏.理性传统与大学理念——读约翰·塞克斯顿著《守护理性:独断论时代的大学使命》[J].哲学分析,2020,11(04):164-172.
[3]童世骏.哲学,怎样让世界更美好?——《哲学分析》创刊十周年寄语[J].哲学分析,2020,11(03):3-5.
[4]童世骏,朱益明,王光明,余文森,刘铁芳,石中英,范国睿,何齐宗,刘旭东,方笑一,刘宝存.“疫情下人的发展与教育思考”笔谈[J].基础教育,2020,17(03):8-21.
[5]于尔根·哈贝马斯,童世骏.再谈道德与伦理生活的关系[J].哲学分析,2020,11(01):91-102+197-198.
[6]童世骏.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从哈贝马斯交往论看杜威教育观引出的一个问题[J].学术月刊,2020,52(01):21-24.
[7]童世骏.一位批判理论家的未完成学历——斯坦芬·缪勒——多姆《于尔根·哈贝马斯传》中译本序言[J].哲学分析,2019,10(03):170-175.
[8]童世骏.如何进行重要但不沉重的理论传播[J].青年记者,2019,(07):12.
[9]童世骏.良好的规则意识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J].哲学分析,2019,10(01):146-161.
[10]童世骏.哲学与艺术的双重合奏[J].中国书画,2018,(11):96-97.
[11]童世骏.《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学科视角》[J].编辑学刊,2018,(05):2.
[12]童世骏.提升中国特色教育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3):7-9.
[13]童世骏.打造新时代一流的教师教育[J].重庆与世界,2018,(08):22-23.
[14]童世骏,徐辉,陈锋,瞿振元,丁晓东,高书国,程介明,李军,祝智庭,于志晶,高向东,袁振国.聚焦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18-21.
[15]王晓明,童世骏,汪晖,陈思和,贺桂梅.文学写作与“伟大的心灵”——“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研讨会发言节选(中)[J].名作欣赏,2018,(01):5-12+2.
[16]陈子季,童世骏,高书国,范国睿,尹后庆,杨东平,王烽,孙绵涛,陈玉琨,朱益明,石中英,奚洁人,李政涛,汪明,郅庭瑾,殷德生,张珏,王蓉,丁晓东,沈健,任友群,孙勇,包丹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十九大后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研讨会专家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20-24.
[17]童世骏.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J].探索与争鸣,2017,(11):7-10.
[18]童世骏.谈谈言行一致[J].哲学分析,2017,8(05):157-163.
[19]童世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共筑育人最大同心圆[J].上海教育,2017,(12):13.
[20]童世骏.作为哲学问题的“中国向何处去”——理解冯契哲学思想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文摘,2016,(07):84-85.
[21]童世骏.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3.
[22]童世骏.规则、事实与范例——回应黄勇教授和郁振华教授[J].探索与争鸣,2016,(05):88-91.
[23]杨国荣,童世骏,赵修义,陈卫平,王路,郁振华.冯契与古今中西之争(笔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03):2-26+181.
[24]郭秀艳,童世骏,王韬洋,文军,吴健,阎光才,杨向东,郁振华,张文明,赵晔琴.不公平感与人的社会行为——记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沙龙[J].哲学分析,2016,7(02):168-181.
[25]童世骏.建设独创性和共识性相统一的学术共同体[J].探索与争鸣,2016,(03):26-27.
[26]尤尔根·哈贝马斯,童世骏.在克鲁格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J].哲学分析,2016,7(01):137-141.
[27]童世骏.实现教育公平,我们责无旁贷[J].基础教育,2015,12(03):5-7.
[28]童世骏.讲好自己的人生故事——童世骏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254-260.
[29]童世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决策及其研究的现代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01):1-3.
[30]李泽厚,陈嘉映,杨国荣,童世骏,郁振华.何谓哲学[J].哲学分析,2014,5(05):146-167.
[31]童世骏.发扬和建构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传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62.
[32]童世骏.乐观的责任与智慧[J].哲学分析,2014,5(02):146-150.
[33]童世骏.儒家价值如何参与当代民族复兴?[J].社会观察,2013,(07):25-26.
[34]童世骏.更高层次上富强与文明的双重追求[J].社会观察,2012,(09):8-10.
[35]童世骏.理性、合理与讲理——兼评陈嘉映的《说理》[J].哲学分析,2012,3(03):4-15+197.
[36]童世骏.阅评[J].上海教育,2012,(18):4.
[37]李泽厚,童世骏.关于“体用”、“超越”和“重叠共识”等的对话[J].哲学分析,2012,3(01):167-178.
[38]叶澜,何晓文,丁钢,袁振国,王晓玉,童世骏,许子东,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主题论坛[J].基础教育,2011,8(06):5-12.
[39]童世骏.当代西方正义理论对中国的三大启示[J].探索与争鸣,2011,(11):21-23.
[40]童世骏.为了让他不仅仅“接近”哲学家的称号——在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上的开幕词[J].哲学分析,2011,2(05):175-177.
[41]童世骏.从搬运夫到哲学家——在首届“《哲学分析》论坛”上的开幕词[J].哲学分析,2011,2(04):164-165.
[42]童世骏.“内在超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J].文化纵横,2011,(04):108-111.
[43]童世骏.童世骏:中国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J].社会观察,2011,(05):25.
[44]童世骏.童世骏:普世理念离不开具体语境中的理解活动——在福山教授演讲后的评论[J].社会观察,2011,(02):14-16.
[45]童世骏.童世骏:他者眼里的“模式”与我们的自省和自信[J].社会观察,2011,(01):10+1.
[46]童世骏,陈菁霞.结合内外视角来审视中国模式[N].中华读书报,2010-12-15(010).
[47]童世骏.童世骏: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J].社会观察,2010,(12):79-81.
[48]童世骏.珍惜建设南疆的共同经历[J].社会观察,2010,(09):52-53.
[49]童世骏.马克思与全球化的多重可能性——写在上海世博会期间[A].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理论国际会议论文集[C].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010:36-38.
[50]童世骏.文化如何才有重要作用?——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J].哲学分析,2010,1(01):191-196.
[51]童世骏.哲学,让世界更美好[J].哲学分析,2010,1(01):3-4.
[52]童世骏.西方哲学的中国研究:思想风险及其应对方法[J].学术月刊,2009,41(09):28-36.
[53]童世骏.“学习”与“批判”——为哈贝马斯诞辰80周年而作[J].哲学动态,2009,(06):11-16.
[54]童世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3):76-78.
[55]童世骏.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诚招贤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2):87.
[56]童世骏.普遍主义之种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06):44-50+57.
[57]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8,(06):55-65+205-206.
[58]童世骏.科学发展观与广义资源观[J].中国人才,2008,(21):70-71.
[59]童世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J].红旗文稿,2008,(10):13-14.
[60]童世骏.对“网络资本主义”的伦理分析[J].社会科学,2008,(03):57-59.
[61]童世骏.论“规则”[J].东方法学,2008,(01):4-13.
[62]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10):19-24.
[63]童世骏.“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一个哲学问题的政治—法律含义[J].求是学刊,2006,(05):41-48.
[64]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1):30-36.
[65]童世骏.牢记党员义务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1):67-72.
[66]童世骏.世俗化社会中的精神生活论纲[A].《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2005:229-235.
[67]童世骏.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3):108-112.
[68]童世骏.在增强“创造力”基础上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对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几个重要观点的哲学理解[A].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2005:16-27.
[69]童世骏.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理想主义何以可能?——论杜威宗教观的当代意义[A].复旦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复旦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005:152-159.
[70]童世骏.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的生动体现——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若干重要概念的哲学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0):17-22.
[71]童世骏.多元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普遍主义政治何以可能?——尤根·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上)[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4:20-38.
[72]童世骏.罗尔斯哲学中的“规则”概念[A].《外国哲学》编委会.外国哲学(第16辑)[C].:商印文津文化(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04:232-249.
[73]童世骏.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1):57-60.
[74]童世骏.政治文化和民主的本土基础——中国现代思想家的一些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2003,(06):1-5.
[75]童世骏.国际政治中的三种普遍主义——伊拉克战争以后对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国际政治理论的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1-11+118.
[76]童世骏.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给我们的一些启发[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49-57+95.
[77]尤尔根·哈贝马斯,童世骏.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与国际法[J].国外理论动态,2003,(09):15-17.
[78]童世骏.李大钊思想中的“民主”观念[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28-42.
[79]童世骏.追寻实用主义的批判潜力——哈贝马斯和美国实用主义(摘要)[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哲学的趋向—中美学者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02:9-11.
[80]童世骏.“主体间性”概念是可以用来做重要的哲学工作的——以哈贝马斯的规则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9-12.
[81]童世骏.全球化时代中人的历史责任[J].学术月刊,2002,(05):94-100.
[82]童世骏,欣文.以哲学为业——童世骏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2,(05):101-108.
[83]童世骏.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2,(04):12-14.
[84]童世骏.“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读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J].历史教学问题,2002,(02):28-32+10.
[85]童世骏.批判与实践——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兴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125-140+220.
[86]童世骏.感觉经验能否给予客观实在——从洛克到金岳霖和冯契[J].江海学刊,2000,(04):101-107.
[87]童世骏.读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J].历史教学问题,2000,(04):11-14.
[88]童世骏.不同学术传统和观点的沟通何以可能──对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方法论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362-373.
[89]童世骏.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00):52-73+334-335.
[90]童世骏.为了真正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00):291-295.
[91]童世骏.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读哈贝马斯近著两种[A].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TheJournaloftheCenterforContemporaryMarxismabroad,FudanUniversity).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000:59-80+341-342.
[92]童世骏.为了真正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A].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TheJournaloftheCenterforContemporaryMarxismabroad,FudanUniversity).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000:298-302.
[93]童世骏.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15-18.
[94]童世骏.从以我观之"到以道观之":20世纪的方法论反思[J].教学与研究,2000,(02):49-56.
[95]童世骏.论真理的认可问题[J].学术月刊,2000,(02):19-24.
[96]童世骏.科学与民主的和谐相处何以可能?──论杜威和哈贝马斯的科学观和民主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35-42+87.
[97]童世骏.合理性的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13-15.
[98]童世骏.文明社区的时代特征[J].社会,1997,(09):26.
[99]童世骏.现代化过程的价值基础问题──中国现代化讨论三大主题的伦理意义[J].学术界,1997,(04):11-17.
[100]童世骏.现代社会中理性和非理性之界限的相对性和绝对性[J].哲学研究,1996,(07):31-34.
[101]童世骏.人学研究之我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02):74-80.
[102]童世骏.超越人学[J].学术月刊,1996,(04):20-22.
[103]童世骏.冯契和西方哲学[J].学术月刊,1996,(03):31-37+96.
[104]童世骏.发挥规则作用,多方面提高人的理性素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01):48-53.
[105]童世骏.金岳霖《知识论》中的“主体间性”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6):25-30+24.
[106]童世骏.1989年以后的欧洲人文思想界[J].欧洲,1995,(01):4-16.
[107]童世骏.认识论中的社会学主义及其与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3,(05):80-87.
[108]童世骏.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从洛克到金岳霖[J].哲学研究,1992,(03):38-45.
[109]童世骏.真假有没有程度问题?——对金岳霖先生《知识论》中一个观点的分析[A].中国逻辑学会.金岳霖学术思想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学会,1985:168-175.
[110]童世骏.“美诺悖论”的认识论分析[J].哲学研究,1985,(04):50-54.
[111]童世骏.应把“问题”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J].国内哲学动态,1984,(10):22-26.[4]
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3)、“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曙光杰出人才”(2002)、“上海市教学名师”(2003)、“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2006)等称号,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2007)和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2014)等。其科研成果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1999)和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20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