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

时间:2024-04-10 01:12:29编辑:优化君

公元1885年属于清朝那一代

  公元1885年,是清光绪十一年。在位的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1885年是什么朝代

清代
公元1885年,是清光绪十一年。在位的皇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载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求法国历史年代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7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7时机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6-1794。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法国热月政变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48-1849 1848年欧洲革命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70-1871普法战争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80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
1889第二国际建立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907英法俄协约的最后形成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
1919.1-6巴黎和会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5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6法国投降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订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十七国集团产生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3欧洲联盟建立


历史题:台湾省建省是在什么时候?第一任巡抚是谁?

刘铭传
第一任巡抚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心理学历年大事记

时间 人物 事件
1879年 冯特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60年 布洛卡
1、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2、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
3、发现运动性言语中枢(言语运动中枢)
1874年 威尔尼克 发现听觉性言语中枢
20世纪60年代 罗杰.斯佩里 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19世纪90年 巴甫洛夫 创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840年 韦伯 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1860年 费希纳 发现费希纳定律
1885年 艾宾浩斯 出版研究记忆成果的著作《记忆》,提出遗忘曲线
1968年 马斯洛 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20世纪初 斯皮尔曼 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500多年以前 希波克拉底 把气质分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
500年后 盖伦 提出气质的概念
1908年 罗斯、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1924年 F.H.奥尔波特 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1925年 艾尔乌德 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1936年 勒温 提出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B=f (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1976年 霍兰德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哲学思辨(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始于20世纪20年代),即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
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 霍曼斯 1.创立《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其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
1961年 霍曼斯 提出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20世纪30年代 詹姆斯、米德 创立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19世纪末 弗洛伊德 创立精神分析论;提出“力比多”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内容,是性本能;提出人格结构三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荣格 1.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2.提出“集体潜意识”
20世纪30年代 霍尼 提出“文化因素论”,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20世纪30年代 沙利文 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公元前328年 亚里士多德 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1890年 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20世纪50、60年代 罗特 提出一种控制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时间 人物 事件
1958年 海德 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
1972年 凯利 提出折扣原则,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1967年 凯利 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立体以及背景
1989年 多拉德 提出挫折—侵犯学说,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1977年 班杜拉 提出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1960年 卡茨 提出态度的四个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1958年 凯尔曼 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959年 霍夫兰德 提出态度转变的模型,其要素包括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因素
1958年 海德 1.提出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海德平衡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P—个体、
O—他人、X—另一个对象
2.指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959年 霍尔 对美国白人中产生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25英尺、社交距离为4~12英尺、个人距离为1.5~4英尺、亲密距离为0~16英寸
1958年 舒茨 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PO);
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
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
1968年 安德森 1.认为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认为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1973年 多伊奇 提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1965年 扎荣克 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
1890年 塔尔德 出版了《模仿律》,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
书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被称为先内后外律;
1973年 J.Lee 总结六种常见的爱情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
1988年 斯坦伯格 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以及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认为在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浪漫爱。
1954年 G.W.奥尔波特 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1988年 哈特菲尔德 把爱情分为两种:伙伴爱、激情爱
19世纪后半期 普莱尔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普莱尔是奠基人
1822年 普莱尔 发表《儿童心理》——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
1957年 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是“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20世纪20、30年代 维果斯基 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其中“海因兹偷药”最为有名
吉布森 通过视崖装置,发现深度知觉
1982年 蒙达。哈特尔 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1993年 据调查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
公元前400年 希波克里特 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1861年 布罗卡 发现大脑额叶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
1861年 帕斯德 对身体的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1991年 李心天 提出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四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1985,1995 郭念锋 提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的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988年 许又新 提出心理健康的三类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1986年 郭念锋 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1967年 霍尔姆斯 正式在临床中应用社会再适应量表(为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的)
1981年 坎纳 编制了两个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量表,计117个题目;二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计135个题目
1982年 戴隆基斯 用坎纳的两个量表做研究,其研究表明:1.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2.提出一种见解“日常小压力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3.认为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主要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
1920年 坎农 使用人体生理变化作为指标,对适应压力付出的生理学代价进行过详细描述(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所的特征),又被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
1956年 塞利 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1966年 Sternbach 提出体质、压力论,认为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
1960年 Engle 提出器官敏感论,认为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
1956年 H.Selye 提出“应激”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状态
S.Freud 强调本能和焦虑,他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即焦虑性神经症,其焦虑分型为道德性焦虑、客体性焦虑、神经性焦虑
1967年 A.Lewis 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的特点为:1.焦虑情绪指向未来;2.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3.焦虑情绪是一种不快的和痛苦的体验;4.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蒂文斯 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高尔顿 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
提出人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点的不同而遗传的
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基础
1890年 卡特尔 1.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2.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验;3.认为心理测验应有统一标准
1908年 比内、西蒙 提出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
1916年 推孟 将比内——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内量表,该量表首次使用智力商数(比率智商)
时间 人物 事件
1937年 库德.理查逊 提出一组分析题目间一致性以估计信度的方法——库德——理查逊公式
1974年 《教育与心理测量之标准》一书中将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
比内 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比内测验
麦柯尔 最早使用T分数
韦克斯勒 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
1965年 伊贝尔 根据长期的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鉴别指数D为0.19以下,说明该项目差,必须淘汰
1882年 高尔顿 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建立“自由联想的方法
1890年 卡特尔 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1896年 韦特默 在宾西法尼亚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
1904年 比奈——西蒙 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条件
1907年 大卫 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学术贡献
1908年 帕森斯 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
1896年 在美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作为咨询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19世纪末 韦特默 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是咨询心理学的启蒙者
1953年 美国心理学会首先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
1954年 20多名心理学家 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955年 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56年 APA咨询心理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2001年8月 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1986年 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出现在北京朝阳医院
1942年 罗森斯 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为“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1949年 威廉森 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为:受过训练的A—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求助者提供缓助的过程
华生 建立“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
1924年 华生 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1989年 陈仲庚 认为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2.咨询师的技术;3.所要达到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中叶 综合快速疗法,诞生于美国
托尔曼 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公式B=f(S、P、H、T、A)
斯金纳 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R=f(S,A)
20世纪50年代 埃利斯 首创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译做“理性情绪疗法”(又叫合理情绪疗法)
1955年 韦克斯勒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981年 龚耀先 修订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成中文版
1939年 韦克斯勒 首编韦克斯勒——贝勒维量表(W—B)
1989年 李丹、王栋 编制联合型瑞文测验(CRT),即彩色型和标准型合并本联合型瑞文测验
1938年 瑞文 编制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
1982年 吴天敏 完成《中国比内测验》的修订
1905年 比内、西蒙 编制比内——西蒙量表
1904年 斯皮尔曼 首创智力的二因素理论,是因素分析之父
时间 人物 事件
1986年 张厚粲 完成瑞文标准型测验的修订,并出版瑞文标准型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
1960年 推孟、梅里 修订斯坦福——比内量表,采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表示测验成绩,其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
1908年 出版的比内——西蒙量表的主要新点为:1.使测验题目总数增加到59个;2.首次使用智力年龄表示测验成绩;3.建立常摸


上一篇:道人

下一篇:汉字笔画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