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正意

时间:2024-04-10 04:09:39编辑:优化君

如何学习好

1、提高学习,要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梳理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容易丢分的知识点;再者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任务,一一的去落实。\x0d\x0a\x0d\x0a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x0d\x0a\x0d\x0a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x0d\x0a\x0d\x0a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什么叫做真正的学习?

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就的喜欢学习,会学习,学以利用。每人都有自己的方法, 要自觉学习,对自己了解,薄弱的地方要努力,而且兴趣很重要,培养兴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钻研进去了就会产生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喜欢学习了。在学习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学习上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试着去做,勇于挑战;还要有积极向上,坚持不解的学习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我看过一个学习博客不错,就是李晓鹏写的,博客里有学习的心得还有博主总结的学习心得体会,都很实际的,有空你也看看吧!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希望能够帮助你吧!


对人真诚的成语

抱诚守真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出处: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诚心实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出处: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皇天有意为斯文,教人从诚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齐家治国为标准。”
赤诚相待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
赤心相待 赤心:真诚的心。真心诚意对待别人。
出处:元·乔梦符《两世姻缘》第一折:“做了一程夫妻,彼此赤心相待,白首相期。”
肺腑之言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出处: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古道热肠 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
精诚所至 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精诚团结 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开诚布公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开诚相见 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开心见肠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开心见诚 见:显现出。披露真心,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
开心见胆 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同“开心见诚”。
苦口逆耳 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沥胆抽肠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隳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沥胆披肝 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宋·司马光《体要疏》:“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沥胆濯肝 犹沥胆披肝。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非常忠诚。
面朋口友 指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披露腹心 披露:显露,展示;腹心:真诚的心意。形容以真心示人。
出处:《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以至于终,实不藏情。”
剖肝沥胆 比喻开诚相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承变色而起曰:公乃汉朝皇叔,故剖肝沥胆以相告,公何诈也?”
拳拳盛意 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出处:鲁迅《书信·致蒋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慎身修永 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
出处:《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
实心实意 指真诚实在的心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五儿听了,句句都是宝玉调戏之意,知这位呆爷却是真心实意的话。”
送抱推襟 真诚相待的意思。
桃李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我醉欲眠 我醉了,想睡觉。指为人真诚直率。
出处:《宋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直率如此。”
心虔志诚 虔:恭敬。心意恭敬、诚恳。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
馨香祷祝 馨香:烧香;祷祝:祷告祝愿。原指迷信的人虔诚地向神祈祷祝愿。后引伸指真诚地期望。
出处:《尚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
胸无城府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出处:《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一瓣心香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出处:唐·韩偓《仙山》诗:“一柱一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
有心有意 犹言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语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出处: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语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语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出处:康濯《东方红》第五章二:“孟老汉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气全消,甚至还进一步责备自己似的,哑默了半天,才又脑袋一抬,愣着两只深窝大眼,语重心沉地说。”
允执其中 允:诚信;执: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出处:《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照人肝胆 比喻以赤诚相见。
出处:姜可生《送影禅北行》诗:“照人肝胆秦时月,百战风霜劫后旗。”
真心诚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真心实意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形容人很真诚的成语

【抱诚守真】: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诚心敬意】:形容对人十分真诚和有礼貌。

【诚心正意】: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诚意正心】:诚:真心实意;正:纠正。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赤诚相待】: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赤心相待】:赤心:真诚的心。真心诚意对待别人。

【达诚申信】:达:表达;申:表明;信:诚实。表达真诚忠贞。

【洞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肺腑之谈】:肺腑:内心。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

【肺腑之言】: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肝胆相见】: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肝胆相向】: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古道热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交疏吐诚】:交:交情;疏:疏淡;吐:谈吐;诚:真诚。交情虽然疏淡,但说话非常坦诚。

【精诚所至】: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苦口逆耳】: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面朋口友】:指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披沥赤忱】:披沥:表露,倾吐;赤忱:赤诚,极真诚的心意。倾吐自己至诚的心意。

【披露腹心】:披露:显露,展示;腹心:真诚的心意。形容以真心示人。

【钦敬之忱】:钦佩敬重的真诚的情意。

【倾心袒腹】:指敞开心怀真诚对待他人。

【清交素友】:素友:真诚的朋友。交往纯洁,友情纯朴。

【情礼兼到】:情感和礼节同时表露出来。形容真诚有理。

【拳拳盛意】:拳拳:恳切、忠诚的样子。发自内心的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热肠古道】: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烧高香】:向神佛虔诚烧香,比喻真诚地向人致谢。

【慎身修永】: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

【实心实意】:指真诚实在的心意。

【送抱推襟】:真诚相待的意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路。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桃李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推诚爱物】:物:指他人。拿出真心去爱护他人。指以真诚的心意爱别人。

【我醉欲眠】:我醉了,想睡觉。指为人真诚直率。

【衔哀致诚】:衔:含着。胸怀哀痛之情,致真诚之意。

【心香一瓣】: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

【馨香祷祝】:馨香:烧香;祷祝:祷告祝愿。原指迷信的人虔诚地向神祈祷祝愿。后引申指真诚地期望。

【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一炷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语挚情长】:语言真挚,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允执其中】:允:诚信;执:保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真人面前不说假】:真人:真诚的人或了解事实的人。在知情人面前不说谎话。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真人:真诚的人或了解事实的人。在知情人面前不说谎话。

【忠告善道】:道:同“导”,引导。真诚劝告,善意引导。

【钻刀立誓】:钻刀:古代立誓仪式,立誓人要从刀门下钻过,表示如果负盟,甘愿死于刀刃之下。形容立誓定盟之真诚。


中国有哲学吗?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只有近似的内容上的谈论。中国思想的出发点、谈论的目的、以及内容的发展都和西方的哲学思维不一致,思想的内核存在原则性差异。连哲学这个词都是从日本引进的。中国人的很多学问本来不需要按照西方思维形式去构建,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比如文化傲视的惯性、攀比式的潜意识等等,都促使中国的很多思想走了没有必要走的道路,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生怕自己的文化落后于人,是传统的心理意识在作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生搬硬套西方话语,这属于受累不讨好的做法。中国的思想是零散式的,是孤立存在的,西方的哲学思想呈现的是递进和科学性的特殊历史式发展,整个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都不同。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也就是说,通过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个方法。到了明儒王明阳那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一个方法了,他经过“格竹子”,认为格外物根本不对,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说,格物就是了达自心,性德本具。这是他的证悟。此说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为异端。事实上,二者辩诤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就本体论而言,二者所说是一事。不过在逻辑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认为格物是追究具体事物自身的道理,这个观点就是一切物有自性,这是他思维的起点。按照这样的理解,当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体来的。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以批评朱熹的观点为依止,而事实上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程朱理学的观点是通过格物而显映心体。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同时,也有人问他,如果是这样,那初学人怎么办呢?这时他又回到日常的具体修行上来了——所以最终他也不能离开日常的渐修,而这正是程朱释“格物致知”的要点。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还是以程朱为准比较妥当。当然朱熹有些解释,也确实有一种心外求法的感觉,但问题还不是太大,因为他提倡理,这个“理”虽然本质上是神道理智化,但大体上仍属心法的范畴。“格”字的意思在上古时候很多,一说是“来、至”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这个意思是由“木长”这个本义衍生的。“木长”与“长木”的意思有一点区别,段玉裁说,木长是说木的丰美。这里面有赞的意思。所以这里引申出来的“来、至”,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在里面。《书·舜典》说“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格也有“纠正”的意思,《论语·为政》说“有耻且格”。这里侧重心性上的修养,王阳明实际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格”就是“格除”,“格物”就是“格除”心中之物。根据儒家的思想,“格物致知”的格,实际是“明通”的意思。参究外事,明通心体。这是修心的根本方法,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用这个方法修心。这里的物,含“物”意,也含“事”意。王阳明因为当时对“物”理解太狭隘,所以走上岐路。《孟子正义·尽心上》注云:“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礼记·月令》“兼用六物”,皆注为“物,犹事也。”而且,这个物,还包含事物的本质内容。《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就是取的这个意思。物,就是与“我”相对的存在。《易·系辞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么修心养性,本来是自心的事,为什么要谈到他物呢?这是因为早期儒家就认为,天道“广大悉备”,及于人,就于人心有关了。也就是说,事物外相虽然不是心本身,但事物的“理”(本体)却是心。这个心到宋儒说为“理”,到王阳明说为“良知”。人的心与外物息息相关。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格物致知”。佛教讲不净观,也是先修外在的不净观想,以去除内心的贪执。如果修不净想只是在表相上,意识分别上产生一个不净的观念,而对于自己的贪性本身认识不足,事实上也就无法住于禅定,那么这个不净观就不成功。“格物致知”的道理是一样的。象王阳明那样,辛苦地去格竹子,累得病了,最后仍然一无所获。对于“格特致知”分歧的产生,我认为是对于人性的认识(或者说是立论)的不同造成的。后世许多儒士,尤其是王阳明,与早期儒家有一些不同。最早的儒家认为“明明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孟子以降,明明德则是一个“发现本来善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前者认为“明德”是学习的果,后果认为“明德”是性之本善。这个观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对“格物致知”解释的不同。我倾向于前者,认为,“明明德”是指的学习与学习的结果,觉得这样更符合孔学的原意。性之本善固然也有道理,但性之本善是不能孤立讲的,讲性之本善,一定与学习有关,否则讲一个性之本善,等于没讲。所以,格物致知,是讲学习,诚心正意(中庸正道),是学习用于心,修身齐家,是学习用于行,治国平天下,是学习用于大道——新民、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儒家仁义的全体思想。若此,天下何思何虑!


表达诚心的成语

【半心半意】:指对人或事物缺乏诚心,只是敷衍应付。

【草庐三顾】: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诚心正意】: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改行从善】: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同“改行为善”。

【改行迁善】: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同“改行为善”。

【改行为善】:改变不良行为,诚心向善。

【竭力虔心】:诚心诚意地用全力做某件事情。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谓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同“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谓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开诚布公】: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茅庐三顾】: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形容“诚心诚意”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1、 真心实意【拼音】: zhēn xīn shí yì【解释】: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出处】: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造句】: 真心实意,才能找到知己。2、 赤诚相待【拼音】: chì chéng xiāng dài【解释】: 赤诚: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这所剩的数千饥饿疲惫之师因感学生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和平日赤诚相待,暂时不忍离去,勉强可以一战。”【造句】: 我们赤诚相待,彼此没有二心。3、抱诚守真【拼音】: bào chéng shǒu zhēn【解释】: 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诚,恪守不违。【出处】: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造句】: 抱诚守真的做法往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4、 讲信修睦【拼音】: jiǎng xìn xiū mù【解释】: 修:建立;睦:和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出处】: 《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造句】: 我国民务扩新知,多尽义务,对于内则父诏兄勉,对于外则讲信修睦。5、开心见诚【拼音】: kāi xīn jiàn chéng【解释】: 见:显现出。披露真心,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造句】: 臣愿陛下虚怀易虑,开心见诚,疑则勿用,用者勿疑。

上一篇:汪玉

下一篇:短小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