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预不虞

时间:2024-04-10 11:48:00编辑:优化君

备豫不虞的意思是什么

“备豫不虞”的意思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完整的词语是:“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意思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征语。《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品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意思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意思: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1、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征语:“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白话译文: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用来表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2、详解:(1)豫:同“预”。“备豫”就是事先防备。(2)虞:预测。“不虞”就是意料不到的东西。(3)为:治。扩展资料“备豫不虞”即提前做好防范,以备不测。魏徵希望唐太宗提前做好准备,以防范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易经》有豫卦,即豫谋之卦。豫本来是逸豫、安喜、快乐,但安逸舒闲时备豫警示才是豫卦的内涵。在我国传统军事理论中,“备豫不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孙子兵法》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要克敌制胜,要先胜、全胜或不战而胜,不能寄托于别人不来攻击,而是要依靠自己充分的防范。《孙膑兵法》也说“无备者伤,穷兵者亡”,我们不能喜爱争战打仗,但不能不准备打仗。《墨子》则说:“备者,国之重也。”预先谋划筹备是执政者的重要工作。

表示很意外的成语

【备预不虞】:不虞:预料不到。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变故,事前就要有所准备。

【被宠若惊】: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变生不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不测:意外。变故发生于突然之间。

【变生意外】: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不测之忧】:指意外的祸患。

【不期而会】:①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②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不期而然】: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不虞之隙】:指意外的误会。

【出豕败御】:出:突然出来;御:马车。突然冲出一头野猪使马车翻车。比喻受到意外事故发生使事情失败。

【处安思危】:犹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出现困难及危险。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从天而降】: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一、区别1、定义不同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2、表现形式不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二、联系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扩展资料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为什么文学历史

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艺术性,亦指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前者属于史学,后者属于文学。此处所谓历史文学,系指前者,即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审美要求。一是真实之美,这是通过史学家的文字表述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撰述的本质的美。史家历来重信史,历史撰述只有在反映了真实的(至少在史学家看来是尽力做到了真实的)历史面貌时,它才是美的。二是质朴之美,指历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实史实的基础上,写出事物的本色,说人如其人,论事如其事。三是简洁之美,“文笔简洁在任何时候都是优点,尤其是在内容丰富的场合;这个问题不仅是修辞的而且是本质的问题。”(卢奇安《论撰史》,见章安琪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4
月出版)“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刘知几《史通·叙事》)四是动态之美,历史是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运动的,历史事件也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历史撰述表现出这些运动形式,是为动态之美,此亦梁启超所谓应把历史写得“飞动”起来。五是含蓄之美,亦谓隐喻之美,或谓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史通·叙事》)寓论断于序事之中,是更高层次的含蓄之美,司马迁《史记》堪为典范。六是力量之美,这首先在于历史撰述的真实性及其给予人们的教育,如警诫,启迪,智慧,鼓舞。同时,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动、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阙。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历史撰述,笔锋犀利,生动,有力,他和他的著作被称为“惩罚暴君的鞭子”,即体现出这种力量之美。七是形象之美,此指历史撰述借助于种种直观语言或形象语言如图片、画卷、文学艺术样式、现代化传播媒介等,而得到广泛、丰富和形象的表现。此种形象之美往往不是“纯历史的”,但若与严肃的历史态度相结合,仍具有史学的价值,是为史学走向社会的途径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学就比较繁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不论是能够引起学界关注的高雅之作,还是引起大众关注的通俗作品,多数离不开历史,尤其是电视剧,几乎成了古装的一统天下。看起来,似乎历史文学已经成了文学领域尤其是通俗文学领域中的霸主,但略一深究,就会发现,这种繁荣极为尴尬。认识不到这种尴尬,就很有可能把弱智当天才,把无知当聪慧,断送历史文学的“大好前程”。作者认为,历史文学的社会需求仍处于不断上升态势,但历史文学的创作却每下愈况,如此下去,只会使读者和观赏者倒尽胃口。


地址翻译 (北京市大兴区团河邮局) 帮翻译下英文,谢谢

(中国)北京市大兴区(团河镇)团河邮局

信封/抬头格式
Tuanhe Post Office
Tuanhe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Municipality, PRC

正文格式
Tuanhe Post Office, Tuanhe Town,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Municipality, PRC

1.英语地址,从小到大,倒叙
2.汉语固定名词,如北京、大兴、团河,拼音连写
3.各单词首字母,大写


比喻为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做准备的成语

应该是未雨绸缪
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出处: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示例:
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的。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用法: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先准备。
近义词:
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居安思危。
反义词:
临渴掘井
英文:
Have not the cloak to make when it begins to rain.
现代折叠
经常描述一些人有备无患,形容人谨慎。
典故:
1. 武王灭纣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监视殷遗民,号三监。武王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辅政,致三监不满。管叔等散布流言,谓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为避嫌疑,远离京城,迁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与殷纣王之子武庚勾结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乱后,遂写一首《鸱鸮》诗与成王。其诗曰: “趁天未下雨,急剥桑皮,拌以泥灰,以缚门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诗有讽谏之意,望成王及时制定措施,以止叛乱阴谋。成王虽心中不满,然未敢责之。
2. 《诗经 幽风 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绸缪”:紧密缠缚,引申为修补。 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3. 清代朱用纯《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形容要做的事情早已做了充分准备工作”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要做的事情早已做了充分准备工作”的成语有杅穿皮蠹 [ yú chuān pí dù ]杅:饮水器。比喻事先充分准备,谋定而后行动。枕戈待旦 [ zhěn gē dài dàn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练兵秣马 [ liàn bīng mò mǎ ]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摩厉以须 [ mó lì yǐ xū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居安思危 [ jū ān sī wēi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上一篇:康熙来饿了

下一篇:proven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