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中国新诗为什么会诞生
新诗的发生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应
1918年1月的《新青年》发表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9首新诗,被认为是中国新诗的开端。但在这之前,便有诗人尝试着在内容上对诗歌进行改良创新。比如晚清诗人黄遵宪“我手写我心”观念的提出,便是提倡用旧瓶装新酒,用古体诗来描写新的生活。黄遵宪的诗在形式上篇幅延长,在内容上也出现了近代文明中的新名词。但古体诗对表达真实性的文学经验、生活经验还是远远不够。文言文很难成为新锐事物的载体。
哑石认为,新诗之新,首先是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形式上的突破。古典诗和新诗的语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前者是农耕文明背景下对应的语言艺术;后者则是内在地呼应着现代的文明。
他进一步解释道,20世纪的汉语,面临的是内部的文化冲突和观念上的变革。以胡适为代表的汉语承担者,是将汉语作为一种文化,将其按照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推进的。他们提倡用白话文进行新诗创作的同时,也是在鼓励白话文所代表的日常化和平民化。
“汉语是一种在行进中的语言,在评价形成初期的新诗时,也应相应考虑到白话文的成熟程度和相应的时代背景。只有将当时白话文的发展程度纳入对诗歌的分析中,才能更清晰客观地分辨新诗所表达的美感。”哑石说道。
新诗以反贵族化的姿态出现
孙文波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道路是在各种反对声中被推进的,抛开文学内部的批评,反对胡适白话文运动的许多人,都是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陈寅恪、吴宓等。但他们的批评,仅仅是从文学内部的发展来看文学,而没有看到新诗运动其实是中华民族对现代性的一种诉求。
“文学和诗歌永远不可能单纯,它们是文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在孙文波看来,特别是在当时,中国社会处在转型的时期,诗歌与时代的背景,不可能彻底的脱离。
于是新诗的产生,便有了另一层新的意义。如胡适的《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虽然诗歌简单,但它所代表的不仅是诗歌本身所描写的“蝴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实践了胡适所倡导的文学主张——反贵族化、亲民化的实践。
而一些新诗诗人则是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被称为是“最多愁善感的诗人”——何其芳,文风从抒情转变为描写抗战《成都,成都》的热情洋溢。社会环境对诗歌的改变,不仅体现在诗歌上,甚至会延伸到诗人自身。“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地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实际上还是受到了强烈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孙文波说。
新月派和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新月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闻一多,代表作:新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2、徐志摩,代表作:《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3、朱湘,代表作:《夏天》;《草莽集》;《草莽》;《石门集》朱湘(1904年—1933年12月5日),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清华四子”之一。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拮据,只发行了两期。二、朦胧诗派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等。1、北岛,代表作:《回答》《一切》《陌生的海滩》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2、顾城,代表作:《一代人》《英儿》《白昼的月亮》《黑眼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等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3、舒婷,代表作:《舒婷文集》舒婷,原名龚佩瑜,女,汉族,1952年5月生,福建晋江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扩展资料“朦胧诗”在“文革”期间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主题宣告其诞生,在经过近20年的坎坷历程之后,又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而宣告其消隐,至此,新诗潮诗歌运动也拉下了它的帷幕,但当代文学中由“朦胧诗”而开始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新诗潮的消隐只是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英雄主义诗歌思潮的消隐,因为到了80年代中期,英雄主义思潮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人本主义思潮则被传递到了后来的“新生代”诗歌之中。并突出了它的另一倾向,即诗歌中的平民主义倾向,“朦胧诗”这一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至此便为适应新的时代课题的“新生代诗”这一平民主义诗歌思潮所取代,诗歌开始沿着“后新诗潮”这一轨迹又向前继续发展了。新诗潮诗歌运动在经过它的高潮之后,已经告一段落,它的产生与消隐都缘于那段特定的历史,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这一价值体现在它的功利性上,便是打破了当代文学在思想上的禁忌,成功地跨越了当代文学史的禁区。实现了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并推动了这一优秀文学传统的发展,使之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界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力量,也使当代诗歌的美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完成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月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朦胧诗派
新诗是诞生于什么时期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