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匡胤不把皇位给他儿子?而是给他弟弟?
这个是有名的历史疑问之一:
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的皇帝,按照习惯,他应该传位给他儿子,可是他的弟弟赵匡义有野心,趁着宋太祖生病的机会逼迫赵匡胤,两人吵起来。吵些什么,外边人不知道,躲在外边远远地看,只看见蜡烛影子摇摇晃晃,有人影来回动,听有斧头把儿着地的声音,这就是有名的“烛影斧声”。没多久,宋太宗宣布宋太祖死了,临终嘱托由宋太宗即位,“烛影斧声”千古之谜,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破解
请问转世为斡离不,灭北宋,杀太宗子孙几尽"什么意思
完颜宗望本名斡鲁补,又作斡离不,是金太祖第二子,金建国前,斡离不从阿骨打征战,常在左右杀宋人无数。
传说完颜宗望长得和宋太祖赵匡胤一模一样,率兵攻入北宋都城后,宋人认为是太祖转世为金将回来报仇杀尽宋太宗的子孙。
这个传说乍听荒谬,实际上暗藏着一个北宋初期的疑案。
宋史上有一个“金匮之盟”,宋朝官方对此的记载是宋太祖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弟弟太宗,而民间有另一种说法,即大哥传二哥,二哥传三弟,三弟传大哥的儿子。太祖转世的说法便是民间说法的后续延伸:因为太宗不守信用,逼死弟弟和侄子,让自己的儿子即位,所以他大哥转世为金人,灭他江山和子孙了。
甚至有人说,后来的南宋高宗就是因为相信这个传言,所以找了个太祖的后代收为养子立为继承人,宋金才得以划江而治。
其实,现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金匮之盟”不过是宋太宗在史书中加上的一个为自己正名的假证据,他其实是篡位并谋杀他大哥的凶手。
另外,民间似乎对这一时期的“转世说”具有相当大的热情,比如民间传说宋徽宗生时,其父神宗梦见李煜来谒,后来的徽宗不论文雅及治国,皆像极李煜。众所周知李后主是被宋太宗毒死的,所以他转世为太宗子孙祸害宋室江山。
还有人说后来的金章宗,其书法和宋徽宗的瘦金体极其相似,两人都酷爱捶丸,都宠爱一个姓李的女人,一个叫李师师,一个叫李师儿。章宗之后金朝也开始衰败了(就是暗示金章宗可能是徽宗转世……汗……)。
其实都不过是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下的笑谈罢了。
宋太祖怎么当shang
太祖赵匡胤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死。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得了重病,临终时,她把宋太祖和心腹大臣赵普叫到身边,嘱咐宋太祖将来要先把皇位传给老三赵光义,老三死后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给宋太祖的儿子。赵普奉旨作了记录,由宋太礼祖珍藏起来。
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吩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即位,他使是宋太宗。 还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知道母亲的遗嘱,现在见三哥赵光义做了皇帝,一心想三哥早点死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到宋太宗身体很好,自己 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企图用阴谋手段夺取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大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 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不久,有人告发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可以把他流放到边远地方去,防止他发动叛乱。”
宋太宗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 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虞美人》这首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魏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负责监禁他的应该是魏王赵廷美
北宋的“斧声烛影”悬案
传弟不传子,是赵家王朝的"金匮之盟",但这也造成了千古疑案,斧声烛影,成为野史大肆渲染的传奇。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他通过战争消灭了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北定的局部统一的基础,使北宋出现了一百多年局部统一的局面。天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20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在夜间逝世,终年五十岁。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成人,皇帝的位置没有由儿子继承,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赵匡义)却在次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太宗。为什么赵匡胤逝世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而不传给已成人的儿子呢?因这中间有一个" 金匮之盟"的秘密。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得了重病,即将去世。临终前,曾召见赵匡胤与赵普入宫,立下遗嘱。当时杜氏对太祖说:"你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得来的吗?"赵匡胤回答说:"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德。"杜氏说:"不对。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的缘故。如果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后,他传位给一位有名望的年长的后裔当君主,你又怎么能得到皇帝的位置呢?所以,你百年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儿子德昭。四海至广,能立年长的君主,是社稷的福气。"赵匡胤为了安抚母心,当即表示一定遵从母教。杜太后就让赵普当场在榻前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藏之宝匮,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
十五年后,赵匡胤病逝,传位给赵光义,而未传给儿子德昭和德芳。对知情者而言,这是宋太祖在谨遵太后杜氏的遗嘱。但当时朝野上下几乎都不知"金匮之盟",于是认为这是件怪事,于是众说纷纭。当时野史上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斧声烛影"的故事。
据说,宋太祖听了一个江湖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急召赵光义太宗到宫内酌酒对饮,安排后事。当时,宦官和宫女都不让在场,只从远处见到烛影之下,赵光义有时离开座位,作推辞的样子,后来又看到太祖起身,拿起一柄柱斧砍地上的雪,大声对光义说:"好做,好做。"最后,太祖解衣带就寝,赵光义也于当晚在宫内留宿。到凌晨,太祖就去世了。还有的传说更为离奇,真实情况与详细细节已无从考究,只能以"金匮之盟"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但由于野史的渲染, "斧声烛影"竟成了千古之谜。
在北宋的赵姓皇帝之中,宋太宗赵光义也算得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早在后周时,他就随其父兄开始戎马生涯。他参加组织了陈桥兵变,后又任职重要的开封府尹,位在宰相之上。在宋太祖外出时还作为东京留守,坐镇京城,看守朝政。在太祖逝世以前,他已经掌握了宋朝很大部分的权力。所以,他登上皇帝宝座后,没有出现什么波折就顺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把宋太祖的统一战争等未竟事业继续进行下去,先后削平了五代最后三个割据政权吴越、漳泉二州十四县、北汉,奠定了北宋的疆域和北宋局部统一的规模,并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宋朝的长足发展和进一步繁荣。
宋太祖赵光义在位二十一年,公元997年逝世。他没有遵守"金匮之盟"的誓约,传位给他的弟弟赵光美,反而借故治赵光美的罪,宋太祖之子赵德昭也被他逼得自杀了。宋太宗将皇位传给了第三子赵恒,是为宋真宗。由于宋太宗不守誓约。故出现了宋代野史上所说的:"‘宋太祖‘转世为斡离不,灭北宋,杀太宗子孙几尽"的传说。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当上皇帝拜托各位了 3Q
太祖赵匡胤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死。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得了重病,临终时,她把宋太祖和心腹大臣赵普叫到身边,嘱咐宋太祖将来要先把皇位传给老三赵光义,老三死后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给宋太祖的儿子。赵普奉旨作了记录,由宋太礼祖珍藏起来。 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吩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即位,他使是宋太宗。 还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知道母亲的遗嘱,现在见三哥赵光义做了皇帝,一心想三哥早点死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到宋太宗身体很好,自己 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企图用阴谋手段夺取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大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 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不久,有人告发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可以把他流放到边远地方去,防止他发动叛乱。” 宋太宗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 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虞美人》这首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魏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负责监禁他的应该是魏王赵廷美 北宋的“斧声烛影”悬案 传弟不传子,是赵家王朝的"金匮之盟",但这也造成了千古疑案,斧声烛影,成为野史大肆渲染的传奇。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他通过战争消灭了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北定的局部统一的基础,使北宋出现了一百多年局部统一的局面。天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20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在夜间逝世,终年五十岁。当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已成人,皇帝的位置没有由儿子继承,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赵匡义)却在次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号太宗。为什么赵匡胤逝世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而不传给已成人的儿子呢?因这中间有一个" 金匮之盟"的秘密。 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赵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得了重病,即将去世。临终前,曾召见赵匡胤与赵普入宫,立下遗嘱。当时杜氏对太祖说:"你知道这个天下是怎样得来的吗?"赵匡胤回答说:"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德。"杜氏说:"不对。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的缘故。如果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后,他传位给一位有名望的年长的后裔当君主,你又怎么能得到皇帝的位置呢?所以,你百年后,应当传位给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儿子德昭。四海至广,能立年长的君主,是社稷的福气。"赵匡胤为了安抚母心,当即表示一定遵从母教。杜太后就让赵普当场在榻前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藏之宝匮,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 十五年后,赵匡胤病逝,传位给赵光义,而未传给儿子德昭和德芳。对知情者而言,这是宋太祖在谨遵太后杜氏的遗嘱。但当时朝野上下几乎都不知"金匮之盟",于是认为这是件怪事,于是众说纷纭。当时野史上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斧声烛影"的故事。 据说,宋太祖听了一个江湖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急召赵光义太宗到宫内酌酒对饮,安排后事。当时,宦官和宫女都不让在场,只从远处见到烛影之下,赵光义有时离开座位,作推辞的样子,后来又看到太祖起身,拿起一柄柱斧砍地上的雪,大声对光义说:"好做,好做。"最后,太祖解衣带就寝,赵光义也于当晚在宫内留宿。到凌晨,太祖就去世了。还有的传说更为离奇,真实情况与详细细节已无从考究,只能以"金匮之盟"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但由于野史的渲染, "斧声烛影"竟成了千古之谜。 在北宋的赵姓皇帝之中,宋太宗赵光义也算得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早在后周时,他就随其父兄开始戎马生涯。他参加组织了陈桥兵变,后又任职重要的开封府尹,位在宰相之上。在宋太祖外出时还作为东京留守,坐镇京城,看守朝政。在太祖逝世以前,他已经掌握了宋朝很大部分的权力。所以,他登上皇帝宝座后,没有出现什么波折就顺利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把宋太祖的统一战争等未竟事业继续进行下去,先后削平了五代最后三个割据政权吴越、漳泉二州十四县、北汉,奠定了北宋的疆域和北宋局部统一的规模,并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宋朝的长足发展和进一步繁荣。 宋太祖赵光义在位二十一年,公元997年逝世。他没有遵守"金匮之盟"的誓约,传位给他的弟弟赵光美,反而借故治赵光美的罪,宋太祖之子赵德昭也被他逼得自杀了。宋太宗将皇位传给了第三子赵恒,是为宋真宗。由于宋太宗不守誓约。故出现了宋代野史上所说的:"‘宋太祖‘转世为斡离不,灭北宋,杀太宗子孙几尽"的传说。
金太祖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
家庭 圣穆皇后唐括氏:
五子、嫡长子金徽宗完颜宗峻,名绳果
七子丰王完颜宗朝,名乌烈 (列蒲阳虎)[6]
赵王完颜宗杰,名没里野
光懿皇后裴满氏:
长子辽王完颜宗干,名斡本(海陵王时为金德宗,金世宗时降为辽王)
钦宪皇后纥石烈氏:
二子宋王完颜宗望,名斡离不
六子[7]陈王完颜宗隽,名讹鲁观
沈王完颜讹鲁
宣献皇后仆散氏:
三子金睿宗完颜宗尧(即金世宗父亲,又名完颜宗辅),名讹里朵
豳王完颜讹鲁朵
乌古论元妃:
四子梁王完颜宗弼,名兀术 (音wù zhú)
八子卫王完颜宗强,名阿鲁
九子蜀王完颜宗敏,名阿鲁补
萧崇妃:
纪王完颜习泥烈
息王完颜宁吉
莒王完颜燕孙
娘子独奴可
邺王完颜斡忽
宋为何联金抗辽而不联辽抗金?金又为何愿联宋?它完全有能力独自灭辽再灭宋。
为什么联金攻辽:1.宋朝和辽积怨已久,宋朝想借宋金攻辽而夺回被辽霸占的幽云十六州2.宋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金的实力和它的战略意图,没有任何准备。为什么金不独自灭辽:1.宋和金都被辽长期欺压,以灭辽归还幽云十六州可以使宋朝尽力灭辽。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辽的实力还有。2.借此削弱宋的军事实力趁机了解宋的军事实力3.自己攻打伤亡会很大,而且会让宋渔利。
南宋与金的议和称为什么内容是什么
1、名称为绍兴和议
2、和议内容:
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3、和议进程:
绍兴十年(1140),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入侵中取得顺昌(今安徽阜阳)、郾城(今属河南)、颍昌(今河南许昌)等大捷后,宋高宗赵构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下令各路宋军从河南、淮北等地撤回,以取悦金人。金完颜宗弼则率重兵深入淮南,造成大兵压境的形势,以利于宋廷投降派的活动。绍兴十一年,宋将刘锜、杨沂中、王德等部,在柘皋镇(今安徽巢县西北)大败金兵,金兵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击败宋兵,退至淮河北岸,淮西的宋军也退至江南。宋廷以论功行赏为名,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召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分别任命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实际上解除了兵权,把他们所领的三个宣抚司撤销,军队也直属宋廷。秦桧进一步拉拢张俊,打击韩世忠、岳飞,甚至不惜采用卑劣手段,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无法对正在进行的投降和议采取有力的反对行动。与此同时,宋高宗和秦桧加紧对金乞和。绍兴十一年十月,派魏良臣为禀议使赴金。十一月,金以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议条件
解释下面这段话,尤其是“下及注同”是什么意思?具体怎么解释?
这段话的解释:
“下及注同”是指下面及其注释都是一样的意思。
1、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
2、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惠,爱。行,道也。
3、笺云:性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携持同道而去。
4、疾时政也。○好,呼报反,下及注同。
5、行音衡。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虚,虚也。亟,急也。笺云:邪读如徐。
6、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
7、[疏]“北风”至“只且”。○正义曰:言天既为北风,其寒 凉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凉风盛雪,病害万物,以兴君政酷暴,病害 百姓也。百姓既见病害,莫不散乱,故皆云:彼有性仁爱而又好我者,我与此人携手同道而去。欲以共归有德。
8、我所以去之者,非直为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虽先日其宽虚,其舒徐,威仪谦退者,今莫不尽为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既,尽也。只且,语助也。
9、注文:
A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简称“传”。 B《传》后的“笺云”的“笺”是汉郑玄的《毛诗笺》的“笺”。 C“○”是间隔符号。圆圈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 D大字[疏]后是唐孔颖达的“疏”。
[疏]下的小字是有待疏解的文字提示,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 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正义曰”是发端语。 “正义曰”以下是疏文。疏文是进一步对经注进行疏解 。
请问这段话怎么解释啊?
这是南朝正史里面的一段吧!“执事者”是谁不清楚,没上文。大致就是说管事的官员听说了陶潜,擢升他做了彭泽县的县令。陶潜赴官职的时候没带家眷,只是安排了一个奴仆供他儿子差遣,他写信说:“你一天的生活开销很难一个人应付,现在我遣送一名奴仆,让他帮助你做些事。他也是人家爹妈生的儿子,你要好好地待他。”他在彭泽下令公田(怎么还像周代井田制那样,有公田私田?)都用来种高粱,他老婆坚持应该种稻米。陶就妥协,最后二顷公田五十亩种高粱,五十亩种稻米。(就说一顷是五十亩?)
会郡(大概是会稽郡)里派了督邮到彭泽县巡视,陶手下的小官说:“您应该整齐地穿好官服,出去接见他。”陶潜开始摆酷了,喟叹到:“我怎么能为了这五
斗米(指他的工资)向这种没文化的乡下人点头哈腰?!”当天他就交了官印辞职了,完了写了篇《归去来兮辞》。
我一直觉得陶潜这人没什么可推崇的,译文翻的不好,可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