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鼻祖吕大临考古图 吕大临墓在哪
《考古图》中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当时宫廷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的一些古代的铜器、玉器等东西。书中卷一至卷六为鼎、鬲、簋、爵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如今的版本中,总共有二百三十八器,实收一百四十三器,其中包括了数量较多的同铭器。卷七中收录的为钟、磐等乐器。总共目列十器,实收十五器。卷八收录的是玉器,目列十三器,实收九器。卷九、卷十为秦汉器,目列六十三器,实收六十七器。全书中总共目列二百二十四器,实际收录的则达到了二百三十四器。
《考古图》中对每一件所提到的器具都非常精细的进行临摹描绘,还对尺寸、容量、重量都有非常清楚的记载,将所能够查清楚出土地方和收藏处的器具也都进行注明。《考古图》的学术价值不容质疑,可以说《考古图》是我国最早而且是有系统的收录古代器具的图册,在考古学中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北宋时期的吕大临
吕大临(1040~1092) 字与叔,号芸阁。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哲学家,金石学家。曾任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为时短暂,一生主要研究理学与金石学。初以张载为师,张载死后从学于程颐、程颢,成为宋明理学中关学派系的重要学者,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称“程门四大弟子”。其学识广博,勤于著述,厚积薄发,功力深厚,被程颢誉为“深潜缜密”,朱熹称其学术成就高于宋代理学诸公。所著《东行录》多载“二程”语录,成为后人研究程氏学说的珍贵资料。哲学著作有《礼记解》《大学中庸解》《程门问答》《易章句》《论语解》《孟子解》《西铭集解》等,吕大临在金文、考古学方面很有成就,金石学著作有《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考古图》共10卷,收录了当时朝廷秘阁、太常、内藏等宫廷和民间所收藏的青铜器224件,玉器、石器多件。吕大临在书中先摹画器物图像,定以器名,然后记述器物的大小尺寸、装饰花纹、重量容积,再叙述其出土时间、地点、流传经过及收藏情况。《考古图释文》是对《考古图》所收有铭文的96件青铜器的文字考释。两书是流传至今最早的考释青铜器的著作,奠定了中国金石学、古文字学的基础,受到历代学者高度重视与推崇。
吕大临的家族古墓
2006年1月中旬,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乡五里头村的吕氏家族墓被盗掘,西安市公安局根据群众举报破获了这一盗挖古墓文物案,查缴文物89件(组)。计有西周乳钉纹铜簋、汉代朱雀铜熏炉、盖鼎、盘、镜、灯、三国重列式神兽章纹铜镜、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铭歙砚、錾花铜匜、菊瓣形双龙纹白石盘、螺杯盏、石单耳杯、执壶、“湖州照子”铭铜镜、鎏金铜箸、匙以及宋代的青釉刻花花口瓶、镶银花口青釉刻花钵、包金包银青釉瓷盏托、蚌雕围棋子等器物。部分宋代以前的铜器有宋刻铭文和墨书题记。镶银花口青釉刻花钵、包金包银青釉瓷器等均为首次发现。经陕西省文物鉴定组初步鉴定,这批文物中属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1件(组),三级文物49件(组)。文物数量之大、级别之高均属罕见。这批已经追缴的被盗文物中既有北宋文物,也有不少汉唐及西周铜器,表明墓主人是一位极喜收藏且收藏宏富的收藏家。从吕氏四兄弟的经历和身份看,人们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吕大临。但根据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及墨书题记,被盗墓葬的下葬年代不早于政和年间(1111—1117),而吕大临却早在元佑八年(1092)就去世了。因此,这批文物显然不属于吕大临。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根据有关资料,吕氏家族墓共有吕氏四兄弟及吕通等人墓冢15座,现封土俱夷为平地,地上已无任何标志。据盗墓者交待及当地村民介绍,为盗掘吕氏家族墓,盗墓者曾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踩点勘查,最后选定了位于果树林中的一座墓葬进行爆破盗掘。由于墓内情况不明,加上时间匆忙,他们第一次仅盗走了墓内的部分文物。为了便于再次作案,他们离开时对盗洞做了精心的遮掩和伪装。但未及再次作案,就落入了法网。因此,被盗墓以及未被盗掘的吕氏家族墓中应该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物。由于吕氏乃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加之宋代私人收藏之风极为盛行,除吕大临之外的吕氏兄弟收藏拥有大量宋以前的文物当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这座墓真属于吕氏其他兄弟,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吕氏家族乃至宋代最喜收藏、影响也最大的吕大临墓中当有更多更为惊喜的发现。
持之以恒的名人有哪些?
林肯、李白、屈原、詹天佑、陆游。1、林肯1832年,林肯失业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可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接着,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 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林肯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他又 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2、李白李白小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 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 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3、屈原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4、詹天佑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最终在他的坚持下,成就了一番事业。5、陆游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吕大临是中国历史上那个时期的人?他的一生有什么贡献?
吕大临(1040~1092),中国宋代金石学家,字与叔。其先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移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 吕大临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关学研究上,到了晚年才开始从事对青铜器的收集与研究,是最早将青铜器铭文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所撰《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两书,奠定了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基础。《考古图》共十卷,收录了当时秘阁、太常、官廷内藏和民间青铜器二百二十四件,石器一件,玉器十三件,大多是价值极高、造型精美的精品。每器先摹画器物图像,定以器名,然后又写短文叙述出时间、地点、大小尺寸、容积重量、流传经过及收藏情况。《考古图释文》是吕大临对其他八十五件青铜器的文字用《广韵》四部进行编排,系字于其下,用于纠正当时人们对古字的形、音、义的一些传统看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第一部参考书籍。 吕大临不但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家(青铜器专家),他的著述很多,大部分著作随着岁月的流失而失散,只留下《易章句》和《考古图》。《考古图释文》奠定了现代考古学、古文学的基础。他将青铜器铭文做为一门学问系统地进行研究,并对文字加以考证。 《考古图》共十卷,收录了当时秘阁、太常、官廷内藏和民间青铜器二百二十四件,石器一件,玉器十三件,大多是价值极高、造型精美的精品。每器先摹画器物图象,定以器名,然后又写短文叙述出时间、地点、大小尺寸、容积重量,流传经过及收藏情况。 《考古图释文》是吕大临对其他八十五件青铜器的文字用《广音句》四部进行编排,系字于其下,用于纠正当时人们对古字的形、音、义的一些传统看法,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第一部参考书籍,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 吕大临虽然在金石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因此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推崇。但与后代把吕大临及其撰写的《考古图》当作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和奠基作之一不同,吕大临从未把自己所从事的对青铜器的收集与研究当作单独或独立的学问看待。可以说,吕大临所从事的对青铜器的收集与研究完全是为其倡导和践行的明礼教、恢复三代礼制的关学宗旨和古礼研究服务的,是其经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先生学通《六经》,尤邃于《礼》,每欲掇习三代遗文旧制令可行,不为空言以拂世骇俗”。他研究古器物,并不是为了收藏把玩,而是为了理解、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精义,探求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轨迹,补救经传之缺失,改正诸儒之谬误,并供后学者作参考。对此,他在《考古图后记》中也有明确的说明:“予于士大夫家所阅多矣。……非敢以器为玩也。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也。以意逆志,或深其制作之源,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天下后世之君子有意于古者,也将有考焉。”这既说明了吕大临编纂《考古图》的目的,也反映了吕大临求实、贵用的治学精神。不独吕大临如此,北宋朝朝廷及士大夫热衷于古代礼乐器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也与经过唐末和五代的割据﹑混乱之后,宋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建立严格的纲常伦理而大力奖励经学,试图恢复古代礼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也可以这么说,发端于宋朝、日后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术门类的金石学是宋朝复古思潮和经学研究的派生物、副产物。 南宋时朱熹说他“于程子门人中最取吕大临”,并把他与程颖相比而论。可惜吕大临不幸早死,时年只有四十七岁,程颖称他“涵养深醇,妙达义理”,特哀大临“不幸早死”。
吕大临的基本简介
吕大临,号芸阁。先祖原为河南汲郡(今河南卫辉县)人,其祖父吕通曾任太常博士,因为葬在蓝田,吕氏后代遂移居蓝田。父比部郎中吕蕡共有六子,一个夭折,五人登科及第,今有史可考者,只有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四兄弟,大临为幼。吕氏四兄弟均在北宋朝廷任职,不但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文化、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和贡献。为关学代表性人物。吕大钧还在同胞兄弟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编写了《吕氏乡约》、《乡义》等。《乡约》主要提出同约人要“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经过推行,扭转了汉魏以来佛学盛行,造成儒家礼教衰败的混乱局面,对改化关中风俗起到了实际功效。主要著作有《四书注》、《诚德集》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学大使张载最初在关中开始讲学时,首和者为吕大钧,其弟大忠、大临相继都尊张载为师,由此带动了关中学者奔向张门求学之风。史载“横(即张载)倡道于关中,寂寥无有和者。先生(吕大钧)于横渠为同年友,心悦而好之,遂执弟子礼,于是学者靡然知所趋向”,使“关学郁郁满秦川”,并形成“关学之盛,不下洛学”的局面。吕大防虽不属张载门人,《宋元学案》记载其人与张载同调,张载辞官回横渠(在今陕西眉县)讲学后,吕大防曾向宋神宗再次举荐复其官职,后诏为太常礼院,因与礼官不合,辞官行至临潼,病逝馆舍。这些情况表明,关学的领袖和思想支柱是张载,关学的政治经济支柱则是蓝田诸吕。这正是关学得以形成发展,并与二程洛学及王安石新学构成鼎立之势的重大政治因素。再加之,吕氏四兄弟自身的学术成就,故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称“吕氏为关中学派蓝田系”。 在四吕中,又以吕大临的学术贡献最为突出。他虽登第,却以门荫入官,称“不敢掩祖宗之德”;虽人在仕途,却心系学术,与兄长吕大忠、吕大钧追随张载,投身关学,潜心研究《六经》,尤深于三礼的精研与实践。是诸吕及张载弟子中对“关学”发展贡献最大、“守横渠学甚固”之人。
作者简介怎么写
法布尔于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圣雷恩村一户农家。全名: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y Casimir Fabre )。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儿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并对这些动物十分感兴趣,开始着手研究! 1829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 1837年,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岛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克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 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使两人先前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有六个孩子,其中惟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了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 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被誉为‘昆虫之父’,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看过这部书的人都对法布郎与这部书赞口不绝!
考古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直接用处?
考古就是通过对实物的材料来直接了解历史。通过对地下的古代材料的发现,来直接感觉触摸历史。考古,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我们当然不可能从时间上走回过去,不可能在空间上走回过去。但是古人有意识无意识残留下来的东西里面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遗迹。考古使我们可以和他们面对面。让我们超越时空。考古帮助我们超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这就是考古的价值和意义。
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考古,重要的还不只是让我们对古代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的了解,对当下生活的了解,古人做过的事,当今的人,好的要记住,坏的要避免。这就是历史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知识延伸:
考古表示古代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年)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