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是不是真的存在过,有什么科学依据么?
既然要详细资料,那我就复制给你一点资料: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了一个狼孩,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试图揭开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
那还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①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①此书于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这种野兽抚育人类幼童的事例绝不止一件。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据传我国古籍中也记载过有关“狼孩”的事例。
最近上海《少年报》编辑部知识组的同志,还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资料——据伊拉克《笛子报》1978年第339期报道:
一批医生和心理学教授正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研究一个曾在猴群中生活过的男孩。
这个男孩是四年前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发现的。发现时,他全身赤裸,身体大部分长着毛,用四肢爬行、跳跃。村民们经过一段紧张的追赶,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现在住在肯尼亚的一家医院里。
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约翰”。已确定他现年八岁,是在森林中与家人失散或是家里人全部遭难后独自留下的。猴子们见到他很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抚养,并保护他免受其他动物的伤害。
在被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学习了两脚行走,由于回到人类中生活,性情也变得温顺了。但是,他至今还不会说话。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习惯吃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开首讲的印度“狼孩”。
人们会问:这些“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么不同?
据记载,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之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往往通过对高等类人猿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人类语言、智力及许多社会行为和习性的形成过程,而人类儿童与动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例,却提供了少有的机会,通过对这一类特殊情况下的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资料。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这里也应当指出,“狼孩”本身毕竟是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后辈,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习性。印度“狼孩”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而辛格夫妇所豢养的那些家狗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而言,新生儿平均约390克,9个月的婴儿脑重560克,2.5岁到3岁的儿童脑重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为1280克,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这说明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发展。正是在儿童时期,逐步学会了直立和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狼孩”由于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她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岁的正常儿童。
再次,正如个体发育史是它的种系发展史简短的重演一样,人类幼儿智力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从猿到人漫长历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狼孩”未能学会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们的发言器官——喉头和声带的运用受到阻碍,发不出音节分明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印度“狼孩”自然不会有产生语言的需要。此外,她们总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从下方摄取印象,不可能使头脑获得较其他四脚动物更多的印象,这一切根本地阻滞了她们智力的发展。“狼孩”的事例从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如果没有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人类祖先就不可能实现由猿到人的转变,而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却又离不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所以狼孩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可能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
◆ 发展心理学
* 心理发展研究与理论: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成熟、学习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与发展,认知发展阶段论,发生认识论,表象模式发展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复演学说,儿童学,游戏,模仿,印刻,关键期,自我中心主义,早期经验,亲子关系等。
* 个体发展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 儿童心理学:
** 动作发展: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抓捏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 认知发展:注意发展,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等。
** 个性发展 ** 独生儿童 ** 超常儿童 ** 低常儿童 ** 问题儿童 ** 缺陷儿童 ** 狼孩
* 少年心理学 * 青年心理学 * 成年心理学 * 老年心理学 * 毕生发展心理学
世界上真的有狼孩吗?
当然有,我们生物老师都讲了。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现了一个狼孩,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试图揭开狼孩生活的全部秘密。
那还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①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①此书于1947年出版,1966年再版。
像印度“狼孩”这种野兽抚育人类幼童的事例绝不止一件。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据传我国古籍中也记载过有关“狼孩”的事例。
最近上海《少年报》编辑部知识组的同志,还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资料——据伊拉克《笛子报》1978年第339期报道:
一批医生和心理学教授正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去研究一个曾在猴群中生活过的男孩。
这个男孩是四年前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发现的。发现时,他全身赤裸,身体大部分长着毛,用四肢爬行、跳跃。村民们经过一段紧张的追赶,才把他抓住。他先被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现在住在肯尼亚的一家医院里。
人们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约翰”。已确定他现年八岁,是在森林中与家人失散或是家里人全部遭难后独自留下的。猴子们见到他很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抚养,并保护他免受其他动物的伤害。
在被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学习了两脚行走,由于回到人类中生活,性情也变得温顺了。但是,他至今还不会说话。起初他只吃香蕉,慢慢地他已习惯吃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
关于被遗弃在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猎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个野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1976年出版的《阿威龙的野男孩》一书,介绍了这个野男孩被发现的概况。
至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上已知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20个为猛兽所抚育:5个是熊、1个是豹、14个是狼哺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即本文开首讲的印度“狼孩”。
人们会问:这些“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有些什么不同?
据记载,本文提及的印度“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辛格的妻子去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之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往往通过对高等类人猿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人类语言、智力及许多社会行为和习性的形成过程,而人类儿童与动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例,却提供了少有的机会,通过对这一类特殊情况下的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资料。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这里也应当指出,“狼孩”本身毕竟是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后辈,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习性。印度“狼孩”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而辛格夫妇所豢养的那些家狗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而言,新生儿平均约390克,9个月的婴儿脑重560克,2.5岁到3岁的儿童脑重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为1280克,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这说明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发展。正是在儿童时期,逐步学会了直立和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狼孩”由于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她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岁的正常儿童。
再次,正如个体发育史是它的种系发展史简短的重演一样,人类幼儿智力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从猿到人漫长历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狼孩”未能学会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们的发言器官——喉头和声带的运用受到阻碍,发不出音节分明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印度“狼孩”自然不会有产生语言的需要。此外,她们总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从下方摄取印象,不可能使头脑获得较其他四脚动物更多的印象,这一切根本地阻滞了她们智力的发展。“狼孩”的事例从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如果没有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人类祖先就不可能实现由猿到人的转变,而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却又离不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所以狼孩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可能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
◆ 发展心理学
* 心理发展研究与理论: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成熟、学习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与发展,认知发展阶段论,发生认识论,表象模式发展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复演学说,儿童学,游戏,模仿,印刻,关键期,自我中心主义,早期经验,亲子关系等。
* 个体发展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 儿童心理学:
** 动作发展: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抓捏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 认知发展:注意发展,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等。
** 个性发展 ** 独生儿童 ** 超常儿童 ** 低常儿童 ** 问题儿童 ** 缺陷儿童 ** 狼孩
* 少年心理学 * 青年心理学 * 成年心理学 * 老年心理学 * 毕生发展心理学
《丛林故事》的作者是谁?
一、《丛林故事》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
二、丛林故事:
《丛林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印度少年莫格里在婴儿时期被老虎谢尔汗追逐,误入狼穴,并被狼妈妈收养,在狼群中成长为一个勇武聪慧的少年的故事。作者是英国小说家、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
三、内容简介:
吉卜林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英国作家,拥有传奇般的经历,风格迥异的创作手法,清丽脱俗的文笔。《丛林故事》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执着和独特诠释。从被狼抚养的人娃娃莫格里运用智慧战胜跛腿老虎萨克汗、白海豹科迪克锲而不舍带领同伴们找到理想的栖息地,到花园里英勇机智地和眼睛蛇战斗的獴,作者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作者简介:
拉迪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印度孟买,是20世纪英国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十分丰富,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游记、儿童文学、随笔、回忆录等。其中尤以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印度题材的动物故事集《丛林故事》更是他创作中的瑰宝,也是他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
求以下图片所有男孩子的出处
1 小真 「南家三姐妹」
2 绫崎飒 「旋风管家」
3 莲太 「潜行吧!奈亚子」 这个是 钉宫理惠 配音的
4 只堂鞠也 「玛利亚狂热」
5 渡良濑准 「Happiness!」
6 刘翡翠 「Sacred Seven」
7 泽渡香 「玉响~hitotose~」(幸福光斑)
8 漆原琉华 「命运石之门」
9 安娜·革兰 「Phi·Brain 神之谜题」
10 兵藤葵 「会长是女仆大人」
11 星野歩 「架向星空之桥」
12 乔伊·琼斯 「HEROMAN」
13 望月优矢 「Another」
14 小狐狸 「夏目友人帐」
15 库鲁斯·西尔特 「NEEDLESS」
16 木下秀吉 「笨蛋·测试·召唤兽」
17 先导爱知 「卡片战斗先导者」
18 东 「境界线上的地平线」
19 雾野兰丸 「闪电十一人GO」
20 藤咲凪彦 「守护甜心」
21 小鸟游宗太 「working!!」(迷糊餐厅)
22 朱宫正树 「轻声密语」
23 宫小路瑞穗 「少女爱上姐姐」
24 小熊 「女神异闻录4」
25 月宫林檎 「歌之☆王子殿下」
全是伪娘
《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全部配音演员名单
1、角色名:喜羊羊,配音:祖丽晴2、角色名:美羊羊,配音:邓玉婷3、角色名:懒羊羊,配音:梁颖4、角色名:沸羊羊,配音:刘红韵(1~41集、511~530集)、严彦子(42~510集)5、角色名:暖羊羊,配音:邓玉婷6、角色名:慢羊羊,配音:高全胜7、角色名:灰太狼,配音:张琳8、角色名:红太狼,配音:韦宝宝(前期)、崔冰(古古怪界大作战)、赵娜(后期)扩展资料:《喜羊羊与灰太狼》讲述了羊历3131年,青青草原上,羊羊族群十分繁荣昌盛,羊羊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着。直到灰太狼带着妻子红太狼搬到对岸的森林,羊羊们才真正在现实中见到书上记载的狼。 灰太狼每天想尽办法要跨越铁栅栏抓羊。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对手是全羊族里最聪明的喜羊羊,而且喜羊羊的背后还有智慧超群、又擅长发明的村长慢羊羊;大智若愚,馋嘴爱睡的懒羊羊;力大无比,勇敢无畏的沸羊羊;心地善良、气质非凡的美羊羊;以及温柔可爱,做事负责的暖羊羊。 善良勇敢的小羊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识破灰太狼的阴谋诡计。但灰太狼为了家人,也勤奋努力,百折不挠地捉羊,一次次失败,但又一次次站起。就这样,妙趣横生的狼捉羊故事,在青青草原不断上演。
电影版 喜洋洋和灰太狼 国语幕后配音是谁
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国语配音演员:祖 晴(女 声演 喜羊羊)
邓玉婷( 女 声演 美羊羊)
梁颖(女 声演 懒羊羊) 刘红韵( 女 声演 沸羊羊) 照片
高全胜(声演 慢羊羊) 赵 娜(声演 红太狼)
李团(声演 软绵绵) 邓玉婷(声演 嘭恰恰) 梁 颖(声演 小灰灰) 邓玉婷(声演 暖羊羊)
阿牛(声演 白牛国王) 毛方圆(声演 黑牛国王) 陈泽宇(声演 咚咚锵) 巫迪文(声演 黑牛队长)
钟凯(声演 寄生牛)
喜洋洋与灰太狼 可是难得的经典国产动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