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

时间:2024-04-14 00:14:32编辑:优化君

海纳百川,恩泽四方是什么意思?

【解释】: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词义:恩:感恩、恩赐。泽:水源、润泽。恩泽:恩惠赏赐。恩泽比喻恩德及人,像雨露滋润草木。旧时常用以称皇帝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


“四方”是什么意思?

四方有6种解释,分别是: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例句:西汉 戴圣《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白话译文: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2、天下;各处。例句:现代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3、指四方诸侯之国。例句:先秦 佚名《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白话译文:武王受得天之祜福,所以四方诸侯都来贡献庆贺。”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汉 班固、陈宗等《东观汉记·马廖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白话译文:京城中喜好梳高的发髻,比京城外的要高一尺左右。5、指四方之神。例句:西汉 戴圣《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白话译文:天子供奉天地,供奉四方之神,供奉山川,用五种方式供奉祭祀,每年都这样。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例句:《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白话译文:我在这里居住了快70年了,也没有见过有那个英雄豪杰是正方形的脑袋的。扩展资料:相关词语:1、四方八面 [ sì fāng bā miàn ] 基本释义:到处;各个方面。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白话译文:突然遇到从各个方向来的事情,让我如何生存?例句:郭沫若《新华颂》:“多种族,如弟兄,四方八面自由风。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范围广。2、志在四方 [ zhì zài sì fāng ] 基本释义: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白话译文:我听说男子应该志在四方。夫君正在壮年却不追求仕途,只是守着妻子不找出路?

四方是什么意思?

四方,指各处;天下,泛指地面的四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也可指正方形。见《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1、[four directions of north,west and east]∶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各个方面。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2、[quadrilateral]∶正方形或正方体。一只四方的木头匣子。拓展资料:引证解释: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史记·孝武本纪》:“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其下四方地,为餟食群神从者及北斗云。”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诰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3、 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疏:“武王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 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5. 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句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6、 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司"在古汉语中有几种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sī ㄙˉ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b.复姓)。~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b.复姓)。~马(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b.复姓)。~寇(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b.复姓)。
2. 官署名称:人事~。
3. 视察:~日月之长短。
4. 姓。

康熙字典解释
〔古文〕《唐韵》《集韵》息兹切《韵会》新兹切《正韵》相咨切,音思。《说文》臣司事於外者。《玉篇》主也。《书·大禹谟》兹用不犯于有司。
又《高宗肜日》王司敬民。
又《周官》钦乃攸司。《礼·曲礼》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水、司木、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又州名。《晋书·地理志》司州,汉司隶校尉所部。魏氏置司州。
又《广韵》姓也。《左传》郑有司臣。
又《正字通》司徒,司马,司空,皆复姓。
又《集韵》《韵会》《正韵》相吏切,音笥。义同。《前汉·叙传》民具尔瞻,困于二司。《注》师古曰:司,先字反。《王粲·酒赋》酒正膳夫冢宰是司,虔濯器用,敬涤蕴饎。
又与伺通。《前汉·高五王传》魏勃常早扫齐相舍人门外,舍人怪之,以为物而司之,得勃。
又《灌夫传》太后亦已使司。
又《容斋随笔》司有入声。如白居易诗:四十著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武元衡诗,惟有白须张司马,不言名利尚相从是也。○按司字有平、去二声。白、武二诗所用,当系去声读作入声者,无据,不可从。

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解释
【卷九】【司部】司
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属皆从司。息兹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臣司事於外者。外对君而言,君在内也,臣宣力四方在外,故从反后。郑风,邦之司直。传曰:司,主也。凡主其事必伺察恐後,故古别无伺字,司卽伺字。见部曰:覹,司也。,司人也。人部曰:伏,司也,司望也。页部曰:,司人也。部曰:,司也。豸下曰:欲有所司杀,皆卽今之伺字。周礼师氏,媒氏,禁杀戮之注皆云:司犹察也,俗又作覗,凡司其事者皆得曰有司。从反后。惟反后乃乡后矣。息兹切。一部。凡司之属皆从司。


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 百度

  解释来自汉典网站:

  一、基本字义:
  duān ㄉㄨㄢˉ
  1. 正,不歪斜:~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丽。~然。~庄。~秀。~静。~坐。
  2. 正派,正直:~方。~直。~重(zhòng )。品行不~。
  3. 事物的一头:~的(dì)(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倪。~详。事~。争~。
  4. 用手很平正地拿:~盆。~碗。~茶。把问题~出来说清楚。
  5. 姓。

  二、详细字义
  ◎ 端 duān
  〈形〉
  (1) (形声。从立,专( duān)声。本义:站得直)
  (2) 同本义 [straight]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4) 端正。引申为正直 [upright;proper]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
  (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词性变化
  ◎ 端 duān
  〈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end]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top]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beginning]。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omen]。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main threads]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limit]。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train of thought]。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cause]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pretext]。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kind]。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a kind of gown]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approaches;ways;means]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 端 duān
  〈动〉
  (1) 详审 [look sb. up and down]。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hold sth. level with both hands]。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speak out]。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 端 duān
  〈副〉
  (1) 确实;果真 [really;indeed;if indeed]。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after all;in the end]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三、说文解字
  【卷七】【专部】专
  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凡专之属皆从专。多官切〖注〗臣铉等曰:中,地也。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直也。用为发专,专绪字者叚借也。从立。专声。多官切。十四部。

  四、康熙字典

  〔古文〕专《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多官切,音偳。《说文》直也,正也。《礼·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注》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汉·贾谊传》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传·隐元年注》上系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说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注》端者,首也。人皆有仁义礼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广韵》绪也,等也。《扬子·方言》绪,南楚或曰端。
又《增韵》审也。《战国策》郤疵对智伯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
又专也。《战国策》敢端其愿。《注》端,犹专也。
又布帛曰端。《礼·记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为端。《小尔雅》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
又《周礼·春官》其齐服有端,素端。《郑司农注》衣有襦裳者为端。《谷梁传·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注》端,端之服。《疏》其色,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端。
又地名。《山海经》号山,端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国在流沙中者,墩端玺。《史记·赵世家》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注》端氏,泽州县也。《前汉·地理志》苍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赐。
又宫门名。《後汉·黄琼传》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注》端门,太微宫南门也。
又兽名。《後汉·鲜传》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
又《正韵》尺兖切。与喘同。《荀子·劝学篇》端而言。《注》端,读为喘。喘,微言也。
又《韵会小补》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礼·玉藻》诸侯端以祭,天子端以朝,日于东门之外。《注》端,皆音冕。
又《韵补》叶都元切。《陆机·文赋》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又叶多汪切。《杨戏赞秦子敕》正方受遣,豫闻後纲。不不佥,造此异端。

  考证:〔《礼·月令》诸侯玄端以祭,天子玄端以朝,日于东门之外。〕 谨照原文月令改玉藻。


四方八面是什么意思

四方八面 读音: sì fāng bā miàn。
基本解释:

到处;各个方面。
词语分开解释:

四方 :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天下;各处。
3.指四方诸侯之国。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5.指四方之神。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八面 : 1.八张脸。
2.一物的八面。
3.八方。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上一篇:陈玄礼

下一篇: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