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县

时间:2023-05-26 06:57:39编辑:优化君

李敏(1425—1491),字公勉,河南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御史、巡抚、漕运总督。他在明朝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四年的户部任内,也作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把北方的北畿(河北)、山西、陕西,这三省的夏秋两税,以银折粮,按照每石一两计算。山东、河南二省的戍边之饷,亦已在他巡抚大同之时,实行了这个以银折粮的办法,省掉了公家的浮费,免除了运卒的劳苦。

汝水虹桥

汝水虹桥:县城南门外北汝河上,有古红石桥一座,36孔,似彩虹凌空。因常年泥沙淤积,桥面虹桥与河底,唯枯水季节尚能行渡。

绿水红桥掩映间,横空三十六重环,

天移鳌背来沧海,地拥虹腰跨碧湾。

帝阙九阍通驲驿,王程万里走夷蛮,

驱山谁借神龙力,石甃鞭痕血尚殷红。

北汝河

乾明晓钟

乾明晓钟:县城南首山乾明寺有古钟一口(今无存),围可四抱。相传每至天色破晓,不击自鸣,声闻数里。南山佳气蔼氤氩,萧寺疏钟隔岸闻,

一击唤回沧海日,数声敲破碧云天。

音传小殿星初落,响彻春潮曙未分,

正是幽人残梦觉,满窗梅月乱纷纷。

襄县八大景

紫云藏雪

紫云藏雪:紫云山南端,槲木葱郁,秋冬之交,红叶漫山,瑞雪乍晴,红装素裹,蔚为壮观;暮春远眺,碧绿丛中,残雪犹存,绿叶白雪,相映成趣。

残雪西山尚未晞,更逢晴日送光辉,

冰崖拔地三千尺,玉柱亭空几百闱。

郎耀夜深回昼景,清光春晓酿寒威,

何时一借阳和力,沛作甘霖润百腓。

令武秋风

令武秋风:公元前300年,楚将景缺与秦兵战于令武山,败殁葬之山东麓。其墓旁有祠,周围遍植松柏,每值秋风乍起,古木萧瑟,如泣如诉,令人悲愤。今景缺墓庙祠尚存。

将军弓剑闭幽宫,名与山灵共始终,

庙祀尚沾新典礼,辕门谁识旧英雄。

萧萧古木西风急,落落遗墟夕照红,

功德在人还不泯,从教血食到无穷。

襄县八大景

龙池晚钓

龙池晚钓:在县城北今库庄乡邮亭村附近,旧时有泉曰龙池(今无存),岸这杨柳轻拂,池中荷花飘香,夕阳西下,尤宜垂钓。

数尺纶竿数亩池,夕阳影里钓涟漪,

行依绿岸鸥先狎,坐对清波鱼未知。

杨柳露浓风力软,藕花香散月来迟,

殷勤更莫添芳饵,正是金鳞跃子里。

阳台暮雨

阳台暮雨:原县城东门外有阳和楼(今无存),值暮色苍茫,烟雾缭绕,似细雨蒙蒙。

楚王台榭压城闉,地占高明远布尘,

汝水似环将绿绕,首山如黛学眉颦。

当年梦雨真成妄,此地遗踪不可询,

指点荒基倍惆怅,往来多少信疑人。

襄县八大景

青冡愁云

青冡愁云:县城西北7.5公里,十里铺镇寺后李村西南侧有古冡,名“青冡”,传为纪念昭君王嫱出塞和亲而设的衣冠冡。冡旁有青冡寺(曾名龙兴寺),寺内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香烟缥缈,壮若云烟,为缅怀昭君,故称“青冡愁云”。青冢今无,寺建于元代,后毁于兵火,明代重建,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尺累累古道旁,明妃此地掩玄堂,

阴迷冢木风霜老,春入林花锦秀香。

怨骨九原应恋阙,芳魂千载定还乡,

愁云漠漠萦青草,犹似穹庐夜断肠。

襄县八大景

高桥夜月

高桥夜月:县城西北7.5公里之马黄河上,原有一古石桥(今无),因附近地势低下,河床深邃,桥似空悬,故名高桥。近桥处有一深潭(今无),岸边遍植垂柳。夏秋之交,夜月皎洁,倒映入水,画图天成。

小桥烟树晚苍苍,一片山光与水光,

涧底有天涵桂魄,人间无物遁豪芒。

清辉晃耀千林雪,寒气阴森五月霜,

踏碎琼瑶浑不管,满身清露湿衣裳。

曹操练兵台遗址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与榆林乡西南交界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地原有内外二城,内城在原台地边沿,占地29.4亩,外城在高台周围约100米处,占地50余亩。二城门均在南端,

内外城各有城墙、垛口,城墙南北皆有一箭楼至今至今无存。现存台地东西长53米、南北51米、高8.5米。三国时期,此地为许都西南重镇。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农人丰衣足食,且距京师(许都)不远,是练兵的理想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练兵马,演习攻城掠地之法,又屯田开荒,种粮置草,为统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曹操练兵台东北处城上村,有论城(魏武帝行宫)遗址,为曹操聚贤论事之所。

襄县八大景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欲雄霸中原,统一天下,招贤纳士,广罗人才,郭嘉此时投奔曹操。在这里曹操同郭嘉纵论天下大事,共商一统霸业。当年论城雄伟壮观,城门巍峨,箭楼高耸,城垣宛如盘龙。今存城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高1米,现为民房覆盖,四周为平地。遗址西南有运粮河,为曹操输送粮草的水上通道。这里土质浅层发黄、深层发黑,河道两岸土黄如铜,河底土黑如铁,故名“铁底铜帮”运粮河。为了屯垦的便利,曹操广开河渠,大兴水利。开挖河流,运粮河于此时开挖而成。当年,运粮河上建一长30多米、宽15米、高5米的八墩九孔大石桥,桥下可通行船只,两侧立石柱为栏,两端各刻雌雄青蛙,称“金肚石蛙桥"。传说,曹冲在这里曾用船称大象。经对该遗址试发掘,商、周、秦、汉时期遗物均有发现。出土器物有兽牙、蚌刀、石斧、夹沙、红陶片。

襄县八大景

“仙鹤送印”始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襄城县石湾村紧靠北汝河,因河道在此转向,汝水常年冲淤,形成了大片沙滩湿地。在候鸟迁徙之季,湿地上曾出现仙鹤群栖、万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当地村民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是“天神显灵”送福人间,为了把这种吉祥流传于后世,福及子子孙孙,当时村民就与本村一老先生一起编排了仙鹤送印这个民间舞蹈。经历代代的丰富发展,形成了现今的仙鹤送印。

仙鹤送印舞蹈动作稳重、大气,多以走、转、跳、卧、翻等技巧为主。其舞步,除蛤蚌精走小碎步外,其余三人皆采用慢四步,体现出艰辛、虔诚的特征,表演沉稳庄重,舞蹈风格洒脱、活泼、风趣、幽默。

仙鹤送印伴奏音乐,其形式浩大,整个乐队由51人组成,伴奏曲目有《大起板》、《凤凰三点头》、《双开门》、《锣鼓套》等十余种。

仙鹤送印发展到今天,它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民间技艺,丰富它的艺术内涵及表现力,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使这一民间舞蹈在中部地区民间文艺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襄县八大景

位于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欧阳修4岁丧父,家中贫穷,自幼好学。23岁和2 4岁两次参加国子监考试和礼部会试,均获第一,在最后殿试中,以甲科第14名的成绩授于进士及第,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负责勘问刑狱的司法官)。在西京任职的3年中,欧阳修在襄城东汝水岸边,购得田宅一所,将母亲和妹妹接来居住。

襄城的秀丽山川和勤劳朴实的民风,给留下了美好的美好印象。景祜元年(1034年)任职西京推官期满后,回襄城探亲时写下《罢官后初还襄城敝居述怀》诗一首:

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植仗望远林,行歌登故墟。

陋巷叩柴扉,迎候遥惊呼。夙志在一壑,兹焉将荷锄。

儿童戏饮马,田里邀篮舆。言谢洛社友,因招洛中愚。

春桑郁已绿,岁事催农夫。马卿已倦客,严安犹献书。

朝日飞雉雏,东臬新雨余。行矣方于役,岂能遂归欤!

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欧阳修复职,将母亲和妹妹接往南阳居住。初冬,欧阳修又到襄城,把田宅托付给邻里照看。这次襄城之行,欧阳修又写下了《初冬归襄城敝居》诗:

日落原野晦,天寒闾市闲。

襄县八大景

牛羊远陂去,鸟雀空檐间。

凭高植藜杖,旷日瞻前山。

垅麦风际绿,霜鸦村外还。

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

酣歌岁之暮,寂寞向柴关。

襄县八大景

此后10年间,欧阳修无论任职京城,还是迁至地方,都把襄城视作第二故乡。皇佑元年(1049年)移至颍州(安徽阜阳),又置田产一区,建起宅第,供老母和妻小居住。四子四子辨。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归居颍州宅第,剖分家产,将襄城田宅交四子欧阳辨(官至承议郎),欧阳辨后代定居襄城至今900余年。欧阳修故居,被其后裔改成欧阳家族祠堂,祠堂分前院后院,前院有正堂三间和东西厢房,内奉欧阳辨及后裔历代神主。后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殿五楹,为悬山式,前檐插廊,殿内正位供欧阳修和夫人画像,其四个儿子画像分别悬挂东西两壁。后因岁月变迁、年久失修,欧阳祠堂房舍大部分被毁,现仅存前院东厢房和正堂。正堂砖石结构,阁楼式,二梁起架,五脊两坡硬山式,小灰瓦覆项。整个建筑简朴大方。

村北有欧阳辨墓冢,高4米,占地1亩。

襄县八大景

位于襄城县丁营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襄县八大景

据传,远古时,百宁岗是一片平地,一天夜间,不知何故,地辟一道鸿沟,且生出许多成精害人的裂礓石,把百姓袭扰得寝食不安。为收伏怪石,除掉孽障,一仙翁特意借岗下庄的百头耕牛,搬来一架山梁填沟镇妖,还一方平安。神仙借百牛搬山的故事不胫而走,流传四方,此岗遂名“百牛岗"。

明万历年间,政局不稳,民不聊生,岗上常有盗匪出没,拦路抢劫,杀人越

襄县八大景

货,闹得路断人稀,鸡犬不宁。提督杜百宁奉命率兵到此平贼,为纪念百宁,百牛岗改称百宁岗。

五岳庙始建于汉代,晋朝形成规模,历代修葺,几度兴衰。兴盛时大小殿堂1 O O余座,庙群广大,殿宇巍峨,红墙碧瓦,金顶辉煌。庙内松柏参天,花木蔽日,敬奉所有天神、地神、海神、日月全神,被人们称之为“中皇城皇城",是中原名胜道观。清代叶炳南有《春游五岳》诗一首:

阳春桃月百宁冈,踊动人潮焚纸忙。

率众张婷来

拜,携朋魏武进啊皇。

百神殿宇旋回转,五岳庙堂皆绮祥。

但愿人间多醒道,不教厄患复昌扬。

由于战乱和历史原因,庙内建筑全毁。1 9 8 8年以后,在原址上逐步恢复建设,新建殿堂2 5座,庙舍1 7 0间,建筑面积积2间间间 间2 7 0 0平方米,殿阁错落有致,稳重壮丽。正门上书“五岳庙",西侧有一偏门,偏门上书“柏宁岗”。院内道士居住处,清秀典雅,花木竞秀。王羲之、黄庭坚、郑板桥等名人石刻为庙宇平添几分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百宁岗如今是道教重要活动场所,农历初一、十五大祀,逢三、六、九日小祀初三的传统三传统庙会,商贾云集,香火鼎盛,吸引周边几个省、市、县信徒和游客到此参拜、观光旅游。

襄县八大景

位于襄城县紫云山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襄县八大景

紫云书院建在红石砌成的高台之上,东西长1 O 5米、南北宽6 5米,有门楼一座,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殿面阔1 O.5米、进深5.6米、高3.9米,系二梁起架硬山式单檐建筑,小灰瓦覆顶,廊柱刻龙凤兽图,联日:“对晴雪紫云领略春秋风景,读诗书经典纵观中外古今"。殿门置吉祥图并配对联:“紫气昭天地,云霞映斗星"。殿内梁柱镶嵌着孔子和李敏的巨幅画像。院内植松枝叶呈枝叶呈伞状,形似丘亭。

襄县八大景

明成化四年(1 4 6 8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丧母回乡守孝,因爱紫云山秀丽幽静,于山坳中建屋三楹,读书讲学。明成化十九年(1 4 8 3年)奉诏赐名“紫云书院"。工部移藩司扩建大成殿、两庑、棂星门、明伦堂、厢房、尊经阁等建筑。一时名誉中州,疋为中州学子争相求学的理学中心。太子朱佑樘(后为弘治帝)、书画家沈周、清代文学家李来章、耿介、武状元李春奇曾在此读书或讲学,成为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

襄县八大景

李敏,字功勉,襄城县人,于明景泰五年(1 4 5 4年)中进士,授监察御使,历任浙江、湖广按察使,山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左右副督御使。成化二十二年(1 4 8 6年任总督漕运,次年升任户部尚书,在部四年,于弘治四年{1 4 9 1年)病逝。为明代中叶名臣,在改除漕运积弊,禁止民田放牧,赈灾救荒等方面多有建树,并开“一条鞭法"之先河。

院门有御赐匾额“紫云书院”,院内有钦差太监戴义所题诗碑,碑文“紫云书屋构山隈,汨汩寒泉绕涧回。花放四时联锦嶂,晴峰高捧太阳开。”描绘书院四周山环水绕,四季如春的秀美景色。此碑完好,镶于左厢房前壁。

襄县八大景

书院旁有状元冢,乃李敏后裔李春奇的墓冢。李春奇,雍正十四年(1736年)殿试武进士出身,状元及第,后御封怀远将军,是中原历史上唯有记载的武状元,现存墓志铭碑。

大门前有翠竹林1 O亩,竹林中原有钟、鼓二楼,现只存4根青石柱子。绕翠竹园有条山涧,涧上有观澜桥一座,后亦称二柏三石一孔桥。过桥而上,有一座双檐亭子,称望月亭。

襄县八大景

山中有一洞穴,名吉祥洞,俗谓水帘洞,洞从石腹中产生,因常有水则时发彩霓。下方常年积水,古时曾植莲藕,称莲沼。

紫云山槲树苍翠葱郁,涧泉水四时潺潺。秋冬之交,红叶烂漫。雪后放晴,红装素裹。春夏之交,万顷碧绿丛中,时见白雪皑皑,人称“紫云残雪",为襄城明代八景之一。

1 9 8 1年紫云书院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中。

紫云山门,仿古式建筑,飞檐画栋,气势雄伟,有五门六柱十一楼,挑山式脊顶,覆以琉璃瓦。山门正中“紫云山"三个刚劲有力的鎏金大字系共和国中将刘志坚亲笔所题。

襄县八大景

襄城县古城文化游览区是以襄城县古城文化为主的文化游览区,以襄城古县城大十字街为中心,分布在东西长4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古城墙、瓮城、文庙、奎壁、明清古街道和毛泽东视察襄城烟叶纪念馆为主线,辅之以河滨森林公园、文化广场等景观景点。其代表性旅游资源有:

奎壁

奎壁是襄城文庙大门前的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挑山式结构,因壁顶履盖琉璃瓦,又名琉璃影壁。壁高9.5米,长24米.4米米5米 米米,厚1.63米,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戏珠龙戏珠,东西两侧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壁之基座长26.1米,厚2.36米,用首山红石砌成,浮雕云雷纹;花草纹图案,横贯壁座,托起整个画面。奎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在全国实属罕见,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1963年6月20日,奎壁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文庙

襄城文庙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后经历代扩建整修,至明清形成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今存奎壁和大成殿。现存大成殿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建,是一座九脊八坡歇山式建筑,上覆琉璃瓦,光彩夺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在长19.6米、宽15.4米、高1.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台上松柏合抱,葱翠如盖,蔚为壮观。大成殿已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古城墙

襄城古城墙最早建于春秋时期,是楚灵王于公元前636年开始建设的。它成规模于汉代,历经修葺形成垛口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襄城古城墙现存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基本上为明代重修建筑,部分仍存汉风,以瓮城为中心向南北婉蜒。

毛泽东视察襄城纪念馆

毛泽东视察襄城纪念馆系纪念毛泽东主席1958年8月7日在三里沟大队视察烟田所建的重要展示场馆。建于1968年,扩建于1978年,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书写的匾额,纪念馆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砖砌围墙,松柏蓊郁。展室正面的毛主席塑像,手拿草帽,腰束上衣,再现视察时风尘仆仆,山河生辉的光辉形象。正展室三间,座东面西,南北侧室各三间展品有多幅毛主席视察时的照片,用过的茶具、桌椅等。展室后10米处机井上建有圆脊琉璃瓦六角凉亭一座,造型别致,小巧玲珑。

古襄城驿瓮城

瓮城是古代通往荆襄与陕洛的重要关隘和驿站,因呈半圆型,形状似瓮故名。瓮城南北长58米,东西半径32米,周长150米,红石奠基,青砖覆面,瓮城东、南各有一道城门,形成墙外有墙,门外有门的奇观。东边城门原为西城门,门上匾额:“眺嵩,西扼陕川”,是通往楚长城的关隘之一,瓮城始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两边连接着长达2297米的古城墙,因此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活动中,襄城瓮城入选国家邮电总局设计制作的“万里长城著名关隘纪念封”。

明清襄城古街道

明清襄城古街道为襄城县城的特色古街道,是襄城南北大街在明清时期“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辉煌写照。全长2公里,宽8米。现存明清建筑的门面房240多间,大都是一层瓦房,也有不少二层楼房。房青砖黛瓦,红柱前檐,硬山挑脊,饰有脊兽,并安扣板房门。保存较好的是大十字街口南北各200处于小十字街南北各250米处,著名的现为戏曲茶社的一所建筑,房设天井,木梯曲廊,大厅构思巧妙,外观古朴典雅,且居住冬暖夏凉,是诸多明清古建筑的精华之笔。

位于东风湖南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三十四年(1945),襄城县日伪维持会会长张寿臣建,始称大佛殿,后因在此宣扬礼教,改称礼教会馆。

该建筑为二层双檐回廊式建筑,面阔五间宽24米、进深6米、高12米。九脊八坡歇山式,四角微挑,小灰瓦覆盖屋顶,正脊为雕花灰筒瓦,中间置宝瓶。室内为木质结构,二梁起架。回廊檐柱24根,墙体内柱16根。楼内设木质楼梯,二楼前、左、右为外走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档案利用越来越迫切,1958年5月成立襄城县档案馆,馆址设在礼教会馆。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新建第一个县档案馆,已载入《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此馆列入文献资料。2005年6月20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题写“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匾额。

档案馆精巧玲珑,古朴典雅,建造手法别出一格,是周边县市不多见的建筑。1960年档案馆搬迁,以后作为县剧团的排练场所,因此被人们误称“戏楼”。

襄县八大景

该馆现为县文件利用中心,并被辟为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襄城县范湖 乡宋庄尧城岗上,也叫尧城,为春秋时楚国古城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羹是远古延续下来的族性小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汉书·地理志》载:“襄城有西不羹。”

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欲问鼎中原,与晋国争霸,在北部边防几处战略要地修筑城池,不羹是其中之一。楚灵王统治时期,对外攻伐邻国,以霸主自居,对内搜敛钱财,挥霍无度。令其弟公子弃疾(后称楚平王)大规模修建不羹城,后逐步建成楚国北疆千乘之赋的大城,与陈、蔡、叶一起并称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四大别都。战国时代,不羹作为城邑一直存在。至秦,置郡县,襄城设不设羹设亭,延续前后汉两代。《东观汉记》载:“增封侯国襄城羹一千二百五十十户"。

不羹城削岗而建,南邻北汝河,正当南北通道要冲。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两宽1000米,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多处,其中高出地面的大冢三个,皆高5米、围长20米,一个在岗东,两个在岗西。1927年曾遭军阀盗掘。1963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岗东墓冢进行发掘,为一男两女合葬墓,墓主为一武将。墓为砖石结构,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左右前室、左右后室组成。墓道长23米、高6.6米,前、中、后室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有石门可通,墓顶用特制楔形砖砌成穹窿顶,七个墓室内壁皆涂白粉一层。中室北壁有朱书“永建七年十四日造四造,(东汉晚期顺帝的年号,即132年)。墓内有画像石五块,画像题材为龙、虎、熊。挖掘出土的随葬品有鼎、豆、壶、瓮、罐、斗、案、盘、勺、鸡、狗等陶器,铜器有镜、钱币和铃,铁器有镢、犁、锸等。当时,新华社报道了发掘该墓的消息。

襄县八大景

上一篇:德源兴

下一篇:八千草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