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音

时间:2024-04-16 09:47:25编辑:优化君

古代诗歌按音律分为﹙﹚和﹙﹚。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1L:O"o~"P M0
  X^6tU6\i0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9}{5ECcO$@8z0闪吧新社区2Z I PruR
  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闪吧新社区 @(W L_ z\.@;c Y5Q


  (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六律】
  a3E/J)k t.\F,vu0
  ?Dto'b f|:} A0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黄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5W${!P^5}R h[M@~0闪吧新社区M6mM7I%a;z6c U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3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是指仲夏五月。闪吧新社区8a w:o%M*P'`n
  闪吧新社区X3O(n:xB `Kc
  闪吧新社区&F/QHU|9s ~(f Ns4f;]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六律”,偶数各律称为“六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律吕”,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在古音律中,五音和七音是相对音高。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C,D……对应,称为十二律。他们是: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射音易,yi去声,即陶子文中之“律中无射”,指十一月) 应钟 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并且,和西洋音乐一样的,可以以黄钟、大吕……的任意一个为宫音,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均",称为"旋相为宫"。比如,用黄钟为宫音(也就是以C为1),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同样的,我们可以有大吕均,太蔟均等。


古代诗歌按音律分为什么和什么

五音和七音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1 2 3 4 5 6 7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六律】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黄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3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是指仲夏五月.(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六律”,偶数各律称为“六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律吕”,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在古音律中,五音和七音是相对音高.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C,D……对应,称为十二律.他们是: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射音易,yi去声,即陶子文中之“律中无射”,指十一月) 应钟 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并且,和西洋音乐一样的,可以以黄钟、大吕……的任意一个为宫音,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均",称为"旋相为宫".比如,用黄钟为宫音(也就是以C为1),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同样的,我们可以有大吕均,太蔟均等.

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分别是什么﹖

六律:中国传统音律“十二律”中的一部分,又称“阳律”.
七音:有两种讲法,一是其中发声方式,二是古代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变徵两音组成的音阶.
八风:也有两种讲法,一是八个风向(东南西北加四个角),二是古代八种乐器,依材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九歌:由屈原整理出的楚地民间诗歌合集《楚辞》的一部分.


七音 这俩字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古乐理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音。《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陆德明 释文:“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也。”
(2).等韵之学,以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种发音为七音。《通志·总序》:“天籁之本,自成经纬,纵有四声以成经,横有七音以成纬。” 明 宋濂 《<洪武正韵>序》:“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参阅《通志·七音略》。


名词解释:右文说、七音、夺文

右文说 :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七音:音韵学术语。指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七类声母。即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夺文:校勘术语。也作“夺字”或“脱文”。即古书在抄写刊行流传中遗漏的文字。夺文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古书原文的正确理解,必须依据异文、文例等证据加以补正。


等韵学中的"五音""七音"指的是什么

五音,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音乐概念——宫、商、角、徵、羽。
“ 人含五常而生,声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因此古代音韵学家借用五音代指汉语的发音。在汉代,五音配以五行对应了土金水木火以及中西北东南。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音对朝鲜和日本的音韵体系影响很大。
如图:
宫———商———角———徵———羽
土———金———水———木———火
中———西———北———东———南
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1————2———3————5———6 (简谱)
合———四———乙———尺———工
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除角和徵、羽和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余均为大二度[1]。正如《管子·地员》载:“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七音: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如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采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其中,齿音又分齿头、正齿,舌音又分舌头、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这些分类,经多数韵书沿用,已约定俗成,虽不尽合理,但在讨论古音时,必须懂得它们。


上一篇:宾客如云

下一篇:放长线钓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