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图片

时间:2024-04-16 23:54:11编辑:优化君

帮我解释一下这两段古文的意思

1、这辈子有你相伴,不想空怀心思。假若是无心之人,何必怀有相思?假如年老死去,谦卑的慰问。大事已了,美丽的容颜也会老去。

2、这辈子辜负了这辈子,神仙面前却没有悔恨。如果金少银丝也叹不禁岁月风华,惨笑,美丽的黑发失去,为什么悲伤。笑这世间的风华......古时现在的痴情男女,有谁能过情况?如果君子真的无情无义,甜言蜜语无数,谁人溅出一头血,谈论时间,悲念 大概是这样


请问这两段古文各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出自论语----

【原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第2句也是孔子说的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说:商人喜欢和说自己好话的人相处,身在高位的人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相处。如果不了解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这个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这土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扩展资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

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谁?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出生年代(前179一前104)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董仲舒在著名的《 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 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 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有关读书手抄报的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1280x960 258k jpg
...书香世界之我读书我快乐手抄... 478x344 118k jpg
...我行"手抄报 - 灵溪的日志 -... 539x420 114k jpg
最近以科技和读书为主题让学... 478x352 106k jpg
...我行"手抄报 - 灵溪的日志 -... 769x575 78k gif
...作的关于读书类的电子手抄报... 600x424 102k jpg
读书手抄报 600x427 50k jpg
...天早上所有的手抄报收上来后... 640x480 56k jpg
...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 900x625 192k jpg
读书手抄报 2048x1536 614k jpg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 600x450 140k jpg 800x527 182k jpg
紧紧围绕"我读书,我快乐"主... 568x426 52k jpg
在为期一个月的"辉煌六十年"... 600x450 80k jpg
三年级孩子的手抄报展示 479x339 110k jpg
...我行"手抄报 - 灵溪的日志 -... 3072x2304 962k jpg
以下是部分优秀手抄报作品: 1280x960 246k jpg
...学生把自己在读书方面的收获... 640x480 68k jpg
为了更好的督促学生读书,并... 620x444 332k jpg
读书观后感手抄报 《窗边的...
读书,开阔我们的视野,助长我... 640x480 54k jpg
...抄报欣赏 为了更好的督促学.


为什么汉武帝重用了董仲舒的“儒术”,却不重用其人?

董仲舒这个人太神神叨叨的,而且比较喜欢装神弄鬼,汉武帝这个人不喜欢这个调调,所以汉武帝虽然推崇儒术,但是并不看重董仲舒这个人,所以并没有重用他。汉武帝当时需要治理国家的办法,各地呈上来的方案中,汉武帝只看中了当时的儒家董仲舒的一份“天人之际”的方案。董仲舒当时一口气说了三个方案,这就是天人三策。天人三策的理论就是天神的感应,这个理论说统治者的权利是上天赐给统治者的,所以让汉武帝不能逆天而行,意思是你是天的儿子。这样一来自己统治者的地位就能得到巩固,因为经过儒家的包装,统治者就是上天的旨意,谁都得服气。但是这样的话统治者的权力过大就会让统治者没有了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是不行的,所以董仲舒也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通过装神弄鬼让统治者知道你的权力是天给的,你要是干了坏事天就会惩罚你,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计算算出有灾害的地方从而告知统治者。汉武帝当然看出这董仲舒的小心思,所以把他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安置,并没有重用他,不过董仲舒自己也有小打算,他说自己能求雨,古代的国家是很看重农业的,所以这一招让他屡试不爽。他想靠这种办法来赢得汉武帝的信任。董仲舒还写了一本《灾异之记》总结了自己的能力,不过被一些人看出来问题,告诉了汉武帝,说董仲舒诅咒了皇室,汉武帝非常生气,要将他处死,后来很多人儒家的人替他求情,这才免了他一死。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1)纸币;(2)C(3)现象:经济重心南移。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启示: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保护自然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两宋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1)根据所学知识,图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从图一《货郎图》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本题选C。(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原因有: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我们的启示是: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保护自然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宋代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纸币的出现,方便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提示我们: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复兴中国而努力奋斗。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

(1)标志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4分)(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分)(3)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2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略


初中历史学不好怎么办

一、从现实入手,回望历史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那么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一是利用纪念性活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记念活动很多,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去回望那段历史,肯定会有和平时不一样的感觉。二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追溯历史,类似于文学上的倒叙。比如,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许多不安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那么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程,总结、认识它的起步、发展。 二、倡导有思想的历史学习面对众多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些同学感到特别的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其实盲目地沉到琐碎的历史片断中去自然会无所适从,同学们可以尝试整理一些相关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观点去统帅史实。这样可以让琐碎的知识获得一种生命力,让死的内容活起来。并且还要学会用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比如,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我们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内容组织起来,写出一篇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并且得出你对此人的看法和评价,对重大事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挖掘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而逐课的学习有意无意中将历史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的片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始终要有一种整体的观念,要突破“课”的限制,挖掘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前面的事件引出后面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呼应前面的事件,环环相扣,连续不断,历史是不可能停顿、中断的。在总复习阶段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知识按一定的学习主题重新整合起来,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立起来、活起来,把隐含的关系挖掘出来。有人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在“美国的历程”的归纳中,我们会看到“独立战争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的叙述,那么它如何体现出来呢?在几课之后,可以找到“18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在南北战争的影响中说到“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又如何印证呢?实际上就是几年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高速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单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奥妙,我们的思维只需要往前跨出一小步,把它们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就可以形成整体的认识。 联系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横向可比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差异,纵向可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发展轨迹。角度不同,更能折射出历史的迷人之处和魅力所在,只有从更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有可能获得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比如在美国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当时中国的状况等。 四、放宽视野观察历史,才能思路开阔历史学习和研究,总是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前人的事情,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才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全面地去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把事件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环境中去观察认识,得到更加理性的判断,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与层次,摆脱浅陋与狭隘。比如从1840年开始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单个看、综合起来看、放在中国近代史范围中看、放在东亚范围看、放在世界范围看,是不同的视野,也会有不同的但是更加准确、客观、清晰、完整的认识。 五、多分析揣摩出题人思路,掌握一定考试技巧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同时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当然此外也还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材料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历史,也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过去是古人的历史,现在是今人的历史,未来是后人的历史。真诚希望同学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准方法,注意培养好的学习兴趣,把历史学好。说一句现实点的话,现在是应试教育,你只需要会背就好了,以后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

上一篇:bookmark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