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老师的作文题目 最好要优美一点的。谢谢咯
写教师对学生的恩情《师恩难忘》;
赞美教师职业《春蚕》(语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最美的风景》(以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身姿为切题点,老师的身影是最美的风景);
也可以直接用一些歌曲的名字,很有意境,比如《每当我走近老师的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
一般来说写教师的文应该是记叙文体裁比较好,所以题目最好能反映你所描写的教师的特点,尤其是用一些有象征性的事物做文章中心词和题目,比如“讲台”“板书”等等~最重要的是你想写些什么,再配合一个有寓意的题目,会使文章相当有美感。说点另辟蹊径的作文思路,如果是我来写的话会选一个大家都不常写的角度来描写老师,因为歌颂老师是蜡烛什么的太常见了。我的意见是以小见大,比如可以写《老师的目光》,文章以老师的目光为主要的描写,写学生调皮时、答对问题时、生病时等等等等老师投来的各种目光——鼓励的、赞许的、担忧的等等,以小见大,写出老师对学生的爱。
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烛光怎么描写老师的作文开头
无数次的相约,无数次的回首,
无数次的恩谢,无数次的感动。
晚宴中,我们相聚一堂,
为的是那明朗柔和的烛光。
千万次的忧愁 ,千万次的烦躁 ,
千万次的期待 ,千万次的追求 。
晚宴中,我们感慨万千,
为的是那默默奉献的烛光。
轻轻的,从我记忆中流过,时间抹不掉的是烛光的伟岸与朴质;
缓缓的,从我脑海中闪过,时间洗不掉的是烛光前的音容笑貌;
慢慢的,从我目光中消失,但忘不掉的,是烛光的不懈与执著。
它是如此默默无闻 ,
它是如此正直朴素 ,
它是如此坚强自信 ,
它是如此宽宏大量 。
称它为灵魂工程师不足为怪,
誉他为博大精深者也不足为奇。
它是祖国栋梁的启蒙之光,
希望源自于它的谆谆教导;
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
成功的路上凝聚着它的汗水与心血。
它平凡,
但又伟大;
它和蔼,
有时也很严肃。
但我们爱它 ,
也只有烛光能得到全人类的崇敬与爱戴。
也许, 晚宴中,我们再次相会;
或许,终有一天, 烛光会自熄,
但它的余亮仍会激励我们,
只要它还有一丝光亮, 我们心中希望的灯就会被它照亮,
但它必须以点燃自己来换取他人的光明与前程 。
他的位置无人可代。
晚宴中,
我们携手共饮,
同赞烛光,
向教师致敬!
有关感恩老师的作文题目 有新意
1、《飞扬的粉笔灰》、《桃李无声下自成溪》、《烛光》。2、《谢谢你,我亲爱的老师》、《我们伟大的老师》、《老师,感谢有你》。3、《微亮》、《暖光》、《春蚕》。4、《师情浓浓》、《感恩老师,让爱流淌》、《感恩考师,向您致敬》。5、《老师,谢谢你!》、《辛勤的园丁——老师》、《敬爱的老师》。6、《我最敬佩的人——老师》、《我爱您!老师》、《谢谢!老师》。7、《我的好老师》、《我们的好老师!》、《是您带我们走过风雨》。
以教师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像园丁一样,为了培养祖国的接班人,日夜操劳,忘我地工作的精神多么可贵呀!每当夜晚的时候,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甜的梦乡之中,您却还坐在灯下,精心地为我们批改着作业,您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的接班人。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关心学生就像慈母一样,爱生如子。记得有一次,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下楼梯时,由于走得太匆忙,而且下楼梯上的同学也很拥挤,所以一不小心,那位小同学摔了一跤,正好,您经过那儿,连忙把她扶起,亲切地问道:“小朋友,你摔疼了吗?”那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揉了揉眼睛感动地说道:“谢谢您,老师,只是擦破了一点皮而已,没关系。”这时,您看到那个小学生膝盖上还正在流血,您看了二话没说,迅速地抱起他,奔向了医院。直到医生包扎好了之后,医生说:“这位小学生的伤会没事的。”这时,您才放心地起开。您的行动深受同学们赞叹,这们小学生的父母知道后,激动地说:“您真是爱生如子呀!”而您却说:“保护小学生是应该的,不成敬意。”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像蜡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记得有一次,有几个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后来您主支地帮他们补课,传授给他们知识,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大约半个月时间,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了,后来,在几次考试中他们再也不落在别人后面了,这都是您的功劳。古人云:功到自然成,您却做到了。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大树,您是天使,您是海洋,给别人的甚多,留给自己的甚少,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高尚啊!老师,我从心眼里敬佩您
1.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我们喜欢你,年轻的老师;您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您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别后,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在今天这属于您的日子里,恭祝您平安如愿!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
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生死攸关的烛光 阅读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在危急的情况下,法国人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个人冷静,机智地周旋于三哥德寇之间,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
2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3可以看出小女儿机智勇敢,可爱。
4以烛光为线索,展开对本文的描写。
1.C
2.(1)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秘密情报站会遭到破坏
3.你可以不用蜡烛 凶恶
4.(1)比喻和夸张 (2)害怕又憎恨
5.勇敢、智慧、镇定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烛光里的妈妈”歌颂伟大的母爱。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心思想
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1023142240.asp
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解: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解: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解: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解:“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解:“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解: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解:不堪设想就是后果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指:不仅三个人会丧命,而且情报站其他地下工作人员都会牺牲,更重要的他们整个儿反侵略的斗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8、原句:这时候,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了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理解:从“慢慢”“从容”“默默”这一系列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杰克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临危不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和可怕,他当然也很紧张恐惧,但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杰克能在母亲拯救情报行动失败之后,而且自己的行动也遭到阻止之后,依然表现得镇定自如,依然去搬柴,完全不动声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杰克的“坐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机会,他没有放弃转移蜡烛的任何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镇定沉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9、原句:突然,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好吧,晚安,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理解:杰奎琳对少校说的第一句话是“因为上楼睡觉需要照明,所以我拿走小小的蜡烛”,她的理由非常合理可信。这是在妈妈、哥哥行动失败之后的非常机智和勇敢的举措。她对少校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奉承少校,既委婉又得体,非常聪明地拒绝了少校想和她交谈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再多说一句,都可能使蜡烛的秘密暴露,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刻不容缓。这正体现出了小女孩在敌人面前的大智大勇和沉着镇定。
10、原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这是一句德军中尉的反问句,从这句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德军中尉的蛮横无理、凶狠冷酷。如果改成陈述句:你完全可以不用蜡烛。(加上“完全”可以强调语气。)
六、回答问题:
1、在与德军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母子三人分别是怎么做的?
答:(1)伯诺德夫人试图用油灯换走并熄灭蜡烛的方法来保护情报,可惜德军中尉把它重新点燃了,使母亲的行动没有成功。
(2)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想端走蜡烛转移情报,结果被中尉粗暴夺回,所以也没有成功。
(3)可爱的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要用蜡烛照明为借口,打动了少校,最终,成功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总之,他们三人都具有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都是在危急之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机智、沉着的品质。
2、为什么说文中的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她们一家人为什么要从事那么危险的情报工作?
答:(1)因为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事关国家存亡的绝密情报,它极其重要,一旦暴露,那么情报、情报站、母子三人的生命、相关人员的性命,都将毁于一旦。从德军中尉点燃蜡烛的那一刻起,从烛光亮起的那一刻起,惊心动魄的危机就开始了。烛光不尽快用人为的方式熄灭,就代表情报一直处在危险中;烛光时时刻刻在摇曳,就代表母子三人的生命总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中。这样的烛光怎么不可怕?所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
(2)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人,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强盗侵占了,为了捍卫国家存亡、保护家人安全,哪怕面临危险和死亡,他们也不害怕。所以他们在接受这份危险的情报工作之前,他们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1023142240.asp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解: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解: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解: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解:“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解:“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解: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解:不堪设想就是后果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指:不仅三个人会丧命,而且情报站其他地下工作人员都会牺牲,更重要的他们整个儿反侵略的斗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8、原句:这时候,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了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理解:从“慢慢”“从容”“默默”这一系列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杰克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临危不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和可怕,他当然也很紧张恐惧,但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杰克能在母亲拯救情报行动失败之后,而且自己的行动也遭到阻止之后,依然表现得镇定自如,依然去搬柴,完全不动声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杰克的“坐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机会,他没有放弃转移蜡烛的任何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镇定沉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9、原句:突然,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好吧,晚安,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理解:杰奎琳对少校说的第一句话是“因为上楼睡觉需要照明,所以我拿走小小的蜡烛”,她的理由非常合理可信。这是在妈妈、哥哥行动失败之后的非常机智和勇敢的举措。她对少校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奉承少校,既委婉又得体,非常聪明地拒绝了少校想和她交谈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再多说一句,都可能使蜡烛的秘密暴露,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刻不容缓。这正体现出了小女孩在敌人面前的大智大勇和沉着镇定。
10、原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这是一句德军中尉的反问句,从这句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德军中尉的蛮横无理、凶狠冷酷。如果改成陈述句:你完全可以不用蜡烛。(加上“完全”可以强调语气。)
六、回答问题:
1、在与德军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母子三人分别是怎么做的?
答:(1)伯诺德夫人试图用油灯换走并熄灭蜡烛的方法来保护情报,可惜德军中尉把它重新点燃了,使母亲的行动没有成功。
(2)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想端走蜡烛转移情报,结果被中尉粗暴夺回,所以也没有成功。
(3)可爱的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要用蜡烛照明为借口,打动了少校,最终,成功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总之,他们三人都具有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都是在危急之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机智、沉着的品质。
2、为什么说文中的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她们一家人为什么要从事那么危险的情报工作?
答:(1)因为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事关国家存亡的绝密情报,它极其重要,一旦暴露,那么情报、情报站、母子三人的生命、相关人员的性命,都将毁于一旦。从德军中尉点燃蜡烛的那一刻起,从烛光亮起的那一刻起,惊心动魄的危机就开始了。烛光不尽快用人为的方式熄灭,就代表情报一直处在危险中;烛光时时刻刻在摇曳,就代表母子三人的生命总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中。这样的烛光怎么不可怕?所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
(2)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人,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强盗侵占了,为了捍卫国家存亡、保护家人安全,哪怕面临危险和死亡,他们也不害怕。所以他们在接受这份危险的情报工作之前,他们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102314224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