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皇帝玉玺在哪??
秦以前,各朝各代的王所用的印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历史上记载也不多。天子印信是周王印章的一种称呼,但也没有深么特别意义。 秦始皇称帝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些都无所谓,皇帝自己高兴了随便刻就是了。此外还有一方就是“传国玉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这个意义就重大了,楼主所说的玉玺应该专指这一方。 “传国玉玺”取材于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里就不说了,后来还有“完璧归赵”也和和氏璧有关。 秦统一六国后,又得到了和氏璧,于是秦始皇命用它镌为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为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 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这个玉玺就有点靠不住了。 后来刘邦攻入咸阳,得到玉玺。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向太后索玺,太后掷玺于地,摔破一角,后来用黄金补上,就是所谓”金镶玉”。到东汉末年,宫中变乱,玉玺失踪。后来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攻入洛阳。从井中捞出传国玉玺,这个玉玺真伪也不太可靠。后袁术夺玺,袁术死,徐璆携玺至许昌献与献帝。后来你篡我,我篡你,到西晋末,传国玺又在北方五胡各国转来转去,直到冉魏向东晋求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建康,由此,传国玺来到南方又转来转去。陈亡时,传国玺如隋。相传隋军攻入建康,那个全无心肝的后主陈树宝藏到井里时带了两个妃子下井,传国玺却没有带,真是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好皇帝。 隋末,萧后携传国玺遁入突厥。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讨伐突厥,萧后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朱温夺传国玺,建后梁。后来李存勗又灭后梁,建后唐。又后来,石敬塘引契丹军攻打洛阳,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自 焚,传国玺也同时被焚。应该说,传国玺的故事到此就应该结束了,可是偏偏结束不了,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恐怕实实在在就是假的。 北宋末年,金兵破汴梁,掠走徽钦二帝,所谓“传国玺”也被金国掠走,不知所之,直到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相传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恐怕也在其中,不过本来就是假的,磨平就磨平吧。 元末明初,蒙元弃中原而走漠北。徐达也跟着穷追猛打,可那也有索取传国玉玺的目的,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当然都是赝品。明末,皇太极追死林丹汗,得到蒙元传国玺,但被乾隆认定其为赝品,乾隆也还是很有眼光的。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宋朝时对”传国玺”很重视,所以伪造了一个。元朝就那么回事了。等到明清两朝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就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了。据《明史�6�1舆服志�6�1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实际上,传国玉玺象征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可能也就是秦始皇拿它当番天印打过龙王,别人都只是供起来。实际使用多半用其他专用玉玺,从上述汉朝六玺,逐渐增加,直到清朝有二十五宝,各有各的用途,其实用的也不多。到明清时候,除了正式的程式化的诏书、敕书等文书外,基本上不用国玺,真正常用而且很实用的是皇帝的私章,比如著名的”同道堂”和”御赏”等等。 求采纳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的意思
卢照邻代表作
《长安古意》
张瑞图《卢照邻长安古意诗》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 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 卢照邻集笺注
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 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 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 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 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 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 卢照邻诗
燕歌赵舞为君开。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 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 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全唐诗》
《行路难》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 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娼家不来折。 娼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一向花娇, 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 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行书扇面(卢照邻诗)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 谁家能堰东流水。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不见朱唇将白貌, 唯闻素棘与黄泉。金貂有时换美酒,玉麈但摇莫计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苍龙阙下君不来, 白鹤山前我应去。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中和乐九章·歌登封第一》
炎图丧宝,黄历开璇。祖武类帝,宗文配天。 玉銮垂日,翠华陵烟。东云干吕,南风入弦。 山称万岁,河庆千年。金绳永结,璧丽长悬。
《中和乐九章·歌明堂第二》
穆穆圣皇,雍雍明堂。左平右墄,上圆下方。 调均风雨,制度阴阳。四窗八达,五室九房。 南通夏火,西瞰秋霜。天子临御,万玉锵锵。
《中和乐九章·歌东军第三》
遐哉庙略,赫矣台臣。横戈碣石,倚剑浮津。 风丘佛箨,日域清尘。岛夷复祀,龙伯来宾。 休兵宇县,献馘天闉。旆海凯入,耀辉震震。
《中和乐九章·歌南郊第四》
虔郊上帝,肃事圆丘。龙驾四牡,鸾旗九斿。 钟歌晚引,紫炀高浮。日丽苍璧,云飞鸣球。 皇之庆矣,万寿千秋。
《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
祥游沙麓,庆洽瑶衣。黄云昼聚,白气宵飞。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闱。 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波澄少海,景丽前星。高禖诞圣,甲观升灵。 承规翠所,问寝瑶庭。宗儒侧席,问道横经。 山宾皎皎,国胄青青。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中和乐九章·歌诸王第七》
星陈帝子,岳列天孙。义光带砺,象着乾坤。 我有明德,利建攸存。苴以茅社,锡以牺尊。 藩屏王室,翼亮尧门。八才两献,夫何足论。
《中和乐九章·歌公卿第八》
蹇蹇三事,师师百僚。群龙在职,振鹭盈朝。 丰金辉首,佩玉鸣腰。青蒲翼翼,丹地翘翘。 歌云佐汉,捧日匡尧。天工人代,邈邈昭昭。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蒙汜兮家扶桑。 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关山月》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上之回》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 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紫骝马》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战城南》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结客少年场行》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咏史四首》
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 大汉昔云季,小人道遂振。玉帛委奄尹,斧锧婴缙绅。 邈哉郭先生,卷舒得其真。雍容谢朝廷,谈笑奖人伦。 在晦不绝俗,处乱不为亲。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 谁知仙舟上,寂寂无四邻。 公业负奇志,交结尽才雄。良田四百顷,所食常不充。 一为侍御史,慷慨说何公。何公何为败,吾谋适不同。 仲颖恣残忍,废兴良在躬。死人如乱麻,天子如转蓬。 干戈及黄屋,荆棘生紫宫。郑生运其谋,将以清国戎。 时来命不遂,脱身归山东。凛凛千载下,穆然怀清风。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 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 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 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
《赠李荣道士》
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 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 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
《早度分水岭》
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三月曲水宴得尊字》
风烟彭泽里,山水仲长园。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尊。 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复存。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 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 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连沙飞白鹭,孤屿啸玄猿。 日影岩前落,云花江上翻。兴阑车马散,林塘夕鸟喧。
《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葳蕤晓树滋,滉漾春江涨。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 峻阻将长城,高标吞巨舫。联翩事羁靮,辛苦劳疲恙。 夕济几潺湲,晨登每惆怅。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 《和王?#93;秋夜有所思》 寂寂南轩夜,悠然怀所知。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 凤台有清曲,此曲何人吹。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涯。 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劳歌欲有和,星鬓已将垂。
《望宅中树有所思》
我家有庭树,秋叶正离离。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 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何当共攀折,歌笑此堂垂。
《宿晋安亭》
闻有弦歌地,穿凿本多奇。游人试一览,临玩果忘疲。 窗横暮卷叶,檐卧古生枝。旧石开红藓,新河覆绿池。 孤猿稍断绝,宿鸟复参差。泛滟月华晓,裴回星鬓垂。 今日删书客,凄惶君讵知。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
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 翔禽鸣我侧,旅兽过我前。无人且无事,独酌还独眠。 遥闻彭泽宰,高弄武城弦。形骸寄文墨,意气托神仙。 我有壶中要,题为物外篇。将以贻好道,道远莫致旃。 相思劳日夜,相望阻风烟。坐惜春华晚,徒令客思悬。 水去东南地,气凝西北天。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 天子何时问,公卿本亦怜。自哀还自乐,归薮复归田。 海屋银为栋,云车电作鞭。倘遇鸾将鹤,谁论貂与蝉。 莱洲频度浅,桃实几成圆。寄言飞凫舄,岁晏同联翩。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熏。 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 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 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赤谷安禅师塔》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
《赠益府裴录事》
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长歌欲对酒,危坐遂停弦。 停弦变霜露,对酒怀朋故。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 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
《赠益府群官》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卢照邻题跋像
[1]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古代哪位皇帝的玉玺最值钱
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传说是卞和采集到的一块美玉“和氏璧”辗转流传到秦始皇手上。这块玉璧价值连城,有诸侯王用15座城交换。秦始皇非常喜爱这块玉,把它刻成玉印,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往后,这玉的意义就超过了实际价值,被作为国家正统的代表。辗转流传,玉玺曾一度失踪,李世民用其它玉仿制了一个作为传国玉玺的替代。此事让李世民耿耿于怀。后来,传国玉玺又被找到了,再次流传下来。所以说,真要说最值钱的玉玺,那么就是秦始皇所制的这个玉玺了,其它的都是仿冒品。
传国玉玺的故事,从秦朝开始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朝的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最后到哪里去了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元朝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传国玉玺最后有记载是什么时候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没有出现什么传说。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来自: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gudaishi/detail_2010_03/22/400409_1.shtml
中国通史2集观后感?
观看完《中国通史》第二集后,我深刻的感受到:树上猿人,因为天气变化,食物减少,变地下猿人,后,搬东西,进化手,打猎,进化脚,工具进化人类,后因为火的发现,告别茹毛饮血,人类群居式,是为了防止野兽吃掉,猿人时代到古人时代再到新人时代,北京猿人到陕西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发现骨针,说明已经出现服装,解决祖先的保暖问题,使他们离开洞穴,走向平原,走向寒冷的地方,周家口,山顶洞人里有下室,里面存放逝去的人的尸骨是中国最早的墓葬,这是人际关系的增强,对生命珍视才有的处理方式。
中国通史观后感1~100集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读《中国通史》有感
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学会宽容。
有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天空是广阔的,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请用真挚的手,接过我手中的花。它,将在你心坎儿里散发出爱的芬芳。只要用热情和希望去珍惜,这爱的芬芳就永远在你的心房……宽容,在你身上吗?
翻开《中国通史》,发现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歧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宰着吃了。秦国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他不能因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把他们全放了吧。后来,秦晋交战,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穆公的宽容之德。穆公脱险。
穆公的宽容,让他在危急时刻救了自己。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只因报恩的情意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得到报答。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找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初唐四杰都有哪些代表作?
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有三子,现其后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县内。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手足残疾,自悲时运,自沉颍水而死。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又名李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王那相斩其首降。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