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时间:2024-04-17 13:54:12编辑:优化君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

1、“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拼音:hé ér bù tóng2、“同而不和”意思是: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拼音:tóng ér bù hé3、出处:出自春秋战国孔子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翻译:君子和睦地与他人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别人。小人盲目地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心里对他人态度并不友好。扩展资料“和而不同”的反义词:同流合污读音:tóng liú hé wū意思是: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翻译:思想和言行趋于低俗,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多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请问 : "和而不同,泰而不骄。"是什么意思?

1.和而不同
发音 hé ér bù tóng

释义 和:和睦; 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处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简单来说,“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的共生关系,就是我们的身体又血、肉、骨头等构成的一个整体,是1+1大于2的关系;“同而不和”是简单的相加关系,水加上水还是水,1+1还是1,没有提高和促进的因素在里面。



2.泰而不骄 (tài ér bù jiāo)
解释:态度舒泰而不骄傲。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出处:《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有关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一般不接触语言的历史状态,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论上的争辩。可以说,它是鉴定各种理论的实验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文化、党政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教育学的研究生根据专业不同会有不同的就业方向,但是主要还是从事教育,考取中小学教师编制是主要的就业方向。此外,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机构、公司的也有一部分。


语言学是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理论支撑吗

1 教育语言学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语言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教育;一是教育中的语言。因为任何教育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而教育中的语言尤为重要。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政府的财产。2教育语言学应是权威的教育的一种象征。教育语言学所涉学科众多,但从根本上,是教育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本质上,教育语言学是教育语言的话语权。是社会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教育语言学学科的建立有力地归纳了教育语言及语言教育中的经验这一宝贵的精神财产,同时有利于系统地解决教育语言及语言教育中涌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有人写论文以课堂话语分析为题,其实课堂话语是教育语言的一个微观方面,如化学课,物理课等等,在这些学科的课堂上,老师怎么用语言讲解,学生怎么用语言回答,师生之间怎么互动才有效等等都是课堂话语分析的一部份。这些通过语言这一手段达成的教育是以教育内容为载体,语言为媒介,同理,语言教育是以语言为教育内容,语言为媒介的教育。 教育语言学指导着教师,学生和课程设计者来系统化教育中固有的目标。3 教育语言学很好地反映了教育中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如技术目标,人文知识目标,政治理想和信念,民族化等等。依笔者的观点,教育语言学可以称之为教育话语学,教育权利学或教育存在学。因为是语言传达了教育的内容,是语言表达了教育的话语权,是语言使教育得以存在。那么在这种学科之中无不渗透着教育学的内容,体系。反过来说,教育学为教育语言学提供了基础。 一 从教育的定义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语言学是研究教育的主体人在教育环境下的语言行为的学问。教育整体上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行为,这种文化传承具有选择性,整个教育语言中无不弥漫着人类文化的气息,因而文化可以说是教育语言中的灵魂和脉搏。教育语言学把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试图发现语言之间的异同,来促进语言教育;教育语言学研究教育主体的语言的语用,语义特征等等。教育语言学整体上阐明了语言教育与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指出语言教育的对象是人,要遵循人的主体地位,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原则,如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哈贝马斯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交际行为理论等等;教育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之一,因而,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一般理论适应教育语言学;学校教育是正规系统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思想,原则体现在教育的语言之中,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因而教育语言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教育中的政治立场的语言和行为,研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研究教育的评价体系机制等等。 二 教育哲学思想渗透在教育语言学之中。 教育哲学思想包含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因而语言教育也不列外。4 这些教育哲学思想包括教育问题分析,抽象教育问题的处理,寻求教育的一般视角等等。比如,教育哲学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和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者能用目的语灵活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教育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体验哲学等等也都渗透在教育语言学理论之中。哲学是指导任何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智慧的总规律,是贯穿一切科学的灵魂,因而理所当然地渗透在教育语言学之中,这些哲学思想不断地指导着广大语言教育工作者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如,语言教与学的矛盾(包括课上学与课下练的矛盾);语言课堂母语教学与目标语教学的矛盾(包括本土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矛盾); 语言学得与习得的矛盾;准确性与流利性的矛盾; 课堂语境创设与优化;传统 2 课堂与现代英语教学的矛盾;学习与应用的矛盾;教育与教学的矛盾等等。教育语言学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些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教育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三 教育心理学思想为教育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人的认知心理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教育语言学试图利用这些规律解释人类获取语言的过程。比如教育语言学试图揭示学得和习得的心理区别:习得是人类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学得是人类有意识地直接或间接地从别人那里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就教育语言语言学而言,语言教育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外语文化感知、注意、记忆、文化语言和其他精神活动。大多数学习者的感知来自课程和教学。确切地说,这些精神活动涉及到课堂中的外语教科书,外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共享的目标,资源和规范的基础上,作为社区的合法成员参加创造社区的活动。大多数学者同意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创造促进学习者利用一般认知处理能力来加速学习者获得控制语言形式的速度的自然环境,内在地驱动处理,尽管获得语言结构的过程基本上是受学习者的内在语法控制的。5 任何交际活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参加者感知情景语境的方法来决定的并通过有声和无声的行为来塑造它。这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能力依赖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能力的改善。根据Kleinjans,文化学习的认知过程包括5个阶段:信息获得,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理解和信息欣赏;跨文化认知能力受到来自学习者本族语言的文化迁移的影响,并受到个体认知风格的限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受人类认知规律的控制和影响。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贯穿着整个教育语言 学的体系之中,构成了教育语言学的一条潜在的 内隐的线索。 四 教育的计划和课程设置是教育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怎样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达成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文化目标等等。同时,在长期的教育目标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因而需要不断的纠正。教育语言学的研究方面之一就是怎样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情况的变化来调整教育的目标。外语教育语言学研究课程理论的设置的理论依据来自教育学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的微观层面。课程设置的哲学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课程进程等等都是教育语言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教育过程的实现。教育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一过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教育培训就成为教育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教师如何根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来提升教学水平是教育语言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职前、入职、职后培养培训三个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具备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和管理操纵课堂的能力。Krashen(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课堂的价值不仅在于语法教学,而且在于“教师话语”,即可理解性输入。6即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来给学生提供可理解的学习材料;其次,是学生应该怎样学,学生应该具备学习的基础语言,学科知识的准备。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学习策略知识,能够系统化地吸收所学知识;能够运用监控策略来监控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结果。再次,在现代社会大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应该更新。新的教学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互动要体现平等,尊重个性,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该得到彻底的保障。教师因该尊重学生的原有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价值得到实现。 五 教育的政治理想和信念。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为维护统治阶级的 3 得统治地位服务。教育学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政治理念是教育学的一条看不见的贯穿整个系统的线索。教育语言学应该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上来分析教育的政治立场和服务对象。从而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体系,体现客观的价值。教育政治话语的分析,语言教育中的政治语言的分析都应该成为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并贯穿这门学问的始终。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因而,教育语言中无不体现着“政治”这一主线。教育语言学应该研究如何“经济”地使用教育语言,“政治”地使用语言,从而也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教育效率的一门学问。同时我们看到,在各国各阶层的教育评价机制中也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倾向,因而教育评价机制的政治理念也是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六 教育的民族化是教育语言的深层研究课题。 在中国,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还表现在外语教育的特殊方面,如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等。“学得”和“习得”是古今中外语言教育专家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则体现了语言民族化的问题研究。萨皮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假说开启了学者们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这其中实质是在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否能够完全被另一个民族的人们理解和接受,一种外语是否可以被教会的问题。 教育的民族化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当我们谈到文化的内涵,它总是意味着人们头脑中的价值。它指的是文化所承载的人类的内在的精神和思想。Prosser(普罗瑟)这样描述价值:价值是由个体和群体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创建的模式。这种价值是深层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7教育语言学视角的文化的概念是狭义的文化,它包括人们的习俗,习惯,生活风格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表层文化隐藏着生命的深层意义—价值。价值是实际行为的抽象物,并且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决定和规范着他们的话语和行为。甚至社会的规律和规章制度也受到社会成员所分享的价值观的影响。教育的民族化体现在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价值理念是教育语言需要研究的教育语言的深层主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立,则国立;教育废,则国废;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应宣传本族文化,从而得到世界的承认和理解,欣赏,同时教育要吸收国外的精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在外语教育中,我们不应该盲目对外国文化一律欣赏,不分清红皂白;应该学会鉴别,具有文化的政治立场,客观分析,求同存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接受异国文化,大力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观念。对于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要形成系统,深入分析,又要和语言教育水乳交融,形成一体。美国德语语言教育家Kramsch(克拉米奇)主张外语教学是学生和文化语境的动态的互动,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 结语:教育语言学是教育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是教育中的语言和语言教育的结合。具体说,这门学科是外语教育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的标志。传统的外语教育是简单的外语教学研究,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语言学的出现拓宽了外语教育的学科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改革了外语教育,使外语教育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教育中的语言及语言教育中的语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任何教育,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并最终以语言的形式存在。教育语言学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教育学的知识,从宏观来看,教育语言学涉及教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语言的学习与教育;语言的迁移和僵化等等;从微观来看,教育语言学涉及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任务,课程设计,教学法理论等等。教育学,尤其是语言教育学的理论为教育语言学提供了研究的内容基础和理论指导。语言学和教育学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是教育中的语言研究,也是语言的教育研究。2 课堂与现代英语教学的矛盾;学习与应用的矛盾;教育与教学的矛盾等等。教育语言学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些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教育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三 教育心理学思想为教育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人的认知心理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揭示了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教育语言学试图利用这些规律解释人类获取语言的过程。比如教育语言学试图揭示学得和习得的心理区别:习得是人类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语言知识的过程;而学得是人类有意识地直接或间接地从别人那里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就教育语言语言学而言,语言教育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外语文化感知、注意、记忆、文化语言和其他精神活动。大多数学习者的感知来自课程和教学。确切地说,这些精神活动涉及到课堂中的外语教科书,外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共享的目标,资源和规范的基础上,作为社区的合法成员参加创造社区的活动。大多数学者同意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创造促进学习者利用一般认知处理能力来加速学习者获得控制语言形式的速度的自然环境,内在地驱动处理,尽管获得语言结构的过程基本上是受学习者的内在语法控制的。5 任何交际活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参加者感知情景语境的方法来决定的并通过有声和无声的行为来塑造它。这意味着跨文化交际能力依赖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能力的改善。根据Kleinjans,文化学习的认知过程包括5个阶段:信息获得,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理解和信息欣赏;跨文化认知能力受到来自学习者本族语言的文化迁移的影响,并受到个体认知风格的限制;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受人类认知规律的控制和影响。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贯穿着整个教育语言 学的体系之中,构成了教育语言学的一条潜在的 内隐的线索。 四 教育的计划和课程设置是教育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怎样用规范,科学的语言达成教育的目标。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文化目标等等。同时,在长期的教育目标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因而需要不断的纠正。教育语言学的研究方面之一就是怎样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情况的变化来调整教育的目标。外语教育语言学研究课程理论的设置的理论依据来自教育学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的微观层面。课程设置的哲学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课程进程等等都是教育语言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教育过程的实现。教育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一过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准备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教育培训就成为教育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教师如何根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来提升教学水平是教育语言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职前、入职、职后培养培训三个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具备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和管理操纵课堂的能力。Krashen(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课堂的价值不仅在于语法教学,而且在于“教师话语”,即可理解性输入。6即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来给学生提供可理解的学习材料;其次,是学生应该怎样学,学生应该具备学习的基础语言,学科知识的准备。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学习策略知识,能够系统化地吸收所学知识;能够运用监控策略来监控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结果。再次,在现代社会大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应该更新。新的教学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互动要体现平等,尊重个性,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该得到彻底的保障。教师因该尊重学生的原有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价值得到实现。 五 教育的政治理想和信念。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为维护统治阶级的 3 得统治地位服务。教育学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政治理念是教育学的一条看不见的贯穿整个系统的线索。教育语言学应该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上来分析教育的政治立场和服务对象。从而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体系,体现客观的价值。教育政治话语的分析,语言教育中的政治语言的分析都应该成为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并贯穿这门学问的始终。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因而,教育语言中无不体现着“政治”这一主线。教育语言学应该研究如何“经济”地使用教育语言,“政治”地使用语言,从而也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教育效率的一门学问。同时我们看到,在各国各阶层的教育评价机制中也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倾向,因而教育评价机制的政治理念也是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六 教育的民族化是教育语言的深层研究课题。 在中国,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还表现在外语教育的特殊方面,如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等。“学得”和“习得”是古今中外语言教育专家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则体现了语言民族化的问题研究。萨皮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假说开启了学者们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这其中实质是在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否能够完全被另一个民族的人们理解和接受,一种外语是否可以被教会的问题。 教育的民族化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当我们谈到文化的内涵,它总是意味着人们头脑中的价值。它指的是文化所承载的人类的内在的精神和思想。Prosser(普罗瑟)这样描述价值:价值是由个体和群体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创建的模式。这种价值是深层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7教育语言学视角的文化的概念是狭义的文化,它包括人们的习俗,习惯,生活风格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表层文化隐藏着生命的深层意义—价值。价值是实际行为的抽象物,并且人们所持有的价值决定和规范着他们的话语和行为。甚至社会的规律和规章制度也受到社会成员所分享的价值观的影响。教育的民族化体现在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价值理念是教育语言需要研究的教育语言的深层主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立,则国立;教育废,则国废;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应宣传本族文化,从而得到世界的承认和理解,欣赏,同时教育要吸收国外的精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在外语教育中,我们不应该盲目对外国文化一律欣赏,不分清红皂白;应该学会鉴别,具有文化的政治立场,客观分析,求同存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接受异国文化,大力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观念。对于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要形成系统,深入分析,又要和语言教育水乳交融,形成一体。美国德语语言教育家Kramsch(克拉米奇)主张外语教学是学生和文化语境的动态的互动,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 结语:教育语言学是教育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是教育中的语言和语言教育的结合。具体说,这门学科是外语教育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的标志。传统的外语教育是简单的外语教学研究,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语言学的出现拓宽了外语教育的学科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改革了外语教育,使外语教育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教育中的语言及语言教育中的语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任何教育,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并最终以语言的形式存在。教育语言学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教育学的知识,从宏观来看,教育语言学涉及教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语言的学习与教育;语言的迁移和僵化等等;从微观来看,教育语言学涉及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任务,课程设计,教学法理论等等。教育学,尤其是语言教育学的理论为教育语言学提供了研究的内容基础和理论指导。语言学和教育学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是教育中的语言研究,也是语言的教育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伞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