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古诗有哪些呢?
牧童的古诗如下:1、牧童歌笑牛羊下,太古淳风尽属他。——《秋日山行》翻译:远远的传来嘹亮欢快的歌声,原来傍晚放牛的小牧童归来了。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雷震《村晚》翻译: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唐代卢肇《牧童》翻译: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着,周围满是秋声。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唐代吕洞宾《牧童词》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5、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宋代周敦颐《牧童》翻译:春风吹拂,活泼可爱的小牧童赶着牛儿,爬上长长的山坡。抓蚂蚱,捕蜻蜓,春天的田野里,乐趣多多。
古诗 牧童词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体裁】乐府
远牧牛,
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
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
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
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
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诗词注释】
【注释】:
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 李涉 -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李涉
【题目】:牧童词
【内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赏析】: 李涉,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是啊,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关于牧童的古诗十首
关于牧童的古诗十首有如下:1、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出自唐·杜荀鹤《途中春》2、牛闲牧童卧,犬吠市船归。——出自南宋·陆游《羸老》3、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出自唐·储光羲《牧童词》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出自宋·雷震《村晚》5、牧童时时放野火,耕夫怒击樵夫剁。——出自元·王冕《虾蟆山》6、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出自唐·卢肇《牧童》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出自清·袁枚《所见》8、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出自宋·华岳《骤雨》9、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出自唐·杜牧《过骊山作》10、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出自唐·韩愈《石鼓歌》
《牧童词》作者李涉的介绍、《牧童词》的译文、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白话翻译: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唐朝701—800年,文人学习写民间歌谣的风气已经形成。其主要标志就是学习民间的填词。词和诗,此时在文人眼里区别不大,无非一雅一俗。被收进《花间集》、《尊前集》等词集的《竹枝》、《柳枝》、《浪淘沙》等就是七言绝句。文人写它的目的,也只不过是“馋善歌者扬之”罢了。李涉的这首小诗,正是在模仿民歌的基础上写成,采用的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十分协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童词
谁会《牧童词》李涉的解释?
唐- 李涉 -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李涉 【题目】:牧童词 【内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 李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后应陈许辟。宪宗时, 为太子通事舍人,寻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 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转: 李涉:遇到了有文化的好贼 (代表作)听歌 飒飒先飞梁上尘,朱唇不动翠眉颦。 愿得春风吹更远,直教愁杀满城人。 今天要介绍的李涉, 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 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 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 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 不怕猛虎欺黄犊。”读罢这首诗, 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 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 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是啊, 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 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 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李涉,洛阳人,生平不详。李涉家兄弟五个,全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年轻的时候,李涉与弟弟李渤一同在庐山五老峰南麓隐居读书, 哥俩养了一头白鹿做宠物,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巨威风。 鹿这东东本来就非凡品,何况还是一头基因变异的白鹿呢? 相传很多神仙都以鹿作坐骑,比如南极仙翁;李太白学仙, 也曾经起过“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念头, 不过估计他老人家最后连白鹿长啥样都没见过。您想想, 哥俩领着头白鹿东逛西逛的,能不引人注目么? 贵妇人喜欢抱条京叭,因为温驯;泰森同志则喜欢牵着老虎溜弯, 那叫一个猛呀。但是,跟李涉兄弟比起来, 贵妇人和泰森都显得俗不可耐。至于养蛇养蜥蜴养……算了, 俺都不稀说你。却说这头白鹿极其乖巧,哥俩在深山里苦读, 没有时间去超市购物,什么时候缺纸缺笔缺食物了, 便在白鹿的角上挂上一个袋子,将钱与购物清单放在里面, 让白鹿跑到星子镇替他们买回来。因了这头标志性的白鹿, 人们便把哥俩称作“白鹿先生”,他们也把自己读书的地方取名“ 白鹿洞”。后人在这儿正式建起一个书院, 这便是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蛀书上次独游庐山,因为行色匆匆, 跑了西边的东林寺,南边的白鹿洞书院就只好割爱了,郁闷至今啊。 跟李涉兄弟在一起读书的还有崔膺兄弟。这崔膺不是什么好鸟, 虽然出身于博陵崔家,却从小就爹不疼、娘不爱的, 扔在外公家里养着,跟现在的留守儿童差不多。偏偏这娃儿不听话, 外公家的人也不待见,所以就养成了孤僻乖戾的脾性。 都是缺乏父爱母爱惹的祸呀。崔膺长大后学到了写文章的本事, 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道旁孤儿歌》,骂他外公、外婆、舅舅、 舅妈的。就这样一个人, 著名美女关盼盼的老公张建封同志还把他当成宝, 恭恭敬敬地请到自己统率的军队中做参谋。崔膺在夜里一惊一乍, 几声大喊差点把张建封的军队搞崩溃,您想想他的嗓门会有多吓人。 将军们气愤至极,要把他抓起来,割他的肉吃, 幸亏张司令将他藏起来了。第二天,将军们摆了一桌酒席, 席间监军大人操着鸭嗓子对张司令说:“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请你把崔膺那王八羔子交出来治罪。”张建封笑着说:“好的, 好的。”过了一会儿,张建封对着监军举杯道:“公公, 我也有个请求,请求大家放崔膺一马。”众人大笑, 这事儿才不了了之,要不然狂放不羁的小崔还真得光着PP下油锅。 有崔膺这样的品行不端的狂人做同学, 您想李涉哥俩能学到啥好东西?日后李涉犯下不少错误, 俺觉得跟崔膺这个不良少年的影响大有关系。史载李涉“性狂险, 宰臣恶其为人,久不得用”,真是近墨者黑呀。宪宗元和六年, 李涉被任命为试太子通事舍人,“试”的意思是说他本来不够格, 先干着,干得好再转正。这年十月, 宦官刘希光接受将军孙璹二十万贯钱的贿赂,答应替他向皇帝说情, 谋求一个节度使当当。事情被他们的政敌揭发后,刘希光被迫自杀。 跟刘希光过从甚密的另一个宦官吐突承璀也被怀疑与刘希光有染, 所以各位言官联手上书,参了他一本,将吐突承璀逐出长安, 撵到淮南做监军。前面不是说李涉“性狂险”么?现在体现出来了。 他想搞一场政治投机。李涉觉得吐突承璀仍然深受皇帝宠信, 只是迫于舆论压力才被外放。 如果他能通过上书将吐突承璀留在皇帝身边, 皇帝与吐突都会对他感激不尽的。于是他赶紧写好奏折, 投送到匦院。 现在的党政机关门口大多挂着一个用来接受群众意见的小匣子, 这个东西搁在唐代就叫做“匦”。匦院, 是朝廷为了方便吏民上书而设的机构,由匦使(玄宗时一度改名“ 献纳使”)负责管理,跟现在的信访部门差不多。 当时主管匦院的官员是李太白的老友孔巢父的侄儿孔戣, 孔戣很讲原则,看了李涉的上书后,拒不接受。李涉无奈, 只好贿赂宦官,直接将上书交到皇帝的手里。 孔戣一怒之下参了他一本,说李涉不但居心险恶,而且还越级上访。 这个罪名可就大了,于是李涉被放逐到峡州(今湖北宜昌) 做司仓参军,这场政治赌博以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告失败。 做逐臣的日子那是相当不舒服呀,若干年后他遇赦归来,写了一首《 峡石遇赦》:“天网初开释楚囚,残骸已废自知羞。 荷蓑不是人间事,归去沧江有钓舟。”诗中表现出悔意, 似乎要改改过去的脾气了。可是不久以后, 他又被贬到峡州夷陵县任县令,原因不明。这次他写了一首《 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 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 比上一首诗流露出更多的出世之意。也难怪,被流放到南方做官, 滋味确实不怎么好受。《岳阳别张祜》诗云:“十年蹭蹬为逐臣, 鬓毛白尽巴江春。”又曰:“山疟困中闻有赦,死灰不望光阴借。” 满纸血泪,觉得生活一点希望都没了, 真可谓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约在这时候开始, 李涉沉迷于宗教,前面两首谪诗里已经流露出了这个苗头。 他不但自己信佛,跟着和尚讲经论道,还把夫人送进庵里做尼姑。《 送妻入道》诗曰:“人无回意似波澜,琴有离声为一弹。 纵使空门再相见,还如秋月水中看。”唉,闹到这般田地, 早知如此,当初为何不走正道呢? 可是李涉仍不悔改,他要一条路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李逢吉入相,推荐他为太学博士。国立大学的教授当得好好的, 他却偏偏要跟着李逢吉冲锋陷阵。当宰相的有几个能全身而退、 不被政敌扳倒的?所以李逢吉一倒台,他也跟着倒霉了, 被流放到康州(即今广东德庆), 不知道有没有揣上两方上好的端砚回家。 憋到最后,蛀书再给大家讲一个好玩的故事。据晚唐范摅《 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 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 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 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 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 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 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 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暮雨萧萧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世上如今半是君”,看来唐代还远远没有达到和谐社会的标准呀。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 反而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他不少。当然,李涉也不好意思拒绝—— 人家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呢,可不敢惹大王生气。再则,肥猪拱门, 居然把它往门外撵,这不有病么? 这位山大王要诗不要钱,真是个有文化、爱学习的好贼。 想想当今社会,著名作家戴厚英好心帮助一个小同乡, 最后却惨遭这个烂人的毒手。呜呼,人心之不古,观贼之行可知矣! 参考资料: http://www.ziwi.cn/ redirect.php?tid=1013&goto= lastpost
关于牧童的古诗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代:刘驾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
唐代: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山中
唐代:李涉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牧童的古诗句
《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扩展资料:《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牧童
“牧童骑牛勒苦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牧童本来是要出来放牛的,但是却坐在牛背上读起书来了。这就像挂着羊头却卖狗肉一样,表面看起来是卖羊肉,实际上卖的是狗肉。原话出自葡京赌侠诗葡京赌侠诗原句片段:今期生肖带红花,牧童骑牛勒苦读。今期生肖最勒劳,和尚敲钟三更起。译文:属狗的人富於正义感讲义气,重人情道义, 做事全力 以赴。豪爽勇敢,见义勇为,谨慎小心,守本份谦虚、忠心。生性纯朴正直,诚实友善,为人忠实可靠。富同情心,个性坦白无心机。直觉锐利,为人忠诚,颇爱主持公道,很受人尊敬。个性勤勉敬业,具有大志大望。行动敏捷头脑聪明反应快。感情上,爱上对方不会轻易变心,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给人添麻烦,不会为自己利益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明办是非,脑筋灵活且有领导能力,心地善良,奉献作为,博得人望。事物是正确的话会极端固执,毫不忍让,一生忠诚尽责。心性灵巧待人和颜悦色,风趣诙谐,好打抱不平。扩展资料:关于的牧童的诗:一、牧童【作者】吕岩 【朝代】唐译文对照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二、牧童词唐代诗人 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译文: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三、《牧童》唐朝诗人 吕岩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牧童词》是什么意思?
基本释义: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全文:《牧童词》 唐代 诗人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赏析: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