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古义:1、正,不偏斜。《说文》:是,直也。2、对的,正确的。《淮南子·脩务》:立是废非。3、此,这。《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4、赞同; 认为正确; 肯定。清· 刘开《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今义: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处。2、表示答应的词:~,我知道。3、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4、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石头的。5、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一片水田。扩展资料组词:1、但是[dàn shì] 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2、就是[jiù shì]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多加“了”)。3、正是[zhèng shì] 就是。4、总是[zǒng shì] 永远地;无例外地。5、只是[zhǐ shì] 仅仅是;不过是。6、要是[yào shi] 如果;如果是。7、不是[bù shì] 对判断词“是”的否定。8、可是[kě shì] 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9、是非[shì fēi] 正确的和错误的。10、于是[yú shì] 连词。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11、若是[ruò shì] 如果;如果是。12、是否[shì fǒu] 是不是。
是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古义:1、正,不偏斜。《说文》:是,直也。2、对的,正确的。《淮南子·脩务》:立是废非。3、此,这。《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4、赞同; 认为正确; 肯定。清· 刘开《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今义: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处。2、表示答应的词:~,我知道。3、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4、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石头的。5、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一片水田。扩展资料组词:1、但是[dàn shì] 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2、就是[jiù shì]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多加“了”)。3、正是[zhèng shì] 就是。4、总是[zǒng shì] 永远地;无例外地。5、只是[zhǐ shì] 仅仅是;不过是。6、要是[yào shi] 如果;如果是。7、不是[bù shì] 对判断词“是”的否定。8、可是[kě shì] 表示转折,前面常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9、是非[shì fēi] 正确的和错误的。10、于是[yú shì] 连词。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11、若是[ruò shì] 如果;如果是。12、是否[shì fǒu] 是不是。
1921到2021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2、偷袭珍珠港二战时期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3、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4、 西藏和平解放长期以来,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其代表人物是达赖喇嘛等宗教上层人士。比欧洲中世纪的制度还要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已经在雪域高原上延续了上千年。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并于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5、海湾战争美国领导的联盟军队于20世纪90年代,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而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海湾战争包括3个主要军事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海上拦截行动。联盟军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1991年2月27日,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战争结束并于当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终在4月接受了停火协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湾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成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西藏和平解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偷袭珍珠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1911年到1925年的中国历史事件
1、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袁世凯称帝1915年春,袁世凯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8月由总统府美国顾问出面发表文章宣称共和宪政不符合中国国情,鼓吹君主制。之后由袁世凯的党羽作请愿团要求改变国体,10月组成袁记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国体。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3、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指民国五年至民国六年(1916年至1917年),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4、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5、直奉战争直奉战争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第一次直系获胜。第二次奉系获胜,直系惨败,从此直系势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后,于东北图谋再起。1924年9月3日浙江军阀发生战争,张作霖于4日发出响应浙江军阀卢永祥,责备曹锟、吴佩孚的通电,向山海关、热河一带增兵。奉军编为6个军,张自任总司令,并于15日致电曹锟发出挑战。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此次战事,直系有25万兵力,奉系有17万兵力,双方均有海、空军参战。开战后,奉军先后攻占朝阳、建平、赤峰、隆化等地。10月7日,奉军发动总攻击,占领九门天险,于九门口、石门寨、三道关等地激战,双方伤亡各10000余人。奉军占领山海关后,17日进长城,长驱直入,至滦州张宗昌部,围歼榆关一带的直军。11月3日,奉军进逼天津,吴佩孚率残部自塘沽出海南下。战争以直系失败告结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事年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府院之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直奉战争
中国1925年前后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1.是日,帝在外殿,见郗虑引三百甲兵直入。帝问曰:“有何事?”虑曰:“奉魏公命收皇后玺。”帝知事泄,心胆皆碎。虑至后宫,伏后方起。虑便唤管玺绶人索取玉玺而出。伏后情知事发,便于殿后椒房内夹壁中藏躲。少顷,尚书令华歆引五百甲兵入到后殿,问宫人:“伏后何在?”宫人皆推不知。歆教甲兵打开朱户,寻觅不见;料在壁中,便喝甲士破壁搜寻。歆亲自动手揪后头髻拖出。后曰:“望免我一命!”歆叱曰:“汝自见魏公诉去!”后披发跣足,二甲士推拥而出。且说华歆将伏后拥至外殿。帝望见后,乃下殿抱后而哭。歆曰:“魏公有命,可速行!”后哭谓帝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命亦不知在何时也!”甲士拥后而去,帝捶胸大恸。见郗虑在侧,帝曰:“郗公!天下宁有是事乎!”哭倒在地。郗虑令左右扶帝入宫。华歆拿伏后见操,操骂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朝野之人,无不惊骇。时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也。后人有诗叹曰:“曹瞒凶残世所无,伏完忠义欲何如。可怜帝后分离处,不及民间妇与夫!”献帝自从坏了伏后,连日不食。操入曰:“陛下无忧,臣无异心。臣女已与陛下为贵人,大贤大孝,宜居正宫。”献帝安敢不从。于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庆贺正旦之节,册立曹操女曹贵人为正宫皇后。群下莫敢有言。2.“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贵妃乃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怀孕五月。——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至今尚无音耗。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操曰:‘董承谋反,陛下知否?’帝曰:‘董卓已诛矣。’操大声曰:‘不是董卓!是董承!’帝战栗曰:‘朕实不知。’操曰:‘忘了破指修诏耶?’帝不能答。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董妃泣告曰:‘乞全尸而死,勿令彰露。’操令取白练至面前。帝泣谓妃曰:‘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言讫,泪下如雨。伏后亦大哭。操怒曰:‘犹作儿女态耶!’叱武士牵出,勒死于宫门之外。”《后汉书》1.《后汉书皇后纪下》中记载几乎是一样的: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鸣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2.《后汉书》董贵人身怀六甲被曹操下令绞死也是出自《后汉书》: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三国志·武帝纪》1.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译文:(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份,汉朝皇后伏氏因过去给她的父亲前屯骑校尉伏完写信,信中说皇帝因为董承被杀而怨恨曹操,用词非常恶劣。之后信被发觉,皇后被废并处死,她的兄弟也全部被处刑。《三国志》没有记载曹操诛杀董贵人的事情。2.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3.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并且较为真实地记录三国鼎立的局势。《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也被称为“前四史”。节选文段描述的事件是:曹操杀死董贵人与伏寿皇后。历史背景:汉献帝为了从曹操手中夺回应有的权利,维护天子的尊严,向车骑将军董承发了一道“衣带诏”,命董承联络汉室宗亲及反曹志士,密谋铲除曹操。事情不久败露,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董承一族,更为了软禁汉献帝,于是命人将董妃勒死于许昌宫门外,诛灭董氏人等,并大大打击反曹势力。建安十九年,汉献帝的伏皇后被诛杀,“下暴室,以幽崩”, 其罪名:“阴怀妒害,苞藏祸心”。之后,伏寿一家也被歼灭。究其原因,其一、伏皇后的家族势力,恰恰是汉末仅存的一股与曹操不合拍的力量,曹操必须将其剪除。其二、曹操认为,伏皇后并不是个甘于屈居人下,试图摆脱他的控制,而杀掉伏皇后之后,震慑并打击扶汉势力,威慑作用,杀鸡儆猴、敲山震虎,进一步巩固曹操的统治。可见,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残忍与和奸滑性格在《三国演义》和《后汉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的笔中,曹操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他积极入世,力图扭转乾坤,但又滥杀无辜,野心勃勃,一心想篡汉夺权;他机警聪明,博学多才,但又奸诈狡猾,阴险狠毒;他用人唯贤,执法如山,但又嫉贤妒能,总体而言将曹操描述为奸雄,洋溢着尊刘贬曹的气息。而《三国志》是尊曹魏为正统。这是其没有记载曹操杀董夫人之事的原因之一。《三国志》虽记载曹操杀伏寿皇后,但言语中队曹操的做法仿佛抱有一丝丝谅解,至少不如《三国演义》和《后汉书》一般将曹操描述的那么奸滑。此外,在《三国志》中,陈寿肯定曹操结束割据局面的历史功绩。陈寿认为曹操是“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机警聪明,具有济世之才,对时局具有精准的洞察力之处,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勇于不断革新的政治魄力。其经国之才显露无疑。同时,陈寿在《三国志》中也主客观记述了曹操狠毒、睚眦必报的一面。在如此描写之下,一个奸猾老练的弄权者形象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曹操对手下兵士百姓都能有如此手段,对待能臣良将更是手段高超,自身的才能和人格魅力皆尽凸显,不愧为“超世之杰”。可见,曹操在《三国志》中是备受推崇的。为什么两部作品中对曹操的评价有如此大差异?笔者认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其评判标准是自身所认同的价值观。同理,不同时代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其评判标准是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反之,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评价,大致可以了解对应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各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导致各个时代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有区别。顺社会主流价值观而行,则得后世的歌颂。反之,则遭礼教的批判。史书的撰写,多少会受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不同的时候背景之下,所成史书的感情基调也会有所区别。《三国志》的编写需要考虑魏国甚至是晋国当权者的利益。,且当时社会对儒家文化推崇远不及后世,故对曹操的道德批判较少。而《三国演义》与《后汉书》则是朝之后的演义作品,创作者们多受儒家思想的道德标准所熏陶,曹操的所作所为与他们所遵循的儒家思想所不符,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性。此外,我们不妨将曹操与关羽对比:在中国古代,儒家的价值观是大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关羽无疑是践行儒家精神内核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关羽“匡扶汉室”的行为符合儒家所认可的“正统”、“忠义”、“仁义礼智信”的入世精神。可以说,关羽的品行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所以他才能享古今之美誉。相反,曹操逆其而为,篡汉自立,奸诈狠毒,犯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大忌,因而受到世俗的鄙夷,故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有所不同。
秋收起义是在什么地方
地点:湖南(浏阳、文家市、醴陵、平江、安源、铜鼓、修水)。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1977年江西省在修水县和铜鼓县建立了秋收起义纪念馆。1998年在萍乡市建立了秋收起义广场。扩展资料起义背景秋收起义的爆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工农军队,设计制作并率先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旗帜,毛泽东同志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秋收起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1950年发生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78年改革开放。1999年澳门回归。1997年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 ,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首都北京,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扩展资料: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9日,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9月30日下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产生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其他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