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我找一首赞美江西的诗歌
.题西林石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卖布将军慨而慷,轻骑拔剑平豫章。六门城廓收老表,江南西道郡南昌。
楚有风兮荆有水,汇聚才情兴鄱阳。滕公府邸初宴罢,落霞孤鹜飞大唐。醉翁倜傥临川相,文采风骚并朝堂。官身不妨成雅士,修水文章有一黄。谁敢从容赴西市?庐陵正气文天祥。只道山人真狂士,哪知八大为国殇。其人画墓今犹在,后世何人挽凄凉?最怜犹数陈公子,满门国士尽哀伤。巡抚湖南伤心事,教授岭上历残霜。千秋往事俱邈矣,盛世从来第一枪。安知时下多鼠辈,小猫岂能锁赣江?东晋桃源应知否?彭泽田间草已荒。古来高士今何在?龙虎山空雾茫茫。眼底桥宽似新架,堤中水浅非旧汤。似此斜阳照冻脚,一人独立叹兴亡。——叶观澜丁亥年元月29日于南昌赣新酒店
江西诗派的诗歌主张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扩展资料:江西诗派文化影响: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西诗派
诗词《登庐山》
登庐山五老峰【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北】: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登庐山【明】: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登庐山【宋】:晁补之
丹碧沉沉虎豹闲,松幢引度九重关。
人间未觉浑无路,天上还惊更有山。
瑶草红泉供挹酌,金风白露送跻攀。
良游自叹平生误,便欲归家鬓已斑。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峯诗【南北】:江淹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俛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旍。
登庐山诗【南北】:鲍照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祀。
鸡鸣清涧中。猨啸白云里。
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峯起。
回亘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七律·登庐山 毛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律·登庐山的注释译文
⑴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⑵冷:冷漠。⑶江天:江和天。⑷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⑸浪下三吴:浪下:江水流下。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⑹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88天。⑺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