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

时间:2024-04-20 06:41:31编辑:优化君

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俗称诗的国度,诗歌的种类繁多。古代早期那些短小精悍,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便是诗歌形成的雏形。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为“风”,“雅”,“颂”,是我国诗歌历史的初步形成。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又创造出一种诗歌体裁一一骚体,这是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到了汉代,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约400年间,文人诗和民歌都有很大发展。文人诗方面,先后涌现出“三曹七子”、蔡琰、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二谢”等一大批卓有建树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大大丰富了诗歌表现自我情怀的美学功能。同时,许多诗人在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面作了创新性探索,五言诗走向兴盛,七言诗渐成主流,格律诗已具雏形,从诗歌本体上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诗歌可谓是达到鼎盛时期。其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而先前的一些诗歌体裁,在唐朝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因而我国古代的诗也常用唐诗来概称。再至宋,元,明清,随着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即使这些风格体裁取得如何的辉煌成就,都没有取代诗歌的地位。到近现代,新体诗脱颖而出。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等等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现当代诗歌的主要形式。纵观历史,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供参考。


诗歌和诗词的区别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罗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2、《当你老了》叶芝(爱尔兰)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慢慢吟诵,梦见你当年的双眼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颜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u65pOrTkS4kcFHJeqcVUA?pwd=73u3 提取码: 73u3

玉簪记的演出介绍

新版昆曲《玉簪记》由明代戏剧作家高濂创作,首演于2008年,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继青春版《牡丹亭》后又一次集合两岸文化戏曲精英共同打造,沿用了青春版《牡丹亭》的全部主创人员,入选2007年度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项目。 新版《玉簪记》融合了抒情、诗化、象征、极简等特征,书法、绘画与昆曲行云流水的配合是舞台设计的最大亮点,一幅字、一张画,就是整个舞台空间的主要表达方式,配合灰色简约的地板、侧幕,淡雅、清透的感觉不仅暗示了《玉簪记》特有的宗教意味的故事背景,也给观众留下最大的感受空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名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于一九五六年,昆剧、苏剧兼演。历年来,剧院相继培育出“继”、“承”、“弘”、“扬”四代优秀昆剧演员百余人。目前全院96%为专业技术人员。王芳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殊荣,俞玖林、沈丰英双双荣获梅花奖。2002年王芳、陶红珍、杨晓勇、吕福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剧院特邀著名昆曲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蔡正仁担任剧院艺术指导,同时还邀请全国其他著名昆曲艺术家驻院参与传承,工程与剧院老师一起培养青年演员,取得了累累硕果,对昆剧院艺术抢救、继承、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玉簪记》讲述书生潘必正,寄居在其姑母所住的女贞观中,得遇道姑陈妙常,深为爱慕。一夕,闻听琴韵清幽,循声而往,乃妙常所弹。潘遂借琴曲以挑之。妙常虽亦有意,碍于戒律,故作嗔拒。但情愫已通,从此心心相印了……

求《玉簪记》全本戏文?

合 唱:(唱)一枚鸳鸯玉扇坠,权作媒证永不悔。
一支玉簪伴郎君,
领 唱:(唱)天长地久
合 唱:(唱)啊天长地久,啊天长地久,
领 唱:(唱)两相随。
[两人相携,恰被法成看见]

逼侄赴试

法 成:(唱)惊侄儿与妙常情意缠绵,恼侄儿弃书本无心苦念。
众施主若闻风流事,女贞观声名败坏便要化灰烟。
顾不得姑侄骨肉亲,令侄儿赴考去斩断情丝暗勾连。
法 成:妙清,
妙 清:师父。
法 成:速唤潘相公到大殿来见我。
妙 清:是。有请潘相公。
潘必正:(唱)忽闻姑母连催唤,何事太急暗疑猜。
莫非怕我攻读太懈怠,莫非怨我忘餐不自爱。
莫非忽有家书来,莫非好事生意外。
哎呀,恨不能展翅赴约诉情怀,
法 成:侄儿!
潘必正:哎!侄儿来也!
(唱)苦只苦心忧急却无奈。
侄儿见过姑娘。
法 成:罢了。
潘必正:姑娘唤侄儿前来,不知为了何事?
法 成:可喜呀是可喜哟!
潘必正:喜事?莫非姑娘要与侄儿……
法 成:嗯——
潘必正:那这喜从何来?
法 成:恩科将至,我儿去往临安赴考,若得高中,岂非一喜么?
潘必正:啊呀姑娘!
法 成:休得留恋于此。
潘必正:啊呀,坏了啊!
法 成:什么坏了?
潘必正:姑娘啊,侄儿病体刚愈,文章不高,要是勉强赴考,岂不坏了名声,枉费了路费?姑娘,侄儿还是来科再去吧。
法 成:耽误一科,又要等三载哦!
潘必正:姑娘!
法 成:侄儿休得多虑,去吧。
潘必正:姑娘,你再三逼侄儿前去赴考,莫非……噢!我明白了,你是怕儿打扰。
法 成:你!
潘必正:怕儿打扰、
法 成:你!
潘必正:怕儿打扰、怕儿打扰……
法 成:你哟!
(唱)岂是姑妈怕打扰,我为侄儿把心操。
寄居观中图清静,只望你苦攻读文章好。
潘必正:姑娘!
法 成:(唱)谁知你不听教训不用心,心荡魂飘坐不牢。
长此下去耽了青春误了前程,叫姑妈有何面目对兄嫂。
潘必正:姑娘姑娘!姑娘休要生气,侄儿听话就是。
法 成:你、到底去不去?
潘必正:去!去就去嘛!
法 成:这还差不多。
潘必正:噢姑娘,不知几时起程?
法 成:立即起程。
潘必正:啊呀姑娘,科考尚早,何用立即起程?
法 成:要你早去临安,用心攻读,方可应试,因此要你即刻就走。
潘必正:待儿去……
法 成:站住!到哪里去啊?
潘必正:叫进安收拾琴剑书籍啊。
法 成:我已吩咐进安,叫他准备行装,侄儿不用去了。
潘必正:待儿到云房去。
法 成:到云房做什么?做什么啊?
潘必正:我、到云房去拜别众家姑姐啊。
法 成:唤她们过来就是。妙清。
妙 清:师父。
法 成:速唤众家姑姐到大殿为潘相公送行。
妙 清:是。
法 成:妙常正在抄经,不必惊动于她。
妙 清:是。妙玉、妙香、妙空、妙能、妙慧、妙觉,速到大殿诵经拜参。
[必正在众人之中寻找妙常,不见,欲走,被法成拉住]
法 成:侄儿,快进殿拜过三清天尊、王母娘娘。
潘必正:是。
法 成:众位弟子。
众 人:师父。
法 成:只因我侄儿要临安赴考,即刻起程,特唤弟子诵经保佑他今科高中,燃香击磬,诵经拜参。
[妙常上]
陈妙常:(唱)众姑姐奉召唤匆匆去,为什么独把妙常云房留。
今日里与潘郎相约白云楼,怕只怕春光泄露惊佳偶。
不见心上人,似觉风满楼。
欲解疑虑下楼来,倚墙牵柳悄悄走。
潘必正:啊三清天尊、王母娘娘,小生潘必正今日特来拜别于你。我的心愿么,不说你也知道。
法 成:娘娘知道,会保佑你的。
[妙常掷石,扔中必正,必正移步回头]
法 成:侄儿!你做什么啊?
潘必正:[急急下拜]我在拜娘娘啊!
法 成:啊呀,娘娘在这里!
潘必正:啊呀呀呀,娘娘何时搬家了哦!啊姑娘请升坐,受侄儿一拜。
法 成:不拜也罢。
潘必正:要拜的,要拜的!
法 成:好,拜、拜!
潘必正:姑娘请坐。[摆座]
啊姑娘啊姑娘,今日是你老人家要我到临安赴考的,啊?
法 成:是的,是的。
潘必正:我即刻就要走了!
法 成:去吧,去吧,休要留恋于此。
潘必正:我心里有多少话,要对你说啊!
法 成:快讲,快讲吧!
潘必正:姑娘啊![妙常藏于法成身后,必正明对法成,实则说与妙常]
(唱)一拜姑娘莫怨恨,原谅我今匆匆行。
愧无礼品表谢意,留下必正一片心。
二拜姑娘莫伤心,骨肉情深,情深似海慰平生。
莫道别后难见面,梦里相会也欢欣。
三拜姑娘莫劳神,经卷钟罄保康宁。
冷暖自知多珍重,免我在外思念深。
噢,姑娘!
四拜姑娘莫牵挂,此去发奋奔前程。
一旦高中驷马高车来接你,潘必正绝非忘恩负义人。
法 成:我知道,我知道!
潘必正:(唱)五拜姑娘……
法 成:不要拜了,不要拜了!快去拜过众家姑姐。
潘必正:噢,是。
潘必正:众家姑姐,请受小生一拜。
(唱)寄居观中二月多,多蒙姑姐照料勤。
清泉香茶常解渴,素斋热饭长精神。
月夜琴声驱暑热,奇药香甜疗病症。
更有那超凡脱俗良善美好一颗心,给我温暖暖一生。
法 成:众位徒弟,殿外相送。
潘必正:是。
法 成:侄儿,走吧。走吧。
潘必正:我走了!
[跺脚,正巧踩中法成的脚]
法 成:走吧,走吧。
合 唱:(唱)啊……
痛不过眼睁睁咫尺难言,禁不住泪潸潸千里情牵、千里情牵。

秋江追舟

陈妙常:(唱)霎时间变了天断了线,眼睁睁痛离别有口难言。
顾不得犯清规潜出道院,顾不得人眼杂羞惭汗颜。
急忙忙追赶潘郎双飞去,君去也我来迟,只有秋风送寒烟。
艄 公:(唱)嗳!一叶小舟呦江河里翻颠,闯惯风雨呦何惧波浪险。
陈妙常:船家,船家!快把船撑过来啊。
艄 公:来了啊。原来是位小仙姑啊。
陈妙常:请问艄公,刚才可曾看见一位相公雇船去临安?
艄 公:有哦,有一位相公,还有一位小书童,坐着我老太婆的船到临安去哉!
陈妙常:啊呀艄公,可否追得上去啊?
艄 公:别人的船追不上,我老太婆的船,就笃笃定定是追得上。
陈妙常:啊呀艄公,快让我上船。
艄 公:你一个出家之人,去追一个读书相公做什么?
陈妙常:我托他带一封书信到临安去。
艄 公:原来是一封书信,啊?嘿嘿……这位小仙姑不说心里话,我倒要让她急一急。
陈妙常:艄公,快把船撑过来啊!
艄 公:不要急,不要急。
陈妙常:让我上船。
艄 公:老汉开船有一个规矩。
陈妙常:什么规矩啊?
艄 公:先让我喝几口老酒。
陈妙常:还要喝酒啊?啊呀艄公,啊呀艄公!好好好,那你快点喝吧。
艄 公:喝了半壶酒,浪里好行走啊。
陈妙常:艄公,酒已喝了,快快让我上船吧!
艄 公:哎,你好象是女贞观里的仙姑吗?
陈妙常:正是。艄公是怎么知道的?
艄 公:是老太婆到女贞观里烧香。她说,有一个小仙姑啊长得眉清目秀、能诗会画,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我想想看看么,大概就是你了。
艄 公:陈妙常:艄公,快上船吧。
艄 公:不急。先让我点一炷香,拜过河神、船神。
陈妙常:啊?哪里有香啊?
艄 公:城里去买。
陈妙常:买?啊呀艄公、啊呀艄公!
艄 公:哈哈……侬看、侬看,看你急得汗也出来了、眼泪水也出来了。
好好好,我就撮土为香,拜过河神船神,保佑小师太顺顺当当地追上读书相公。
陈妙常:艄公,快上船吧。
艄 公:不要急。 坐稳了,开船咯!
陈妙常:啊呀艄公,船缆还没解开呢!
艄 公:啊呀,被你催昏头了。
陈妙常:啊呀艄公,啊呀艄公、艄公!
艄 公:开船咯!
(唱)流不尽的相思泪,还不完的恩爱债。
江水东去流不停,别时容易见时难。
小仙姑啊,请问尊姓啊?
陈妙常:小道姓陈。
艄 公:姓陈?啊呀!
陈妙常:哎呀艄公,哎呀艄公,怎么了? 啊呀,怎么把船摇转去啦?
艄 公:啊呀,小船不摇姓陈的,姓陈的上船船要沉。
陈妙常:啊呀,那那那,那怎么办呢?
艄 公:那你姓耳东,不就可以了嘛。
陈妙常:好好好。
艄 公:小仙姑啊,请问你尊姓啊?
陈妙常:小道贱姓耳东。
艄 公:这就对了! 耳东仙姑啊,请问你芳龄几何啊?
陈妙常:一十九。
艄 公:一十九?啊呀!一十九,要人救,不吉利,不吉利!
陈妙常:啊呀艄公! 去年十八,明年二十。
艄 公:去年十八,明年二十。哈哈……真聪明啊!
陈妙常:艄公快看,象是相公的船。艄公!
艄 公:小仙姑,我帮你追上前面的船,你给我多少银子?
陈妙常:三钱。
艄 公:三钱?
陈妙常:六钱、六钱。
艄 公:六钱,太少了。
陈妙常:啊呀艄公,那你究竟要多少呢?
艄 公:我、我至少要三两。
陈妙常:啊? 啊呀艄公,我一共只有一两九。
艄 公:九九……
陈妙常:都给艄公,你与我快追快追呀!
艄 公:哈哈……我是给你闹着玩的。 快快追上前去。
陈妙常:多谢艄公。
艄 公:(唱)船到江心箭离弦,千里追舟顷刻间。
陈妙常:潘相公。 快追。 潘相公!
[妙常船下,法成船上]
法 成:(唱)不见了小妙常心焦如焚,莫非她恋红尘大胆私奔。
愁只愁害侄儿废弃功名,怕只怕败坏了道观名声。
小娃娃,你与我追!
二娃子:站稳了。
[法成船下]
潘必正:(唱)恋恋不舍离了岸,心还留在女贞观。
情似江流斩不断,断流更激波浪翻。
不忍别只觉船太快,难分舍不禁回首看。
只见到满目离愁一江寒,堆积相思两岸山。
船 婆:啊呀公子啊,我看侬心绪不好,我老太婆唱只山歌给侬听听。
潘必正:算了,算了。
[妙常船追上]
艄 公:老太婆,慢一点!
船 婆:啊呀,好像是老头子么。侬想追上我啊,休想!公子啊,来。[加速]
潘必正:船家,你摇得慢点哪!船家!
陈妙常:潘相公!潘相公!
进 安:相公,是陈姑追来了。
潘必正:陈姑来了。[欲跨出舟]
船 婆:哎哎哎!公子啊!
潘必正:船家,调转船头,调转船头!
[三舟追行]
潘必正:(唱)心喜陈姑紧相追,
陈妙常:(唱)心已飞去两相会。
法 成:(唱)心急只怨船太慢,
艄 公:(唱)看我小舟浪里飞。
潘必正:陈姑!
陈妙常:潘郎!
[妙常与进安换舟]
潘必正:陈姑。噢陈姑,随我同往临安去,我俩生死在一起!
陈妙常:我心已随潘郎去,才雇小舟苦相追。
潘必正:好。船家,开船开船。
陈妙常:妙常,妙常!
潘必正:师父来了。
法 成:侄儿,你。 妙常,你不在云房抄经念经,到这江上船上来做什么?
陈妙常:我、我怕潘相公旧病复发,特地给他送定心丹来的呀!
进 安:对对对,是送定心丹。
法 成:又是定心丹。 妙常,侄儿的前程,这道观的名声,非同小可。你既送了丹药,那就快随我回去吧。
陈妙常:潘相公,一路平安。
合 唱:(唱)收起相思泪强咽,打叠凄凉今夜眠、今夜眠。

逼嫁装孕

王 姑:老观主,老观主!…… 啊呀老观主,大施主财神老爷来哉!
法 成:是王公子。
王 姑:昨天是王公子,今天已经成为县太爷了!
王公子:溧阳县令见过观主。
法 成:啊呀,不知道王老爷驾到,有失远迎,望请恕罪。
王公子:本官能有今日,也靠女贞观众位神灵保佑,今日特地送来金帛香谷,报答女贞观和观主。
法 成:多谢施主。
王公子:观主。
(唱)一斗金粉表寸心,各殿神像重塑金。
三担香烛常年备,虔诚一片敬神明。
五匹细布上等料,众位仙姑御寒冷。
七石新谷江南梗,煮饭熬粥莫太省。
王 姑:是啊,是啊。
法 成:施主如此慷慨,贫道无以报答。
王公子:哈哈……
(唱)买个人情求方便,权作聘礼谢道门。
法 成: 聘礼?
王 姑:王老爷喜欢观主的徒弟陈妙常。
法 成:妙常?
王 姑:是啊。
王公子:(唱)求观主宽让妙常还俗去,三日内我花轿迎她做夫人。
法 成:施主好心,妙常有幸。不过事关徒儿终身,还需她自愿。
王 姑:观主请放心,妙常她十分愿意。 喏,她早已收了王老爷的定礼了。
王公子:是啊!哈哈…… 观主,三日内本官可要做新郎,不可误了好事啊!
王 姑:是啊,是啊。
王公子:老观主。
王 姑:王老爷请啊! 老观主,走了哦。
王公子:哈哈……
[两人下]
法 成:(唱)施主重金塑神像,不为娘娘为妙常。
欲拒难拒施舍物,欲受难受老爷香。
既然徒儿心未净已收礼,不如顺水送慈航。
唉!
[妙常云房]
法 成:妙常,妙常!
陈妙常:师父。
法 成:妙常啊,
(唱)我看你病恹恹精神不爽,分明是昏昏然俗念未忘。
既然你心念念苦恋红尘,倒不如意畅畅还俗成双。
陈妙常:什么?师父让徒儿还俗? 真的?这是真的吗?
法 成:见你这般高兴,师父哪有戏言。
陈妙常:多谢师父,拜过师父,今生今世不忘师父大恩!
法 成:(唱)可记得金陵首富王公子,如今是溧阳县令声名扬。
王公子重金施舍女贞观,遣媒礼聘陈妙常。
既然徒儿愿还俗,明日里花轿抬你做新娘。
陈妙常:什么?师父要我嫁给王公子、王老爷?
法 成:师父要你嫁? 这是王老爷看中你,也是你尘缘未了哦!
陈妙常:请师父转告王老爷,陈妙常出家还俗不关官府老爷事。 我与他,一无缘、二无情、三无意、四无心,叫他花轿不要抬错人!
法 成:那你为何收下人家的定礼?
陈妙常:定礼? 噢,师父说的那一锭黄金吧。 那是王公子施舍给女贞观的,我代师父收下,有何不可啊?
法 成:就是你交给妙清收入库房的那一锭黄金?
陈妙常:啊呀正是。
法 成:啊呀呀,只是那王老爷三日之后便来抬人的呀!
陈妙常:怕什么?难道光天化日之下,官老爷可以强抢出家人不成?!
法 成:妙常啊妙常,你不为你自己想想,也该为女贞观想想啊。 那王老爷有财有势,岂可得罪。 你既要还俗,嫁一个有财有貌、年轻有为的知县老爷有何不可?有何不可啊? 你、你真是好不懂事的。
陈妙常:(唱)师父劝嫁句句惊,我百折柔肠痛无声。
此心已随潘郎去,岂料风雨又袭人。
已是病恹恹形瘦损,哪经得霜打雪压身。[昏昏欲倒]
法 成:妙常,你怎么了?
陈妙常:师父,有些不舒服。
法 成:你病了?
陈妙常:没有什么,只是有些难受。
法 成:莫非她有了身孕了?
陈妙常:师父求你了!
法 成:妙常,难道你做了败坏道门
陈妙常:师父没有!
法 成:与我那不争气的侄儿有了——
陈妙常:(唱)师父一言来提醒,我何不顺水推舟假作真。
呃……[故作有孕状]
法 成:果真有了,果真有了! 难道,真是我必正侄儿做的孽吗?
陈妙常:师父何必明知故问哪?
法 成:(唱)骂声必正小畜牲,闯大祸败坏道观好名声。
陈妙常:师父你骂也无用,他在临安听不见。
法 成:(唱)我骂你徒儿不知羞,枉敲钟罄枉念经。
陈妙常:师父,师父![法成欲打妙常]
师父要打尽管打,可不要打坏了你们潘家的后代根啊!
法 成:(唱)欲打不忍心也痛,出家人更怜惜小侄孙。
陈妙常:师父,总不能让有孕之身嫁与王老爷吧?总不能让潘家后代蒙受欺凌吧?总不能……
法 成:不要说了,不要说了!王老爷那里有师父去回绝。
陈妙常:多谢师父。
法 成:你与我立即还俗,到东邻张二娘家里。
陈妙常:待我立即修书一封,叫我那侄儿前来,以了却这段孽缘!
法 成:多谢师父恩典!
陈妙常:你!
法 成:呃……

长亭迎归

潘必正:(唱)春闱试毕金榜题名心绪难宁啊!
急忙忙马不停蹄赶回金陵,
我要当面问问清,我要当面问问清!
虽然是情约黄昏意绵绵,也只有琴韵悠悠诉心声。
虽然是海誓山盟定终身,也未曾同床共枕两配婚。
虽然是相依相偎心贴心,也不会传宗接代留身孕。
哪来奇胎潘家后,哪来孽种留祸根。
莫非笑谈虚变实,莫非误传假作真。
莫非妙常盼望切,催促姑娘乱投信?
不!
白纸黑字写分明,一字一句尽是姑娘责怪声。
怨我荒唐失礼仪,命我速归遮丑闻。
看来这事不会假,急煞秀才怕她真。
一路春色无心看,日夜兼程千里轻骑向金陵。
进 安:相公,慢一点!
[必正、进安下,妙常与众道姑上]
陈妙常:(唱)闻喜报潘郎已归江南道,
众道姑:(唱)奉师命陪同妙常去城郊。
陈妙常:(唱)长亭迎回潘相公,
众道姑:(唱)道姑再做平安醮。
陈妙常:(唱)一条毛驴当作轿,一步一颠也逍遥。
去岁秋江苦苦追,伤心泪水卷波涛。
今年春回人也回,醉红了桃花笑弯了柳腰。
只嫌毛驴笃悠悠,得儿,驾!
[跌下毛驴]
众道姑:(唱)啊呀呀,当心腹中小宝宝,当心腹中小宝宝!
[耳语告诉实情]
众 人:啊?难道你是假?
妙 清:是假!
妙 香:是假!
陈妙常:得儿,驾!
[必正上,迎面碰上]
潘必正:陈姑,啊、
(唱)面对着不明不白腹中胎,更觉得蒙羞蒙辱蒙层灰。
陈妙常:(唱)不见了目光灼热情生辉,他分明疑心生暗鬼。
潘必正:(唱)吞不进又涩又酸野山果,
陈妙常:(唱)我倒要逗逗酸秀才。
众 人:恭喜潘相公、贺喜潘相公,三喜临门。
潘必正:三喜?
妙 清:一喜金榜题名,
妙 香:二喜洞房花烛,
妙 清:这三喜么——喏喏喏,妙常姐肚子里的小宝宝日长夜大,
妙 香:潘相公喜上加喜,侬快要做阿爹哉!
妙 清:是啊!
进 安:做阿爹?
妙 清:是啊。
进 安:做阿爹哉!
陈妙常:潘相公,金榜题名,贵人眼高,怎么,不认识村野平民了?
潘必正:哪里话来,陈姑,噢、陈小姐冰清玉洁,小生岂敢相忘。
陈妙常:唉!早知今日,不该把那玉簪送错了人!
[必正取出玉簪]
潘必正:玉簪啊玉簪,我把你放在心口,一刻不离。原以为你洁白无瑕,情义无价,谁知你、你……你也是俗世之物,无情无义呀![欲扔]
陈妙常:潘相公,你不要,还给我吧。
[必正收起玉簪]
潘必正:我送给你那玉扇坠呢、我送给你那玉扇坠呢?
陈妙常:玉扇坠么——
潘必正:哼!量你也拿不出来。
陈妙常:放在别处了。
潘必正:在何处、在何处?
陈妙常:啊呀,心爱之物,自然放在心爱之处。[指腹]
潘必正:你你……[跺脚]
进 安:相公,当心把脚踏痛了。
陈妙常:潘相公,肚量何苦太小呢!
潘必正:我肚量小,噢,你肚量大——
陈妙常:哎哟——哎哟!
众 人:妙常姐肚子里的小宝宝要早产了!
进 安:相公,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潘必正:我来问你,我来问你,他他……他究竟是谁的?
陈妙常:是你的呀。
众 人:是啊。
潘必正:我的?
陈妙常:你忘了?
[必正昏倒]
进 安:哎哎,相公!
众 人:潘相公,潘相公!
潘必正:[醒来]天哪,天哪!我无脸见人了哇! 我、我还是去死了吧!
众 人:相公!潘相公,潘相公!……
陈妙常:潘郎![拦在必正身前,扯出诗稿]
潘必正:陈姑!
陈妙常:潘郎啊!
(唱)宝贝就是相思词,心爱处留藏鸳鸯玉扇坠。
你忘了情约黄昏一回回,琴韵悠悠留宝贝。
潘必正:(唱)我未忘海誓山盟定终身,玉簪玉坠留宝贝。
陈妙常:(唱)你不知别后风雨打春蕾,自护芬芳留宝贝。
为拒老爷强纳聘,佯装身孕好自卫。
潘必正:(唱)有眼不识真宝贝,羞煞男儿愧愧愧!
陈妙常:潘郎!
潘必正:(唱)妙常啊……
合 唱:(唱)啊——
[法成上]
法 成:必正,侄儿啦![见妙常,生疑虑;必正告诉实情]
哈哈…… [对妙常] 你呀!


求《青春版玉簪记》下载地址/种子,跪求!

正在发送,请查收采纳。衷心祝愿听戏愉快,天天开心,事事如意!
直接将我115网盘戏曲60G资料的分享权发到你邮箱(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评书、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绍兴莲花落、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泗州戏、二人转、吕剧、花鼓戏、秦腔、88首适合老人听的歌曲等),你会收到网盘号30068136或者28340495发来的名为115点com的邮件,打开邮件,就可以接收我网盘上的戏曲
请大家不要通过加网盘好友的方式来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过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过上面的方法,照样可以让你接收我的戏曲资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网盘,才能接收,如果没有,上网搜索如何免费注册115网盘,一分钟搞定,这种事情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成功后,一分钟就能把我发给你的存到你的网盘上,永远成为你的东西了

邮箱附件戏曲和115网盘戏曲分享权已发到你邮箱。如果没有收到,请检查邮箱名是否错误,检查邮箱名后缀,检查邮箱垃圾箱,检查订阅邮箱。

如觉得好,请及时下载,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进你的知道,进你的提问,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钟搞定。谢谢

朋友,你一点分都没有,就请先采纳吧。采纳后一定给你发。不勉强,如果不愿意,请其他网友帮忙

给邮箱,如一234爱特扣扣点卡木


潮剧有什么特色,作文,明天就要交啦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唱腔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轻三六调]以61235为主音构成旋律,适用于表现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情调,如《大难陈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调]以7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用于表现庄穆、沉重、激动的情绪,如《奏黉门》的[黄龙滚]。   
[活三五调]以57124为主音构成旋律,善于表现悲哀和优怨的情感。[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在唱腔中,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活三五调]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则一音数韵,圆活变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也有悲调喜唱的,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反线调]以6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它是[轻三六调]的变体调,即以凡为宫,唱奏起来有特殊的风味,多用于游园玩耍、轻松明快的场面,如《刺梁骥》的[罗汉月]等。   犯腔犯调,是潮剧唱腔用调中经常出现的手法。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一般互不混杂,如[轻三六 调]避免74为主音,
[重三六调]避免63为主音,如果混用,则为相犯。传统剧目《杨子良讨亲》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个调相犯而成,艺人俗称为[四斗臭(凑)],具有诙谐风趣的情调。[锁南枝]调和[斗鹌鹑]调也属犯调,但其子母腔句比较稳定。   
[斗鹌鹑]调多用于自叹或待迟(待人末至)场面,带有凄清伤感的情绪。[锁南枝]曲调较为沉闷,但也用于激动场面。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潮州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 著名潮剧演员范泽华与她的《舞台内外》
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潮剧活五调为潮剧唱腔中最富地方色彩、音律最特殊、历史最久远的唱腔,现今公认的活五调唱腔最好的为范泽华,可惜40多岁时就失声了,早早离开了她心爱的舞台,人们为此感到痛惜。
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五 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戏曲语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无贵贱之别,“本色”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运用得好,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三、抓紧“纵的统一,横的差别”。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性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纵的统一”,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越明显,他们的个性就越鲜明,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澜好看。
帮声
  帮声在全国各地方剧种中并不多见,而潮剧唱腔历来就有帮声的传统,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在《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等明代潮腔刻本中,就已经有早期帮声形式的存在了。   潮剧的帮声,以女声帮唱为主,有时也有男声帮唱、男女声混合帮唱。在长期的演出中,潮剧帮声艺术得到逐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多种帮声形式,如句末的帮唱、拖腔和高音区的帮唱、重句与衬句的帮唱、同台合唱、后台歌等等。在1961年拍摄的潮剧电影《闹开封》中,张石父女为张普喊冤,详述案情经过,唱道:“(合)唉,大人啊……,含冤告青天,伏望明镜细察端详。(张石)念小老,安分营生售草药,睦邻克己(帮)闾里称扬。膝下单生此弱女,招赘半子(帮)继灯香。(张娇瑞)李公子(帮“子”拖腔)纵马闲游到里巷,垂涎弱质,(帮)色胆披猖。仗权势,嘱仆抛银两,强抢民妇(帮)出门墙。(张石)中途幸遇张义士,挺身理论(帮)挡豪强。父女得机脱虎口,谁知义士(帮)反遭殃。(合)恳求大人明冤枉,释放无辜保善良。”这其中既有同台合唱、句末帮唱,又有拖腔、高音区的帮唱,多种帮声形式同时运用,大大增强了唱腔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帮声是潮剧唱腔艺术的一大特色,在潮剧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应该赋予新的生命力,千万不可随便丢弃。
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的伴奏音乐分文畔和武畔两个部分。文畔即管弦及弹拨乐器,武畔是打击乐器。文武畔两部分的人数不相上下。整个乐队的指挥是武畔的司鼓,而文畔的带头人是二弦兼唢呐的演奏者,俗称“头手”。“头手”必须是精通二弦的弦乐演奏家同时又是熟练掌握唢呐的管乐吹奏能手,这在中外音乐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一大特色。与其他的地方剧种一样,潮剧伴奏的乐队人数不多,文武畔两个部分加在一起不过是十数人而已。文畔音乐一般紧跟唱腔或演奏过场音乐。解放后的乐队在伴奏乐器的改革中增加了低音乐器,音响层次改单一高音为高、中、低配套,丰富了表现力。“文革”期间,在“样板戏”的影响下使用了西洋的各种管弦乐器,即乐队的编制由基本的西洋单管制加原来的文畔,保留武畔,整个乐队的人数由于文畔的扩张而猛增至数十人之多,伴奏音乐由原来的单一旋律制变为富有层次的多声部制。显然这在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剧目特别是现代戏的伴奏中,是极有成效的。后又回复传统伴奏,1976年起,黄铮盛开始尝试将大提琴引进潮剧,之后一直到现在,潮剧现有的西洋乐器为大提琴,部分专业剧团伴有倍大提琴。   
潮剧伴奏的文场乐器除了“头手”的二弦、唢呐之外,弓弦乐器还有椰胡、提胡、大胡等。二弦、提胡、椰胡都是潮州地方的特色乐器,提胡虽类似二胡,但调音和音色皆有别于北方的二胡。椰胡在广东音乐等乐种中也有使用,但音色并不一样。吹奏乐器除唢呐之外,还有竹笛、箫等。唢呐的演奏方法明显有别于北方乐器,其音色略为柔软如歌。弹拨乐器有扬琴,或用潮州特色的“瑶琴”,还有琵琶、三弦等,偶尔也用月琴和古筝。  
 潮剧伴奏的曲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鼓科介:潮剧音乐的打击乐器种类繁多,且都有一定音高,可以单独出现而表达某些情感和意境。有叫介过门、安更介、天光介、激面介等。   
二、唢呐曲牌:多着重于打击乐器与唢呐旋律的紧密配合。   
三、笛套:用于摆酒、迎客等清雅场面,有《喜登楼》《万家春》等。   
四、弦诗乐:如《寒鸦戏水》《浪淘沙》《柳青娘》《昭君怨》等。调式有“轻三六”“重三六”“活五”等。   现有弦诗乐曲、笛套、杂曲等1000多首,在潮剧舞台应用中多作为过场音乐或唱腔间作音乐。潮剧伴奏音乐程式化的有“随点”“搜科介”和“想计介”等,每首乐曲可作“行”“催”“采花”等旋律和节奏变化,起到烘托人物、配合动作、渲染气氛的作用。   潮剧音乐和潮州音乐的音律,一般为相对的七平韵律或是混合律,最主要的特点是34和7i之间不是半音关系。4稍高而7稍低,且音高不是很固定,上行和下行都不一样。“活五”调的“2”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且比正常音稍偏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洋音乐的日渐影响,潮剧音乐也在音律的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潮剧伴奏音乐和潮州音乐虽为不同的两个范畴,但它们互为补充,互相融合。潮剧的伴奏中少不了诗弦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而潮州音乐中的潮州大锣鼓,则是从潮剧的戏台锣鼓中演化得来。潮剧伴奏音乐和潮州音乐好似同胞姊妹,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形影不离。
乐器
  文畔乐器:   弓弦类:潮州二弦、椰胡、提胡、中胡、大胡、板胡、大提琴、倍大提琴等   吹奏类:潮州大中小唢呐(俗称“的禾”或“大、中、小吹”)、潮阳笛套等   弹拨类:扬琴、秦琴、月琴、三弦、大三弦、琵琶、中阮等   武畔乐器:   皮革类:大鼓(又称战鼓)、低音鼓、中鼓、哲鼓、苏鼓   木革类:潮州手板、低音板(木鱼板)、中音副板、高音副板   铜质类:深波、曲锣、斗锣(又称战锣、撑锣)、苏锣、月锣、钦仔(又称空仔)、九仔锣、铜钟(现已少用)、铜磬、深波钹、苏锣钹、钹仔、吊钹、号头(吹奏类) 潮剧乐器
特色乐器:   二弦 潮州弦诗乐的领奏乐器,在潮剧伴奏中称为头弦,执掌头弦的人称为头手。潮州二弦的形成约有200多年历史,由古代拉弦乐器奚琴演变,经过大广弦,竹弦,"?投"(剑麻根)弦,最终在梆子腔剧种影响下形成。潮州二弦为高音乐器,定弦为F调5 1,常用音域在5----2之间。其结构有弦筒、弦杆和弦轸,均用乌木制成。弦筒长约11.7厘米,前圆直径为5.7厘米,后直圆为7.8厘米,前圆孔蒙蟒皮,弦杆长78厘米,弦弓以竹张马尾.长约84厘米。用竹马,发音尖脆清亮。演奏方法以指压弦发音,技法多吸收自古琴,出音行韵,讲究吟揉绰注,弓法丰富,有"文武病狂,画眉点珠"等。演奏姿势有继承传统的双盘腿式,平行腿式、盘腿式和夹腿式等,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   椰胡 俗称"冇(怕)弦",史称潮提,又称辅弦,是辅助主弦的意思。椰胡历史悠久,在福建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甘露寺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飞天乐伎中,已有拉椰胡的乐伎了。少算也有三四百年,它是闽南以至潮州地域音乐文化的代表,可见渊源久远。椰胡早年制作,椰壳作弦筒,竹作弦杆、竹弓"?投"(剑麻)丝,用海中蚶壳为马,一派南海风韵,近代改木为杆、竹弓马尾、保留蚶壳为马。定弦为F 调1 5,常用音域在八、九度之间,故演奏时有高音低奏,低音翻高的特点,发音纯厚、圆润,具有融和性,独有一格。   大笛 潮阳笛套音乐领奏乐器,来源于宫廷款式大笛,称为龙头凤尾笛,长69厘米,管口1.5厘米左右。传统龙头凤尾笛,在吹孔前端缀以龙头状装饰,笛尾雕刻鳞纹,绳孔结上凤尾状隧饰,从龙颈至绳孔,用细丝漆锒成28节,故又称28节龙头凤尾笛。筒音为2= A,称"正宫调",音域宽至三个八度,低音浑厚饱满。中音明亮悠扬,高音昂亢激越。吹奏要一韵三波,"真气出丹田",指法有挑、拍、盖、抹、称为龙头凤尾指,具有古朴、典雅、庄重的宫廷音乐风味。   大鼓 潮州大锣鼓打击乐指挥乐器之一。潮州大鼓形制古老,上宽下窄,故称尖脚鼓,敲击只用一面,规格有大小,一般使用鼓面宽20寸为多。鼓声通亮铿锵,鼓中、鼓边,鼓沿能发出不同音色,如冬、颠、告等,使用长28厘米直径2厘米的木槌敲击、手法有指、摇、劈、挑、刈、划等,形成独特演奏风格。   深波 潮州大锣鼓打击乐器之一,铜质乐器,系由铜鼓演变而来,传统深波规格较小,近代逐步加大,常用直径约64厘米,边高约14厘米,早年用草扎敲击,现用竹片夹布团作槌,定音为F调2或3,发音浑厚,深沉,富有余韵,为潮州音乐与潮剧特有的打击乐器。   曲锣 俗称小斗锣,铜质乐器。常用于潮剧"大锣戏"之中,随着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曲锣也成为潮州音乐中的打击乐器之一。以双锣同时使用,发音明亮清旷,定音为F调5,与深波同时演奏具有简单和声效果,其"锣花"的阳声和阴声的变化交错最具特色。   号头 用黄铜制作,由可以活动伸缩的三节铜管套接而成。底端的喇叭口向上弯曲,全长112厘米,吹口处有一直径5.5厘米的圆盘,其中心为一吹气小孔。喇叭口直径12厘米。吹奏时,将管身斜举。吹口紧贴嘴角,以细缩的气流控制音高。可吹出筒音和两个八度的泛音。
戏服
  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就式样来说,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告老官员及贵绅穿对襟十团帔;学士、公子、儒生穿项衫;小贩、童仆等穿短衣裤。妇女方面,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贵族小姐及名门闺秀穿古装;老妇穿十团帔、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罗衣裤。武职人物,主帅及大将穿大甲(靠);偏将、小将穿小袖甲或蟒甲;御林军穿武铠(铠甲);武士穿小袖服(箭衣);侠士穿武装;兵卒穿褂衣裤;公差穿公差服;道士穿道袍;和尚穿和尚衣;犯人穿囚衣。   颜色的使用也分等级。金黄色为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专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红、青、白、黑五色,其黄蟒为皇帝穿,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如状元、巡按(小生)穿红蟒,廉正的官员(老生)穿青蟒或白蟒,包拯历来穿黑蟒,但一般为奸诈的(乌面)皇亲国戚所穿。这是蟒袍的主要颜色,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也有用绛红、深蓝、紫红、银灰等的色蟒。   戏服的图案和花纹制作,其等级也十分严格。比如潮剧的官袍,在胸前及北背各缀上一块彩绣叫"补子","补子"绣上飞禽,武官绣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八品鹌鹑、九品黄鹂、无品练雀。六品彪、七品狼、八品犀牛、九品及无品海马。蟒,实际上是巨蛇,但舞台上蟒袍的蟒,却有鳞有角,似龙非龙,因为龙是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形象,舞台上不能绣龙,故绣成非龙非蛇的蟒。蟒的形象也分等级,黄蟒的蟒趾绣五爪,朝臣蟒袍的蟒趾只绣四爪。   潮剧戏服的等级标志,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有时还会到官府治罪。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   其次是潮剧戏服,与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也实行衣箱规制。所谓衣箱规制,就是全部戏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参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饰,按其基本式样,归为35类左右,这35类,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成100多套常用服饰,适应于上起秦汉,下至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的不同官阶,文武、男女、贫富、老少、番汉等各种人物的穿戴。也就是说,一般戏班的衣箱里,只具备100多套服饰,便可应付所有剧目人物穿用,(清装戏除外),它不是一个剧目设计一套服饰,也不是一个朝代就设计一套服饰。它是按类穿用的,比如皇帝穿的黄蟒袍、唐皇可穿、宋皇可穿、明皇也可穿。   第三,舞台上的戏服虽然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却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之别,这也是潮剧舞台戏服的一个特点。
剧目
  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已发掘出一千三百多个,大致分为以下二类:   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以及《高文举珍珠记》、《何文秀玉钗记》、《绣繻记》、《破窑记》、《跃鲤记》、《蕉帕记》、《渔家乐》、《玉簪记》等。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其中如《琵琶记》的《奏皇门》、《拒父》、《描容》、《上路》、《认相》,《拜月亭》的《姐妹拜月》,《白兔记》的《井边会》、《回书》、《磨房会》,《高文举珍珠记》的《扫窗会》,《蕉帕记》的《闹钗》,《跃鲤记》的《芦林会》,《渔家乐》的《刺梁冀》,《玉簪记》的《妙嫦追舟》等,为潮剧舞台经常上演的锦出艳段。潮州书坊还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传于国内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李子长》、《换偶记》、《剪月容》、《柴房会》、《蓉娘》等,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其中如《荔镜记》的《陈三磨镜》、《益春藏书》,《苏六娘》的《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金花女》的《南山相会》等,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并分别成为潮剧生、旦、丑的传统应工戏、教材戏。   中国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运动前后,潮剧盛行“文明戏”(即当时的现代戏)曾上演过《林则徐》、《人道》、《姐妹花》、《空谷兰》等许多剧目,也是潮剧丰富的传统剧目的一部份。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著名女刘小丽饰演《大义巾帼》中的柴夫人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井边会》中扮演的李三娘;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刘小丽在《大义巾帼》中扮演的柴夫人;郑舜英在《莫愁女》中扮演的莫愁;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双棚窗
  先前,潮剧常用“双棚窗”这种形式来抢棚脚,吸引观众。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折子戏中运用,由两组演员同台同时表演,如“双柴房”、“吴汉双杀妻”等,以显示该戏班的演员阵容雄厚,唱做齐整。谢吟先生编的文明戏《迎风山》,门内门外有一段双棚窗,也得到赞赏。   如《刘章下山》中《害媳》一场,就是运用双棚窗这个传统手法,把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却有着共同命运的事件集中在同一个舞台上,交叉进行演出。舞台被“隔”成两半,一边是金灯红幔的延寿宫,演奔父丧而来的王子刘肥身遭吕后,幽禁深宫之事;一边是阴森可怕的冷宫,演吕党残杀其媳刘盈之妻及其爱婢的悲剧。两边戏合起来,把吕后篡权、杀戮异已的丑恶面目和残酷手段刻划得淋漓尽致。这种别开生面的艺术手法,既可以避免场次重复,收到话分两头交代故事,还能取得互相衬托感人更深之效   如《扫窗会》,台左和台右各有一对王金真与高文举,同时演出,两组演员唱同样的曲牌,同腔同调,说一样快慢的道白,由乐队司鼓统一指挥,处理节奏感。但形体动作却要左右对称,如左边的王金真向左转,右边的王金真必须向右转;右边的高文举右手执扇,左边的高文举必须左手执扇。它的好处是适应农村广场演出,四面八方观众都能看到人物;其次是训练童伶的舞台感、节奏感等。过去只有一些行当较齐全的大班才能演双棚窗,故有“好戏双棚窗”的俗语。遇喜庆请戏,若演双棚窗,还要加倍戏金赏赠。


梅兰芳的生活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生平传略】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 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5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艺名由来】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为杨隆寿之长女长玉。他 8岁学艺师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梅兰芳故事】


  练画蓄须 逃出虎穴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夫人献计 躲过劫难

  国民党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 “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操!”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陪梅夫人赴宴。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嘴巴,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特务头子便伸出罪恶之手,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 “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梅兰芳深感局势严重。就在这关键时刻,梅夫人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驱走日本人的经验:“你放心,事到临头,我自有应急办法。”第二天,当闻听日本人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药。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日本人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日伪讹诈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 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 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举债度日 艰难求生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扩大社会的影响。

  沦陷区的上海,一片混乱恐慌,不是停水停电,就是空袭警报,市民生活得担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作画,克服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受到广大参观者的好评。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活,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一是还债,二是安排家庭生计,三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者。梅兰芳苦涩地回忆着这几年的沧桑历程,心境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擅长角色】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所做贡献】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梅兰芳先生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亚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
  附梅兰芳活动年表:参见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6%A2%85%E5%85%B0%E8%8A%B3


昆曲玉簪记翻译

长清短清,那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磬儿枕上听。柏子坐中焚,梅花帐绝尘,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
陈妙常说这句话是因为潘必正说“此乃《广寒游》也,正是出家人所弹之曲··”她的意思是琴曲哪里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所表意境全在于弹琴之人。


昆曲 玉簪记 的剧本?

陈妙常:公子言重了! 长清短清,那管甚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磬儿在枕上听。柏子座中焚,梅花帐绝尘。 潘必正:仙姑啊,更声漏声,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寒衾寒,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只怕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 “此处的长清短清是指古琴曲名,魏晋时期嵇康所作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陈妙常说这句话是因为潘必正说“此乃《广寒游》也,正是出家人所弹之曲··”她的意思是琴曲哪里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所表意境全在于弹琴之人。《玉簪记》的作者是明朝人,而这故事也是发生在明朝,这句可以跟另一个明朝人的一句话一起理解“你未见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此花一时明亮起来。”
《玉簪记》精彩纷呈,其中《琴挑》、《偷诗》、《秋江》尤为出色。“弦里传情”(即“琴挑”)讲潘必正秋夜闲庭信步,听到陈妙常孤凄幽怨的琴声,使他顿起爱慕之情,遂借交流琴艺之机,以言语挑逗陈妙常。潘陈相见后,陈向潘“请教一曲”。
  潘(抚琴):雉朝雊兮清霜,惨孤飞兮无双。衾寡阴兮少阳,怨鳏居兮徬徨。
  陈:此乃雉朝飞也,君方盛年,何故弹此无妻之曲?
  潘:书生尚未娶妻。
  潘向陈再请教一曲。
  陈(抚琴):烟淡兮轻云,香霭霭兮桂荫。叹长宵兮孤冷,抱玉兔兮自温。
  潘:此乃广寒游也,正是出家人所弹之曲,只是长宵孤冷,多有难消遣处啊!
  陈:公子言重了!
  长清短清,那管甚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磬儿在枕上听。柏子座中焚,梅花帐绝尘。
  潘:好个冰清玉润!
  陈: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
  潘:仙姑啊,更声漏声,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寒衾寒,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只怕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
  陈:潘相公出言太狂,莫非有意轻薄于我?
  潘:巫峡恨云深,桃源羞自寻。仙姑,你是个慈悲方寸,忘恕却少年心性。(随之告辞)
  潘:她把心肠铁样坚。(陈)岂无春意恋凡尘?
  潘:今朝两下轻离别,一夜相思枕上看。
  陈:花荫深处,仔细行走。 <

上一篇:精通

下一篇: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