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武帝时期,侍中是个什么性质的官?管什么?
侍中官职不大,却天天能见到皇帝,武帝朝用中朝对付外朝,所谓中朝有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侍中的地位不可小瞧。霍去病,卫青,霍光,甚至李陵都曾经坐过这个位置。侍中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在我国汉代,“侍中”相当于什么官职,一般主管什么?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官署名。东汉末设有侍中寺,至晋代或称为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唐代与中书、尚书合称三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长官为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其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长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代沿置。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设侍郎为副长官。南宋置左右丞相,省侍中或门下侍郎不置。整个宋代,门下省之主要职权为政事堂(中书)所夺。元以后废。参阅《通典.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宋史.职断志一》。
请问 侍中和侍郎 那个大哪个小?why?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官署名。东汉末设有侍中寺,至晋代或称为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唐代与中书、尚书合称三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长官为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其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长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代沿置。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设侍郎为副长官。南宋置左右丞相,省侍中或门下侍郎不置。整个宋代,门下省之主要职权为政事堂(中书)所夺。元以后废。参阅《通典.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宋史.职断志一》。
侍郎和尚书谁大
尚书比侍郎大,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而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尚书 “始置于战国,或称”掌书“,”尚“即职掌之意。“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章奏地位逐渐重要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办事的官员,三公权利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始分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职权益重。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谈,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代犹沿此制,其后废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清代相沿不改。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三国时期的侍中、长史、参军、尚书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侍中
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 汉 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长史
汉之相国、丞相、太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建三公后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皆置,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边郡太守也有长史,掌兵马,亦助太守掌兵,西域长史后代都护成为护理西域之长。汉末州珠算也有长史。魏、晋与两汉略同。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尚书就是尚书台的官员啊
尚书台是东汉中央政务的中枢机关。既出诏令,又出政令;负责起草发布皇帝诏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里面以尚书令为主,设左右尚书仆射,五曹尚书共八位。
侍郎与侍中那个大
侍中大。侍中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侍郎初任称郎中。品级最小的侍中就是郎中了,所以侍中大。侍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扩展资料晋朝的侍中比中书监、中书令的地位高,成为朝廷要职,曹魏掌权的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甚至可以决定三公任免,晋朝的中书监荀勖也曾参与司徒任命,当时他也加衔侍中。《晋书》温峤传:明帝即位,(温峤)拜侍中,机密大谋皆所参综,诏命文翰亦悉预焉。晋朝的侍中已经具有宰相的权限,仅仅因为晋朝的侍中不像人们想象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风光,晋朝官吏任职、升迁程序与其他朝代最后任职的往往是最高职务的宰相不同,晋朝官员升降频繁,官员往往担任宰相后还会担任地位低的职务,因此被忽视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侍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侍郎
侍中是什么职务,负责什么?
侍中是辅佐皇帝,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官职不在正规的官职范围内,级别属于从一品,拓展资料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史记·孝武本纪》:“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清 袁枚《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参考资料侍中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