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书法

时间:2024-04-20 17:22:18编辑:优化君

郭沫若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出自哪本书?

这是郭沫若在《人民教育》杂志的题词。1962年9月,在《人民教育》杂志上,郭沫若关于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进行题词,共五句,132个字。内容是: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扩展资料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书法家沈尹默简介,沈尹默弟子是谁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沈尹默书法弱点是什么

  沈的书法缺点就是“俗”。
  书法是世界上文字表现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请介绍一下书法家沈尹默?

  沈尹默
  原名君默,字中,后更名尹默,号秋明、匏瓜。浙江吴兴人,与赵孟俯是同乡。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其实,沈尹默初以诗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30岁就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所交游者皆一时风云人物。书法少时就开始学了,在地方上已很有书名,但有一次,陈独秀见到沈尹默写的一首诗,对沈说:“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此后开始勤奋练字,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书法面目从此一变。
  沈尹默是以学帖出名的。其实,他在碑上也下了苦功。近50岁时致力于行草书,从米南宫而释智永,而虞世南,而褚遂良,再上溯二王。又在故宫博览历代名迹,眼界大开。这是沈尹默书法生涯中一个关键时期。沈尹默书法由此大进,秀雅、俊美的个人风格也基本形成。51岁上办了第一次个人书展,以后几乎一年一次,名震南北,收入巨富。
  书法实践的同时,沈尹默也深入研究了书法理论。他结合自己学书的体会,将书法理论通俗化,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沈尹默于解放后,积极从事书法艺术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培养了不少卓有成就的书家。上海的书坛上,至今仍活跃着许多沈先生的传人。

  张廉卿先生草稿跋
  http://www.9610.com/sym/01.jpg

  行书金磷叟诗卷
  http://www.9610.com/sym/16/1x.jpg

  录陆游诗行书轴
  http://www.9610.com/sym/1.jpg

  楷书诗轴
  http://www.9610.com/sym/2.jpg

  沁园春.雪(赠周恩来总理)
  http://www.9610.com/sym/3.jpg


沈尹默的书法与田蕴章的字哪个更好

沈尹默的字好。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请采纳,谢谢。。。。。。。。。。。


沈尹默,书法之病,大家快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哈喽,又和大家见面了,跟着小编来欣赏书法家的作品吧!为彻底洗刷干净俗气,从帖入碑苦研30年1883年,沈尹默出生于陕西兴安府。原籍浙江吴县人。其祖父、父亲为官,亦皆好书法,幼年起便耳熏目染家风,并在其父的指点下学书,当时多临摹于黄自元《泉铭》、叶蒸田刻《耕田馆帖》,不知不觉误入甜俗习气路。

后跟随家人从陕西长安迁回浙江,在杭州期间,他结识了陈独秀。陈在观看其书法后,当面指出,“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一个“俗在骨”里,犹如当头一棒打来,将他打醒。沈后来回忆,“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理由,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点仇老(仇涞)的习气,那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又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

而这恰恰是沈尹默书学道路的真正起点。1908年,沈痛改前非,重新学起,潜心“入碑”。这期间,他把安吴《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能懂的地方,就照着去做。首先从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执笔做起,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然后能悬腕作字……

1913年来到北京,开始临写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尤其爱写《张猛龙碑》,但着意于画平竖直,遂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长达三四年的时间。而后得元魏新出土碑碣,如《元显隽》、《元彦》诸志,都所爱临。他还自述道,在期间,除写信外,不常以行书应人请求,多半是写正书。这是要彻底洗刷干净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一直写北朝碑,到了1930年,才觉得腕下有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尹默这一下苦功,便是23年的时间。从25岁至48岁,他取法于汉魏六朝隶楷及北碑,从此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书法根基。朱仁夫评价,这时期的书风,行笔迅起急收,点画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结构疏密自然,纵横倚斜,错落有致。他还分析,沈认为,要将自己书法中的俗气剔除,唯有习碑体才能矫正;否则,以帖医俗,难免会陷入更俗。

而沈最为审时度势,有先知远见的一面,却在于看到了明清以来,帖学衰靡,每况愈下的事实,若不注入碑学的新鲜血液,恐怕更难扭转颓废的帖学走向。朱仁夫也指出,他看到了这一时务,下了苦功夫,值得庆幸的是,坚挺地迈出了这一步,书风果然一振。关注小编哦,多多支持哦,每天都有更新,留下你们宝贵的意见哦!


上一篇:鹅的部首

下一篇:杨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