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时间:2024-04-21 16:39:45编辑:优化君

明代李贽的简介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禅师、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拼音怎么读

彳亍■彳亍【拼音chìchù】

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写到:“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walkslowly][古]∶慢步行走;徘徊

踟蹰横渡口,彳亍上滩舟。——李贽《观涨》

彳亍而无所趋

■彳【拼音chì】,笔顺:332五笔编码:ttth

【动】

(象形。小篆字字形象“行”,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彳”是汉字部首之一,习惯上称为双人旁。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本义:慢步行走)同本义〖walkslowly〗

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说文》。谓股、胫、足三属。

彳亍中辍。——潘岳《射雉赋》

又如:彳彳亍亍(脚步声)

■亍【拼音chù】

【名】

(指事。从反彳(chì)。见“彳”字)右步为亍〖stepwiththerightfoot〗

亍,步止也。——《说文》

泽马亍阜。——左思《魏都赋》

秀骐齐亍。——颜延之《赭白马赋》

亍,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则为行。——《字汇》

踟蹰横渡口,彳亍上滩舟。——李贽《观涨》


明代思想家李贽,李贽为什么自杀而死

万历三十年(1602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温纯及都察院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奏劾李贽,明神宗见疏即下诏,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逮捕李贽下狱,著作被通令烧毁。入狱后,李贽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慨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三月十五,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日(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称李贽“不食而死”。马经纶葬之通州,墓今犹存,在北京市通州区海子公园燃灯塔西侧。


李贽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李贽,本姓林,字卓吾,是中国明代具有“反叛”意识的思想家。他是福建泉州晋江县人,生长在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商人家庭。李贽幼年丧母,随父林白斋读书学习,12岁时作《老农老圃论》而为人所称道。他26岁时,乡试中举。嘉靖三十五年,被授河南共城(今辉县)教渝职务。嘉靖三十九年升迁南京国子监博士。此后又多年为官,万历八年(1580)辞官,专心著述。晚年的李贽漂泊不定,到处参禅讲学,并出家当了和尚。后北上通州,被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李贽在狱中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万历二十年(1602年)三月十五日,还没被最后定罪的李贽用剃刀在狱中自杀。

李贽为什么被称为异端

李贽( 1527〜1602年),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不久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是千古奇人。他的奇,在于他的胆魄和他的性情。李贽的两个小女儿病饿而死,陡失爱女的痛楚,生活中太多的苦难,使他再也不能忍受道学家们站在一旁无动于衷地兜售着的苍白咒语,他要去揭露和抗争。李贽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通过与老朋友耿定向剑拔弩张、颇负意气的论辩,不留情面地揭露了道学家心口不一的虚伪。

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找到根据,他开始鄙

薄《六经》、《论语》、《孟子》。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孔孟的“迂阔门徒,懵懂弟子”
对老师言论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的漫笔随记,根本不是“万世之至论”,至多也只不过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上一篇:天之骄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