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丞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的是谁?
废除丞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诛,明太祖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扩展资料: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锦衣卫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清朝的大学士是干什么的?
清朝的大学士
清朝的大学士官职是沿用明朝之制。清初在盛京(今沈阳)建都后,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10年,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此为设立大学士之始。清朝入关后,顺治15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始有殿阁大学士。清初的大学士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以崇之。
乾隆13年,开始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东阁、文渊阁、体仁阁。每殿阁设大学士一员,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阁为序。从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士都是清朝廷内的重臣担任,参与军国要政,可谓位重权高,当时被称作清朝的宰相。谁若当了武英殿、文华殿或文渊阁等殿阁的大学士,那叫“入阁拜相”。
到了清朝后期,可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清朝廷内的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忙起来。慢慢地,清朝的军国大事更依重军机大臣,而大学士往往成了一种荣誉称号。(东山)
参考资料:沈阳晚报
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
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随着皇权的加强之后产生了君主专制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扩展资料君主专制政体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利。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朝鲜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主专制政体百度百科—朱元璋
明朝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变化
明朝刚建国时,殿阁大学士说白了就是小顾问。由于朱元璋精力过剩,集中权利于一身,大臣在洪武年间被杀者就达四万多人(保守估计),基本上大学士(当时还不叫内阁)地位轻微。
可永乐年间,朱棣没有朱元璋那么多的精力,于是就形成了内阁大学士,为皇上起草圣旨,批改奏章。当然,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同时,明成祖朱棣也留了一手,为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内阁的官员品位基本只有四到五品。
到明仁宗即位,内阁逐渐增大了权利,而其中又不乏与仁宗多年生死与共之人,内阁成员均有尚书,侍郎的兼职,这样内阁成员便是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之后内阁便是明朝最大的权力机构。
(友情奉献)到了清朝初期,内阁依然是朝野权力最大的机构。直到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殿阁大学士才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