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时间:2024-04-23 12:20:13编辑:优化君

《王昭君》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昭君出塞”的故事影响深远,成为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题材。 那么,所谓《王昭君》的诗句,也就是通过诗歌这种文学手段来吟咏王昭君的诗歌,也就是以“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作为题材的诗歌创作。而以《王昭君》为题的诗歌很多,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王安石等著名诗人,都有以“王昭君”为题的诗作。 下面对王昭君、昭君出塞以及歌咏王昭君的诗,分别进行介绍。一、关于王昭君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晋朝为了避司马昭的讳,改称她为“明君”,唐人因为她嫁给了单于,算是妃子,又称“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二、关于昭君出塞 汉朝初年,由于国力虚弱,一直推行和亲政策。王昭君就是为和亲而出塞。 “塞”就是边塞,又称作塞北、塞外,泛指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的南北连接处,也是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政权的交界,自古以来就有着相互的经济文化交流,又有着频繁的相互征战。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大破匈奴;中原建立大一统政权之后,秦始皇就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两汉时期时而和亲、时而大规模征战。 所谓和亲,就是将贵族女子嫁给少数民族的君长,利用婚姻作为纽带,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关系。这是汉、唐时代汉族统治阶级常用的手段。 昭君出塞是真人真事,最早见于《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朝,愿意当汉朝的女婿,元帝就把王昭君嫁给了他。单于立她为阏氏(皇后),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呼韩邪死了。昭君上书成帝,请求归国。成帝命令她按照匈奴的风俗,再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又生了两个女儿。 王昭君因为长得极美而被选入官。当时,元帝因为宫女太多,就要画工毛延寿画像给他看,然后确定人选。许多宫女为此都去贿赂画师毛延寿,而只有王昭君不肯去贿赂。毛延寿就陷害她,将她画得极丑,所以一直没有接近皇帝的机会。后来呼韩邪求婚,王昭君就自己请求去和亲,汉元帝也答应了。等到辞行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是后宫中第一美人,大为后悔,但已答应匈奴,无法改口,只好让她去了,后来查出原因,追究责任,就将毛延寿处死。这一内容见于《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于是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 历朝历代的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反映出了王昭君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具有正直品德而被陷害的人、具有反抗性格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祖国并做出了贡献的人,是一个为广大人民所同情和怀念的人。三、关于咏王昭君的诗 咏王昭君的诗,有的带有“王昭君”“明妃”之类的标识,有的不带。 历代咏王昭君的作品很多,始于汉代,而歌词无传。《乐府诗集》收自晋至唐咏王昭君的歌词四十多首,其中的《王明君词并序》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作品,作者是石崇。原诗有序:“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之。”全诗如下: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引。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在唐代后,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古典作品中,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两首、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等都是杰出的。 比如王安石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最后再举几例,供欣赏—— 1.白居易的《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2.李商隐的《王昭君》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李白的诗《王昭君》原文是什么?并翻译内容。

李白的诗《王昭君》共有两首王昭君其一【原文】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译文】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王昭君。一旦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就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王昭君其 二 【原文】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译文】昭君拂净了马鞍, 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天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天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赏析】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王昭君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描述王昭君的诗词

王昭君

唐。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
唐。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骆宾王【乐府】
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嚬。惟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梁献【乐府】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昭君嫁到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汉 使 却回 凭 寄 语, 黄 金 何 日 赎 蛾 眉。
  君 王 若 问 妾 颜 色, 莫 道 不 如 宫 里 时。

  ---- (唐) 白 居 易《王 昭 君》其 二 诗人们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然而,王昭君真的很在乎这一点吗?实际上王昭君自愿请行,就是想跳出汉宫这个牢笼。传说是王昭君写的《五更哀怨曲》表达了她的心情: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而王昭君离乡背井在匈奴生活时,念念不忘的仍是父母和家乡。呼韩邪死,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并不是要求回宫。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怨词》

  有些诗人感叹国力衰弱,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胡曾 《咏史诗·汉宫》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三槐居语文网,a \ Q&x2Q)[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金·王元节《咏王昭君诗》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王思廉《昭君出塞图》

  其实诗人不懂,和亲是在国力强盛时采用的怀柔政策。国力衰弱时恐怕只有进贡钱帛美女以求苟安而不得。看看宋朝,历经辽,金,元的侵掠,每年输银帛无数,仍不能保住平安,先是偏安一隅,最后灭亡。宋朝皇帝,大臣何不用和亲之策?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白居易这首诗把怨恨指向了皇帝。 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王睿《解昭君怨》

  王睿作了一个翻案文章。王昭君留在宫里又如何?王昭君的悲剧,并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封建制度(至少是嫔妃制度)造成的必然结果。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二

  王安石的这首诗问世以后反响很大,它立意高,主题开掘深刻。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

  王安石闯了诗祸。“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其实,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很有点近代化。

  王安石的《明妃曲》问世后,欧阳修写了两首《和明妃曲》: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诗人的感受是深刻的:应该是汉人最感难堪的乐曲现在却被汉宫当作新声来翻奏;昭君的琵琶曲早已传至家乡故里并成为时尚,但真正知会其中怆怀悲思的又有几人?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接转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这种平易婉曲的语言与从容寄慨的抒情相辅相成,洋溢着浓郁的艺术魅力。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其二 这首诗更是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你皇帝眼皮底下的人都管不好,你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去消灭边境的来犯之敌呢?欧阳修的诗歌在针砭时弊上,比王安石更进一步,确实是非常深刻的。可评作咏王昭君诗歌中的问鼎之作。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姿?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清朝历史学家刘献廷的这首咏昭君诗表达同一个意思:一个画师怎么能够评断出一个人的美丑?更进一步,他写道,后宫里的美女,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可能还多的是,只因为昭君要嫁到外国,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元帝发现了她的美。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帝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甚至可以引申为,社会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被埋没的悲剧实在太多太多了!
  也有诗为昭君出塞另作评价的: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墓》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
  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唐)汪遵 《昭君》

  明代有位诗人写道:

  将军杖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
  死战生留俱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历史进入新中国以后,更有人把王昭君看作是民族团结的和平友好大使了。比如已故的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1963年在内蒙参观昭君墓后,题写了一首七绝《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上个世纪60年代在内蒙考察学习过一段时间,写过《内蒙访古》等散文名篇,也写过一首歌颂王昭君历史功绩的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这样评价王昭君的出塞,似乎过于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说红颜祸水,固然是荒谬绝伦。但把一个女子和亲拔到如此高度,其实也是红颜祸水论的另一个极端。


上一篇:familiarization

下一篇:银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