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中的僧人有些为什么可以吃肉?
因为藏地佛教选择了密宗为主、先显后密的发展方向,在饮食上也就没了禁止吃肉的戒律。不吃肉而素食,虽是佛教鼓励做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了解佛教的发展史,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一些。其实,早期佛教经典并没有禁止吃肉的戒律,所禁止的乃是吃不净肉。这样的记载在《楞严经》里可以读到,在《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祗律》等律部经典里也可以读到。扩展资料:虽然西藏僧人可以吃肉,可藏传佛教从未提倡、褒扬、赞叹过吃肉的习惯,更严厉禁止藏地的四众弟子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生食肉。广大藏族民众自从佛教传入本地区之后,一直是以三净肉为肉食来源。而且藏地的高僧大德中提倡素食的也代不乏人,比如华智仁波切、钦则益西多杰、白玛顿登等大成就者皆提倡食素,且严厉谴责了种种杀生罪孽及以血肉供养的陋习,并且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身体力行吃素戒荤。
靠,小说重名!!
一本书看重的是情节,所以你所说的武器名字应该没什么关系,不过要具有创新意义,有新意,才会吸引读者,而且小说的名字也很重要,就像海报,如果标题不吸引人,没人有兴趣去翻阅。小说题目可以是简单明了,贴切主题,这样虽然普通,但是可以吸引主体感兴趣的读者。或者题目用隐喻,含蓄的手法写出主题,也可以让人感兴趣。
好好思考一下题目,把小说大纲写出来,坚持写下去,相信你会成功的
散能组什么词第(三声)
散(sǎn)字可以组成的词有:散兵、散工、散光 、散记、散架、散见、散漫、散沙 、散文散(sǎn)【解释】没有约束,松开:松散、散漫、懒散、散曲、散记、散板、散文、披散头发。 分开的,分离的:散居、散乱、散座、散兵游勇。 零碎的:散碎、散装、散页。中医称药末:散剂、丸散膏丹。 【组词】散兵 (sǎnbīng ):疏开队形的一组士兵中的一名 、溃散的士兵 。散工 (sǎngōng):短工;零工 。散光(sǎnguāng ):一种视力缺陷,看到的东西的影像分成许多部分而模糊不清散记(sǎnjì ):散文形式的一种,属零散片断的记录(多用做文章标题或书名)。散架 (sǎnjià):常用于形容极端疲劳。散漫(sǎnmàn ):任意随便,不守纪律 。散沙(sǎnshā ):无内聚力或稳定性的某物 。散文 (sǎnwén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例句】他的学术观点散见于他近年发表的论文中 。我们先把散件装箱,然后托运 。桌子上散乱地放着各种文具、书籍 。在散漫的手工业基础上,全部的精密计划当然不可能。今天可把我累散架了。
散能组什么词
散 [sàn]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fā)。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mèn)。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了。
散 [sǎn]
没有约束,松开:松散。散漫。懒散。散曲。散记。散板。散文。披散头发。
分开的,分离的:散居。散乱。散座。散兵游勇。
零碎的:散碎。散装。散页。
中医称药末:散剂。丸散膏丹。
散组词怎么组
一、散组词有:1、散sàn: 散开、驱散、飞散、拆散、散闷、解散等。2、散sǎn: 闲散、散记、散居、散户、散射等。二、基本释义 [ sàn ]1、由聚集而分离:解散。散会。烟消云散。2、分发;分给:散传单。3、排遣;排除:散心。散闷。[ sǎn ]1、无约束;不密集;松开:散漫。散兵游勇。把稻子捆紧,别散了。2、零碎的;不集中的:散装。散坐儿。3、中成药剂型之一。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七厘散。金黄散。避瘟散。扩展资料相关组词1、扩散[kuò sàn] 扩大散布:癌细胞已经~。此消息不得向外~。2、散步[sàn bù] 随便走走(作为一种休息方式):休息时,到河边散散步。3、解散[jiě sàn] 集合的人分散开:队伍~后,大家都在操场上休息喝水。4、懒散[lǎn sǎn] 形容人精神松懈,行动散漫;不振作:他平时~惯了,受不了这种约束。5、散体[sǎn tǐ] 一种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与“骈体”相对。
散字的多音字组词是什么?
一、散字的多音字组词有:1、散sàn:散开、驱散、扩散、飞散、散步、散放等。2、散sǎn:零散、散漫、拆散、闲散、懒散、散剂等。二、基本释义 [ sàn ]1、由聚集而分离:解散。散会。烟消云散。2、分发;分给:散传单。3、排遣;排除:散心。散闷。[ sǎn ]1、无约束;不密集;松开:散漫。散兵游勇。把稻子捆紧,别散了。2、零碎的;不集中的:散装。散坐儿。3、中成药剂型之一。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七厘散。金黄散。避瘟散。扩展资料相关组词1、懒散[lǎn sǎn] :懒惰散漫。有时亦指不热心于世事。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文学》是我托书店寄的。由我自办,就怕懒散而常有迟误。”2、闲散[xián sǎn] :悠闲自在。沙汀 《防空》:“那老头子一生从没有闲散过,就在暮年,他还是在农会会长的位置上咽气的。”3、遣散[qiǎn sàn] : 犹解散。峻青《秋色赋·胶济线上》:“﹝ 即墨 人民﹞纷纷派出了代表,来到了我军司令部,要求遣散伪军。”4、飞散[fēi sàn] :飘飞四散。 赵树理 《三里湾·有翼革命》:“种麦子的地都犁耙得很干净,有的已经下了种,树叶子也飞散得七零八落,挡得住眼的东西已经不太多了。”5、驱散[qū sàn] :消除;排除。杨朔《月黑夜》:“一个农民抱进几捆干谷草,抛到当心,火立刻点起来,呼呼地烧着,驱散祠堂里浮荡着的潮气。”
武当派?有什么特别?张三丰这人是真是假?
关于张三丰的家世,史书记之其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其祖裕贤公,学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与子昌隐于民间。及懿州为元人所拔,始稍稍以名字闻,然昌公固优游世外者也。”张三丰的母亲林氏早年曾生有四子,都过早去世。尔后又生二子,叫通、叫达,通就是张三丰。据说林太夫人梦元鹤从海天飞来,而诞生了三丰,当时是元定宗二年(1247年)4月9日子时多,丰神奇异,龟形鹤骨,大耳圆睛。当他5岁时得了眼病医治无效,舍其出家,被送到碧云宫当了和尚。当时的主持张云庵见到三丰深为惊奇说:“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魔障,须拜贫道为弟子,了脱尘翳,慧珠再朗。即送还。”半年后张三丰眼病痊愈,教习的道经过目便知,一有闲暇便兼读儒、释两家之书,随手披览,知其大意即止。转眼七年,因其母思念,拜辞师父回到家里,专攻儒学。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张三丰14岁,考取秀才,第二年称文学才识,列名上闻,以备擢用,但其志向不在此。至元元年(1264年)秋,18岁的张三丰离开家乡到燕京(元都城,现在的北京)游览,结识了当朝平章政事廉希宪。廉公惊异,非常赏识张三丰的才识,上奏推荐他做中山搏陵县令,为官从政。但不到两年,因其不羁,难受官场约束,加之职微权轻,抱负不能实现,遂断绝仕途之意。第二年,家里传信其父患病加重,张三丰便急速赶回懿州老家,侍奉父母。其父病逝,他选择山之高洁者,安葬了老父。此后数年,日诵洞经。几年后遇到全真教的邱道人,畅谈玄理,意气相投,满座风清,遂生方外之想。邱道人去后,张三丰便将家产全部交给族人,嘱托他们代为扫墓。仅带两个童子开始巡游名山古刹。他在《三十二岁北游》诗中写到:
幽冀重来感慨忘,
乌纱改作道人装。
明朝佩剑携琴去,
却上酉山望太行。
于是,北达燕赵,东到齐鲁,南往韩魏。张三丰身材魁伟,大耳圆目,风度翩翩,气度不凡,常手持竹杖,不论寒暑仅着一斗笠一短褐;不修边幅,潇洒倜傥;或历览山水,贪自然造化之妙韵;或青灯明月,研悟诗书经卷之精髓;或游方市井,体会人生之真谛。“浩浩自如,旁若无人。”终日不问俗事,缄口寡言;如遇知音,论及三教经书。则滔滔不绝,畅抒胸臆。且行且住,这样奔波了近30年。后到秦陇,走褒斜,度陈仓,见宝鸡山泽幽邃清秀,就选择金台居住。凭栏南眺,鸡峰插云,三峰挺秀,就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改为三丰传世。元仁宗延 元年(1314年)。张三丰67岁,在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真传。泰定甲子年(1324年),南至武当山,又修炼了9年,道始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约邀游又十余年,成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赫赫有名的道教大师。
另据《明史张三丰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关于张三丰的生年与师承,《明史》仅云:“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明史稿》称张三丰学道鹿邑太清宫时,与里人张毅相习,张毅四世孙张朝曾游宝鸡见张三丰,三丰问及其祖,并预言他当为三品官。果验。《名山藏》亦谓张三丰曾与刘秉忠、冷谦同师元初著名的海云禅师,清人李四月编《三丰全集?芦汀夜话》,谓张三丰自称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曾任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得真诀,赴武当山修炼多年,如此,则洪武初,张三丰已一百二十岁。
据《三丰全集?道派》之说,张三丰于终南山师事的火龙真人,出麻衣先生李和门下,麻衣师陈抟,陈抟师文始真人尹喜。张三丰又得少阳派刘海蟾一系之传,合老子门下文始、少阳二派之传为一。这一宗谱,从火龙真人以上,二千年间仅三传,五代北宋间的陈抟竟然直承春秋时的尹喜,显难自圆其说。但张三丰得陈抟一系之传,亦非无可能,陈抟一派,本以关中一带为活动中心,至明清时代犹传承未绝。《广阳杂记》谓清初华山道士王莱阳曾言,华山道派有全真龙门派及宗陈抟为祖的太华两派。民国时北京白云观所抄《诸真宗派总簿》中尚有陈抟所传“老华山派”。是则张三丰于终南山遇陈抟一系的道士如火龙真人者,当非绝无其事。从张三丰的隐逸之风和内炼思想看,与陈抟确不无渊源关系。
从明初起,张三丰便受到朱氏王朝的钦重。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下诏徽张三丰入朝,不赴。遂敕张三丰弟子沈万三、丘玄清访求张三丰,未获。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命第四十三代正一天师张宇初访求张三丰,不获。似乎为故意逃避皇帝的访求,张三丰于这一年离武当山而云游,踪迹不定,给寻访者增添了不少麻烦,也使张三丰的声名因徽召不赴而愈著。明成祖对张三丰更为景仰慕求,永乐五年(1407),遣给事中胡{氵荧}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成祖在给张三丰的御书中表示:“朕久仰真仙,竭思亲承仪范”,乃至“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可谓渴慕之至。永乐十年(1412),敕命正一道士孙丘云于武当山建宫住持,迎候张三丰。永乐十四年(1416),敕命安车迎请张三丰,又不得,成祖颇觉怏然。
明人郑晓《今言》云:“成祖遣礼部都给事中胡{氵荧}名求邋遢,实访故君云。”谓成祖寻访张三丰的实际目的是借此寻访隐匿于僧道中的确良建文帝,这当然也非无可能。
朝廷虽多次徵召迎请,张三丰终未趋附,这使他愈隐愈著,声价倍高。终明之世,张三丰累受朝廷钦崇褒奖,英宗天顺三年(1459),诏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大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诏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二十年(1563),诏封为“清虚无妙真君”。从这一封号看,明朝皇帝大概到这时才认为张三丰不在人世了。直到天启三年(1623),据称因张三丰降坛示以鸾语,明熹宗又封他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据明人任自垣的《太岳太和志》卷六张全一传,张三丰在武当山的弟子,有道士丘玄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五人,各奉师命住于一地,时当元明间,山中宫观多毁,张三丰率徒立庵建舍,潜修其中,自成一小道派。据《三丰全集?道派》,张三丰的弟子还有秦淮富户沈万三及其婿余十舍,曾助朱元璋军粮的富户陆德厚,此三人似以黄白术而与道教职工有瓜葛。另有淮安人王宗道者,从张三丰学道,永乐三年(1405)与胡{氵荧}赴召,给全真度牒,命寻访张三丰而不遇,封为“圆德真人”。又有明武宗朝人李性之,据称于正德间(1506-1521),入武当山遇张古丰而得诀,其时张三丰当已二百五六十岁,似不可能在世。北京白云观抄《诸真宗派总簿》所列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等凡十七支。张三丰身后,实形成新道派,这些新道派可看做全真道的分支或衍化。清道咸间四川乐山人李西月所立内丹西派,迹宗承张三丰,并称张三丰一系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编排了从老子、文始真人尹喜至张三丰的传法谱系。这一谱系虽不尽可靠,但突出隐遁为该派独特宗风,确反映出了张三丰的人格特点:一种类同于中国历代隐士风骨的“隐仙”风范,这种隐仙精神,对于那些包括当时腰金衣紫的正一道士在内的达官贵人、趋炎附势之徒,无疑树立了一个对立面。
关于张三丰的著述,《明史?艺文志》著录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各一卷。明胡广录呈张三丰文集曰《捷要篇》。然编正、续道藏时皆未收入,不知何故。直至清雍正朝,汪饩龄将所见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及附记张三丰显迹三十余则编成《张三丰祖师全集》家藏。道光甲辰(1844),西蜀李西月从汪饩龄六世孙汪昙家得其书,只存十之七八,李又采诸书初辑,编成《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刊行。此书坊间有多种刻本,《道藏辑要》编于毕集。此外,清乾嘉年间刘一明所撰《道书十二种》有为张三丰《无根树》丹词所作注:闵一得辑《古书隐楼藏书》中有《三丰真人玄谭全集》《三丰张真人破疑直指全卷》等内丹著述。李西月所编《张三丰全集》虽然掺杂了一些显然属清代所出的东西,及张三丰后学的著述(如《隐鉴》等),但全集中关于内丹学的主要著作,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及《无根树》、《大道歌》、《炼铅歌》、《金液还丹歌》等诗词,当即明代流传的张三丰作品枣《明史?艺文志》所录丹书二种及胡广录呈《捷要篇》的重编,基本上反映了张三丰的思想。
张三丰的内丹丹法,基本上属于北宗与南宗结合的先性后命、性命双修一路。首重立基炼己,立基应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正心诚意,“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看得出深受理学影响。炼己又曰炼性、修心、存心,其《玄要篇?道情歌》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自然药材生”。修心炼性之要,在于正念枣即收摄心意,扫除杂念,令万念俱消,元神独照。《三丰全集?玄机直指》云:“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这种功夫在静坐中做时,具体是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丹田,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这种意守丹田之法,又曰“凝神入气穴”,须注意调息,“调息者,调度阴{足乔}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合于气穴中也。”调息要在于心神宁静中随息自然,仅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可。随心神之寂静,呼吸渐趋匀长微细,臻于先天“真息”(胎息),则玄关将开,真神(元神)将现,是为真橐龠、真炉鼎、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据称修炼至真息,自然有真气由尾闾穿更何况背,循督脉升上脑中泥丸,由任脉降下中丹田,此“河车初动”。因神气未全,非为真动,不可理会,只微微凝神聚气,自有无限生机,此曰“养鄞鄂”。或说当河车动后,须以神驭气,下行至足底而复上升,曰“冲关荡秽”或“芦芽穿膝”。
以上筑基炼己功夫,又称“玉液还丹”,主要修行。此功告成,摄情归性,将自降生以来被天地人物盗去的天真从虚无中夺中,补全性命,炼就小还丹,可生延年住世之效。此后应进而修命,炼就“金液还丹”(大还丹、大药),此即炼化精气之功,须依前养鄞鄂法令神益静而气益充,至百日或百余日,自然坎离交媾,回风混合,上冲百脉,行周天运转,曰“河车真动”。至大药产生,须依诀采炼,行天然真火候,有《铅火歌》等,述大药产生的情景及采炼之诀甚悉。得药后内外温养,顷刻不乱,十月毕功,则内丹靠成,“婴儿”(阳神)出现。然后面壁九年,炼神还虚,生死自在,“才做个阆苑蓬莱物外仙”。
张三丰内丹说的一个特点,是从文辞看,不少地方似主双修,与南宗阴阳派同调,如被推为张三丰丹词代表作的《无根树》道情,从其“烟花寨,酒肉林,不犯荤腥不犯淫”、“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静坐孤修气转枯”一类词句看,极易释为男女双修,但其丹书中又金处明言斥责以女人为鼎器及采战御女之术,无怪乎其后学有清修、双修二说。
张三丰丹法的另一特点,是有独特的睡功,称“蛰龙法”。《三丰全集》卷七有《渔父词》咏此法云:“蛰法无声却有声,声声说与内心听。神默默,气冥冥,蛰龙虽睡睡还醒。”又有《蛰龙吟》云:“石根高卧忘其年,三光沉沦性自圆。气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莫散乱,须安恬,温养得汞性儿圆,等待他铅花儿现。无走失,有防闲,真火候,运中间。”是则此蛰龙睡功,实际是以睡姿炼内丹,其凝神守窍调息、炼气火候等,与坐功略同。词末明言,此法传自陈抟,“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三丰仙”,可见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一系之传。
张三丰还被尊奉为道教内家拳的创编者。黄百家《内家拳法》谓“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亦称内家拳“盖起于张三丰”。内家拳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以静制动,贵柔尚意,融内丹炼养之则于武术中,形成一种气功与武术融合的上乘锻炼方法,在武术、体育、气功方面价值甚高,堪称道教文化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