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金元四大家是谁?
刘完素字守真,金代河间人,创立“寒凉派”提出“火热论”。他认为各种症状都由火热引起,所以治疗时善用寒凉药。他著有《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字子和,金代瞧州考城人,创立“攻下派”。倡导“攻邪论”。他认为“邪去而元气自复”,特别重视“汗、吐、下”三法。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人。他继承了张元素的易水学派并创立了“补土派”。他认为百病都由脾胃虚所致,主张补脾阳。著有:《脾胃论》、《兰室秘藏》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元代义乌人。他创立了“滋阴派”,倡导“相火论”。著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
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字守真,河北河间人,故亦称刘河间,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刘氏认为“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张氏私淑刘河间,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张氏师古而不泥古,提出“勿滞仲景纸上语”的观点,非常具有革新思想。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其著作多由其徒罗谦甫整理。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跟随许白云学习程朱理学。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拜名医罗知悌为师,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世称“滋阴派”。同时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的重要性。提出“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观点。他的学说丰富了祖国医学,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集医之大成者”。在国外,日本于十五世纪曾成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被日本后世派尊为“医圣”。朱丹溪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部:《格致余论》一卷,成书于公元1347年;《丹溪心法》,成书于公元1347年,全书共五卷,分一百门,前有十二经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金匮钩玄》,成书于公元1358年,全书共三卷。末附《火宁君相,五志具有论》等医论六篇,为戴原礼所加;《医学发明》一卷;《局方发挥》一卷。另外,还著有《本草衍义补遗》一卷。《素问纠略》一卷。
为什么张元素没成为金元第五家?
张元素与刘完素生活于同一时代但年辈略晚。相传张元素出名是由于诊治了号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疾病而致,当时刘患伤寒已八日.头痛脉紧.呕吐.不能进食。门人请来张元素为刘氏诊治,起初.刘视张为后学,面壁不睬,经张元素再三询问,刘完素才说出了诊脉、用药等情况,张元素分析了病情与前面用药之误后为刘完素开出药方一剂而愈。张元素曾举经义进士,后囚犯讳下第。仕途之路破灭后才开始学医,当时已年近三十·他自知起步较晚.能惜时如金.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终于自成一体,成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为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璧、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著名医家都是这一学派的继承人。张氏的著作大多散佚,现仅存《医学启源》3卷和《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此外尚有《珍珠囊》l卷,相传还有《医方》、《药注难经》、《洁古本草》等.均佚。【学术思想】张元素对《内经》有深入的研究.治疗上推崇张仲景,广泛汲取了王叔和、孙思邈、钱仲阳以及河间学说的理论和经验,在脏腑辨证、制方用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1.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学说认为,脏腑与经络及六气密切相关,把五脏六腑与十四经和自然界的五运六气融为一体。如对脾胃而言.脾经本部在肌肉,为湿,属已土.旺于四季,主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对于脏腑病变,他根据脏腑本气及经络循行部位,结合寒热虚实进行辨证,把脏腑病分为“本病”、“标病”和“所生病”等。治疗上根据脏腑的本病、标病,辨别其虚实寒热而分别用药,其原则为“实则泻其子,虚者补其母”。2.在制方遣药上,张元素认为“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在前人关于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酸苦甘辛咸五味和五脏苦欲等理论的基础上,他在药物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和制方大法等方面都有重要发挥。张元素根据药物的气味厚薄和升降浮沉,结台升长化收成之理,把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5大类。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强调脏腑与经络的关系,发明了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使药物能专入一经而增加疗效。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脏腑苦欲的有关理论,张元素提出了五脏五味补泻的具体用药范例。此外,他还在治病不拘古方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许多制方大法,研创了很多新方.广泛流传于后世。3.在治疗上,他注重内因,认为“养正积自除”,告诫要慎用下法。同时在总体上强调脾胃,偏重于温补。李杲深受张元索启发,后来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成为主张“脾胃论”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使易水学派得以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