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

时间:2024-04-26 11:53:43编辑:优化君

《1812年序曲》如何欣赏?

《1812序曲》的震撼在于其配器丰富、意义深远、激励人心,但凡第一次听到这首序曲的人,都会被它铿锵有力的节奏感所打动。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乐作品,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这首序曲起伏大、变化多,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的配器之丰富奠定了其历史价值。《1812序曲》是一部属于英雄的赞歌,更是一股划破天际,冲破阴霾的音乐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中有前行的力量,就一定会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1812序曲》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60万的部队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叙述《1812年序曲》听后感受

《1812年序曲》听后感受可以描写曲子的主题呈现、手法、曲子所营造的色彩。范文如下:《1812年序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bE大调),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的旋律,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随后,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歌曲背景《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1997年世界发生了什么大事?

1997年2月19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逝世1997年2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于7个月前成功无性繁殖绵羊“多利”。克隆羊是生物工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多利与一只威尔士公羊交配后于97年4月13日产下羊羔“邦尼”,证明克隆羊能正常地繁衍后代。1997年3月9日,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出现日全食,包含除新疆最西端外中国全境的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北部可见日偏食。全食带在中国包含阿勒泰地区东北部、呼伦贝尔盟北部、大兴安岭地区西北部。这是20世纪中国境内能看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中国完成了首次电视直播日全食。海尔-波普彗星在日全食时同时出现,使本次日全食成为少有的日全食与亮彗星同时出现的记录1997年3月14日,八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设置重庆直辖市。1997年4月9日,伊拉克客机自海湾战争后首次进行跨国飞行。1997年5月8日,特大事件:执行重庆至深圳3456航班中国南方航空有限公司深圳公司波音737—300型B2925号飞机,在着陆过程中失事。机上旅客65人,死亡33人,空勤组9人,死亡2人。1997年5月16日,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出走,次日以卡比拉为首的“解放刚果扎伊尔民主力量同盟”进入金萨沙,推翻蒙博托政权。5月29日卡比拉宣誓就任总统,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中国于97年7月1日凌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以董建华为行政长官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誓就职。1997年7月2日,泰国爆发金融危机,由此引发的金融动荡波及东南亚及世界金融市场。1997年7月5日,柬埔寨爆发武装冲突,第二首相洪森宣布解除第一首相拉那烈的职务。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因车祸丧生。1997年9月13日,中共十五大开幕。1997年11月8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拓展资料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618在历史上都是有哪些重大事件的发生

1、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1928年6月18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等文件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现在阶段底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的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2、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1979年6月18日至7月1日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重大决策。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迈出了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一大步。3、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仪式在重庆举行:1997年6月18日 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仪式在重庆举行,正在重庆视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出席。当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4、中签订吉会铁路垫款合同:吉会铁路垫款合同是在1918年6月18日,曹汝霖与日本兴业银行代表真川孝彦签订的借款合同。这次借款金额为1000万元,年息7.5厘。日本代中国发行同额中华民国政府5厘金币公债;本公债期限为40年,垫款用于修建吉会铁路由吉林经延吉过图们江至朝鲜会宁,与朝鲜铁路相接。5、1812年战争爆发:1812年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

1812年战争为什么也叫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因为美国独立后,英国一直妄图夺回殖民地,同时美国也想夺取西部和英国控制的加拿大。于是1812年6月18日美国对英宣战。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也称为1812年战争(War of 1812),英国和美国之间的一场不分胜负的战争。1793-1815年英法交战,英国封锁所有法国港口,在公海上拦检他们认为可疑的要前往法国的美国和中立国船只,并强迫美国海员服役。美国要求解除封锁,但英国拒绝,美国遂于1812年6月18日对英宣战。交战中,双方势均力敌,互有胜负。美军入侵加拿大的计划终未实现。在争夺伊利、安大略、山普伦诸湖控制权的海战中,美舰所得有限,虽然夺回底特律城,至1814年夏,英军仍有效控制密西根湖通道,且占领密西西比河北段。美军曾攻占约克(今多伦多),英军则袭取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舰虽骚扰牵制英国贸易,但未能破坏英国的海上控制权及其对美国海岸的封锁。1814年12月24日厌战的双方在比利时签署「根特条约」,恢复战前态势。但是战争的结束防止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因厌弃战争而酝酿的脱离联邦的运动。而且,美军在战争后期取得的胜利、欧战的结束以及摧毁印第安人的抵抗等因素更造成了犹如美国是胜利者的气氛。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法国的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兰湖战役、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

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1、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武装印第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2、英国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3、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


美国为什么停止了1812年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兰湖战役、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1812年俄法战争?

俄法战争是发生在大陆封锁政策之后。
大陆封锁政策是法国为了对抗英国所指定的方案,简单来说就是禁止英国的商船停靠欧洲的港口。
因为法国的权威很多国家都履行了,可是整个欧洲只有2个国家不履行,1个是大英帝国的盟友葡萄牙王国,另一个就是沙俄帝国了。
葡萄牙王国和法国本就处于战争状态,所以不理会也很正常,反观俄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并不支持拿破仑的对外扩张政策,加之与英国的贸易对俄国来说至关重要,于是不顾法国的条约一意孤行开放对英国的贸易,这种行为在法国看来无异于对法国宣战。
阿芒.科兰古,法国驻俄国圣彼得堡大使,拿破仑将他召回国内,虽然科兰古和其他人一样对拿破仑很是钦佩,可是他不会被情感所蒙蔽,他知道皇帝意图,也担心法国的安危。
战争。
拿破仑最终说出了这个词,短短3天拿破仑从欧洲各地征集了60万大军,在拿破仑看来,展现军力足以让沙皇看清局势,队伍中有讲西班牙语的,有讲德语的,还有法语的,拿破仑称其为侵俄大军,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则称其为16国联军。
这个军队的庞大性是欧洲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支军队另一个特色就是非战斗人员很多,很多军官甚至士官都把妻儿带在身边,所以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形形色色。
拿破仑承诺他们很快就可以回家,可是一旦跨过了波兰和俄国的边境线,他们就走向了未知。
亚历山大一世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他在两种决策之间犹豫不决,是要和他正面交锋,还是要把它们引入莫斯科,为了提防法国间谍,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对大多数参谋隐瞒实情。
拿破仑对亚历山大的皇位不感兴趣,他并不想摧毁沙俄帝国,他只想打一场规模小的战争实现自己统一欧洲的梦。
60万大军随即开到了立陶宛首都,法军到达之后才发现沙皇已经放弃了这个城市。
俄国巴莱索夫将军前来希望法军可以撤出,但拿破仑拒绝了沙皇的提议,于是俄法战争正式打响。
为了给沙皇施加压力,拿破仑在俄国各地散发消息,称拿破仑大帝并不是农奴的敌人,他来是要解放他们的,被沙皇压迫了这么久的农奴一定非常渴望得到自由,在战争开始前沙皇和拿破仑都无法预测农奴的想法和他们的忠诚度。
沙皇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法,俄军在撤退途中烧毁一切可用物资,离开立陶宛之后的法军的马匹吃了有毒的草料后而死,很快饥荒和疾病开始肆虐,不久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小偷和逃兵。
到达白俄罗斯地区时拿破仑已经损失了众多马匹和士兵,相当于打了两场硬战,他迫切的需要交战,比以往更需要。
随着法军的不断深入饮用水开始出现了短缺现象,不少营只能用啤酒来解渴,拿破仑希望他们继续前进休息就是浪费时间,科兰古抗议道:争个你死我活胜利者只能得到焦土!
到达斯棱摩斯克后俄军有2万人参战,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歼灭法军,可是在拿破仑大军面前这支军队无疑是鸡蛋碰石头,城墙后这座以木质建筑为主的城市化为火海。
斯棱摩斯克战役是俄国人民的催化剂,在这里有无数的平民死亡,不过因为斯棱摩斯克战役中2万俄军的骁勇善战和誓死不不后退一步的精神,俄国大军得以撤退退回莫斯科。
斯棱摩斯克战役不仅是转折点,更是沙皇与人民之间矛盾的开始,人民不明白为什么沙皇不保护他们的城市?俄国将军乌瓦罗夫将军给友人写信道:穿上这身军装让我感觉到恶心,我们像棋子一样四奔东西,如果不是职务,我会脱下这身军装换上农民的衣服。
在这个时代拿破仑的军事才华让所有人都黯然失色,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沙皇使出浑身解数也难敌拿破仑,于是在俄法战争中亚历山大一世承诺并不亲自指挥军队,这在俄国历史上尚属首届。
其次是他是个非常正气的人,亚历山大一世特别讨厌库图佐夫,原因是看到他的脸就想起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失败,原因是当时库图佐夫提的意见沙皇没有接受,最后导致全军覆没的事实。
亚历山大一世任命库图佐夫为总司令时立刻激发了全国的爱国热情,:将士们,请履行你们的职责,想想你们的孩子在火海中渴望得到帮助的眼神,想想你们的皇帝亚历山大,他把你们看成是正义的化身。
在俄国重振旗鼓的时候俄国的宣传攻势也在法国军中传开:法国士兵们,你们被迫向我们进军,不要相信你们的皇帝,他贪得无厌,年轻人鲜血对他来说无足轻重,回家吧,趁还有机会。
这些宣传意在削弱法国大军让他变得更加脆弱,几周之后拿破仑已经逼近莫斯科,公众舆论把库图佐夫逼得走投无路,在离莫斯科3公里的地方他设下了防线。
3座大多面堡,大多面堡指的是前面挖战壕,里面放置90个人的轻步兵,战壕后是俄军的大炮,大炮后是众多的俄军士兵。
拿破仑让乌迪诺摔2个军守住右翼的桥梁,为了防止俄军迂回包抄,其他所有军队攻击最小的一个防御阵地。
俄方称之为博罗季诺战役,法方称之为莫斯科战役。
俄法双方兵力对比:
法兰西第一帝国 VS 沙俄帝国
14万 11万
214个步兵营 180步兵营
317个骑兵中队 20个哥萨克骑兵团
587门大炮 624门大炮
俄国士兵就是受伤也不求救,他们决心战死沙场,但是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很快法军就获得了小多面堡战争的胜利。
每支部队都在包扎伤口,为了吃掉最大的大多面堡,拿破仑派出了全部军队,但是禁卫军却留在了身后以备不时之需。
“士兵们,这是你们最光荣的时刻,向你们在奥斯特里茨一样前进吧,你们的英勇会载入史册,当人们看到这段历史时会说,他,参加了。”
开战仅一分钟双方死伤就超过了1万人,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都描述黑烟把天空给遮住了,发射炮弹的死神,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甚至都没主要到身边的队友一个一个的倒下。
战争整整打了一天,最终俄军损失惨重撤出了战斗。
法军损失了2.62万人,而俄军损失了5.31万人。
现在很难评判博罗季诺战役的胜负,因为双方都未达成自己的目标。
拿破仑的目标是全歼俄军军队,而库图佐夫的想法是保卫莫斯科。
黄昏时库图佐夫下令第二天进攻法军阵地,可是当晚他就下达了相反的命令,撤军。现在推论极有可能是他再此期间收到了伤亡报告,后面发现这次损失的人数超过了俄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库图佐夫不得不承认他的军队并不足以强大到阻止法军,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放过他们,去后方补充军队。
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莫斯科市长自作主张烧城,不留给法军任何一物,莫斯科几乎被烧了个精光。
沙皇把大火的罪推到了法军头上,这是俄国第二轮的催化剂。
“农民们,这是上帝对我们的惩罚,我们的敌人,邪恶的法国人已经占领了我们的莫斯科,加入我们,为国而战。”
拿破仑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他以为占领了莫斯科,就等于击败了俄国,所以现在是商讨和平条约的最佳时期,他希望沙皇体面的投降。
可是沙皇知道,签署和平条约无异于自杀行为,他会被赶下皇位取而代之,而且他没有必要和法军讲和,尽管现在法国占领了莫斯科,他也知道,法国只要俄国多呆1天,问题就是多一点。
莫斯科,击败了拿破仑。
10月18日拿破仑在最后一封信中宣布撤军,正如科兰古悲观预测冬季在11月毫无征兆的到来。
撤军的路上冻死的人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战役是贝尔齐纳河之战。
战役名称是来自于一条阻断拿破仑的河流,齐洽科夫将军在河对岸修建了阵地,2.21万的军队封锁了桥梁,后方库图佐夫的8.14万大军正在冒死逼近法军阵地,从南方来的哥萨克骑兵团以3.14万的大军逼近法军,法军仅有4.14万人,如果过不了河,那么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一名法军士兵发现了一个农民的腋窝很湿,于是他们拷问了这个农民,农民告诉他在离鲍里索夫镇以北20公里有一个斯图迪安卡的过河点。
拿破仑得知后命令乌迪诺率军攻克仅有500人的鲍里索夫镇并拿下该镇,开始在鲍里索夫大造特造让齐洽科夫误以为他们在这里过河,实际上趁着夜色法国大军跟着埃布莱筑桥队前往斯图迪安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们急于巩固细线的防御,当天夜里,每个骑兵背上都背了一位步兵,400名步兵用木头达成竹筏与英勇的骑兵同行,在乌迪诺的进攻下,仅有200人的俄军被击退,法军控制了西岸。
声东击西非常成功,当天夜里在水温零下40度的情况下法军修好了第一座桥,早上9点在第一座桥旁边修好了第二座桥,当天下午就有超过7000人渡河。
3天后齐洽科夫率军2万人冲向乌迪诺的4000人,这一仗尤为惨烈,另一边巴克莱率4.14万对抗马尔蒙的1.1万人,当天夜里俄军损失惨重撤出战斗,法军获得胜利。
库图佐夫得知后立马命令士兵马不停蹄的进军,拿破仑知道想要继续重试军事生涯就只有一个选择,放火烧桥。
库图佐夫错过了贝尔齐纳河的最佳战机。
拿破仑并没有出掉这场战役,却输掉了整场战争。超过55万人冻死,战死,被俘,俄国之战标志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陨落,而俄国却走向了新的纪元。
贝尔齐纳河之战即是法军的灾难,也是胜利。胜利所指的是整个军队的近卫军,统帅部,参谋都活了下来。
与拿破仑产生鲜明对比的是,苏尔特的西班牙侵略军也被英西葡联军打到法国本土,直至第六次反法同盟胜利,英西葡联军已经打下马赛和里昂直指巴黎。


1812年战争该不该称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战争的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

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1、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伍装印地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2、英国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3、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


英美1812年 ”第二次独立战争“到底是谁挑起的。

美英1812年战争,事实上则是美国最先挑起的。而且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场在本土进行的战争。 当时英国正与法国在全球打的火热,美国认为有利可图,在1811年就有鹰派议员在国会鼓动战争。 1812年初,卸任的美国总统杰斐逊称:"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当时加拿大仍为英国殖民地) 1812年6月18日,麦迪逊总统向国会演讲战争事宜,随后国会投票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向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宣战。 从宣战至1813年,美军连续对英国殖民地加拿大五大湖周边的省份进行打击,双方互有胜负。 但战争的主导方向逐渐由美军手中转移至英军手中,这一时期战线基本维持在国境线附近。1813年底,美军试图多路进攻加拿大,但因内部不和而计划破产。 进入1814年后,英国在三月份迫使拿破仑退位,流放厄尔巴岛,英法战争结束。这使得英国开始将更多的军力投入美洲战场。 从1815年5月31日起,英国完全封锁了美国大西洋海岸,1814年8月初逼近华盛顿,24日彻底击溃华盛顿守军,随后纵火烧毁了包括总统府,白宫,国会大厦等在内的公共及平民建筑。宣称以此报复1813年4月27日美军在上加拿大首府约可(今多伦多)的纵火行为。 到了年底,虽然英军取得重大胜利,但随着高层的策略改变,英国谋求与美国和解。 1814年12月,美英外交官在比利时城市根特签定和约,称为。但由于消息传递不便,未能及时传至新奥尔良。 1815年1月,美国杰克逊将军取得新奥尔良保卫战胜利,击毙了英国白金汉少将,声名极盛。 1815年2月17日,麦迪逊总统签署,双方约定归还各自侵占对方的土地,边界恢复战前状态。 和约次日执行,战争结束。


交响乐爱好者请进,这个版本的1812序曲是什么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够长吧!如果你去唱片店买碟时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1880年10月,尼古拉·鲁宾斯坦(俄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建人),请柴可夫斯基为即将到来的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写一首大型乐曲。他提出三个题目请柴可夫斯基选择:博览会开幕、亚历山大加冕二十五周年、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 柴可夫斯基围绕第三个题目展开构思。这座天主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被毁的,作曲家以俄国人民的抗法战争为创作素材,写成了这首作品,称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庄严序曲”(简称《1812》序曲)。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每个声部两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2:10)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出现一种惊惶不安的节奏,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3:06)声部轮流传递。(3:23)和(3:30)左右,你会听到鼓钹对击的声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在(3:50)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4:00),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4:4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51)左右。 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在(5:32)左右你会听到击鼓声,到了(5:47)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6:44),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主题。(7:06)出现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留意这时乐团打三角铁的声音,你应该听到足够的泛音,如果你只能听到喑哑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录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劲。 另一个在(8:10)出现的主题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在(8:35)左右你会听到铃鼓的声音,它应该是澄清的。这投歌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随后一段(9:16)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44)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10:46)又出现我们熟知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主题,留意三角铁的声音。这段再一次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11:32)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紧接在《马赛曲》(11:53)主题之后,乐声的速度加快和加强,到了(12:24)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3:16)停止,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13:17)左右,进入乐曲的尾声,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你会听到加入来的钟声,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但是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14:20),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4:3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上一篇:蓑组词

下一篇: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