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什么意思??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指人应该有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指人应该有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原句出自于《论语·雍也篇》。句中部分字词解释: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④史:言辞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扩展资料:《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论语·雍也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什么意思?出处?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读解】
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 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 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 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 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 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 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 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谁说的,什么意思?
答:是孔子说的原文句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解释:孔子说: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本质(质朴)胜过修饰他的文采,就会显得非常粗野,:一个人的表现,文采胜于本质(质朴),就会显得非常虚浮(空),只有文采和质朴相匹配,是真正的君子更加通俗地理解:一个人天生就是空白的,没有学到任何知识的情况下表现得相对鲁莽,无理;如果长大后,还没有通过学习来改变这种空白,那么就表现得非常鲁莽,打个不恰当的比分,就是街边那些游手好闲的混混,行事鲁莽无理;如果过分改变了那种空白,那么就会显得很虚浮,就是很不靠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作,德不配位,让人觉得非常不可信;只有质朴与修饰想匹配,才是真正的君子以上就是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