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高燧诬陷太子还毒死父亲,最后结局却很好呢?
因为朱高燧这个人比较识时务,虽然前面犯了很多错,但是后来收敛了很多,所以朱高炽、朱瞻基还是选择原谅了他。一开始的朱高燧和和朱高熙一样,狼子野心,觊觎太子之位,但是他比朱高熙要聪明得多。朱高燧曾经诬陷过朱高炽朱高熙意图造反被朱棣发现之后,被责令到封地就藩,而朱棣本身就不是很满意朱高炽这个太子,所以朱高燧看到了希望。朱高燧买通了朱棣身边的人,让这个人去诬陷太子,朱棣一开始信以为真,还处罚了太子身边的人。后来朱棣派了胡濙去调查朱高炽,胡濙并没有抓到朱高炽的把柄,反而越来越觉得朱高炽是一个仁德之人,所以朱高燧这次计划算是失败了。朱高燧想要毒杀朱棣朱棣晚年的时候将朝中大权交给了朱高炽,朱高炽不喜欢宦官,便遣散了多批宦官,得罪了不少人,这其中就有黄俨。黄俨打算和朱高燧联手,将朱棣毒死,然后拥立朱高燧上位。黄俨将自己的计划说给了外甥王瑜听,王瑜十分害怕,这可是诛九族的大事,所以他向朱棣告发这件事情。朱棣知道之后震怒,下令将朱高燧抓了起来,最后还是朱高炽求情,朱高燧才能免于一死。浪子回头金不换经历了前面两次的失败之后,想必朱高燧也认识到自己没有帝王命,所以后来都比较安分。朱高炽继位之后,朱高燧还减少了自己的护卫队,以表示他对朱高炽的忠心。朱高熙造反的时候曾经邀请过朱高燧,但是朱高燧不愿意趟这趟浑水,还将自己仅存的护卫队都交给了朝廷。朱高燧如此识时务,朱瞻基自然不会追究他以前的过错,毕竟他们是一家人。
朱棣的儿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其父,为何最终得以善终呢?
朱高燧,明太宗(成祖)第三子,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二月,生于燕藩(北平),父朱棣时为燕王,镇守北平。生母燕王妃徐氏,魏国公徐达长女。明宗室制度,亲王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岁即封,朱高燧长兄即燕世子朱高炽,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阳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间受封郡王的资料。而建文年间,燕王已经起兵“靖难”,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册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一直都没有爵位。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儿子(朱棣第四子朱高燨年幼早夭),自幼聪明伶俐,能察言观色,又因其相貌酷似燕王妃,所以颇得燕王夫妇钟爱。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高燧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也是朱高燧的堂兄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接受诸文臣建议,针对手握兵权的诸王叔,展开“削藩”策,先后削周、代、齐、湘、岷诸王,最终的目标是诸王之首:燕王朱棣(太祖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均早于太祖去世,四子燕王朱棣为在世最长皇子)。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步步紧逼下,燕王被迫起兵“靖难”,对抗朝廷。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将来燕军会击败南军,燕王会打败建文帝夺取江山。燕王的想法,不过是死中求活,就算是最终失败,也算是反抗过,壮烈不屈而死,好过窝囊地被侄子废黜,狼狈不堪度过下半生。这个时期的朱高燧,因为年幼,无法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出彩的时候。朱高燧大哥,燕世子朱高炽,在靖难中临危受命,率领万余人,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坚守并击退南军,为燕王保住大后方;并且在之后数年里,管理燕军后勤粮秣供应,井井有条,为燕军最终取胜立下大功。同时对于建文帝亲笔来信,以“封王”为条件的投降诱惑,毫不动摇,直接将南使及书信送交燕王处,显示了作为燕王继承人的优秀品质和坚定立场。虽然他身体不好,无法上阵,实现跟父亲一样的马上战功;但是在治理庶务上,燕王乃至整个靖难集团,都缺少不了他在后方的运转帷幄。尤其是他的燕世子,是太祖亲封,祖制所在,燕王是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举兵靖难的,朱高炽的世子地位,稳固不可破。朱高燧二哥,高阳王朱高煦,虽然性情暴躁、为人粗鲁,但是于军事上,就是燕王朱棣的翻版。在靖难中,每每身先士卒,跃马横刀,交战时冲锋于前,撤退时为全军断后,多次出生入死,勇冠全军。尤其东昌之战,南军包围燕军,四面围攻;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日后永乐朝大将英国公张辅之父)战死,燕王本人身陷重围,几乎丧命;是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阵斩南军勇将翟能,击退南军,救燕王于危难。所以燕王对朱高煦器重无比,乃至有了手抚其背,说的那句话:“小子,努力!你大哥身体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