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晓月

时间:2023-05-27 09:07:49编辑:优化君

天津晓月三维复原图

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唐时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两座大桥,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凭吊。[1]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原来,当时桥的两头各建有两座重楼,用来固定铁链。管理人员日夜值班,根据河水涨落调节铁链高低,负责桥梁安全工作。

天津桥三维复原图

桥建成后,为使高大的楼船顺利通过,桥体还可以自由开合,这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也是了不起的创举。桥北端,正好与皇城的端门相对应;桥南端,与长达5公里的定鼎门大街(当时定鼎门在安乐窝之南)相连,南北通衢,一桥相牵,好不气派。可惜好景不长,该桥建成12年后,李密率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双方在天津桥边大战三场,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天津桥。这是天津桥第一次被毁。

隋朝命短,不到40岁就玩完了;唐朝命长,寿命将近300年。唐玄宗开元年间,他下旨在隋天津桥遗 天津桥址上重建天津桥,建的是石柱桥,又称洛阳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栏杆、表柱、四角亭;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李白光顾的董家酒楼就在桥头。当时他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为他接风,李白坐车郊游后经过天津桥,吟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他留恋天津桥的景致,心情格外好,于是又吟道“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干脆暂不启程,在洛阳饮酒数月,把王侯功名都看轻了。好一个天津桥,把诗人们征服了。刘希夷来了,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李益也来了,写道:“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里说的洛阳桥其实就是天津桥,一桥二名,名动京城。孟郊也来了,写道:“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桥洛河以南,地势平坦;洛河以北,地势突兀,所以人们过桥时,自北往南称为“下桥”,由南往北称为“上桥”,这一上一下,景致有了起伏变化,也给诗人们提供了思绪翩飞的空间。白居易歌咏天津桥的诗最多,他说“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又说“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天津晓月概念图

天津桥凌晨的景致最美:晓月挂在天空,两岸垂柳如烟,桥下波光粼粼,四周风光旖旎,城中不时传来寺庙钟声,遂使“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中最静谧的风景。为此,白居易在《晓上天津桥闲望》写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此后洛阳失去帝都地位,国家不再投入巨资修葺天津桥,到金代洛阳桥毁于大火。断桥残础,渐渐湮没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怜一座名桥,究竟退休于何年何月,史料竟未有明确记载。只是这条躺在河床下的巨龙,骨骼终难消尽,到了近代,军阀吴佩孚竟也不忘此桥,在原桥址旁修桥一座,仍称天津桥。

美誉—“洛阳第五景”

天津晓月,是洛阳八大景的第五景[2]。

写天津晓月,离不开天津桥。天津桥的位置,有新旧两种说法:旧说它在洛阳桥东不远处,系民间版本;新说它在洛阳桥西100米,为专家所考证。订正遗址属于文物考证,不属于人文解读,在此略去不谈。重要的是,天津晓月历来都像一面镜子,高高地挂在天上,见证着时代变迁,俯视着古都兴衰。

天津晓月,让人低头默想,让人抬头仰望。

在唐代诗人中,与天津桥最有缘分的是孟郊[2]。

孟郊这个人,大家是喜欢他的。他从家乡浙江往长安、洛阳一路走来,写下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名句,又在考中进士后写出“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痛快淋漓的诗句。最重要的是,他还为“天津晓月”作了一个流传千古的诗句:“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天津晓月·洛桥晚望

这是他的《洛桥晚望》中的诗句。有人说,这几句诗有啥好,看他把洛阳城写得多么萧条,什么“冰初结”,什么“人行绝”,什么“榆柳萧疏”,咋不写写洛阳城的明媚和辉煌呢?

此言差矣!叫我看来,人家孟郊这才叫有水平。因为在这首诗里,孟郊描写视线的移动,特别具有空间转换感:先把视线放在近处,看桥下的冰,然后慢慢抬头看路上有没有人,再稍稍抬头看榆树,看柳树,最后再看楼阁,看嵩山。

“月明直见嵩山雪”,最后一句直奔远山而去了!这是一个淡远的境界,寄寓了诗人志存高远的襟怀。我就奇怪了,那时洛阳的环境就没有一点点污染?大气中连几缕炊烟都没有吗?洛阳离嵩山那么远,孟郊一下子就能看到嵩山上的雪?难道他的眼睛是望远镜吗?

后来我想通了,想必月华与雪光是可以交相辉映的,同样的灿然夺目,同样的浮光闪烁,上下通明,一片银白。孟郊先入为主,知道嵩山上已经有积雪,心中有雪了,眼睛里自然就有雪了。

这样一来,天津晓月在洛阳八大景中就凸显出个性了,其个性就是散发着冷峻美、通透美,而且很安静,没有一丝声音,只有夜色和月光;而且很干净,只有河里的冰和山上的雪,冰清玉洁;而且很空灵,阡陌无人榆柳无叶,自有空阔之美;而且很蕴藉,往日繁华不再,楼阁已经闲置起来了。

所以,可以这样说,洛阳人了解的洛阳八大景,是通过背诵“龙门山色、马寺钟声”一路念下来的,而外地人恐怕是通过孟郊的这首诗,才知道洛阳还有个天津桥的[2]。

唐代

(1)《天津桥》——白居易

天津晓月三维复原图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2)《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白居易

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

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似在寥天。

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

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3]

(3)《天津桥》——刘叉

洛阳宫阙照天地,四面山川无毒气。

谁令汉祖都秦关,从此奸雄转相炽。

(4)《洛桥晚望》——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5)《天津桥望春》——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上一篇:吊盘

下一篇: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