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柯山

时间:2024-04-28 18:32:53编辑:优化君

烂柯山传说的传说之一

烂柯山的传说之一  烂柯山传说,源于晋朝樵夫王质上山看棋烂柯的故事。相传,晋朝中期有个樵夫名叫王质,家住衢城太白井旁,家有老母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王质常年以砍柴为,他经常到衢城东南一山中砍柴,此山林深茂密,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粱,它又形同石室而得名石室山。有一天,王质到石室山中砍柴,在石梁下遇两童子(实为仙童)下棋,王质在一旁看了一盘棋,砍柴的斧头柄已腐烂,时间也过去数百年,回家后,家人已不复存在,王质重归石室山而得道成仙,烂柯山因此而得名。  类似的传说流传很广,山西省武乡县、广东省高要县、陕西省洛川县、山西陵川、河南新安、四川西昌、达州、福建南平、江苏虞县的烂柯山,以及浙江省淳安、天台绍兴,成都烂柴山、山东莱芜的棋山、福建武夷山的弈仙台等,烂柯山传说远在日本也有流传记述。  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烂柯山”一词被收入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名典。 由于现代生活冲击,兰柯山传说仅流传于旅游业的为数不多的导游中间。民间能讲的仅仅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同时此传说相关的许多景观和文物因战乱等原因,遭严重破坏,如“集仙观、“玉枰仙隐”、“最高顶”等均已不复存在;天生石梁下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明李遂书写的“天生石梁”四字;诸多古代碑刻,现仅存明朝徐渭诗碑残碑、瞿溥《日迟亭记》残碑、民国“战龙松遗迹”、“五指樟遗迹”碑,可谓廖廖无几。  烂柯山传说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产生的特殊产物,因此它首先具备民族民俗价值,其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衢州具有代表性的“两子”文化之一。其次具有旅游价值,如衢州古城名“柯城”,柯城区的“石室乡”、“石梁镇”的名称均源自烂柯山传说,古城门“通仙门”、石室山的“仙游渡”也源自烂柯山传说。文化交流价值,近年来,因烂柯山而引入的各项围棋赛事大大提高了衢州的知名度,推进了衢州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烂柯山文化在衢州乃至全国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来源: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烂柯山的传说之二  烂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处的石宝乡,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民国《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围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砍柴用的斧柄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子。  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工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子下棋,而是听四个童子弹琴唱歌,人迷忘返。结果斧子柄都烂了。  总之,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有关樵人进山、看仙人对奕。斧柄烂尽的情节,流传甚广,以烂柯山遗迹自称者,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但衢州烂柯山,是唯一被我国道教的道书列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谓“洞天福地”,即指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一书中记载,全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们一致公认,衢州不仅是烂柯山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围棋的棋根之乡。“烂柯”之典故,也早已盛传棋界,久负胜名。  关于烂柯山的传说,古书上的记载比较简单,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传说,却详尽生动,引人入胜。传说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户人家,全家三口人,一个瞎子嬷嬷和孙子、孙女。因家境贫寒,靠孙子王质上山砍柴,勉强维持生活。一天,有两个过路人经过王质家门口,肚子饿得厉害,就向瞎嬷嬷借灶做饭。可是,王质砍柴未归,家中无柴。过路客人并不在意,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进灶里当柴烧。二人烧了一锅面条,各吃一碗,留下一大碗作酬谢,便告辞而去。王质砍柴回来,见桌上有一大碗面,捧起就吃。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就问嬷嬷是哪里弄来的。嬷嬷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王质听了感到奇怪,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家的桌子、板凳的腿全部烧焦了,顿时火冒三丈,绰起一把斧子便追赶出去。一直追到城南一座山上,也不见踪影,只见有两个人在洞里下棋。王质本来就是个棋迷,见这两人下的正起劲,就用斧头柄往地上一垫,坐在一旁看棋。这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吃桃,还掰了半个桃递给王质,王质边吃边看,没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发芽长成桃树。这时,两个老人提醒他说:“你还勿回去,看你的斧头柄都烂了。”王质低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下山回家,可是回家的路全都变了样。他边走边问,好不容易走到城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向街坊邻居一打听,才知嬷嬷已过世好几百年,后代玄孙的胡子都已经花白了。王质感叹地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传说那两个煮面条、下棋的人,一个是铁拐李,一个是吕洞宾。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烂柯山。(来源:红网)

烂柯山名人故事

烂柯山的传说之一  
烂柯山传说,源于晋朝樵夫王质上山看棋烂柯的故事。相传,晋朝中期有个樵夫名叫王质,家住衢城太白井旁,家有老母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王质常年以砍柴为,他经常到衢城东南一山中砍柴,此山林深茂密,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粱,它又形同石室而得名石室山。有一天,王质到石室山中砍柴,在石梁下遇两童子(实为仙童)下棋,王质在一旁看了一盘棋,砍柴的斧头柄已腐烂,时间也过去数百年,回家后,家人已不复存在,王质重归石室山而得道成仙,烂柯山因此而得名。  
类似的传说流传很广,山西省武乡县、广东省高要县、陕西省洛川县、山西陵川、河南新安、四川西昌、达州、福建南平、江苏虞县的烂柯山,以及浙江省淳安、天台绍兴,成都烂柴山、山东莱芜的棋山、福建武夷山的弈仙台等,烂柯山传说远在日本也有流传记述。  烂柯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而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异记》等诸多史科中都有记载。“烂柯山”一词被收入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名典。

由于现代生活冲击,兰柯山传说仅流传于旅游业的为数不多的导游中间。民间能讲的仅仅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同时此传说相关的许多景观和文物因战乱等原因,遭严重破坏,如“集仙观、“玉枰仙隐”、“最高顶”等均已不复存在;天生石梁下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明李遂书写的“天生石梁”四字;诸多古代碑刻,现仅存明朝徐渭诗碑残碑、瞿溥《日迟亭记》残碑、民国“战龙松遗迹”、“五指樟遗迹”碑,可谓廖廖无几。  
烂柯山传说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产生的特殊产物,因此它首先具备民族民俗价值,其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衢州具有代表性的“两子”文化之一。其次具有旅游价值,如衢州古城名“柯城”,柯城区的“石室乡”、“石梁镇”的名称均源自烂柯山传说,古城门“通仙门”、石室山的“仙游渡”也源自烂柯山传说。文化交流价值,近年来,因烂柯山而引入的各项围棋赛事大大提高了衢州的知名度,推进了衢州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烂柯山文化在衢州乃至全国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来源: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烂柯山的传说之二  
烂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处的石宝乡,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民国《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围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砍柴用的斧柄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子。  

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工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子下棋,而是听四个童子弹琴唱歌,人迷忘返。结果斧子柄都烂了。  

总之,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有关樵人进山、看仙人对奕。斧柄烂尽的情节,流传甚广,以烂柯山遗迹自称者,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但衢州烂柯山,是唯一被我国道教的道书列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谓“洞天福地”,即指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一书中记载,全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们一致公认,衢州不仅是烂柯山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围棋的棋根之乡。“烂柯”之典故,也早已盛传棋界,久负胜名。  

关于烂柯山的传说,古书上的记载比较简单,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传说,却详尽生动,引人入胜。传说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户人家,全家三口人,一个瞎子嬷嬷和孙子、孙女。因家境贫寒,靠孙子王质上山砍柴,勉强维持生活。一天,有两个过路人经过王质家门口,肚子饿得厉害,就向瞎嬷嬷借灶做饭。可是,王质砍柴未归,家中无柴。过路客人并不在意,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进灶里当柴烧。二人烧了一锅面条,各吃一碗,留下一大碗作酬谢,便告辞而去。王质砍柴回来,见桌上有一大碗面,捧起就吃。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就问嬷嬷是哪里弄来的。嬷嬷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王质听了感到奇怪,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家的桌子、板凳的腿全部烧焦了,顿时火冒三丈,绰起一把斧子便追赶出去。一直追到城南一座山上,也不见踪影,只见有两个人在洞里下棋。王质本来就是个棋迷,见这两人下的正起劲,就用斧头柄往地上一垫,坐在一旁看棋。这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吃桃,还掰了半个桃递给王质,王质边吃边看,没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发芽长成桃树。这时,两个老人提醒他说:“你还勿回去,看你的斧头柄都烂了。”王质低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下山回家,可是回家的路全都变了样。他边走边问,好不容易走到城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向街坊邻居一打听,才知嬷嬷已过世好几百年,后代玄孙的胡子都已经花白了。王质感叹地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传说那两个煮面条、下棋的人,一个是铁拐李,一个是吕洞宾。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烂柯山。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烂柯山的基本简介

烂柯山位于衢州市东南11公里处,在柯城区石室乡境内,海拔164米。围棋源于中国,相传围棋之根则在烂柯山。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樵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在国内外棋刊上仍屡见不鲜。日本高段棋手还常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 用以馈赠亲友。我国一些围棋古典弈谱,还有不少根据烂柯而定书名。浙江省烂柯山之所以驰誉中外,与她源远流长的历史密切相关。传说炎黄时代、当时炎帝的雨师赤松子与其小女儿少姜即在室石中修炼。春秋时期被称为室石山、空石山、空洞山,为姑篾国一大胜地。晋朝中期王质遇仙烂柯的故事天下广为流传,名声远播。北魏时期称悬室坂,唐初称为石桥山。元和初(约806年)此山始被称作烂柯山。梁代任昉《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持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烂柯山由此得名。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之为:“青霞第八洞天”。洞上有一缝

关于烂柯山的古诗词

《烂柯山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刘迥
白云引策杖,苔径谁往还。渐见松树偃,时闻鸟声闲。豁然喧氛尽,独对万重山。


石桥架绝壑,苍翠横鸟道。凭槛云脚下,颓阳日犹蚤。霓裳倘一遇,千载长不老。


灵境偶一寻,洞天碧云上。烂柯有遗迹,羽客何由访。日暮怅欲还,晴烟满千嶂。


绳床宴坐久,石窟绝行迹。能在人代中,遂将人代隔。白云风飏飞,非欲待归客。

《游烂柯山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幼卿
拂雾理孤策,薄霄眺层岑。迥升烟雾外,豁见天地心。物象不可及,迟回空咏吟。


巨石何崔嵬,横桥架山顶。傍通日月过,仰望虹霓迥。圣者开津梁,谁能度兹岭。


二仙自围棋,偶与樵夫会。仙家异人代,俄顷千年外。笙鹤何时还,仪形尚相对。


石室过云外,二僧俨禅寂。不语对空山,无心向来客。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迹。

《游烂柯山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深
寻源路不迷,绝顶与云齐。坐引群峰小,平看万木低。双林春色上,正有子规啼。


嵌空横洞天,磅礴倚崖巘。宛如虹势出,可赏不可转。真兴得津梁,抽簪永游衍。


羽客无姓名,仙棋但闻见。行看负薪客,坐使桑田变。怀古正怡然,前山早莺啭。


稽首期发蒙,吾师岂无说。安禅即方丈,演法皆寂灭。鸣磬雨花香,斋堂饭松屑。

《游烂柯山》
年代: 唐 作者: 项斯
步步出尘氛,溪山别是春。坛边时过鹤,棋处寂无人。
访古碑多缺,探幽路不真。翻疑归去晚,清世累移晨。

《游烂柯山》
年代: 宋 作者: 钱顗
春郊杂遝拥红旌,共访仙踪啸傲行。云径直从深崦入,石梁宛在半空横。
岩边瑶圃新开出,洞里芝田旧种成。羽客一枰无复见,青山留得烂柯名。

《烂柯山》
年代: 宋 作者: 汪忱
山作危梁千尺横,一天金泛月波清。幽禽不复惊棋响,深谷犹能答斧声。
塔坏尚余鸿雁意,井荒谁放辘轳鸣。试将比较天台景,只欠璁珑琪树英。


烂柯山的历史谁知道啊???

烂柯山,顾名思义就是沤烂斧头把的山。 相传春秋时代,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因直谏犯上,被废为庶人,后人称之为王乔。王乔被赶出王宫后定居于,周王城西50公里的,新安县铁门镇蔡庄村,以打柴为生,又名王樵,一天入山打柴遇到二位老者下棋,便驻足观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见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饿了就拾起二位老者吃剩下的枣核吃,遂不饥,忽然想起家中老母,还在等着用柴,得赶紧回家,但柴禾已经找不到了,斧头把也早已沤烂,只剩下一个生锈了的大斧子(此斧元代尚存)。所谓柯就是斧头把,后人把王乔沤烂斧头把的山,就叫烂柯山。 因为,此山乃王乔真人成仙之地,后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而名扬天下。

上一篇:杰作

下一篇:丑态百出